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講親情
孝是最原始、最自然、最真摯、最恒久的情感。感恩孝順是我們珍惜生命、向上奮斗的動力來源。
《詩經(jīng)》展現(xiàn)人間真摯的情感,而一切情感的源頭在于親情。親情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三種關(guān)系,其中父母的慈愛與子女的孝順,自然位居核心。因此,《詩經(jīng)》用于教化百姓時,最為普遍有效的就是強調(diào)孝順的部分。
譬如,《大雅‧文王》在緬懷周文王取代商朝而獲享天命時,鼓勵臣民盡忠職守以維持天命,所說的是「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意即:可不念及你們的祖先,好好修養(yǎng)你們的品德嗎?到了幽王,國家陷入危亡之際,則有《大雅‧瞻卬》在認真呼吁:「無忝爾所生,式救爾后。」亦即:不要辱沒您的祖先,努力救救您的子孫。這種以訴諸親情來要求人們修德的觀點,在古代應(yīng)該有其一定的效果。
由于天子失德,百姓對天已經(jīng)失去信心,所以出現(xiàn)「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小雅‧雨無正》)「民今方殆,視天夢夢。」(《小雅‧正月》)「彼蒼者天,殲我良人。」(《秦風(fēng)‧黃鳥》)之類的詩句。人間失去仁愛與正義,能夠維系社會的.力量似乎只剩下親情了。像「夙夜匪懈」一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可見情況危急,以至早晚都不得松懈。《小雅‧小宛》出現(xiàn)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詩,就是「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意即:從早上起床到夜晚睡覺,都不要辱沒那生你的人啊!這句詩提醒人要常想到父母與祖先,告誡百姓不可因為自己的惡劣言行而讓先人蒙羞。
孝順是天經(jīng)地義。《詩經(jīng)》最為動人的是《小雅‧蓼莪》,值得特別介紹。
一, 父母之恩至為深重
《蓼莪》描述百姓勞苦行役,不得終養(yǎng)父母,于是想起父母深恩,不禁悲從中來。全詩六章,首章為: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莪」為蒿的一種,其莖抱根而生,俗稱抱娘蒿。意為:那長得高大的是莪嗎?不是莪,只是一般的蒿菜。借物起興,連植物都有「抱根」而生的,我一想起父母,就為自己無法終養(yǎng)他們而慚愧。可憐啊!我的父母,為了生養(yǎng)我而辛苦勞動。第二章改變兩字,重申此意。第三章批評王道崩壞,小民痛苦,父母皆逝,讓人彷徨,其中后四句是:
「無父何怙?
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
入則靡至。
當(dāng)天子與國君不再可信,政府只知壓榨百姓,人除了呼求父母,還有什么指望?父母已逝,我失去最后的支柱,一出門就懷著憂愁,入了門又像還沒有到家。沒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第四章是重點,前后八句一氣呵成,無限哀痛: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撫我畜我,
長我育我,
顧我復(fù)我,
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連下九個「我」字,體念至深。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養(yǎng)我,愛撫我照顧我,成長我培育我,思念我叮嚀我,出入都懷抱我。想要報答這樣的恩情,連昊天都無法窮盡。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沒有我容身之處。中國人重視孝道,肯定百善孝為先,就是源自《詩經(jīng)》這一類詩句的啟發(fā)。唐太宗生日時,想到自己在這一天要承歡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誦「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顧念親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遠推廣出去,就不會偏離人生正途太遠了。
二, 親情的壓力與調(diào)節(jié)
人應(yīng)該孝順,但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宋朝學(xué)者羅仲素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如果是指「父母無不愛護子女」,則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指「父母的作為都對」,則未必盡然。父母是凡人,是眾多百姓之一,自然也有智愚之分與賢不肖之別。那么,萬一自己的父母出現(xiàn)偏差的作為,子女又該如何?
孟子分析兩首相關(guān)的詩,提出精辟的觀點。一首是《小雅‧小弁》。內(nèi)容應(yīng)是周宣王時,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原因是吉甫娶后妻,生子伯邦。后妻譖伯奇,使吉甫聽信讒言,將伯奇逐出家門。伯奇受此冤屈而作《小弁》。詩中充滿憂思,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這樣的苦?「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何辜于天,我罪伊何?」他對父親未能詳察真情而枉屈了他,也有直接的抱怨,如「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意即:君子聽信讒言,好像有人敬酒就接受;君子不照顧人,不肯從容考察真相。而全詩出現(xiàn)五次「心之憂矣」一語,更讓人傷感。
那么,孟子對此詩有何看法?他認為,父母的過錯太大的話,子女如果不抱怨,就等于決心疏遠父母,就此斷絕關(guān)系似的,而這即是不孝。若是表達適當(dāng)?shù)谋г梗f不定可以讓父母覺察真相而有補救機會。孝順應(yīng)該包含委婉使父母走上人生正途在內(nèi)。《孝經(jīng)‧諫諍章》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可見這是儒家的基本立場。
其次,第二首詩是《邶風(fēng)‧凱風(fēng)》。內(nèi)容是七個兒子感念母親的辛勞,但又自覺無法安慰母親的心。歷代學(xué)者關(guān)于此詩的背景并無共識。有的說是寡母思嫁,使七子認為自己沒有盡孝;有的說是七子表達孝順繼母的心思。不論所述為寡母或繼母,由本詩可知者只是:母親勞累以至心情不佳,使七子有感而發(fā)。如果依孟子之說,則此詩所指為為「親之過小者也」(《孟子告子下》),意即這位母親一定犯了明顯的過錯,但還不算嚴重。然后七子覺得是自己不夠孝順,才造成母親犯錯。這種心意十分可貴,在表達時必須溫和婉轉(zhuǎn)。正如《易經(jīng)‧蠱卦》九二說:「干母之蠱,不可貞。」意即:要救治或解決母親方面所累積的錯誤,不可采取強硬或堅持的態(tài)度。
本詩提及凱風(fēng)、寒泉、黃鳥。凱風(fēng)是夏日長養(yǎng)萬物的風(fēng),比喻母親養(yǎng)育七子,既劬勞又圣善。寒泉在夏季使人舒爽,但七子卻未能消減母親的勞苦。黃鳥在夏天鳴叫,聲音婉轉(zhuǎn)悅耳,但七子卻未能安慰母親的心情。詩中不但沒有抱怨之詞,反而多是七子自責(zé)之語。
孟子于是作出下述結(jié)論:父母過錯大而子女不怨恨,那是更加疏遠父母;父母過錯小而子女怨恨,那是一點都不能受委屈。更加疏遠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點委屈,也是不孝。接著,孟子引述孔子的話說:「舜是最孝順的人,五十歲了還在思慕父母。」
儒家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論述,顯示其學(xué)說承先啟后的特色:一方面把握「思無邪」的要旨,肯定真摯情感之可貴,認為「真誠」能引發(fā)向善的力量,由此建立適當(dāng)?shù)娜穗H關(guān)系;另一方面則聚焦于親情,亦即由子女對父母的孝順為出發(fā)點,推廣到各種人際關(guān)系。有關(guān)系則必生情感,喜怒哀樂若是發(fā)而中節(jié),表示修養(yǎng)抵達理想層次,人生的快樂也將如影隨形。
《詩經(jīng)》代表古代文學(xué),總能引發(fā)審美情操。這種情操造就了溫柔敦厚的性情與作風(fēng),其實正是導(dǎo)人于善行的好辦法。不過,美與善的融合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關(guān)鍵即在于正確詮釋孔子與孟子的學(xué)說。
德行的修養(yǎng)需要一生的努力,而審美的意境卻是隨手可得的。只要熟讀《詩經(jīng)》,不難享受這樣的意境。《易經(jīng)‧兌卦‧大象傳》說:「君子以朋友講習(xí)。」若是轉(zhuǎn)換到《詩經(jīng)》,則會想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何不互通音訊,彼此鼓勵?等到「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豈不快慰?
【詩經(jīng)中講親情】相關(guān)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講稿09-2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講課稿09-28
詩經(jīng)講解12-29
巧言.詩經(jīng)12-22
詩經(jīng)詩詞12-22
板詩經(jīng)12-21
詩經(jīng)節(jié)選11-30
《詩經(jīng)》札記11-27
詩經(jīng)楚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