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
關雎
題解:男歡女愛的千古絕唱
【原文】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①關關:水鳥鳴叫的聲音。雎(ju)鳩:一種水鳥。
②洲:水中的陸地。
③窈窕(yaotiao):內心,外貌美好的樣子。淑:好,善。
④君子:這里指女子對男子的尊稱。逑(qiu):配偶。
⑤參差(cenci):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ing)菜:一種多年生的水草,葉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著。
⑧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服:思念。
⑨悠:憂思的樣子。
⑩輾轉:轉動。反側:翻來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時的弦樂器。友:友好交往,親近。
⑿芼:芼(音帽):拔取。有選擇之意。
【譯文】
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好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做夢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做夢長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鐘擊鼓取悅她。
《詩經·周南·關雎》賞析
1
近年賞析之風頗為流行,但我認為這類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講《詩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須通訓詁,其次還要明詩旨。因為風、雅、頌距今已遠,其可賞析處往往即在字、詞的訓詁之中。加以舊時奉三百篇為經典,古人說詩每多附會;不明詩旨便如皓天白日為云霾籠罩,必須撥云見日,始能領會詩情。這里姑以《關雎》為例而申說之,惟不免貽人以老生常談之譏耳。
時至今日,大約沒有人再相信《毛詩序》所謂“《關雎》,后妃之德也”一類的話了。說《關雎》大約是經過加工的一首民間戀歌,恐怕不會去事實太遠。但《齊》、《魯》、《韓》三家(包括司馬遷、劉向)說此詩,都以為它意存諷刺。這又該作何解釋?另外,古人很強調“四始”說(即《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認為把《關雎》列為十五國風的第一篇,是有意義的,并非編排上偶然形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作出說明。
我以為,無論今文學派的《齊》、《魯》、《韓》三家詩也好,古文學派的《毛詩》也好,他們解詩,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絕大多數“國風”是民歌,把每一首詩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國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詩的本意和后來的引申意混同起來。三家詩看到《關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話,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說詩意是諷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所說:“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而后來的《毛詩》為了同三家詩唱對臺戲,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講“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說它不是刺詩而是贊美之辭。如果我們認識到十五國風中確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斷章取義的方式方法,則三家詩也好,《毛詩》也好,他們人為地加給此詩的迷霧都可一掃而空,詩的真面目也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至于把《關雎》列為“國風”之始,我以為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這樣的說法,認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來,乃由于它們是能歌唱的樂章而于詩義無涉,故有些諷刺詩或大膽潑辣的愛情詩也沒有被統治階級刪除淘汰。我則以為,從《三百篇》的內容看,總還是先把各地的詩歌搜集起來然后為它們配樂,所配之樂,必不能絲毫不關涉詩的內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樂譜去牽合。《關雎》之所以為“風”之始,恐怕同內容仍有關聯。由于詩中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詞句,很適合結婚時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纏綿悱惻、終則喜氣洋洋的樂調,而沿用為結婚時的奏鳴曲。蓋因戀愛而“寤寐思服”、“展轉反側”乃人之常情,故雖哀而不傷(“哀”有動聽感人的意思);夫婦結婚原屬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違反封建倫常,故雖樂而不淫。這樣,自然就把它列為“國風”之首了。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喜慶節日,也還是要唱一些歡快熱鬧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順心如意。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慶節日的氣氛相適應。如果辦喜事時奏哀樂唱悼亡詩,撇開吉利與否的迷信觀點不談,至少產生敗興和殺風景的反效果,總是招人憎厭的。《三百篇》的樂章既為統治階級所制定,當然要圖個吉利,把體現喜慶氣氛的作品列于篇首。這不僅符合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即從人情之常來講,也是理當如此。
2
從古以來,《關雎》就有兩種分章的方式。一種是每四句為一章,全詩共五章。另一種是分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從文義看,我傾向于第二種分法。第一章是總述,態度比較客觀;第二、三章則從男主人公方面落筆,先說他在未得淑女時思念之苦,連覺也睡不著;然后再說他求得淑女與之成婚以后,他將千方百計同她魚水和諧,使她心情歡樂舒暢。如果說第二章近于現實主義的描寫,那么第三章便帶有浪漫主義情調,抒情主人公乃為愛情獲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講到這首詩的表現形式,歷來也有兩種意見。即在賦、比、興幾種表現手法中,有人認為“關關雎鳩”兩句和“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寫是比興,由河洲的禽鳥和水中的荇菜“興”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這就是詩的主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此詩干脆自始至終都是“賦”。而說它的手法是“賦”的,又有兩種解釋。一是古人舊說,認為采荇菜的活動本是貴族婦女(包括后妃以及嬪妾)應做的“本職工作”,所以是“賦”;二是今人新說,認為這是一首寫實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勞動少女,于是表示了愛慕之情,無論“雎鳩”的鳴聲也好,采荇菜的場面也好,都是“君子”身臨其境耳聞目見的,當然屬于“直陳其事”的“賦”了。這些說法都能言之成理,讀者不妨互參。
不過如讓我講這首詩,我倒比較傾向于“比興”說。所謂比興手法,特別是“興”,并不是詩人在實際生活之外憑空找來點什么填塞入詩,而是以即目所見、傾耳所聞的當前實際景物做為抒發思想感情的媒介,順帶著產生了聯想。我們可以承認“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眼前實景,但這一對在河洲上互相依偎著一唱一和的水鳥,自然會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尋找淑女以為配偶的強烈意愿。詩人在選擇詩料時單單看中了“關關雎鳩”,這本身就體現了“比興”的作用。否則詩人為什么不寫別的呢?換言之,也只有寫互相鳴和的一對水禽才與這首詩的主題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賦”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義的解釋了。
我把“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講成比興手法,是以字、詞的訓詁為依據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講成同義詞,即都有“尋求”、“采摘”和“擇取”的意思。“流”之訓“求”,從西漢的劉向(他是治《魯詩》的),東漢的高誘(說詳《呂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馬瑞辰(著有《毛詩傳箋通釋》),都有考證,而且比較可信。比如《說苑》中《越人歌》的漢譯就有一句“搴流中洲”(這一句是經過校訂的),這里的“搴流”即為同義復合詞,“搴”和“流”都作采摘講。可是朱熹的《詩集傳》則兼用“流”字本義,認為這句是指順著流水去擇取荇菜。此說雖遭清人(如姚際恒)非議,我倒覺得朱熹的講法是從實際生活出發的。至于“芼”,舊注亦訓“擇”,朱熹卻據董逌《廣川詩故》解“芼”為“熟而薦之”。我覺得此解亦近理。在現代漢語中,特別是北京方言,我們經常還聽到用沸滾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說法。即等水燒開后把生的菜放進去,“芼”之使熟,隨即撈出。由此可見,荇菜的從“流”到“采”,從“采”到“芼”,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為左右兩邊。人們勞動,大抵雙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時候,總是左右手同時并舉。這也屬生活常識,無勞辭費。
訓詁既明,然后講詩。荇菜之被采摘,猶淑女之被君子所選中。開始采時,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順水撈來撈去,方向無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來還沒有找到明確目標,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尋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時,則目標已明,看準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為可食之物,亦即是說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將開始了。我所以把它講成比興,正是從字、詞的訓詁上體會出來的。
3
下面簡單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此詩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對所思女子真是設想得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來,連個小彎兒也不拐。但從第二章起,細節描寫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徹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這確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穩,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戀愛時總是好往樂觀處想,于是他想到將來結婚時場面多么熱鬧,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諧,生活多么美滿幸福。這一切遐想,都是從“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失眠中幻化出來的。雖說是主觀的一廂情愿,卻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來的劇作家代劇中人立言,說“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反嫌說得太露;而《關雎》的作者卻以豐富而圓滿的想象來填充眼前無可排遣的相思,這真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了。難得的是這乃屬于典型的東方式的、我國傳統的正常戀愛觀,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為夫婦(用“好逑”字樣可證),而不僅僅是做為情侶(這同《鄭風》里的作品就不同了!),這固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卻也體現了漢民族的傳統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學里教過一年《毛詩》專題課,承廢名師(馮文炳先生)把他的講義手稿惠借給我,其中講《關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謹轉錄于下即做為這篇小文的結束:
“興”是現實主義的技巧,是不錯的。這首詩即河洲之物而起興,顯見為民間產物;采荇尤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們對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蓮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們能體會。先是順流而取,再則采到手,再則煮熟了端上來。表示雖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勞動的真精神),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與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飯,正是“鐘鼓樂之”的時候了,意味該多么深長!同時這種工作是眼前事實,并非虛擬幻想,一面寫實一面又象征,此所以為比興之正格,這才是中國詩的長處。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夢見“采荇”的樂趣,也未必看得見“雎鳩”的比翼雙飛。不過采詩入樂,“太師”的眼光總算夠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學習”罷了。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相關文章: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10-20
《詩經》國風·周南07-05
詩經「國風·周南」全文09-25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的賞析07-19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07-31
詩經《國風·周南·葛覃》09-12
詩經國風周南全文08-12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07-24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09-10
詩經·國風·周南·汝墳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