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尾聯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至今仍是后人最愛引用的送別詩之一,這就是此首以及其它王詩的歷史價值之所在,從而也鑄就了王勃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詩人在我們祖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尾聯賞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isangil.net/wenxue)。
頸聯(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先看第一句。“海內”四海之內,指全天下,即全國。“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邊。指很遠的地方。“若”,好象。“比鄰”,近鄰。
把這一聯兩句詩連起來翻譯:只要四海之內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話,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鄰一樣。
賞析:
這一聯,是在承接第二聯“同是宦游人”的基礎上,來了個奇峰突起,又以兩個斬釘截鐵的工對句,把調子再一次高高提起,從眼前的離別,講到對別后的思考,是全詩的詩眼,富于浪漫主義地掀起全詩的高潮,點明了本詩的主旨:要做官就應該有“志在四海”的宏遠抱負,不能只顧及朋友的長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為心心相印,情相連通,所以,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鄰一樣。這一聯乃全詩畫龍點睛的詩句,是由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萬里若比鄰”演化而來,二者同是膾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詩人在這里指出:長安、蜀川,遠隔千山萬水,此一別再相見的確是遙遙無期的事情。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這一生)當以同懷(永結同心)視之。”(魯迅贈瞿秋白語)空間的距離,對知己朋友來說絕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心是相連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遠隔千山萬水,因為還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個天地間生活,為同一個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攜手并肩,共建宏偉大業。因此,知己者,要不以離別為意,不為離別所苦。這是對好朋友勉勵的話,有大丈夫的豪邁氣魄,乃高唱友誼的贊歌,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一反過去贈別詩“卿卿(qīng)我我、幽憂怨怨“的消沉氣勢,催人奮進。對友誼的推崇,唯此詩為最。其眼光高瞻遠矚,其胸懷博大宏深。這二句寫得自然通俗,但凝煉而精警,語義深長,把情誼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說曹植與白馬王彪的分別,是因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險惡,因無助而無奈的話,而王勃在這里卻自覺自發地唱出了昂揚、奮發的時代最強音。這里絕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鑄偉詞,語言更加凝練,對仗更加工整,與上一聯的散調舒緩結合得更加精巧,詩歌的節奏更加靈活多變,把純真的友誼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感情更加充沛,氣勢更加恢弘,并能賦出新意,表現了處在社會上升時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風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壇領袖的風范。使這首詩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絕唱,是對曹詩傳統的繼承,但旗幟舉得更高,更是曹詩精神的發揚光大,凸顯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藝術造詣和功底。因此后人簡直有點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從而為末聯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達的橋梁。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無為”不要因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為止。看第二句。“兒女”,泛指小兒女,像小孩子一樣。“共沾巾”,一塊都沾濕了佩巾。
把兩句連起來翻譯:不要因為已經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樣,都讓兒女情長的淚水沾滿各自的佩巾。
賞析:
這是緊承第三聯從別后相思中又轉回來,接著寫眼前最后告別的勸慰,是叮嚀、關切;也是深情地寬慰;當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應題目中的”送”字,點“送別”之意。這里引用《列子》中楊朱臨岐而哭的典故,勸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兒女情態、纏綿落淚。要超凡脫俗,勇敢上路。全詩也就以此終結。結尾仍結束得境界開闊,格調爽朗,獨樹高枝,毫無悲酸之態。以豪邁的情態,豁達的胸懷,握手言別。使朋友破涕為笑,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帶著朋友的囑托和期望,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地上路。讓千萬讀者也從其超越時空的心靈和感情的交流共鳴中,以及蒼然的風骨和開闊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啟發和鼓舞。筆力雄健,意氣開闊,情調高昂,獨標高格,至今仍然閃爍著不朽的思想光輝。如上所述,實為千古送別詩的摘桂者。
為了使大家有一個連貫而完整的印象,也為了更好地分析全詩的結構,現在,再把各聯的翻譯統一連起來:
站在三秦大地守衛著的長安城郊,透過千里的風塵和煙霧,遙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時,面對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樣的沉重和難過。因為我們都是離鄉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運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憐,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們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那末,四海之內,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們也一樣如同就在咫尺的近臨。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已經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塊讓兒女情長的眼淚,沾濕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兒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勇敢地面對未來,爭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攜手并肩,努力奮斗,共同創建咱們的錦繡前程!)
通觀全詩,猶如一折精彩的、激動人心的折子戲。看來,作者寫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一事,是從已經站在郊外的三岔路口開始寫起的。整個一首詩,都是圍繞臨別的思想交流和最后的安慰、叮囑來寫的。首聯屬破題。“城闕輔三秦”,借一個“輔”字點明送別的地點,破一個“送”字;“風煙望五津”,借一個“望”字,點明朋友上任的地點,破“之任”二字。就如前面已提到的,顯然,作者已攜朋友來到郊外的三叉路口,就要分手了。看看為三秦大地環繞的長安城闕,不由自主地又望望朋友要去的遙遠的蜀川。從而以氣象開闊的意境開啟全詩。這里完全是以景言事,借一句景物描寫宣布作者已攜朋友來到城外,站在即將分手的三岔路口。也是借景寓情。如前所述,在景物描寫中既寄托著對朋友的真切的體貼、同情、關心,又飽含著對朋友的無限的厚望。有安慰,更有鼓舞和鞭策。這一聯又是統領全詩的句子,為引出二、三、四聯奠定基礎。來到三岔路口,撕心裂肺的遠別就擺在眼前。作者百感交集,朋友也未嘗不是。于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就是借講“離別意”,緊承首聯,由寫景言事轉入直抒胸臆。指出他們之間都是“宦游人”又是“知己”關系,以及面對分別,此時同樣難過的沉重心情。這是在分手時的百感交織中與朋友交心,勾通思想。為后面兩聯由知己關系進一步開拓思路打下基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臨”,是緊承“同是宦游人”的二聯進一步闡明作為知心人,送別朋友應牢記的“哲理準則”。是開導和勸慰朋友,也是在自勉。這是全詩的主旨,真是高哲宏論,氣魄高亢如云。“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又緊接三聯,最后指明既然我們是知己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能心心相印,就如住在近臨,同樣可以并肩攜手,共建大業,面對分手應采取的態度。結論是:我們絕不能因已到岔路口,要分手了,便用悲傷的眼淚告別。言外之意就是;咱們應該以豪邁的情態握手話別,精神振奮、充滿信心地上路,去迎接新的挑戰,開拓新的人生未來。這是由三聯的“送別哲理”推出的必然結論,雖平實如話,但能使全詩要表達的主旨徹底地得到完整表達后,來個圓滿的結束。可見,全詩內容一聯一轉,起承轉合皆水到渠成、自然合理,結構嚴謹而完整。
全詩一、三單數聯為對仗句,二、四雙數聯為散調,句子有整有散,靈活多變。一、二、四、六、八句又同押一韻,讀起來音調鏗鏘,有節奏感,富于音樂之美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尾聯賞析】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尾聯賞析09-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聯賞析09-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08-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分析09-2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聯和頷聯賞析11-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賞析06-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賞析06-26
賞析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