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蜀道難》難在哪兒?

時間:2024-11-06 18:07:13 蜀道難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蜀道難》難在哪兒?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的《蜀道難》告訴了我們關于“蜀道”的艱難險阻,既寫蜀道行走之難,更寫蜀道開辟之難,是詩人身臨其境后發自肺腑的感嘆。那么,李白是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有感而發"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呢?

《蜀道難》難在哪兒?

  蜀道難

  作者: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賞析

  李白的千古絕唱《蜀道難》詩中三次出現"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既寫蜀道行走之難,更寫蜀道開辟之難,是詩人身臨其境后發自肺腑的感嘆。

  古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陜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余公里。

  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廣元七盤關,全長約450公里。 蜀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圍內的道路,這是廣義上的蜀道。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送友人入蜀時曾路經隴南徽縣的青泥嶺。面對"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奇峻險勢,極盡筆力描繪了青泥嶺古道的高峻奇險,發出了"蜀道難"的感慨。

  青泥嶺在甘肅隴南徽縣城東南50公里的嘉陵江西南,是秦隴入蜀的必經道,是古蜀道最險峻的一道關隘,也是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青泥嶺蜀道遺跡很多,尤以碑刻為甚。《新修白水路記》是蜀道的重要遺跡。據文載"大抵蜀道之難,自昔青泥嶺稱首"。碑文詳細記載了青泥嶺古蜀道變遷的史實和改道白水道的始末,為研究古蜀道的興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李白《蜀道難》作了真切的詮釋。

  青泥嶺、陰平道、祁山道這些鐫刻在"蜀道"上的地理概念賦予了甘肅隴南大地厚重的文化積淀。

  詩歌《蜀道難》,難在哪里?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

  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

  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拓展閱讀:蜀道難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

  2.了解七言詩、樂府詩、歌行題等文體常識。

  3.領會詩歌的藝術風格、表現手法,提高詩歌欣賞能力。

  4.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背誦全詩。

  5.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意境、風格、章法、氣象和基調等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對詩歌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探討、評析。

  【教學方法】

  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詩歌大家酒會想到唐詩,說到唐詩大家就會想到李白。請大家跟我一起回憶背誦高二學過的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中通篇記述夢境中的山水。作者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馬。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夢中,李白抖去凡世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暢游。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蜀道上的奇麗險峻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簡介蜀道,圖片、音樂欣賞

  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形容。

  棧道為無路可通之處,人工鑿壁插以木枋,上鋪木板而成的古代懸空通道。遠望仿佛懸空小閣,故稱棧閣。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險絕艱難與古人堅韌頑強的毅力。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里山脈東西橫亙百余公里,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素有“劍門天下雄”之說。

  三、聽錄音朗讀

  聽其聲、悟其情

  四、詩題解說: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而作。詩歌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詩的意圖很可能是嚴防野心家發難。

  五、字詞

  噫吁嚱yīxūxī,魚鳧fú,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ménshēn

  撫膺yīng,巉chán,巖號háo,古木飛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崢嶸zhēngróng,吮shǔn,血崔巍cuīwéi,咨嗟zījiē

  六、賞析課文

  (一)誦讀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4.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5.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二)指出字的意義。

  1.尚

  ①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②尚賢使能崇尚,尊重

  ③趙王使使視廉頗尚能飯否還

  2.危

  ①危乎高哉高

  ②危如累卵危險

  ③正襟危坐正,端正

  ④上屋騎危屋脊

  3.去

  ①連峰去天不盈尺距,距離

  ②陽虎去齊走趙離開

  ③除殘去穢除掉,去掉

  ④有敢去柳下季壟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三)指出畫線字的意義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為…發愁,為動用法

  2.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凋謝,使動用法

  3.砯崖轉石萬壑雷使…滾動,使動用法

  4.側身西望長咨嗟向西,名作狀

  5.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

  6.西當太白有鳥道面對

  7.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8.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回轉;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10.青泥何盤盤多么

  1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1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13.連峰去天不盈尺離滿

  14.枯松倒掛倚絕壁靠

  15.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16.砯崖轉石萬壑雷擬聲詞用如動詞,沖擊

  17.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

  18.所守或匪親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20.錦城雖云樂雖然

  21.側身西望長咨嗟深深

  (四)整體把握

  1.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一開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便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詩歌主要在詠嘆什么?請找出詩歌的主旨句。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此句在文中反復出現三次,含義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

  一嘆蜀道高而難行——去之難

  二嘆蜀道險而可畏——境之凄清險惡

  三嘆蜀道戰禍之烈(防)——居之難

  以夸張的語調點出主題,奠定雄放的基調;內容層層深入,有一唱三嘆之效

  (五)詩歌解讀: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風格

  1.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蜀道的來歷——長期閉塞、重山疊嶺、五丁開山——歷史悠久

  表現人與自然間的斗爭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1)點染神話色彩,引人入勝

  (2)開辟蜀道的艱難

  2.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是細節描寫。

  (2)想象和夸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以虛襯實,夸張地寫出了蜀道之高危;“六龍回日”“捫參歷井”是詩人的想象,說蜀道的高危難行。

  3.詩人給這個蜀道“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讀第2段)

  (1)“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渲染了悲涼凄清的氣氛,寫出了旅途的孤寂可怕。

  (2)“連峰去日不盈尺……萬壑雷“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詩人用夸張的手法,由靜而動,寫蜀道山水險惡,讓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

  4.詩歌最后一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聯系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1)極言劍閣易守難攻的險要形勢。

  (2)殺人如麻的殘酷現象。

  (3)勸友人早還家。

  意圖:要嚴防野心家據此造反(發難),搞地方割據。

  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六)全詩的結構總結

  七、詩歌小結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兩處用典:

  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

  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三種主要情感:

  ①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②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③表達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開辟之難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度越之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夸張渲染:“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安居之難

  八、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⑴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⑵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2)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蜀道難》難在哪兒?】相關文章:

《蜀道難》教案10-12

《蜀道難》說課稿08-22

李白的蜀道難07-20

《蜀道難》原文09-04

《蜀道難》李白05-26

《蜀道難》賞析09-30

唐詩《蜀道難》09-07

《蜀道難》的追求07-02

《蜀道難》書法07-15

蜀道難原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