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蜀道難藝術特色

時間:2024-01-04 15:49:14 曉婷 蜀道難 我要投稿

蜀道難藝術特色精選(通用10篇)

  這首詩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而突出的體現了李白詩歌瀟灑飄逸的特點。而這些主要因為以下藝術手法的成熟運用。

蜀道難藝術特色精選(通用10篇)

  蜀道難藝術特色 1

  1.善用反復:

  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賊!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詠嘆,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后,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復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蕩;甚而至于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

  3.極致的夸張:

  李白的夸張往往把筆下的事物夸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巨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就《蜀道難》而言,他的夸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夸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4.神秘的傳說:

  李白將神話、傳說這是李白詩浪漫主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本詩藝術上的又一特色。在這首詩里,李白采擷了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子規啼恨的古老傳說及六龍回日的瑰麗神話,把它們與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張結合在一起,為筆下的山嶺石棧涂抹上一層古樸悲涼而又神奇迷離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需要指出,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作者想象的內容,也是他恣意夸張的體現,三者是互為表里,難以拆分的。

  5.靈活多變的句式和奔放恣肆的語言

  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為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宇,長短不等,錯落交接。

  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噫吁嚱”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沖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蜀道難藝術特色 2

  一、導入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作者介紹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的詩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他的夢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間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李白的詩縱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參雜。奇特的夸張,瑰麗的色彩,神話故事,軼聞傳說,熔鑄于詩篇中。然而他的詩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飾。構成其飄逸豪放、雄奇灑脫的藝術風格。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他的絕句被后人奉為唐人絕句的典范。杜甫對李白極為傾服,對他的詩歌曾給予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韻》)。

  二、文章介紹

  1、解題

  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形容。

  2、圖片介紹

  3、朗讀感悟

  4、具體學習

  (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一嘆高而難行

  (2)思考: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

  分三層:

  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夸張敘述;

  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3)二嘆險而可畏

  (4)三嘆戰禍之烈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發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兇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5)總結:

  三、難點突破

  1、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思考:作用?

  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擊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開辟之難度越之難安居之難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兩處用典:(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三種主要情感:(1)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2)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3)表達入署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1)夸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長達十一言的句子。雜言的句子,使文章的節奏多變化,張合自由。(3)細節的動作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4)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2、思考

  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四、小結文言知識

  1、重要實詞

  危乎高哉(形容詞,譯為“高”)

  不與秦塞通人煙(名詞,山川險要的地方)

  可以橫絕峨嵋巔(動詞,可譯為“橫渡,橫穿”)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動詞,譯為“迂回,繞道”)

  錦城雖云樂(云:動詞,說;樂:動詞,可譯為“享樂”)

  2、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多么)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為什么)

  3、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同“非”)

  4、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譯為“為……發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砯崖轉石萬壑雷(轉:使動用法,譯為“使……滾動”)

  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5、文言句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詞結構后置)

  五、拓展引申

  1、(2005年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①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

  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長。(意思對即可)

  2、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

  1.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⑴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⑵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答: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讀后回答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容看,都是寫。從抒情手法看,李詩,王詩。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5、(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2)關于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6、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7、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眺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尋求寄托。

  7、長干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是一首民歌風極濃的思婦詩。詩中通過一個年輕商人婦的自白,描述了她和丈夫幼小相處的情投意合、婚后的幸福生活、遠別的痛苦相思、盼待丈夫還家的熱切心愿。這種種的生活情景和心理狀態,詩人都表現得非常真切細膩。正如《唐宋詩醇》所說,這首詩敘“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回曲折,一往情深”。

  蜀道難藝術特色 3

  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于長安送別友人入蜀,感慨于時事的艱辛,社會的莫測,作《蜀道難》以贈友。天寶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但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座右銘,李白也不例外。但這一標準在李白身上卻多了一份曠達和瀟灑。放浪形骸于不羈,掩蓋的是詩人一顆孜孜以求的疲憊的心。《蜀道難》正是這一心境的真實寫照。

  王勃在他的《騰王閣序》中將有識之士的人生境界定為“四美”,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所謂“賞心樂事”,無外乎遇知遇之主,盡人臣之義,唯其如此,“良辰美景”才顯得物有所值。與《蜀道難》寫于同期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寶三年),也是李白被迫離京,告別友人時所作。詩人將人生的失意和追求幻化成夢游天姥。天姥山名不見經傳,但在詩人的眼中,卻超凡脫俗,“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極盡夸張之能事。其目的何在,就是為與人仙的會晤作鋪墊,那一幅人仙同歡,實際上就是對君臣同樂的演義。然而那也僅僅是詩人的畫餅充饑,夢醒時分,“魂悸魂動”長嘆不已。這就是現實。深感仕途險惡的詩人,面對友人追慕“錦城之樂”,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從皇帝的近臣淪為一介平民,世事的變遷,地位的落差,使詩人倍感世態的炎涼,人事的無常。刻骨銘心的傷痛,詩人一時難以釋懷。而詩人偉大之處還在于,他能痛定思痛,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加以發酵,醞釀出生命真諦的甘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錦城,是城都平原上的一塊盆地,這里民風淳樸,茂林修竹,山清水秀。

  李白是一位酷愛大自然的詩人,一生遍覽祖國名山大川,并將自己的人生句號畫在風光秀麗的江南水鄉。而在詩中,詩人卻極力勸阻友人入蜀之行,“問君西去何時還?”,“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真的是為友人旅途的安全著想?顯然這有悖詩人的初衷。從“天姥之樂”,我們不難看出“錦城之樂”的寓意。比較這兩首詩,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其內在的聯系。首先,兩首詩的創作背景大致相同的。詩人長安仕途生活不濟,人生追求擱淺,對“兼濟天下”的理想充滿著困惑。懷才不遇的詩人自然會將這一情緒融入當時的作品中去。其次,兩首詩取材相近,都為寫登山。同樣充滿神奇色彩的攀越,在詩人的筆下,已經不再是一般意義的登山,而是仕途跋涉的象征。這兩首名為送別詩,實際上既無離別場景的描寫,也無絲毫離愁別緒的宣泄,只是借送別來闡發詩人人生的體驗。縱觀中國古代文人立身世途的慘淡經營,以身相許者,有之,像屈原,愁腸百結者,有之,像杜甫,淺嘗輒止者,有之,如陶淵明,也有有始無終者,如白居易。或凝重,或惋惜,在感慨他們的為后世留下不朽之作之余,不免多了份遺憾。在這一灰色的背景上,李白這顆巨星,就變得尤為輝煌耀眼。李白在《蜀道難》中,極盡夸張鋪陳之能事,采用虛擬的筆法,將“蜀道”渲染得既石破天驚,也撲朔迷離。“蠶從及魚鳧”“五丁開山”的傳說,讓全詩籠罩在一片縹緲的氤氳之中。詩中既充斥浩然之氣,亦流露出面對“波折”的無奈。浩然者,乃詩人不羈之人格,也是詩人對世途追求的精神體現。富有挑戰精神的詩人,不是一位輕易言敗的人,急風暴雨更激發了詩人的斗志。蜀道的云波詭譎正是詩人對世途獨到的詮釋。這條路,充滿著神秘,詩人懷著極大的好奇,在這條迷宮似的路上摸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雖“撫膺”“長嘆”,而此時此地,浩然之氣也油然而生。詩人抱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驚濤駭浪中探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對世途的清醒認識,也是詩人弄潮風浪時發出的長嘯。浪漫的詩人,桀驁但不狂癲,自信而不狂妄。他深知,在艱難的世途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天地,不是鬼神,也不是奸邪,而是自己。不遇和孤寂,像高加索山上的獵鷹,會不斷撕裂那剛愈合的創口。這才是對追求者的真正考驗。詩人將這種寂寞幻化為“號古木”的“悲鳥”,月夜啼鳴的子歸。在空寂的蜀道上,這哀叫聲,讓人不寒而栗,也讓人難以自持。于是,屈原在指天斥地之后,自沉汩羅,白居易在悲天憫人之后,遁入空門。背負經天緯地大任的中國古代文人,有幾人能走出這自縛的蠶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泣血的.肺腑之言,這更是對敢于闖灘的同志的有力鞭策!“古來圣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這是詩人酒后的真言。“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這等的浪漫瀟灑,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寂寞!

  中國的古代文人的聞達之路,實際上是一條羊腸小道,而且是一條布滿荊棘的羊腸小道。在這條小道上,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的古代文人,無論是隱忍者,還是灑脫者,其內心深處都隱藏著“只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的苦衷。李白戲弄高力士的惡作劇,頗給飽受壓抑的文人出了一口惡氣。然而這只能是“謪仙人”李白,這也只能是頃刻的宣泄。灑脫俊逸的詩人最終也無法逃脫被外放的命運。宮廷的傾軋,官場的虞詐,造就了歷史上一幕幕世途的悲歡離合。即便君臣近在咫尺,但由于奸佞的阻隔,也有天涯之感。不甘屈節的詩人,疾惡如仇,視小人如“猛虎”“長蛇”,更不愿以狼豺為伍。然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官場,永遠給隨波逐流者開綠燈,剛直之士,只能“止步”。那崢嶸的劍閣,猶如猙獰的惡魔,眈眈獨坐于要害之位。無法逾越人格溝壑的詩人,義憤填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一邊是充滿誘惑的“錦城”,一邊是張牙舞爪的鬼魅魍魎,個人力量的微弱,化就不平之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看似無奈,實則詩人沖天的怒氣。“不如早還家”,看似對朋友的善意規勸,其實不然。這里不是退卻,而是解脫。“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與其在無涯宦海中痛苦掙扎,不如放浪形骸,移情于山水之間,陶然自在。“家”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家,這是一個純粹的詩人的精神歸宿。沒有“進亦憂,退亦憂”的尷尬,只有進退自如的瀟灑。一頭是守著君臣之義的“錦城”,一頭是守著個性操守的“家”,多少人徘徊于不能兩全的唯谷,抑郁終生,而我們的詩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以一個超然的姿態兀立于世,這,是一個大大的智者。

  這,就是李白,一個特立獨行的詩人。這,就是《蜀道難》,一首融奔放與沉郁于一體的文人絕唱。

  蜀道難藝術特色 4

  1.據傳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一見,驚嘆為“謫仙人”,稱其詩可泣鬼神。后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李隆基的特殊待遇。不過供奉翰林竟是個號稱“清秘”而無實權的職位。時值玄宗后期,老邁昏聵的玄宗,不過是利用李白敏捷的才思,為他寫行樂詞章。在李白看來,這仍是和“倡優同畜”,他一向所抱“輔弼天下”的愿望,當然無法實現。他傲視權貴,在宮中不到兩年,便“賜金放還”。

  點說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傲骨便是錚錚的人格。懷揣報國福民之心,心存“輔弼天下”之志的李白,得到“天子親迎”的至高禮遇,而受到的是“寫行樂詞章”的任用,其心難展,其志難伸。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有著李白的骨氣,他傲王侯,蔑權貴,力士曾為其脫靴,貴妃曾為其捧硯。他“你不用,我便去”,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他“仰天大笑出門去”,他把他的骨氣演繹成一個個精美的'故事,揮灑成一首首絕倫的詩篇。他把他自己也鑄煉成一位詩仙,更鑄煉成一條硬漢。

  2.雖然自隋以來所實行的科舉制度,為下層士大夫開放了仕途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卻是另外一種道路。他既羨慕張良的從赤松子游又為帝王師,也贊嘆魯仲連的談笑卻秦軍,欣賞酈食其的片言下齊城。李白對泥古而不通今,虛偽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厭惡的,曾寫詩嘲笑他們,諷刺他們,并明白表示,自己和這些儒生決非同道;對漢以來奉以為正宗的儒家禮教,極為輕蔑、鄙視;對孔孟思想帶給人們的精神束縛,給予有力的反擊。

  點說

  他性格中透出的是放蕩不羈,他最厭煩的是拘泥古禮。他贊嘆仲連談笑卻秦軍,他欣賞酈生片言下齊城,他更欣羨留侯身為帝王師,他要走自己的路,并不像眾儒生蠅蠅以求利,他輕蔑孔孟思想,他鄙視儒家禮教,他自有自己的活法,他活出的正是自己。保持個性,活出真正的自己,乃此點也。

  蜀道難藝術特色 5

  李白的詩篇是繼屈原的辭賦之后,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又一座高峰。

  在《蜀道難》這首詩中,詩人從古老的歷史,高峻的峰嶺,崎嶇的山路,悲涼的環境,險惡的政治形勢等各個方面,淋漓盡致地描畫了蜀道之艱險,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其中,融貫全篇的則是詩人高昂的浪漫主義的激清。在這首詩中,其藝術表現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李白筆下的形象往往是個性化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

  面對美麗的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觀看,而是極力熱情地贊嘆。“上有六龍回首這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洄川。黃鶴欲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里,詩人從“六龍回首”之山寫到“沖波逆折”之水,描繪出山勢之“高”“險”,又用黃鶴不得過、猿猴愁攀援從反面襯托。不難看出,即使詩人具體地描繪,卻也虛實相間,想象與夸張結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難,又為下文做了鋪墊:面對如此險峻的大山,黃鶴、猿猴都無能為力,人又該如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詩人好似一個高明的攝像師:開始是群山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接著是一個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緊接著是一組快鏡頭,急流、瀑布、懸崖、轉石,從眼前飛快地閃過,耳畔是瀑布沖擊巖石發出的雷鳴般的聲音,使人魂飛魄動、目不暇接;使人忘卻了現實,跟隨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麗的風光,讓自己的心跟著詩人的節拍一起跳動。

  二、李白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實的

  他很少對生活過程做細致如實的描繪,而是馳騁想象于廣闊的空間,穿插以歷史、神話、夢境、幻境和大自然中的景物,捕捉許多表面上看來互相沒有聯系的意象,構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圖畫,表現跌宕起伏的感情。在《蜀道難》中,詩人從古老的歷史談起,插入五丁開山的神話:“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棧鉤連。”詩人根據歷史傳說,用夸張的筆墨寫出了蜀國被阻歲月之漫長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著作者又引出了五丁開山的神話:“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艱難,而且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在這幾句詩中,詩人的思緒是游離的、漂緲的,他馳騁想象于廣闊的空間,穿插以歷史潮流和神話傳說,運用獨特的匠心,構成了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圖畫,雖沒有具體寫蜀道,但那天梯、石棧相互鉤連,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的遠影已依稀可見。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在這一小節中,詩人選取中心意象杜鵑鳥,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為它服務。這一組意象都極富感情色彩,使得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帶有了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表現出十分深遠的'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曠、蒼涼、寂寥的環境氛圍。再加上絕壁上倒掛的“枯松”,“沖波逆折”的回川,“捫參歷井”的青泥嶺,參天的古木,叢林中飛來繞去、悲鳴“不如歸去”的杜鵑鳥,這一切盡管為我們描繪了蜀道的自然景象,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意象的審美功能被充分地開發出來,在視覺上自覺地組成畫面,并且這畫面來自心靈層面。讓我們隨著滿懷激情的詩人,由生活實境而轉入審美情境,情緒也隨之而起伏、動蕩。

  三、李白的詩歌夸張大膽而又易于為人們接受,想象豐富奇特而又富有個性化

  在詩中,詩人一開始就發出驚嘆:“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來是三個獨立的嘆詞,詩人把它們連在一起使用,加強驚嘆的語氣和感情。驚嘆之余,緊接著疊用“危乎”“高哉”兩個同義詞語,突出蜀道之險峻。接下來,作者用一個極為通俗也極夸張的比喻——“上天”,來說明攀援蜀道的艱難程度。“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詩人無限感慨:青泥嶺上的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著山巒繞了那么多彎。青泥嶺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連氣都喘不過來了,只有坐下來撫胸長嘆,哎呀,真令人膽顫心驚哪!“連峰去天不盈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都是明顯的夸張,但又不失于險怪,讓人易于接受。這些大膽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神話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巔。

  四、回環反復、一唱三嘆也是本詩的一個特點

  詩的開頭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驚嘆,為這首偉大的樂曲奠定了基調;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也是這曲雄壯豪邁的進行曲的主旋律,時時回蕩在聽眾的耳畔。中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主旋律在這里第二次顯現,既回應開頭,又領起下文,同時也渲染了環境氣氛,詩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激動!結尾,詩人又一次發出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在詩中三次出現,一唱三嘆,使這首雄壯的進行曲的主旋律時時激蕩在聽眾的心田,一曲終了,余音裊裊,繚繞不絕,產生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也使整首詩讀來有一種節奏美。

  蜀道難藝術特色 6

  《蜀道難》可大致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蠶叢及魚鳧”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寫開辟道路之艱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簍,追溯了蜀秦隔絕、不相交通的漫長歷史,指出由于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崎嶇險峻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于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夸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云,無法通行。“問君西游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要聯想到當時社會形勢之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歸長安。這部分亦可分為兩層。前五句為一層,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突出劍閣關隘險要,后六句為一層,以毒蛇猛獸殺人如麻暗喻當地軍閥如憑險叛亂則將危害百姓,規勸友人早日離開險地。

  全詩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組成,至于在詩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兩句詩,則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它使全詩首尾呼應,回旋往復,綿連一體,難解難分。

  《蜀道難》是漢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引《樂府解題》說:“《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簡文帝至初唐張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題目寫過詩。李白此詩,雖然也沿用了樂府舊題描寫蜀道艱難,但內容較前有所豐富,思想意義也比較積極。

  描繪蜀道的奇崛艱險是本詩的一個主要內容,這類詩句,占據了全詩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對故鄉四川和祖國山河非常熱愛,他的許多詩篇都強烈地表現出這一情感。《蜀道難》也是如此。雖然,為了達到規勸友人的目的,他極力夸張、描繪了蜀道之艱險可怖,然而對祖國山河的真誠熱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對筆下的蜀道傾注了飽滿的熱情,在描繪蜀道之艱險可怖的同時也寫出了它的突兀、崢嶸、強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其次,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很重友情,他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于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游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側身西望長咨嗟”一類感嘆,對王炎此行深表擔憂,并誠懇規勸王炎及早還家,表現出對友人的真切關心和一懷深情。

  如前所述,本詩當作于天寶初。當時,唐朝社會表面上尚算安定繁榮,但骨子里卻矛盾重重,不無危險。一方面,是“法令弛壞”,土地兼并嚴重,一方面,藩鎮擁兵自重,朝廷難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詩第三部分的有些詩句,盡管仍側重于描寫蜀道地勢險要,但也于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他對國事危殆的憂慮,流露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

  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衡量,《蜀道難》都堪稱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詠嘆,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后,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復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其次是夸張極度。夸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夸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巨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難》而言,他的夸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夸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蕩;甚而至于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太白落筆生云煙”(《太白戲圣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后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蜀道難藝術特色 7

  整體評析

  這首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

  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回環反復,讀來令人心潮激蕩。

  整體把握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逐段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鉤連”,用了四韻,為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并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于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著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后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赟注引《圖經》云:高標是山名。這是后代人誤讀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岳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云,下有逆折沖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后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可能后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陜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巖上紆回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于參宿的分野,秦地屬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著胸膛,為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游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著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巖,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著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后化為子規鳥,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復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著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顏”在這里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盡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后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范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涂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后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為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蜀道難藝術特色 8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蜀道難藝術特色 9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蜀道難藝術特色 10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注音】

  噫吁嚱(yi xu xī) 魚鳧(fú) 秦塞(sài) 縈繞(yíng)

  石棧(zhàn) 猿猱(náo) 捫參(shēn) 撫膺(yīng)

  巉巖(chán) 飛湍(tuān) 咨嗟(zījiē)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文言基礎知識】

  古今異義:

  ⒈危乎高哉:危 古意:高 現在:危險

  ⒉但見悲鳥號古木:但 古意:只 現在:表轉折但是

  ⒊爾來四萬八千歲:爾 古意那,這指開國之初現在:你,如此

  ⒋連峰去天不盈尺:去:相隔 現在:到

  賞析: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然后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然后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然后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然后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然后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然后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然后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蜀道難藝術特色】相關文章:

《蜀道難》的藝術特色09-14

《蜀道難》藝術特色03-09

李白《蜀道難》藝術特色11-04

《蜀道難》藝術特色及作者的創作個性05-23

《蜀道難》的夸張藝術03-07

蜀道難的藝術風格05-22

《蜀道難》藝術手法賞析03-02

《離騷》的藝術特色06-17

《鄉愁》的藝術特色05-12

《背影》的藝術特色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