關于蘇軾寫的十首短詩
引導語:蘇軾流傳下來的詩詞非常的多,那么有哪些是流傳的比較廣的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關于蘇軾寫的十首短詩,歡迎閱讀!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贈劉景文 / 冬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惠州一絕 / 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附加閱讀:《題西林壁》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而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談游山的體會。而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關于蘇軾寫的十首短詩】相關文章:
蘇軾詞精選十首11-10
十首詩詞看盡蘇軾一生11-29
關于驚蟄的短詩句02-22
蘇軾寫的著名詩11-30
蘇軾寫的詩大全02-08
蘇軾寫的古詩大全07-30
蘇軾寫的古詩參考07-28
蘇軾被貶寫的詩句10-09
課外的蘇軾寫的古詩08-01
蘇軾被貶后寫的詩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