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太公釣渭圖》賞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太公釣渭圖》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題太公釣渭圖
朝代:明代
作者:劉基
原文:
璇室群酣夜,璜溪獨釣時。
浮云看富貴,流水淡須眉。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注釋
1.璇(xuǎn)室:美玉裝飾的房子。此處指商紂王的荒淫奢靡。
2.璜(huáng)溪:在今寶雞市渭水之濱。相傳太公望在此垂釣而得璜玉,故又稱璜溪。
3.浮云句:輕視富貴之意。
4.偶應句:相傳周文王將出獵,使人占卜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遣汝師以佐昌。”果然出獵時遇呂尚于渭水之濱。本句意為偶然間應合 了文王非熊的夢兆。
5.軒裳句:軒為車,裳為衣。軒裳指卿大夫所用的車與衣。本句說當太公官高位貴時,又像本來就擁有它們一樣。
賞析1
《題太公釣渭圖》就是一首很好的寫心言志之作,作為詩人本身,也常常是有意識地借題畫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托物寄興。巧妙地將主觀心志寄寓于客觀的描述之中,實為不可多得的題畫佳作。
此詩是作者在鑒賞《太公釣渭圖》時,觸畫生情而作。即通過反思姜太公在璜溪獨釣以及姜太公與周文王的君臣際遇,抒發了自己懷命世之才而不遇的憂思,同時,作者又以姜太公自喻,把自己的“草野自屏”生活看做是姜太公等待明君周文王出現一樣。
姜太公,即呂望,字子牙,東海上(今安徽臨泉縣姜寨鎮)人,曾在商朝卻懷才不遇,年過六十時,已是滿頭白發,卻仍在尋找施展才能與抱負的機會。最終,在璜溪垂釣時巧遇明君周文王,輔佐周室修德振武,結果在武王剿滅殘暴的商紂王朝中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抱負。而劉基在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前,也擁有“負命世之才”的遠大志向,卻落個“草野自屏”的實況,這與姜太公的“璜溪垂釣”頗為相似。
第一句“璇室群酣夜”,看似在寫紂王和妲己在鹿臺好酒淫樂的“酒池肉林”場面,而實質卻是淋漓盡致地鞭策元順帝與親信大臣等在宮中的“相與褻狎”、“丑聲穢行”丑行。商紂王,即帝紂,好酒淫樂、性情殘忍,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夜夜歡娛,荒理朝政。“酒池肉林”便是商紂王“經典”的淫樂歡娛,即在摘星樓前設宴,令男女裸體追逐戲謔,同時在鹿臺下挖兩個坑穴,一個引酒為池,一個懸肉為林,令各嬪妃裸戲于酒池肉林,互相撲打。元順帝,元朝末代皇帝,是一位惟淫是樂的皇帝。據《元史·列傳·第九十二》載:元順帝“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諸弟,與其所謂倚納者,皆在帝前相與褻狎,甚至男女裸處,號所處室曰‘皆即兀該’,華言事事無礙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顯然,在已經“草野自屏”的作者眼里,商紂王的鹿臺“酒池肉林”與元庭順帝的“相與褻狎”是無異的。同時,作者也因此巧妙地引出姜太公的“璜溪獨釣”。
第二句“璜溪獨釣時”,是寫姜太公自入商朝擇主不遇后,在璜溪垂釣的寒微生活。其實,姜太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實目的卻是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讓自己實現遠大抱負的明君出現。而作者在寫此詩時,也正是滿懷“命世”之志入元王朝為官,結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打擊。于是棄官歸里,過上 “草野自屏”的生活,意在與元王朝“決裂”。基于此,作者自然會由畫聯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與姜太公的垂釣是如出一轍,于是用了兩句來描寫姜太公垂釣生活的心境。
“浮云看富貴”,意思是把金錢、地位等看得很淡薄;“流水澹須眉”,意思是做人要擁有像君子淡如水一樣的情懷。這正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釣時心境真實的描述。其時,作者的真實意圖是向世人表白:自己過“草野自屏”生活的心態就是姜太公在璜溪垂釣的那種淡如水的心境。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懷“濟世”之才的人,同時兼有淡如水的君子情懷,往往都是一位建大功立大業之人。不容置疑,姜太公的情懷已經是作者認同的情懷,于是更進一步道出姜太公實現抱負的轉折點 ——“非熊兆”。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便是家喻戶曉的一個君臣際遇典故——“姜太公遇周文王”。這則故事,在《六韜·文師》中有記載,大致為:周文王將要前往渭水打獵,臨行前卜了一卦,卜辭說:“田于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遣汝師以之佐昌”。后來在渭水邊,果然看見太公在垂釣,于是前往與太公搭話,太公以博學的言辭使文王大悅。于是邀請太公坐同一輛車回西岐,并拜太公為老師。姜太公與周文王的君臣際遇,是作者日思夜想的,怎能不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躊躇思緒呢?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嘆——“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意思是姜太公的建功立業如果是天命所指定,引起了數千年后的我(作者)深深的思考。到這里,作者的意圖已經是很明了,意思是:假如也和姜太公一樣遇上一位明君,立下曠世之功,在數千年后,也將會引起人們的深深思考。讀詩至此,看作者,根本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自己要實現的、抱“濟世”的遠大志向,而是正在用適合中國歷史的、淡如水的一種君子情懷,去洞悉所謂中國人的“軒裳固有”。
在元明際會之間,劉基的詩文可謂是以意蘊深沉而獨樹一幟,如果說劉基凄惻激憤、慷慨激越的經典作品主要集中在樂府的話,那么,類似五言律詩《題〈太公釣渭圖〉》這樣的寫詩明志作品,便是劉基徹底醒悟,拋棄對元王朝的任何幻想,走上與姜太公一樣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生活的歷史見證。
賞析2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詩人在鑒賞《太公釣渭圖》時,由姜太公的人生經歷想到自己彼時的處境,不由得感慨萬千,遂寫下這首有所寄托的五言詩,來表達自己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
“璇室群酣夜”,首句交代姜太公所處朝代社會狀況,商朝末年,商紂王耽于享樂,沉迷美色,荒廢政事,朝中奸臣當道,民間怨聲載道。
作者寫此句的用意在于引出“璜溪獨釣時”的姜太公,姜太公即姜子牙,亦作姜尚,此人博學多聞,懂天文地理,善軍事謀略,有治國安邦之才。
商紂王無道,姜子牙不屑輔佐昏君,可周游列國,卻未得遇圣明之君,直到70歲時還垂釣渭水,等待那個讓他值得付出的明主出現。
詩人之所以見到畫中的姜太公就想起殘暴的商紂王,因為自己所處的元朝末年,元廷中的荒淫腐敗并不遜色商歌,有濟世之才的他亦如那懷才不遇的姜尚一般。
“璇室”指用美玉裝飾的房子,此詩代指商紂王的荒淫奢靡,“璜溪”即渭水之濱,相傳姜太公在此垂釣得璜玉,故稱璜溪。
“浮云看富貴,流水淡須眉。”,三、四句贊譽姜太公的人品,同時也是抒發自己的高潔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如水的品質。 古往今來,那些兼濟天下建功立業之人,莫不擁有如水的君子情懷,如高臥隆中的孔明,如渭水垂釣的姜尚,而彼時“草野自屏”的詩人亦如姜尚、孔明一樣,在等待著明君的出現。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五、六句追憶昔日姜尚與周文王的君臣際會,姜太公渭水遇周文王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
前來渭水打獵的周文王偶遇垂釣的姜尚,姜尚以自己的博學征服了周文王,從而被周文王邀回西岐,拜為老師,從而擔起了輔佐文王一統天下的大任。
“非熊兆”即非熊的夢兆,相傳周文王將要去渭水打獵,臨行前讓人卜卦,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遣汝師以佐昌。”,果然出獵時于渭水之濱遇到姜尚。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后兩句是對姜太公與周文王君臣際遇的思索,和對自己遇明君的期待和建功立業的展望。
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的姜尚能夠等來周文王,從而成就一番事業,自己難道會一直懷才不遇嗎?詩人并不悲觀,他知道憑自己的才華定會等到那個人。
隱居不等于不問世事,挫折也不能讓其放棄濟世的遠大志向(盡管他已經四隱四仕),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成熟,只為等到賢明的君主。
“軒裳如固有”的意思是當姜尚官高位貴時,又像本來就擁有它們一樣,軒為車,裳為衣,軒裳即公卿士大夫所用的車與衣。
寫在后面:
風驅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明 劉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沒有誰的人生永遠艷陽高照,風來雨來,誰又能未卜先知呢,所以,遇到挫折和困難時,要學會勇敢,不經風雨,哪會見彩虹?
劉基,字伯溫,在元朝為官時頗不得意,屢遭碾壓,挫折不斷,好在他智慧果敢,看清了形勢,極時與元廷割斷了聯系,不再對其抱有幻想。
至正二十年(1360年),50歲的劉基終于等來了賞識他的明主,他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成為輔佐他開創基業的謀臣。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策于千里之外。朱元璋給了他施展聰明才智的舞臺,他輔佐朱元璋開創了大明基業,成為一代傳奇人物。
“浮云看富貴,流水淡須眉。”,劉基這首《題太公釣渭圖》的五言詩,觸畫生情,托物寄興,寫詩言志,即是反思,也是醒悟,的確為一首不可多得的題畫佳作,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早年求學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 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里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里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后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坎坷仕途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后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動亂,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后同歸于盡;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后者,盡管那里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后,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干—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并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于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后,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后,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并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并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他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并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于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態開始發生變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所有帝王的一貫思維,只不過在朱元璋那兒更變本加厲,更刻薄寡情。本來第一個要收拾的是獨攬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因為李嫉恨劉伯溫,朱元璋就選擇劉伯溫充當殺手。“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明史列傳16》)盡管劉伯溫說得都是大道理,不過他心里應該明白,讓他出來收拾李善長,既是利用,也是試探他的忠誠度。他一旦受命或可減輕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則齒寒,此例一開,以后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元老就會換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義之舉,按劉伯溫的個性是絕不可為的。正因為如此,第二年他就請退,告老還鄉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于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后,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農歷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蟄居隱退
1346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歷史上真實的劉基并非神仙,不過按今天的頭銜,可算是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其著述也廣泛涉及到了這些方面,“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明史·列傳十六》),其《郁離子》想象詭異,寓意深遠,有如《莊子》,《百戰奇略》更是兵書寶典(后人對是否伯溫所作尚有爭議),天文歷數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觀象玩占》傳世,此外還著有歷書《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頗為奇特的是,和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的傳統學士名臣儒雅瀟灑的形象不同,劉伯溫身著布衣,威猛剛烈,“虬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漢的模樣。
【《題太公釣渭圖》賞析】相關文章:
《題太公釣渭圖》古詩原文及賞析10-31
黃庭堅 《題陽關圖》全詩翻譯賞析09-05
王維《渭城曲》原文及賞析09-11
王維渭城曲原文及賞析04-06
王維《渭城曲》原文及注釋賞析10-24
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譯文及賞析03-26
唐詩三百首之《渭城曲》賞析08-19
王維渭川田家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