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

時間:2024-09-22 15:3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

  引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題 ,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一、復習檢測導入

  (一)幻燈出示: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1、 學生背誦這首詩;

  2、 填空:

  這是一首( 五 )言律詩,也是一首( 贈別 )詩,作者是( 中 )唐詩人司空曙,這首詩最能表達詩人對離別態度的詞是( 恨 )。

  (二)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首贈別詩:(幻燈出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二、 自學要求:(1)把字音讀準,不會讀的圈記;(2)結合注釋、賞析,聯系上下句,理解詩句,把能理解的寫在詩句旁邊,把疑點記錄下來。

  問題:(1)每句詩句是什么意思?(2)作者對離別的態度怎樣?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①給漢字注音:城闕( )宦游( ) 歧路( )

  ②君: 宦游: 知己:

  無為: 歧路:

  相機請一名自學得差不多的學生到黑板上做題。

  三、 小組交流:

  任務:(1)互相聽讀,糾正字音

  (2)交流不理解的`詩句,相機檢查黑板上的題目做得如何。

  (3)記錄疑點

  四、師生互動:

  1、以組為單位提出疑問,請其他組的同學解答;

  2、展示朗讀;

  3、圍繞中心問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友情和離別是什么態度?你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體會之后要求有感情朗讀)

  4、解決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

  五、檢測:

  1、按要求填詩句:

  (1)描寫景物的詩句是( )

  (2)表達作者對友情和離別態度的詩句是( )

  (3)作者勸勉朋友的詩句是( )

  2、背誦全詩

  反思:

  1、 本課按照大三段的模式設計,重點突出檢測過程。檢測導入、邊自學邊檢測、最后總結性檢測。檢測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落實。

  2、 注重了相鄰知識的整合,從上一首詩的學習引出本首詩的學習,發掘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 自學、互動目標明確,注重實效性。

  4、 半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能否采取全開放式更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步練習題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詩中勸慰友人不要哀傷,表達出詩人豁達、爽朗的胸懷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詩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唐朝陸龜蒙《別離》詩中有“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的詩句,由此可聯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高適《別董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相似。

  參考答案

  1.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2.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同步練習】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同步練習08-0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閱讀練習09-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10-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學設計06-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練習答案08-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人教版)08-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精品教學設計10-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范例08-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及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