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蜀道難》語文公開課教案
【教學內容分析】
《蜀道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必修3的課文。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唐代詩歌。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蜀道難》具有一種示范的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展現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感受時代與文學的聯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在詩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對象。這個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詩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點燃了盛唐詩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詩歌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窺豹的作用。通過了解李白的詩了解李白,又進一步了解唐詩的風采。在之前上過的唐詩引導課的基礎上,我希圖通過誦讀與鑒賞兩個層面結合李白這位詩人來閱讀他的詩。使學生能被古典詩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有別于學生經常誦讀的格律詩,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從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正相反由開放轉向了封閉。而詩歌閱讀鑒賞恰恰需要的就是學生敢于開口去誦讀,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了矛盾。
在詩歌教學上,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歌,對詩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詩乃至整個古典詩歌的魅力,僅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難》的教學上,意象是一個跳板,它連接著學生的已知與未知。學生可能會被古奧艱深的用詞抑制了興趣,但詩歌豐富的想象世界與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導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的一盞明燈。
【設計思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條主線在于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一首詩歌。另一條主線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而這兩條線的交匯之處就是詩人“李白”。第一條線屬于“表”,第二條線屬于“里”,正是如此,讓學生表里結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詩人李白之“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表現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兩課時內容簡介】
本公開課為第一課時,主要立足于引導學生學會朗誦,進一步熟悉其樂府舊題詩歌的特點
,體會李白詩風的豪邁飄逸,。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借助于“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詩的情感主旨。
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鑒賞和品味本詩的語言和藝術手法,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形成。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導入: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教學過程:
一、初讀文本,粗品詩意。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吁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復還是另有創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作。我們能借助于本詩的學習,以了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新,有利于情感抒發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二、再讀文本,淺探主旨。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1、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PPT展示)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PPT展示)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5、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6、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v 噫吁戲!危乎高哉!
v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v 問君西游何時還?
v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v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v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v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v 側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PPT展示)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10、課后作業: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后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蜀道難》語文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蜀道難》公開課教案08-04
《蜀道難》公開課教案07-15
《蜀道難》公開課優秀教案06-27
蜀道難語文教案09-02
《蜀道難》公開課優秀教案(精選11篇)07-15
《蜀道難》公開課教案及課后練習09-28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案09-15
高中語文蜀道難教案09-03
高二語文蜀道難的教案07-12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