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詞中的字詞。
能力目標:
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了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
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三、課型:
新授
四、教法:
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二)誦讀欣賞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了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們的學習采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 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 與文本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提出來,大家討論。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 (寫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 (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2、與作者對話
語言,是情感的外殼。欣賞古代詩詞,應該經過語言這條通道,走進作者的內心,領會詞人的情感,這就是與作者對話。這里,老師提供兩個參考話題,同學們可以據此展開想像:假如你通過時間旅行站在東坡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例3:我會這樣問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你感到愁苦郁悶,你為什么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回歸田園,過著快樂的隱居生活呢?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 (生齊讀全詞。)
3、 與環境對話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么來進行的?(明月)
(2)“月下”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不知觸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懷!你能聯想一下,課文以外,還有哪些詠月抒懷的古詩文名句,你能對它們進行簡要的評析嗎?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寫得很平實。
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張的手法描寫滄海的壯美,表現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3)讓我們從古人筆下的優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來。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與苦悶時,你是怎樣面對的,或你將怎樣面對?
同學們的發言讓老師深受啟發。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說“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后,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里,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
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 (生齊背全詞。)
七、閱讀方法小結與作業。
師: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
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著首次演繹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板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2
[目標導航]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詞義、關鍵句子表達的深刻含義。
2、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感受作者豁達的情懷。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感受作者豁達的情懷。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同學們談談在中秋賞月的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賞《水調歌頭》
1、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背景資料: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節。當時作者41歲,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我能行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明確: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
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
小組討論: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b、人世間世態炎涼。c、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明確: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三、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積累:寫6句關于月的詩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3
一、新課導入
“花好月圓人團聚”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的美好時刻。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明月與詩詞天生結緣,明月激發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讓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詠月絕唱《水調歌頭》。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瓊(qióng) 綺(qǐ) 嬋娟(chán juān) 闕(què)
2.作者鏈接。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3.背景鏈接。
《水調歌頭》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備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39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后已有七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讀通詞意。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宮里美玉做成的樓宇,高高在上,讓人經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明月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詞的上下兩闋分別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交流點撥】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有何深意?
【交流點撥】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樓宇,高高在上,讓人經受不住那份清寒。這句話反映了詞人對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產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但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是針對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
3.詞中蘊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說說你對它的理解。
【交流點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傷、歡樂、離別、相逢的變遷,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變化,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這句話寫出了人月無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詞人受到月的啟發,惆悵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現了詞人曠達的胸懷。
4.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點撥】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三)名句賞析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交流點撥】只希望人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的月光。詞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離的人們從共賞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歲歲平安,推己及人,表現了詞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樂觀的情懷。
四、拓展延伸
話說《水調歌頭》。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說得雖然有些過頭,其他的詞也在繼續流傳,并沒有作廢,只是有些相形見絀罷了。仿佛是群星燦爛的天空出現一輪明月,其他的星宿馬上顯得黯淡無光了。也可看出這篇詞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一天,神宗問現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詞是什么,太監便把這首詞抄給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幾句時,深有感慨地說:“蘇軾終究是愛戴君王的。”于是下詔把蘇軾調到離京師比較近的汝州。蘇軾因這首詞的創作而得以遷往內地,也算是因詞得福吧!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4
設計理念: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本著課程標準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體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養”“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本課預期達到的學習目標: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學習重點:
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課前學習: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資料,并朗讀全詞,讀通讀順。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學大師,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大放異彩璀璨奪目。比如,提到魏晉我們就會想起陶淵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說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說(生答:蘇軾)是他們讓那個時代的文學更加精彩。
2、對于蘇軾,你知道多少?
(同學們互相交流,自由發言)
[點評:激情導入教學,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增加學生知識積累。]
二、創設情境,初讀感知
1、聽師配樂(《春江春月夜》古箏曲)朗誦。
2、全班自由朗誦(通順、連貫、準確)。
3、問題情境:古代詩詞語言優美,意味深長,但畢竟不如現代那樣明白易懂,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詞句在小組內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討論。
4、全班交流討論
[點評:詞意書下多有注釋,師沒有多講,由學生自學,師在全班討論中抓住一些重、難點,乘機引導。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不同翻譯,詞人感情變化,詞上下闕內容。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點擊生活,理解運用
1、創設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水調歌頭》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么說?
2、哪一句直接寫“月”的。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點評:創設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四、展開想象,誦讀品味
1、聽王菲歌曲《水調歌頭》用心聽,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樣的畫面?
2、如果你通過時間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讀一讀?
建議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3、對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
師的閱讀體驗:同樣輪中秋月,王建發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哀嘆,而蘇軾卻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出了他的曠達。可見,同樣的月亮,人們對她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事物,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可以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
[點評:多種情境鋪設,讓學生發揮想象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4、①師朗讀前做鋪墊,那是一個中秋之夜,詩人一個人孤零零來到庭院,對月獨飲,政治上的不得意,對親人的思念,郁結于心。但他又深深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于是將千愁萬緒,流瀉筆端。
②生接著配樂朗誦。
五、遷移:
以“月”為主遷題,暢所欲言
六、課后作業(任選做一題)
①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蘇東坡突圍》并做好讀書筆記。
②將《水調歌頭》改成現代詩歌。
③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璧懷古》《赤璧賦》
④訪問網上的蘇軾紀念館,上香祭酒、獻花、留言。
[點評: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讓其自主選擇,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培養生語文素養服務。]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總評:
語文課是干什么的?新舊語文課堂的區別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讓閱讀成為自由的夢。這些問題,困擾著每一個語文老師,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本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5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落實背誦要求;
2、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把握詞的意象,感受詞作的意境;
3、在想象與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詩詞,體會詩詞的意境。
2、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課程
1、師: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于是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啊,好詩多在明月中。同學們在抬頭賞月之時,想起哪些古代詩人們寫到的月亮的詩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說了這么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他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
2、了解蘇軾
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他的詞,境界開闊,想象奇特,在宋詞中有關特殊的地位,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更是不同尋常,清代詞評家胡仔是這樣評價的。(投影出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他的作品猶如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誦讀: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圓地讀。注意“闕”“不勝”“綺”等字音的準確。
2、有板有眼地讀。體會聲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讀中的停頓與節奏。
介紹詞牌名:水調歌頭。
3、小組間共同討論,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師預設穿插問題:
①解讀從小序入手,問詞中借月亮來抒懷作者怎樣的情懷。讀懂懷子由的思念之情,(補充寫作背景及作者與子由兄弟情深的資料與詞作)
三、賞讀:深探其蘊(欣賞品評)
有情有味地讀。這一環節中,學生先聽錄音朗讀感受,然后自由讀,要求讀出味道與感覺來。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是在理解詞境理解詞意之后。
(一)上闋對月抒懷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作者把酒問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飲,向往飛升
2天上與人間、幻想與現實的比較,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解決出世與入世的內心矛盾,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說明]蘇軾原來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黨派相爭,受到排擠,才離開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厭倦朝廷勾心斗角的黨派之爭;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沒以及塵世的冷暖炎涼,才有超塵“出世”之幻想。
但畢竟“高處不勝寒”,暖意在人間。即使離開朝廷,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為國出力,同樣能享受人生的許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堅定了“入世”的決心,月下翩翩起舞,心靈自我解脫。
(二)下闋望月懷人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未見,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怎樣?
——苦悶、惆悵、孤獨、不無憂傷
2、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坦蕩;面對兄弟久別,作者如何化解離別之憂?
——以理化情,解決了情感和理智之間的矛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達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說明]三個問題討論關注點:知人論世、以意會境
(三)上下闋是怎樣相聯貫通的?藝術上有何特點?
——借助想象和聯想。明月的光明皎潔與心靈的豁達開朗兩相契合,達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賞歌曲,深入品味
師:好了,體會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鄧麗君演唱這首《但愿人長久》,再去品味一下詞人蘇軾那種樂觀豁達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對親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點擊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媽媽思念在外上學的哥哥,你會用《水調歌頭》中哪句話勸慰她?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離家在外,你會用《水調歌頭》中的哪句話表達你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古代詩歌仍具有現代人生的參照借鑒價值。
引進新聞材料:“9月20日,26歲的衡陽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讀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跳樓身亡。9與11日,孟懿的父親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遺書,在遺書中,孟懿坦言自殺的原因是:“厭世,想偷懶,精神抑郁。”這則消息說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沒有樂觀曠達的襟懷。你人生中有過不如意的的事嗎?面對人生的不如意你應該怎樣做呢?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錦言:
優秀的作品優秀的人值得我們一生用心去讀。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去……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隨時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應該:失意時,莫沮喪;苦悶時,莫彷徨;受挫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直面人生,我們定會成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積累名句,培養審美情趣。
2.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學意境。
3.體會學習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2.感悟詞作的文學意境,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課,板書課題,了解詞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輪滿月,會使人聯想到美好和圓滿;月亮的'皎潔又常常讓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蘇軾是一個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會由皎潔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試讀課文。
2.蘇軾是北宋時一位偉大的文豪,你對他了解多少呢,請簡介蘇軾。
二、初讀課文,指導朗讀
三、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體交流。
四、精讀課文,把握情感。
(探究學習)
1.“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幾句話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2.“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現出作者的什么情懷?“此事古難全”反映出作者怎樣的胸懷?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該如何去領會?
(教師總結)
1.詞人通過是“回天上”還是“在人間”的猶豫表達出“出世”還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時也用“天上”、“人間”暗指“朝廷”、“地方”,以高處之寒隱喻自己受黨爭迫害的政治遭遇,雖有寂寞、惆悵之感,卻最終以對生活的熱愛排遣了憂郁,對月起舞,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情懷。
2.“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以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恨親人難聚、恨命運多乖,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詩句,曠達、樂觀的對待不幸,發出了“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福。
五、賞讀課文,品味意境。
1、清人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高度贊譽了該詞,認為本詞是中秋繪月詞中的極品,中秋之月有何特點?詞中是如何描繪的?
(教師小結:詞人開篇發問:“明月幾時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嘆造化的巧妙,表達出對明月的贊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緊接著一句感嘆“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兒怎會如此美好?“高處不勝寒”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潔;月下清影更顯月之明亮;末筆“千里共嬋娟”更是把一輪皓月懸掛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輪皎潔的玉盤。
讀詞時,我們常常感受著詩人寂寞、傷感、樂觀、曠達等情感及其變化,卻也時時能感受到月夜的靜謐、月色的皎潔,正是緣于本詞優美的意境。)
2、下列詩句與本詞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亂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六、總結學習方法。
(初讀,疏通文意________精讀,把握思想________賞讀,品味意境。)
七、課內背誦。
八、布置作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7
一、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二、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è)玉宇(yǔ)
朱閣(gé)綺戶(qǐ)
無眠(mián)嬋娟(chán juān)
2、范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1、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音樂欣賞。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愿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于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七)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布置。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8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了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話訓練
2、欣賞音樂《但愿人長久》
3、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4、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朗誦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注意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或不太熟悉的詞語。
2、指名朗讀,齊讀。
3、本詞的上片和下片都寫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詞句,感悟主題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其中所蘊涵的感情。(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為什么?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么?最能激發你聯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詠誦的僅僅是天上的明月嗎?
四、表情朗誦
1、體會語氣、語調,背誦。
2、分組比賽。
五、拓展訓練
積累有關“詠月”的古詩名句。
六、小結
由學生小結學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師補充。
七、布置作業
寫一篇詩詞鑒賞。談談自己的理解,能寫多少算多少。
附: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軾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圓月 襯托離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9
【教材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誦讀古代詩文,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本課的重點是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
依據: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總目標以及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目標的相關內容闡述和初中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書中對此課的教學重點提示。
【學生條件】
1、原有知識狀況;學生在初一一年額初二上學期已經接觸了的唐詩宋詞,對蘇軾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學習需要;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為宋一代文學的代表,學生對宋詞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全面。蘇軾是北宋最偉大的文學家,學生對蘇軾的宋詞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興趣,渴望對其有更深的認識。
3、學習風格;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內容結構】
文學常識介紹
對詞的相關內容的介紹
對詞人蘇軾的及其寫這首詞的背景介紹。
內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體感知。
深入理解。
【教學目標】
一.普適性目標: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行為目標:
1、能通過聽這首詞的錄音,認真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2.能通過想象這首詞的圖景,聯系中秋節的氛圍感受詞人的心境。
3.能通過重點字詞的理解與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適性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行為目標:
1、能夠流暢地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詞。
2、能通過學習完這首詞以后發揮自己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續寫一片小作文。
三.普適性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行為目標:用自己的話表述作者的認識呢個態度,和自己在學完這首詞以后的心理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詞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時間分配】
兩課時
【教學材料】
收音機,朗讀帶,多媒體(在有條件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月牙或者是在多媒體上放一張月亮的幻燈片,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如果有困難也可與同學小聲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然后找學生起來回答,同學補充。
接下來老師播放這首詞的錄音帶,聯系當時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讓學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自由談論。
二.揭示知識
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動鄉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它傳送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這首詞是蘇軾在仕途失意的一個中秋之夜寫下的。(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講授知識
(一)文學常識介紹;
1,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詞:又叫長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詞”、“樂府”等、詞是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
曲牌: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
闋:是詞的段落,也叫片。分兩段的第一段叫上闋;第二段叫下闋;另外詞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稱一闋。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寫作時間、背景,寫作的緣由等這類說明性的文字。
2、對蘇軾及其寫這首詞的背景的簡單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寫此詞之時,他宦途失意貶官,心情抑郁。這時他的弟弟蘇轍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倆已有七年多沒見面了。這年中秋賞月,作者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之中寫下這首詞
(二)內容解析
根據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該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何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反映了他內的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歸去: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指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是一個千古稱頌的動詞
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5、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朱:紅色,正紅色
綺戶:雕花的窗戶
這里既寫月,又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但詞人很快不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情自古以來難得圓全。詞人言下之意就是說,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詞人希望共賞明月中互相慰藉,這樣就可以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是積極樂觀的。
(三)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1、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的是什么?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2、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3、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
聯想:由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聯想: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叫聯想
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這首詞的主題是什么?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第二課時
(三)深入理解(學生自由發揮)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苦悶,憂傷,惆悵,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矛盾,害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
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斗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知識延伸】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放兩張藝術性強的幻燈片,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去想象圖畫。
在運用聯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聯想和想象的區別。
(珍珠,月亮,地球,洋蔥,魚目等等)
(猴子撈月,登天計劃,天空等等)
【總結概括】: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對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對蘇軾這位大文學家也有更深的認識。掌握了想象和聯想的藝術手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詞美感的同時體會到了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最后給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在歌聲中結束這堂課。
【作業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以合作)
3、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皎潔的明月,思緒萬千…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10
一、導入
1、齊背《漁家傲》。
2、月,是一個充滿感情和感動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詩很多,你能說出幾句嗎?
參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并精通棋琴書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字子由)被世人稱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貶謫,經歷十分坎坷,與此同時與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
三、誦讀
1、聽范讀,并進行朗讀指導。
2、自由朗讀。
3、齊讀。
四、初步感知,理解詩意
1、解題:水調歌頭,是詞牌名。
2、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3、全班交流,翻譯全詞
參考:
明月什么時候才有呢?我舉著酒杯仰問青天。不知天宮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駕乘著長風回到月宮,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宮殿,太高太寒冷了,讓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人搖動,那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好呢?
月亮照過朱紅色的樓閣,又低低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月亮對人世該沒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孤獨的時候變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只希望親人能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月色。
五、賞析語句
(一)序言
提問:從詞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確:“中秋”是作詞的時間,“兼懷子由”是作詞的目的。
(二)賞析詞句
1、分別概括詞的上闕和下闕的內容。
明確:
上闕:對月飲酒,在天上與人間之間徘徊。
下闕:對月懷人,抒發對離別之人的祝愿。
2、在詞作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這種情感是如何表達的?
明確:
把酒問月,引出思念。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無眠”:因思念而難以成眠。
“何事長向別時圓”,從月圓想到人圓,再想到分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愿人長久”渴望團圓。
4、除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詞人還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
聯系背景: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確: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語句可以體現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遠離官場?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明確:不是,蘇軾借助月亮表達了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斗爭。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詞。
2、完成練習題。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軾
親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11
《水調歌頭》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標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材分析
小序點明創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教學創意
美讀品味積累
為了培養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導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打開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并朗誦。
二、讀月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為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么? (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系組成的與月亮有關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 “透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透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
“透過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填入一組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郁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寫月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于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奏
2.讀對照注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簡要賞析&
結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在預習的基礎上,借助注釋,通過質疑,小組互動學習,大致了解本詞的內容,體會具有生命力詞句的思想感情。
2.借誦讀感受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3.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學會使用本詞中的詞句,逐步提高在寫作時運用古詩詞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詞作。
2.背誦全文、運用名句。
教學難點:
1.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設想
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用”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感。
媒體設計
教師配樂朗讀,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并演示該課文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生齊背)這是一首思鄉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的。現代還有歌一些也是表達思念之情,讓我們先聽一首歌(師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確: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長久》,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句,歌詞也與本課的內容有關。(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宋詞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詞派,其詞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這是相對于柳永的婉約派來說的,他的詞少了一份纏綿緋惻,多了一份豪邁與豁達。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師生朗讀,理清行文思路。
(1)簡介作者
師:蘇軾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請哪位同學先來介紹一下蘇軾?
明確:①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詩、詞、文、畫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②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④學過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游》等。
(2)介紹寫作背景: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并閱讀注解。教師適當補充,讓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思念親人而生發感想的文章(板書:思念親人)。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3)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散讀課文,并結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初步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該如何處理。
(4)請一同學起來把這首詞讀一下,注意語速、語氣、語調等問題。
(5)下面請同學們聽我來讀一下(教師配樂范讀),思考:本詞以什么為線索?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相互討論再回答)
明確:本詞通篇詠月,明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和紅線,它以“明月”開端,以“嬋娟”收尾。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可以說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書),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可以說是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升華為美好的祝愿(板書)
(3)學生齊讀全文(配以音樂)
2.小組互動,質疑解難,突出重點難點。
師導: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作者的詞的風格、寫作背景,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并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那句詞句,為什么?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同學們可能會有這些問題: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相互之間先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一進一退,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在吸引著他,使他處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①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真令詞人陶醉。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詞人覺得在人間乘著皎潔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間,但較獨處瓊樓玉宇又更富有意興和情趣。有了這樣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擺脫了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里“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于現狀。
師導:你們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好詞好句值得我們去品味、欣賞呢?
(4)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明確: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地發問:明月不應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間離別相思之時,又亮又圓,使人更加愁情難遣,真是有“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
(5)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這是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明確:這句話表達對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關于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總結:好。大家剛才很積極地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通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生齊讀)
《水調歌頭》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集中練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蘇軾( )遙問天上宮闕( ),何事長( )向別時圓?在月光低照綺( )戶之間無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間清影。
2.解釋加點的詞。
把酒問青天(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事長向別時圓( )
3.蘇軾,字,號,與《水調歌頭》一詞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親同為“ ”,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
4.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主題文意細斟酌
1.選擇下列對《水調歌頭》一詞判斷有誤的一項。
A.詞的上闋寫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B.詞的上闋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
C.詞的下闋點明題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D.詞的下闋表達了作者曠達豪邁的情懷。
2. 《水調歌頭》中“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圓之夜,給遠方的朋友發條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調歌頭》里“ ”的句子。
3.有人就此詞的上闋上了個上聯,請你根據下闋內容對出下聯:
上聯:望月懷逸興壯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聯:
三、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江城子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1.甲乙兩詞都極富想象力,甲詞以“天上宮闕”喻指,乙詞以“芙蕖”喻指。
2.試比較兩詞中加點的“弄”字的含義和傳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3.對兩詞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說是“哀箏”,是從乙詞總的旋律來寫的;說是“苦含情”,是從乙詞的感情來寫的。
B.乙詞的最后,沒有正面描寫人物,而是寫彈箏人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
C.甲詞中寫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詞人的心緒矛盾的。
D.甲詞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傷感。
4.對乙詞中的“高處不勝寒”一語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一個類似的事例嗎?
5.甲乙兩詞皆由景入情,景為情設,情為景生,請你從“梅”“蘭”“竹”“菊”或“風”“花”“雪”“月”中任選一個意象,以類似的方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四、參考答案
一、1.shì què cháng qǐ嬋娟nòng
2.執,持;忍受,禁受;戲弄;常常。
3.子瞻,東坡,蘇轍,蘇洵,唐宋八大家,詞牌名
4.C
二、1.C(應作“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例:懷人寫悲歡離合,頗顯曠達胸襟
三、1.朝廷;彈箏的美麗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戲弄”,既反映了詞人內心無法排遣的孤獨感,也反映了詞人孤芳自賞、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負,一個“弄”字,其實包含了詞人惆悵之心、孤獨之心和赤誠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雋永,喚起了我們無限遐想,讓讀者獲得了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忽聞江上弄哀箏”的“弄”字意為“彈奏”,它傳達的是彈琴者漫不經心的情態。
3.D
4.根據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抓住事物特征并由特征產生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即可。
《水調歌頭》測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朝代】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朗讀節奏劃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qióng)樓玉宇,高處/不勝(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
【注釋】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作品《水調歌頭》,學習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感受對我國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
2.通過對《水調歌頭》的欣賞,并配以小組討論方法,學生能夠總結出作品三種不同類型的特點,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能夠了解室內樂的特點,同時體會歌曲表達的意境及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室內樂的特點,體會作品表達的意境及情感。
【難點】
總結出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朗誦《水調歌頭》,并提問:這首詞的名字是什么,是由哪位大詞人所創?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水調歌頭》,由我國著名的大詞人蘇軾所創,這首詞膾炙人口,不但從北宋時期流傳至今,而且也被各種音樂體裁所演唱或演奏,今天我們來感受一下音樂中的《水調歌頭》。
(二)整體感知
教師播放男中音與室內樂合作版本的《水調歌頭》,并提問: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歌曲旋律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速度中速稍慢。旋律抒情柔美,帶有一絲憂愁。
(三)深入賞析
1.教師再次播放,提問:這首歌曲是由什么聲部進行演唱,伴奏都有哪些樂器?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由男中音演唱,伴奏的樂器有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樂器。這首作品是男中音與室內樂弦樂四重奏的合作。
教師出示PPT,介紹室內樂。室內樂原指西方貴族宮廷中由少數人演奏、演唱,為少數聽眾演出的音樂,它有別于當時的教堂音樂和戲劇音樂。現在指由一件或幾件樂器演奏的小型器樂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樂合奏曲,區別于大型管弦樂。可分為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木管五重奏、銅管五重奏等多種類型。
2.教師:大家一起有感情朗讀這首詞,體會一下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作者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3.教師播放民樂合奏版,提問:大家一起聽一聽這個版本都由哪些樂器演奏?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主要有二胡、琵琶、竹笛、笙等樂器。
4.教師播放李元華演唱的版本,提問:大家再欣賞一下這個版本,思考這三種不同演奏類型他們各有什么特點?并且前后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做出評價。
學生討論后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男中音與室內樂合作版本:男中音用中國戲曲演唱方式,以字行腔的曲調和吟誦式的告白,與西洋弦樂四重奏巧妙的合奏,別出心裁,讓人耳目一新。
民樂合奏:用我國特有的'絲竹之樂表達我國古詩詞作品,通過演奏,充分描繪出詩詞的意境。
李元華版本:“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女聲獨唱感情表達得更加淳樸真摯,深刻表達出了作者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
5.教師彈琴,與學生一起有感情演唱全曲。
(四)拓展延伸
教師提問:大家誰還知道蘇軾其他的著名作品?朗誦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回答并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洗兒》《和子由澠池懷舊》等。
(五)小結作業
1.教師:這節課快結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收獲啊?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這節課不但感受了《水調歌頭》不同類型的演奏演唱方式,感受了他們各自的魅力所在,同時也要學習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2.教師:蘇軾有一首四句體詩《題西林壁》,大家課后嘗試的為它譜曲,下節課為大家來分享一下,看看誰是我們班的作曲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反思04-17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鑒賞03-29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01-20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09-1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考題06-0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解讀02-05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03-0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詞賞析03-25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