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夕次蒲類津》賞析
《夕次蒲類津》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征戰生活與戰地風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愛國熱忱與思鄉情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夕次蒲類津》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夕次蒲類津 / 晚泊蒲類
朝代:唐代
作者:駱賓王
原文:
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鑒賞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吐蕃入侵,薛仁貴任邏娑道行君大總管出征西域,駱賓王也加入軍隊并任奉禮郎。
在軍中,他創作了許多邊塞詩,既描寫了艱苦的邊地戰爭生活,壯麗的邊塞風光;又抒寫了愛國報君的熱忱和望鄉思歸的情愫。
這首詩大約作于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以后,駱賓王隨軍征戰到蒲類津(今新疆巴里坤湖東南岸),夜晚就地宿營時有感而發,將眼前景、心中情訴諸筆端,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輾轉征戰的境況。
詩歌以低沉的慨嘆開頭:“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說明此次戰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旋;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這里的 “愁”不僅僅是個人的思親念友戀鄉,更主要是戰爭的發展形勢無法令人樂觀。敏感而富有俠氣的詩人,不能不為國家和民族而擔憂哀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狀物寫景,而兼有比興之意,內涵極其豐富復雜。自南來的山路還條條連著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離家萬里的征人,眼望著歸路不能歸,卻還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樣不斷向前開拔。此其一。另一方面黃河源頭的水流千里,據說還潛行地下,但終歸流向了中國的腹地。征人們的心也如同這流水一般,不論奔赴哪里,始終系念著祖國家園,這是天性使然。詩人浮想聯翩,構思奇特,措詞樸實自然。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秋夜里北風清冷,故鄉的明月照臨朔漠,渲染出一種邊塞戰場特有的悲凄、肅殺氣氛。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這里利用細節描寫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行軍的路上,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聲勢浩大。此處沒有直接寫人的活動,但千軍萬馬已躍然紙上。傳遞戰報的烽煙直逼戍樓,一個“上”字,戰火之緊急不言而喻。這兩句詩照應題目,描繪出蒲類津宿營的真實狀況。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寫交戰前夜詩人的情感。漢班超曾在蒲類津打過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勛。詩人渴望能出現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敵制勝,贏得功名利祿。
結尾“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是借漢李陵戰敗投敵之事表示寧死不屈的氣概。按《舊唐書·薛仁貴傳》記載,將軍郭待封嘗為鄯城鎮守,但為恥居薛仁貴之下,不聽從薛仁貴指揮,以致貽誤戰機,一敗涂地。這首詩也有影射此事之意。
這首五言詩,以其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歷來被詩論家所稱道。其次詩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恥降低職務等復雜而豐富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成就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 □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并茂,感染力強,易于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后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斗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并無遜色。絕句小詩,如《于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云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杰”齊名,原是詩文并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云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后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后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跡見新、舊《唐書》。
【《夕次蒲類津》賞析】相關文章:
《夕次蒲類津》駱賓王唐詩鑒賞08-22
描寫冬天的詩句賞析:孟冬蒲津關河亭作12-01
韓愈《青青水中蒲三首》賞析11-06
韋應物《夕次盱眙縣》賞析10-28
《入蒲關先寄秦中故人》唐詩賞析11-18
《夕次盱眙縣》古詩翻譯及賞析10-29
韋應物夕次盱眙縣原文及賞析07-24
蘇軾《書蒲永升畫后》的原文及譯文賞析06-15
韋應物《夕次盱眙縣》原文翻譯及賞析10-15
《夕次盱眙縣》韋應物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