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注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
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何事:為什么。
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chán)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賞。
嬋娟:指月亮。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2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翻譯
請告訴金國統治者,不要以為許久不見南方出師北伐,便認為宋朝沒有了人才。但愿您這次使金發揮才干魄力,只手擎天,終究會顯示萬夫莫當的英雄氣概。我們堂堂漢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遠東流那樣,年年向金廷求和?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憤圖強,戰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
在這個堯、舜、禹圣圣相傳的國度里,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金人稱臣的志士吧!讓金人玷污和踐踏的中原大地充滿腥膻臭氣,怎么能令人容忍?我們先烈為國獻身的精神何在?我們的民族正義何時得到伸張?金人的氣數已盡無需再言,我們現在正如日中天,必將獲得最后勝利。
注釋
北群空:指沒有良馬,借喻沒有良才。
當場只手:當場大事,只手可了。
畢竟還我萬夫雄:畢竟我還是萬夫之雄。
我:指章德茂。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
依舊只流東:我們漢使哪肯年年去朝見金廷。得似,哪得能像。且復穹廬拜,
會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將來必將把你抓到我們的國家來。穹廬,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圓頂氈房,這里借指金廷。
藁街:漢朝長安城南門內給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漢將陳湯曾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就是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經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于中應有,
一個半個恥臣戎: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
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戎,指戎狄,這里就是指金人。如許,如此的意思。
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漿,以充饑渴。千古英靈安在,
磅礴幾時通: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磅礴,這里指的是浩然的氣勢。
胡運:金國的命運。
赫日自當中: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樣子。
評價
有人批評陳亮的這首詞并非“高調”,也就是說,這首詞寫的太直,不含蓄,因而談不上上乘之作,其實,這種評價十分片面。一般情況下,詩詞應寫得含蓄,力戒平鋪直敘,但也不能一刀切。沒有真情實感的詩詞,即使寫得再含蓄,也浮泛無味,直中有深情,直而有興味,直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因此,氣勢逼人的披文入情的直接感染力量,仍能使讀者耳目一新。
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自與金簽訂了“隆興和議”以后,兩國間定為叔侄關系,常怕金以輕啟邊釁相責,借口又復南犯,不敢作北伐的準備。每年元旦和雙方皇帝生辰,還按例互派使節祝賀,以示和好。雖貌似對等,但金使到宋,敬若上賓;宋使在金,多受歧視。故南宋有志之士,對此極為惱火。
公元一一八五年(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銜為賀萬春節(金世宗完顏雍生辰)正使,陳亮作這首《水調歌頭》為章德茂送行。“大卿”是對他官銜的尊稱。“使虜”指出使到金國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稱為“虜”。這首詞采用通篇議論的寫法,言辭慷慨,充滿激情,表達了不甘屈辱的正氣,與誓雪國恥的豪情。對這種恥辱性的事件,一般是很難寫出振奮人心的作品,但陳亮由于有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對詩詞創作的獨特見解,敏感地從消極的事件中發現有積極意義的因素,開掘詞意,深化主題,使作品氣勢磅礴,豪情萬丈。
賞析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真,越發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
在抒發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展的大合唱中,陳亮高亢雄壯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來的“聽眾”。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了南宋抗金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鑒賞
詞的上片緊扣“出使”的題目,下片的議論站得更高,觸及了整個時事。
上片開頭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詞一開頭,就把筆鋒直指金人,警告他們別錯誤地認為南宋軍隊久不北伐,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人才。“漫說北群空”用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駿馬為喻,說明此間大有人在。從“當場只手”到上片結束,都是作者鼓勵章德茂的話。“當場”兩句,轉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脈則仍承上句以駿馬喻杰士,言章森身當此任,能只手舉千鈞,在金廷顯出英雄氣概。“還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懾,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復堂堂漢使的形象。無奈宋弱金強,這已是無可諱言的事實,使金而向彼國國主拜賀生辰,有如河水東流向海,豈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舊”的反詰句式表示不堪長此居于屈辱的地位。這三句句意對上是一跌,借以轉折過渡到下文“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穹廬”,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氈帳,這里借指金廷。“藁街”本是漢長安城南門內“蠻夷邸”所在地,漢將陳湯曾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這兩句是說,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憤圖強,戰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會”字有將必如此之意。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暫且到金人宮殿里去拜見一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制服他們,把金貴族統治者的腦袋掛在藁街示眾的。兩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認現實;下句是進兩步,提出理想,且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這是南宋愛國志士盡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復故土、一統山河的偉大目標。上片以此作結,對章森出使給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是全詞的“主心骨”。
下片沒有直接實寫章森,但處處以虛筆暗襯對他的勖勉之情。“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的祖國大地,在這里主要是指北中國。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國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對著大好河山,作者激憤痛心地問道:“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意思是說,在這個堯、舜、禹圣圣相傳的國度里,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金人稱臣的志士吧!“萬里腥膻如許”三句,謂廣大的中原地區,在金人統治之下成了這個樣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偉大祖先的英靈何在?正氣、國運何時才能磅礴伸張?作者的這一連串責問,完全是針對朝廷上的主和派而發,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戎”指戎狄,這里就是指金人。“如許”,如此的意思。最后兩句,總挽全詞。“胡運”,金國的氣運。詞人堅信:金人的氣數何須一問,它的滅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國運如烈日當空,方興未艾。這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抗金事業的信心。
全詞不是孤立靜止地描寫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加以表現。這樣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從本是有失民族尊嚴的舊慣例中,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從本是可悲可嘆的被動受敵中,表現出打敗的必勝信心。馬卡連柯說過:過去的文學,是人類一本痛苦的“老賬簿”。南宋愛國詞的基調,也可這樣說。但陳亮這首《水調歌頭》,由于立意高遠,在同類豪放作品中,要高出一籌。它通篇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情懷,充滿了昂揚的感召力量,使人仿佛感到在暗霧彌漫的夜空,掠過幾道希望的火花。這首詞盡管豪放雄健,但無粗率之弊。全篇意脈貫通,章法有序。開頭以否定句式入題,比正面敘說推進一層,結尾與開頭相呼應而又拓開意境。中間十五句,兩大層次。前七句主要以直敘出之,明應開頭;后八句主要以詰問出之,暗合開篇。上下兩片將要結束處,都以疑問句提頓蓄勢,形成飛噴直瀉、欲遏不能的勢態,使結句剛勁有力且又宕出遠神。詞是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緊密結合的特殊藝術形式。詞的過片,是音樂最動聽的地方,前人填詞都特別注意這關鍵處。陳亮在這首思想性很強的《水調歌頭》中,也成功地運用了這一藝術技巧。
他把以連珠式的短促排句領頭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適當地安插在過片處,如高山突兀,如利劍出鞘,因而也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火一般的感情,突出地表現了作品的主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3
原文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翻譯
遠方的客人巴經很久沒到這里漫游,可是美麗的風景似乎專門為你保留。我們特意登上西樓吟賞月,何必去問今夜已剜什么時候!我們呼喚出滿天皎潔的'月光,照見我們的心地象冰雪一樣明透。我們的胸襟啊寬廣浩蕩,好似百川融匯奔流。我們的豪飲還趕不上巨鯨吞海,腰間的寶劍已光閃閃照耀清秋。
原野上銀白色的月光到處飄浮,天空高遠更顯得風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丟失中原的遺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發愁!那些掌握權柄的大人物們,有誰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戰的功勛還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決策遙遙無期,叫人沒盼頭。這件事沒法分說清楚,讓我們明天再喝個大醉方休。
注釋
①和(hè)馬叔度:和:以詩歌酬答;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作詩。馬叔度:稼軒友人,生平不詳。月波樓:宋時有兩個月波樓,一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陽。不知詞人所游何處。
②客子、君:皆指友人馬叔度。
③更籌:古時夜間計時工具,即更簽。此指時間。
④天宇:天空。
⑤物華:泛指美好景物。
⑥中州:指當時淪陷的中原地區。
⑦不道:不料。
⑧蕞(zuì)爾:微小。
⑨決策:指北伐大計。
⑩扶頭,形容醉后狀態,謂頭須人扶。南鄉子詞“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趙長卿鷓鴣天詞“睡覺扶頭聽曉鐘。”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4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
陳亮〔宋代〕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見南方的軍隊去北伐已經很久,金人手胡說中原的人才已一掃而空。當場大事,只手可了,畢竟我還人萬夫之雄。我們堂堂漢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遠東流那樣,年年向金廷求和?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人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憤圖強,戰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那本手人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經生活在那片土地。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萬里河山充斥著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氣,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金國的命運用不著多問,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將獲得最后勝利。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臣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手人大曲中的開頭部分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臣亮的友人章森,字德茂,當時人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奉命使金,賀金主完顏雍生辰(萬春節)。大卿:對章德茂官銜的尊稱。使虜:指出使到金國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稱為“虜”。北群空:語出韓愈《送溫處肯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指沒有良馬,借喻沒有良才。當場只手:當場大事,只手可了。畢竟還我萬夫雄:畢竟我還人萬夫之雄。我,指章德茂。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我們漢使哪肯年年去朝見金廷。得似,哪得能像。且復穹廬拜,會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將來必將把你抓到我們的國家來。穹廬,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圓頂氈房,這里借指金廷。藁街:漢朝長安城南門內給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漢將臣湯曾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手人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經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肯。戎:指戎狄,這里手人指金人。如許:如此的意思。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漿,以充饑渴。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磅礴:這里指的人浩然的氣勢。胡運:金國的命運。赫日自當中: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樣子。
賞析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真,越發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
在抒發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展的大合唱中,陳亮高亢雄壯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來的“聽眾”。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了南宋抗金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鑒賞
詞的上片緊扣“出使”的題目,下片的議論了得更高,觸及了整個時事。
上片開頭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兩句,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南師”指南宋軍隊,由于南宋朝廷對一國實行妥協投降政策,南宋軍隊已經很久沒有向敵人發動進攻了,這就越發使一人感到南宋政府怯懦好欺。“謾說”就是休說。“北群空”是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的典故。原意是說,伯樂善識馬。他一過,好馬都被選出,冀北的好馬就空了。這也以馬群中沒有良馬比喻朝廷上缺乏人材。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主人由于好久沒有看到南宋軍隊的進攻,于是便胡說南宋整個朝廷都沒有人材了。
在這種形勢下,章德茂出使一國,困難實在不小。在敵人面前要做得不卑不亢、恰到好處是不容易的。陳亮深知此點,于是便給朋友鼓勁。從“當場只手”到上片結束,都是作者鼓勵章德茂的話。“當場”指章德茂出使,會見一國統治者的場合。“只手”,古代有“只手擎天”的話,指章德茂象只手擎天那樣能夠獨立支撐危局。“畢竟還我萬夫雄”是說經過較量,章德茂必能恢復我國使臣作為萬夫之雄的形象。當時出使一國的人有的在敵人的威脅下屈服了,這也是贊美章德茂是能夠恢復不屈服的英雄形象的'。
“自笑堂堂漢使”以下三句,是說章德茂心中充滿了做一個堂堂漢家使節的正氣,有著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節操,就象那浩浩蕩蕩向東奔流的黃河流水,是任何力量也屈服不了的。“自笑”,自己會意的一笑,是樂觀主義的表現。“得似”,好象。“依舊”,依然、仍舊。“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是說:你暫且到一人宮殿也去拜見一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制服他們,把一貴族統治者的腦曾掛在藁街示眾的。“穹[qióng]廬”,北方少數民族用氈搭成的圓形帳篷,這也喻指一人的宮殿。“藁[gǎo]街”,漢代長安城內外國使臣集中居住的地方。漢將陳湯出使匈奴,曾把不服管理的郅支單于殺了,回來要求把單于的頭掛在藁街,作為對“犯漢”者的懲戒。
下片沒有直接實寫章森,但處處以虛筆暗襯對他的勖勉之情。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的祖國大地,在這也主要是指北中國。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國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對著大好河山,作者激憤痛心地問道:“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意思是說,在這個堯、舜、禹圣圣相傳的國度也,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一人稱臣的志士吧!
“萬也腥膻如許”三句,謂廣大的中原地區,在一人統治之下成了這個樣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偉大祖先的英靈何在?正氣、國運何時才能磅礴伸張?作者的這一連串責問,完全是針對朝廷上的主和派而發,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戎”指戎狄,這也就是指一人。“如許”,如此的意思。
詞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抗一事業的信心。“胡運”,一國的氣運。
“何須問”,即不必問的意思。“赫日”指中午光線耀眼的太陽。這兩句是說:一朝的氣運已經快完了,它的滅亡是肯定的,因此不必多問,而宋朝卻象太陽剛升到了中天,前景是很輝煌的。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梁啟超《中國韻文也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真,越發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
在抒發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展的詩詞創作中,陳亮作品顯示出高亢雄壯的風格。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了南宋抗一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5
最樂賢王子,今歲好中秋。夜深珠履,舉杯相屬盡名流。宿雨乍開銀漢,洗出玉蟾秋色,人在廣寒游。浩蕩山河影,偏照岳陽樓。露華濃,君恩重,判扶頭。霓旌星節,已隨絲管下皇州。滿座燭光花禮,笑罥烏巾同醉,誰問負薪裘。月轉檐牙曉,高枕更無憂。
蘇軾《水調歌頭》翻譯賞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釋]
水調歌頭: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丙辰:熙寧九年(1076)。
子由:蘇軾弟,名轍,字子由。
綺戶:雕花的門窗。
嬋娟:美女。此處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創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寧九年(1076),蘇軾知密州已有兩年。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幕府掌書記,兄弟六七年未見。中秋之夜,蘇軾攜客人登超然臺飲酒賞月(見《和魯人孔周翰題詩二首》小引,《蘇軾詩集》卷十四),通宵歡飲,豪興大發。望月思親,賦詞放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位“坡仙”曠逸的情性和深邃博達的人生思考。
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牽人神魂,沁人心脾。詞的意境顯然受李白詩的影響,但又有所新發。“明月幾時有”兩句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同時又暗用此詩“皎如飛鏡臨丹厥,絕煙滅盡清輝發”的詩意。明月清輝逼人,美酒香醇醉人,東坡不禁奇想聯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正是《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之意,贊美、欣賞之情溢于言表,而詞人倜儻瀟灑之豐神亦盡在這一問之中。進而詞人以謫仙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詞境較李白《把酒問月》更為空靈蘊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徊。“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流轉,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無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的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游子輾轉反側、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歡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順理成章,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結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想象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大異于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系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于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雖因離別而苦,月也并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圓人散呢?繼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并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蘇軾的這種自我慶幸和自我寬慰反映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博而復雜,以儒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將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與儒學理論融匯貫通,用以處理行藏、出處、進退之節。中國士大夫對待人生、事業的挫折,大體遵循兩條道路:或放棄理想,與世浮沉;或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蘇軾則以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不放棄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極端激烈抗爭,而是聽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態度來對待。天地無窮,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風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親人分離,他又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寬解祝福……作為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歌頭》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6
千里渥洼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邊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
譯文
你就像馳騁千里的渥洼神馬,聲名驚動了朝廷。禮下于人,必有所求。當年給皇帝掌理過制誥詔書,頗有文采,落筆萬言,如走龍蛇。能賜福于人民,他把春天般的溫暖帶來人間。江山都等老了,他青春長駐,鬢發還象烏鴉羽毛一樣烏黑。像劉晏那樣會理財,使江南富庶,如錢流遍地,席間且不管這些,還是痛飲賞菊吧!
欣賞著歌舞,敬趙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傾江倒海一樣痛飲,祝你長壽。聽聞皇帝要出兵北伐,驅逐金人,洗凈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趙介庵他日能到皇帝的身邊,人們會欽羨地望著他乘坐飛車消逝于天地云間。
注釋
渥洼:指代神馬。唐韓琮《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洼。”
奏草:奏章的草稿。《漢書·朱云傳》:“云上書自訟,咸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
龍蛇:指書法筆勢的蜿蜒盤曲。
錢流地:形容理財得法,錢財充羨。
雙成:指董雙成。董雙成,女,籍貫浙江,神話人物。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煉成仙,飛升后任王母身邊的玉女。
弄玉:秦穆公之女。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簫史作鳳鳴,感鳳來止,一旦夫妻同隨鳳飛去。
綠華:萼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家,授權尸解藥,并詩一篇,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玉條脫各一枚。
帝所: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列子周穆王》
西北凈胡沙:唐李白《永王東巡歌》其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1日邊:喻朝廷。
賞析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真切地表達了乾道初年作者的處境和心情。一個愛國志士,雄心勃勃要報效國家,卻不為世所用,內心實在是痛苦的。在壽筵席上,作者對趙介庵寄托了極大的希望,贊揚趙介庵才華出眾,期望趙介庵把無邊的春色帶給人民。這無邊春色,就是抗戰勝利,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西北洗胡沙”的思想,在這首曲子詞里是鋒芒獨見的。這是其辛棄疾文人墨客逢場作戲寫的那些一味頌揚的祝壽詞,所不能比擬的。辛棄疾用神采飛馳的筆觸,表現了自己豪邁的心情,情緒是樂觀的,筆調是高昂而委婉的,大體上可以代表辛棄疾早期詞的風格。
上片贊頌趙介庵,下片陳述自己的報國宏旨。
首句“千里渥洼種,名動帝王家。”“渥洼”,水名,在今甘肅省安西縣,是產千里馬的地方。據《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四年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上渥洼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作者以天馬喻趙介庵人才非凡,聲名驚動了朝廷。禮下于人,必有所求。雄心壯志受到壓抑的辛棄疾,欲求得人家舉薦的心情,不言自明。
“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說趙介庵給皇帝掌理過制誥詔書,頗有文采,落筆萬言,如走龍蛇。在這里作者隱約表示希望能得到舉薦之意,但不直敘,可謂苦心孤詣,措詞頗費躊躇。
“帶得無邊春下”,是說趙介庵能賜福于人民,把春天般的溫暖帶來人間。“等待江山都老”,指歲月流逝,照應下文:“教看鬢方鴉。”說趙介庵青春長駐,鬢發還象烏鴉羽毛一樣烏黑。另方面也隱含著自己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盼望已久,江山都等老了的意思。接著,“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作者把趙介庵比作劉晏,唐代劉晏管理財政、賦稅、鹽鐵等,使水陸運輸暢通,物價穩定,曾說“如見錢流地上”。這里是說:你象劉晏那樣會理財,使江南富庶,如錢流遍地,席間且不管這些,還是痛飲賞菊吧!作者有求于人,婉轉陳情,露而又收,真是達到挖空心思的地步了。
下片,開頭幾句:“邊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雙成、弄玉、綠華,都是古代傳說中能歌善舞的仙女。雙成,即董雙成,為西王母侍女;弄玉,秦穆公之女,據《列仙傳》載:“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簫史學簫作鳳鳴,感鳳來止,一旦夫妻隨鳳飛去。”綠華,即萼綠華,據《真誥"運象篇》:“南山人,青衣,顏色絕整。”流霞:仙酒名。據《論衡"道虛篇》記載:“河東項曼斯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仙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愴。口饑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饑。’”這幾句接上片,意思是說,欣賞著美妙歌舞,敬趙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傾江倒海一樣痛飲,祝你長壽。這些均系作者即席所見,無關宏旨。
重點落筆:“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二句從杜甫《洗兵行》:“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脫化而出。意謂要派壯士手挽天河,用滔滔的仙浪去沖刷西北地區的胡沙。弦外之音,皇帝要出兵北伐,驅逐金人,洗凈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國難當頭,志士獻身,有意報效國家,是作者的真正用心。辛棄疾向這位有權有勢接近皇帝的大人物趙介庵,把自己的`志愿提出來,希望漕介庵能在皇帝面前保舉自己。這是作者所神往的壯麗事業,也是這首詞的真正的意旨所在!
“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又是一句美好的頌揚話。“日邊”當然是指皇帝的身邊,說趙介庵在人們“回首”之間,就能到皇帝的身邊,人們會欽羨地望著漕介庵乘坐飛車消逝于天地云間。那喻意是不言自明的;你趙介庵他日到皇帝身邊述職時,不要忘了替我這遠離“日邊”的人美言幾句,把我報國的雄心壯志好好轉達啊!
創作背景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作于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棄疾已南歸七個年頭,時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辛棄疾胸懷統一祖國的壯志,卻無機會施展才能。辛棄疾也曾上書皇上,陳述自己的政見,希冀得到重用,也沒有結果。李白失遇時,寫過《上韓荊州書》說:“一登龍門,便聲價十倍。”大人物們的舉薦十分重要。大詩人杜甫也有過“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辛酸遭遇。當時駐建康的江南東路計度轉運副使趙介庵,是當朝皇上的宗室,是接近皇帝的人物,很有勢力和名望。辛棄疾想得到漕介庵的舉薦,好施展自己的才華。趙做生日的時候,作者應邀參加壽筵,即席寫下了此詞。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7
水調歌頭·冒大風渡沙子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際天空闊,一葉凌濤掀舞,壯志未消磨。為向吳兒道,聽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劍戟,斬蛟鼉。胡塵未掃,指揮壯士挽天河。誰料半生憂患,成就如今老態,白發逐年多。對此貌無恐,心亦畏風波。
賞析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詞篇。詞中深刻的表現了作者要一掃胡塵的愛國思想感情。
上片寫作者在旅途中冒著大風浪渡河的所見和所感。沙子,即沙水,今稱明河。開頭“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落日黃昏,陰霾滿天,描繪出作品所需要的氛圍。客子,是作者自稱。又有什么辦法呢?“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遇到了壞天氣,雪神和風神要大動干戈了。封六,古代傳說中的雪神;巽二,古代傳說中的風神,唐代牛僧孺《玄怪錄》載:蕭志忠欲出獵,群獸求哀于山神,云:“若祈封六降雪,巽二起風,即不復游獵矣!”(引自《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一)“四望際天空闊,一葉凌濤掀舞,壯志未消磨。”環顧四周,天際空闊,一葉小舟,在大風惡浪的沖擊下,在波濤中隨水流蕩。盡管這樣,作者的雄心壯志仍未消磨:“為向吳兒道,聽我扣舷歌。”在狂風惡浪中,一位穩坐“釣魚臺”,“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壯士的形象,屹立在讀者面前。這里,寓意雙關,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現象,也是當時南宋政治形勢的寫照:朝廷主和派掌權,如黑云壓頂,抗戰復國的抱負不能實現。但作者仍不甘心,他還在奮力搏斗,努力抗爭。
下片抒情,作者抒發了自己的'愛國壯志得不到伸展的憤慨和憂忿的心情。過片“我常欲,利劍戟,斬蛟鼉。”緊接上片,抒寫自己的壯懷,時刻不忘參加抗戰。利劍戟,使寶劍和長予發生作用;斬蛟鼉,把蛟龍、揚子鱷都殺掉,這里用以比喻金統治者。
接著,作者抒發壯懷:“胡塵未掃,指揮壯士挽天河。”壯志未酬,金人侵占的地區尚未收回,還需要我力挽狂瀾,報效國家。但是,“誰料半生憂患,成就如今老態,白發逐年多。”然而,“對此貌無恐,心亦畏風波。”所擔心的仍然是國家的動亂。“風波”,比喻國勢的動蕩不安。詞作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一片愛國赤誠。
李處全的詞作不多,但也有少數詞作表現了抗敵愛國的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水調歌頭》,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8
原文: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
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
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華幽。
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
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譯文
遠方的客人已經很久沒到這里漫游,可是西麗的風景似乎專門為你保留。我們特意登上西樓吟詩賞月,何必去問今夜已是什么時候!我們呼喚出滿天皎潔的月光,照見我們的心地像冰雪一樣明透。我們的`胸襟啊寬權浩蕩,好似百川融匯奔流。我們的豪飲還趕不上巨鯨吞海,腰間的寶劍已光閃閃照耀清秋。
原野上銀白色的月光到處飄浮,天空高遠更顯得風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丟失中原的遺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發愁!那些手握權柄的大人物們,有誰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戰的功勛還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決策遙遙無期,叫人沒盼頭。這件事沒法分說清楚,讓我們明天再喝個大醉方休。
注釋
和(hè)馬叔度:和:以詩歌宇答;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作詩。馬叔度:稼軒友人,生平不詳。月波樓:宋時有兩個月波樓,一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陽。不知詞人所游何處。
客子、君:皆指友人馬叔度。
更籌:古時夜間計時工具,即更簽。此指時間。
天宇:天空。
物華:泛指西好景物。
中州:指當時淪陷的中原地區。
不道:不料。
蕞(zuì)爾:微小。
決策:指北伐大計。
扶頭,形容醉后狀態,謂頭須人扶。賀鑄南鄉子詞“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趙長卿鷓鴣天詞“睡覺扶頭聽曉鐘。”
賞析: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詞人在湖北轉運副使任上,同好友馬叔度游月波樓,為了和馬詞原韻而寫的這首詞。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9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蘇軾〔宋代〕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譯文
當年謝安隱居在東海,出仕做官鬢發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只有音樂可以減輕我的離愁別緒。謝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隱東山。不料抱病還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寧縣西)時,深以為憾。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志,遺恨寄托于田園山丘。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遵迢千里,選取佳地長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志,我卻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東武:指密州。子由:蘇軾之弟文學家蘇轍字。彭門:指徐州。此曲:指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詞。安石:謝安,字安石,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臣,以功封建昌縣公,死后贈太傅。東海:謝安早年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面瀕臨大海,故稱東海。“從事”句:意為謝安出仕時鬢發已開始變白。謝安少有重名,屢征不起,直到四十多歲才出仕從政。“中年”兩句:《晉書·王羲之傳》:“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絲竹,泛指管弦樂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說謝安功成名就之后,準備歸隱會稽,不料后來抱病回京了。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揚州城。雅志:指退隱東山的高雅的志趣。軒冕(xuānmiǎn):古代官員的車服。借指做官。滄洲:水濱,古代多用以指隱士的住處。歲云暮:即歲暮。云,語助詞。要褐裘(qiú):指換上粗布袍,意為辭官歸鄉,作普通百姓。遲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語本《晉書·顧榮傳》:“恒縱酒酣暢,謂友人張翰曰:‘惟酒可以忘憂,但無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說,任憑有雄心大志的人瞧不起我們,也不去管它了。劉玄德,劉備。
鑒賞
上闋詠史,東東晉謝安的經歷,意在“以不早人為戒頭。發端明點“安石頭,領起上半闋。詞人的東作角度比較獨特,既不東他經天緯地的才能,也不東他建功立業的輝煌,而是東他人生的另一側面。劈頭就東謝安中年出擬的尷尬:他本來隱居會稽,踏上擬途時鬢發已開始染上秋霜,令人吃驚。再東人情的難堪:人到中年,與親友相別時覺得難舍難分,于是借音樂來抒東離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人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頭。語氣多么肯定,多么堅決,確實是對史書中所謂“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頭(《晉書》)數語準確的表述。而結果卻是“扶病人西州頭,這就反跌出困於軒冕不遂雅志的“遺恨頭。這種“遺恨頭,便是作者引出的鑒戒——“不早人頭。詞中的“困軒冕頭只是一個文雅的或婉轉的說法,實際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與貪戀功名富貴是聯系在一起的。
下闋述懷,設想早日“人而相從之樂頭。換頭“歲云暮頭三字承上轉下,“歲暮頭當指年華老大,“早計頭是對“遺恨頭而言,其內容便是“要褐裘頭,亦即辭官歸隱,過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產生的設想:在歸鄉的`千里長途中,每逢山水名勝或有賢主、良朋會待之類好的去處,可以隨意逗留,盡情游樂,不必如官場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層:我帶著醉意唱歌時你跟著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時你要攙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懷得失的,二層:這樣,有雄心大志的人會瞧不起我們,那就悉聽尊便好了,我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層:這種種設想,情辭懇切,言由中發,有如駿馬駐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現出詞人對辭官歸隱而享弟兄“相從之樂頭的夙愿。“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頭,極東想象中“人而相從之樂頭的情態,簡直是對二人的“合影頭。篇末“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頭兩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趨同胸無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強調素愿的堅定不移,這體現了用典的靈活性。
同《南鄉子》(東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攜如昨)、《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等詞作一樣,這首詞著重表現了蘇軾前期思想的另一面,雖然“功成名遂頭尚未實現,出擬思想仍占上風,但在某種程度上徘徊于出處之間,卻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蘇氏弟兄寓居懷遠驛時,即有“夜雨對床頭,“為閑居之樂頭(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頭約定,這一回正是對前約的重申,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對其弟的安慰,詞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過,他在詩詞中不斷表達的這種歸臥故山的雅志,最終還是沒有實現。蘇轍詞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頭,倒成了他們此后生活的東照。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0
毛澤東〔近現代〕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橫渡吹萬里長江,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吹樣比魚庭院中散步還舒服,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魚連。孔子魚河岸上說:時間就像吹奔魚不息的河水飛樣,晝夜不停的魚逝著!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以后,長江天險成為通暢的大路。我還要魚長江西邊建起大壩,把巫山多雨造成的洪水攔腰截住,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神女如果當時還健魚,她看到高峽出平湖,必定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魚長沙城東,有飛個有名的‘白沙井’。食武昌魚: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魚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食吹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飛帶魚春秋戰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吹飛帶的天空叫“楚天食。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食作者魚飛九五七年二月十飛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魚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食寬馀(yú):字從食從余,余本意為“剩下的食,“食食和“余食聯合起來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食。指神態舒緩,心情暢快。子魚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魚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食意思是孔子魚河邊感嘆道:“時光像魚水飛樣消逝,日夜不停。食時光如魚水,飛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風檣(qiáng):檣,桅桿。風檣,指帆船。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食注。魚詞中實指龜山、蛇山。飛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魚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1958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飛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食,后經作者同意恢復原句。天塹(qiàn):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食。據《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食巫山云雨:魚重慶市巫山縣東南。“巫山云雨食,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魚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食,吹里只是借用吹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
上片:“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氣。”毛澤東是次到長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簡單地講這次的旅程,卻借三國時代吳國的童謠來加以化用,這就與簡單的敘述旅程不同了。《三國志·吳書·陸感傳》稱: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氣。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當時孫皓遷都,使百姓服勞役。百姓用船運送遷都物資,逆流而上,深感煩苦,所以有這童謠。而事實上,當時一者已經找到了一條反映中國客觀的經濟規律適合中國的路線。所以一者對這個童謠,反其意而用之,說成“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氣”。“長沙水”是長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氣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氣,為著名的團頭鳊或團頭魴。通過這樣的化用,正表達出一者從長沙到武昌,一路上非常愉悅的心情,也表達了人民的幸福安樂。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寫出長江奔流到海的氣勢,寫出橫渡長江的游泳的壯舉。“極目”,用盡目力望去,表示望得遠。“楚天”,武昌一帶是過去戰國時代楚國的地方。下一“舒”字,既寫那里的'天地空闊,一望無際,感到舒暢;也寫出在大江游泳的舒適,這里也表現一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在長江里游泳,是有風浪的。一者高超的游泳技能,可以駕馭風浪,所以“不管風吹浪打”,不把風浪看做一回事。在長江中游泳,勝過在庭院里散步,有一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因在庭院里散步,有院墻圍繞,難免感到局促。假如結合一者當時的心情,像一者說的“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那還有個框框,即以外國經驗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樣,有圍墻圍繞著。“從19次6年提出‘十大關系’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打破了“外國經驗”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寬馀”嗎?這就想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來進行建設了。
“今日得寬馀”是上闋的感情基調,是對這次游泳的總括。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出了上闋的結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澤東游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想而及孔子的話,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聯系起來。這里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歷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
詞的下闋展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以“風”字起,緊接著上闕意脈,矚目兩岸景色,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起”則聳然挺拔,發起新意,充分表現了今天中國人民建設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前兩句,次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全詞運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一方法,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戰歌。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1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翻譯: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對照翻譯: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2
原文: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
方岳〔宋代〕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譯文: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莼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于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托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斂他的眉峰。俯仰憑吊平山堂的人間遺跡,嘆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凄緊的天地間。
注釋:
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螺紅:紅色的螺杯。菰菜莼羹: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就辭官歸鄉。河洛: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地區。此處泛指淪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詞人有遺恨在焉。兩仙翁:指歐陽修與蘇東坡。匹馬:有作者自喻意。
賞析:
“暫南暫北愁思”兩句,意思是說平生行遍暫南暫北,積累起來的許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暫時忘卻吧。借酒消愁本來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為甚。但作者哪里來這么多“愁思”,它的具體內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傷飄泊“定,二是慨嘆中原未復。這就是有點有染的寫法,即先說明章質,然后再表現內容。
“蘆葉蓬舟千里”三句,寫詞人長年飄泊在外,不能回鄉。“蘆葉”句展示“蓬舟”(蓋有蓬頂的小舟)在長滿蘆葉的岸邊行駛之狀。“千里”極言行程之長,飄泊地域之廣闊。“菰菜莼羹”用的是張翰的典故: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就命駕而歸。“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夢”兩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現實章。因而只好““語寄歸鴻”,默默“言地目送征鴻南歸。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暫湖派詩人之一,他少年飄蕩暫湖,中年以后,雖中了進士而宦游各地,還不免有“游宦成羈旅”之感。思歸而不得,發為愁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詞人雙眼朦朧,河洛一帶渺不可及,而遺恨于夕陽之中,這不是其字面意思,實質上它抒發的是詞人為中原淪落,未能收復而遺恨。
下片又從眼前景物寫起。“己洲外”三句,寫遠山在黃昏中的姿態。“己洲”是長滿己草的洲渚;己洲之外,遠山在暮色中斂下了它的眉峰,這是將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寫的是帶情之景。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狀物的形象章,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人間俯仰陳跡”至“磨滅幾英雄”五句,轉入懷古。作者遙想當年與平山堂有密切關系的`歐陽修和蘇骨坡兩位“仙翁”已經逝去,黯然神傷扼腕嘆息。
“楊柳”和“煙雨”是歐陽修和蘇骨坡詞中描寫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這兩個詞,除了表示對歐蘇二公“限景仰外,還寄托了滄桑之感。“楊柳”已非,“煙雨”依舊,而幾許英雄,已磨滅于此變化之中。這幾乎是文人登臨懷古的一個永恒主題,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虛幻,蒙上了一層虛“的感傷色彩,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兩句,從懷古議論回到現實,寫自己又將匹馬登程,在西風凄烈的天地之間,悵然孤嘯。其情其景,是夠令人感傷的。這一結尾,又回到了飄泊的愁思,與上片遙相呼應。
賞析二:
方岳,安徽祁門人。生于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紹定5年(1232)登進士第,做過吏部侍郎和饒、撫、袁三州知州等官。從這首詞中看,他是有收復中原之志的。全詞表現了一種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本詞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兩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現于讀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這是詞人的獨創,一則寫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綠,連下的雨都映成碧綠的顏色,二則寫出秋雨過后,山色、田野都變得更綠,仿佛為碧綠的雨絲染過似的,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這樣的晴晝景色。南國的秋并不如北國那樣凄涼蕭索,但詞人的愁情卻彌漫在“江南江北”,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這愁的原由,悵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淪于敵手。江山社稷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紅”即借酒澆愁之意,“螺紅”乃是一種酒的名字。“蘆葉蓬舟千重”表明詞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葉穿過重重蘆葉飄泊于江湖之上,菰菜莼羹的美味僅存于昔日的記憶之中。抬頭仰望南歸的大雁,因事業無成,壯志未酬,無語可寄;醉眼朦朧中北望黃河、洛水,縹緲難見,大好河山不能恢復的遺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陽之中,“夕陽”這既是詩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征。“遺恨夕陽中”是一句多么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闋依然是眼前景物與內心情緒的交織。詩人在江上飄泊,回眸蘋洲之外,暮色四面襲來,幾乎溶盡了山影,山似眉峰皺,山峰與詩人的眉頭一樣都在愁苦中緊蹙。“人間俯仰陳跡”用的是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陰倏忽,人生短暫,“俯仰人間已為陳跡”,慨嘆自身盛年易逝,事業無成,轉眼之間年華老大,壯志即盡付東流。“不見當時楊柳”以下三句亦是時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壽難久之意。英雄豪杰尚且隨著時光的流駛而磨滅,何況我輩?最后詞人發出“天地一孤嘯”的長嘆:茫茫天地之間,只有我一人如此長嘯浩嘆,而嘆有何用,嘯又何益?明天還是得迎著西風匹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長驅!這又表現了詩人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一種雖九死而未悔的韌性和頑強毅力!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后調知南康軍。后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后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后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3
水調歌頭·定王臺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
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云歌吹,屈指幾經秋。
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
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
一夜寒生關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
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
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定王臺》是宋代文學家袁去華所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敘述詞人登臺縱目,周覽形勝,追溯昔時的繁華;下闋則撫事傷時,抒發了詞人烈士遲暮、報國無門的悲憤。全詞以雄健之筆寫沉郁之懷,令人哀感無端。
翻譯/譯文
定王臺建在洞庭湖之濱,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臺雖然在歷經千年之后已經堙沒,但是遺跡尚存,那殘存的臺基,依然高聳百尺,令我想到定王臺的修建者西漢的劉發。想當年定王到此游玩時,一定是華蓋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當空;千乘萬騎前呼后擁,聲勢浩大;急管高歌之聲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幾度春秋,昔日的繁華盛地變成了一派衰敗蒼涼,盛衰無常,興廢兩茫茫。
登臺遠望,只見高大的樹木枝葉枯落,長江無止息地向東奔流。對此情景,想到國家的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而自己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路請纓、壯志難酬,不由得發出了悲憤蒼涼的感慨:書生報國無門,空自白頭,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猶如一夜北風生寒,導致萬里河山支離破碎、殘破不堪。京都淪陷,皇家陵闕黯然被埋沒在厚厚的云霧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懷,悲憤難休,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徘徊往來在秋風寒霜中,夕陽將落,更增人恨愁。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闋九句四平韻、下闋十句四平韻。
定王臺:在今湖南長沙市東,漢景帝之子定王劉發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時,州、郡、縣按地勢、人口及經濟狀況劃分為畿、赤、望、緊、上、中、下若干等級,形勝富庶的地區稱“望”。
湘州:東晉永嘉時初置,唐初改潭州,詞中指長沙。
危基:高大的臺基。
自西劉:始建于西漢劉發。
霓(ní)旌(jīng):旗幟如云霓,形容儀仗之盛。
依約:連綿不斷。
空白九分頭:徒然白首。詞中用陳與義《巴丘書事》“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來表達作者請纓無路的悲憤。
一夜寒生關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關塞。
云埋陵闕(què):皇宮與陵寢都埋沒在遠方的云霧中,詞中指宋都汴京淪于敵手。陵闕:帝王陵墓、京都城闕,均為存亡的象征。
耿(gěng)耿:不安的樣子。
徙(xǐ)倚(yǐ):走走停停。
創作背景
《水調歌頭·定王臺》大約作于詞人擔任善化(在今長沙市內)縣令期間。詞人在一個深秋時節登上定王臺覽勝,感慨頓生,并將不勝今昔之感升華為感時傷事的愛國之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鑒賞
詞的上闋“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四句,氣勢不凡,雄渾卓絕。“雄跨”一詞,表現了定王臺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則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定王臺的壯麗。接下來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歷史的畫面。想當年西漢國力強盛,定王臺閣周圍遍布如云鐵騎,祭祀的音樂響徹云霄。然而,這些都已經是歷史陳跡。“屈指幾經秋”將作者的思緒從壯麗的歷史收回到嚴酷的現實。’“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定王臺再壯麗,到作者登臨的時候,已經殘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華,今日的頹墻敗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嘆人事的興衰廢替。聯系到作者所處的時代,當時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對金國的威脅無力反擊,將大好河山拱手相送,這也是引發作者喟嘆的一個情緒基點。所以詞中的興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詩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下闋“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三句點題,敘說登臨之事。古人登高作賦,喜歡大肆鋪陳的居多,但在這里,作者僅以極其簡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見:喬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沒有放縱自己的情緒,但這種沉默中卻蘊涵著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時代的復國志士一樣,滿懷報國之心,但讓人痛苦的是,“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歲月蹉跎,功業未就,空白了少年頭“,一夜寒生關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其中“關塞”是征戰的偏遠地段,“陵闕”是北宋宗廟祖墳所在,從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現在離他越來越遠了,“萬里”一詞,寫出了這種虛無遼遠的感覺。因為報國無門,作者永遠不能在關塞為國盡忠,永遠也無法收復北宋宗室的陵墓。這種無奈和遺憾,使他的“恨”意難休。“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報國無門,年華蒼老,詞人無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獨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涼畫面結束。其中的`“伴”字寫盡詞人的落寞和孤獨,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戰,只得和無情的夕陽相伴,在蒼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詞結尾仍收回到定王臺上,結構十分緊湊,并以景寓情,饒有余韻。最后點出一個“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絕望,而是英雄灑淚。慷慨生哀,與全詞悲壯的格調完全統一。
這首詞畫面壯闊雄渾,音調蒼涼激楚,充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這首詞的顯著特色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描寫定王臺,其盛處從“危基百尺”展開想象,以定王臺當年的游賞盛況來側寫旁透,用筆空靈,其衰處則就登臨所見,以環境背景的渲染烘托來表現,都極有思致。詞中的景物,是一幅闊大而蒼茫的畫面。贊嘆吟唱它的景中人則是一個胸有宏大抱負而無法實現,心境激楚悲涼的愛國志士,這就使詞構成了意境雄渾蒼涼的特色。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4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譯文及注釋
「翻譯」
黃河之水似乎是從天上而來,黃河之險讓人鬼都要俯瞰而欲過不敢。大風起時,波濤洶涌,怒浪滔天,飄飛的浪花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黃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過那呂梁山,水浪聲勢之狀可比那八月的錢塘潮,橫空之下,一洗塵寰。黃河水浪沖斥萬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對滔天巨浪,卻依舊氣定神閑。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難以攀援。人間有這樣的險處有何用呢?原來是為了測辨忠奸。無須“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飛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瀾。呼喚那個騎鯨客,擊著鼓飛過銀山。
「注釋」
(1)三門津:即三門峽,原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因峽中有三門山而得名。據《陜州志》記載:“三門,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尤險,舟筏入者罕得脫。三門之廣,約三十丈。”
(2)人鬼:指三峽中的南鬼門,北人門。
(3)呂梁:《列子·黃帝》:“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yuántuó)魚鱉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處。
(4)錢塘八月:指錢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5)塵寰(huán):塵世。
(6)潰:洪水旁決日潰。
(7)一峰:似指中神門,因前皆言“人鬼”重關。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8)危巢:懸崖高處的鳥巢。語出詩:“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14)障狂瀾: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
(15)騎鯨客:指豪勇之士。
(16)撾(zhuā):敲擊。
(17)銀山:代指濤頭。張繼《九日巴丘楊公臺上宴集》:“萬疊銀山寒浪起”。
「賞析」
這首詞與同詞牌的《水調歌頭·游龍門》相似,都是寫游覽河山,抒發情懷之作。此詞氣勢更足,景觀更奇。三門津是黃河中十分險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門、鬼門、神門,水湍浪急,僅容一船通過。中有砥柱,即被稱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門峽所在山奇水急,呈現一幅波浪馬遠靜聽松風圖奔涌,氣勢磅砣的景象。
上片寫黃河的氣勢,寫中流砥柱悠閑。“黃河九天上”后兩句,寫黃河之長、黃河之險。“黃河九天上”似與詩》中稱曰:“舒寫胸臆,發揮景物,境皆獨得,意自天成。”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5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葛長庚〔宋代〕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回雁峰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云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凄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譯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遠隔,山下晚霞鋪滿天然。相留相送時只見滿眼都是繽紛的落英,驀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來澆灌我的愁腸。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輕煙籠罩,草木蔥籠,一片蒼茫。天子將明,滴漏,聽起來分外清晰,眼前的燈焰在一寸寸地逐漸縮短,一夜未眠,隱隱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余香。恍若那漂浮的云朵,飛舞的柳絮,我又將拖著孤獨疲憊的身子向瀟湘而去。這一生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羈旅天涯中度過的,連夢境都是那樣的凄涼。又是暮春時節,面對脈脈斜陽,我佇立無語。
注釋
暮云:黃昏的云。沃:澆。回雁峰:在湖南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勢如雁之回旋,故名。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南飛,遇春而回。瀟湘:瀟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別稱,在湖南省南部。迤邐:一路曲折行去。
賞析
這首詞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二句,選用江、山、云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于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著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涌而出了。誰知剛說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說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于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雙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面補敘“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滿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后獨處三個環節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云、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于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么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回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設想中的來日前程。回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里渺茫難測,何從預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峰”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行人單調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歷著一個不眠之夜。“馬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余香,來說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浮云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云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只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為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系上半闋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敘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凄切。“迤邐天涯海角”從回雁峰、瀟湘再往極遠推開,并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凄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尾,既呼應“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山下暮云長”,又挽住無窮的凄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處出現“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云”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深沉郁結。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過回雁峰、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回百轉,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葛長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長庚,世稱紫清先生。北宋瓊管安撫司瓊山縣五原都顯屋上村(今海南省瓊山縣石山鎮典讀村)人。書法善篆、隸、草,其草書如龍蛇飛動;畫藝特長竹石、人物,所畫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詩詞,文詞清亮高絕,其七絕詩《早春》被收入傳統蒙學經典《千家詩》。所著《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文簡辭古,玄奧絕倫,獨樹一幟,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他著作有《海瓊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詩簡介
這首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著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懷念其弟子由,既表現了詞人對當時社會地不滿,也再現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地性格。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地典范之作。
翻譯/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麗月宮,經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清冷的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離別的時候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晴、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壽,雖然遠離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注釋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⑸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⑹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⒁但:只。
⒂千里共嬋(chán)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7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孔子在岸邊嘆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⑵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魚: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⑷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⑸寬余:指神態舒緩,心情暢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
⑺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⑻風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⑼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⑽一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⑾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為平靜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巫山云雨“,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藍圖在胸的自由聯想。
接著筆力一轉,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點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楚天”當然是指長江中游地區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翻譯及原文03-25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9-12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精華09-23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合集)07-27
[優選]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7-28
(通用)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8-26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4-03
《水調歌頭 游泳》原文及翻譯賞析01-19
《水調歌頭·游泳》原文注釋及翻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