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原文: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文王烝哉!
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释烝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譯文:
文王有著好聲望,如雷貫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寧,終見功成國運昌。文王真個是明王!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這武功氣勢旺。舉兵攻克那崇國,又建豐邑真漂亮。文王真個是明王!
挖好城壕筑城墻,作邑般配實在棒。不貪私欲品行正,用心盡孝為周邦。君王真個是明王!
文王功績自昭彰,猶如豐邑那垣墻。四方諸侯來依附,君王主干是棟梁。君王真個是明王!
豐水奔流向東方,大禹功績不可忘。四方諸侯來依附,大王樹立好榜樣。大王真個是明王!
落成離宮鎬京旁,在西方又在東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沒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個是明王!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鎬京好地方。依靠神龜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頌揚。武王真個是明王!
豐水邊上杞柳壯,武王任重豈不忙?留下治國好策略,庇蔭子孫把福享。武王真個是明王!
注釋:
⑴遹(yù):陳奐《詩毛氏傳疏》:“全詩多言‘曰’、‘聿’,唯此篇四言‘遹’,遹即曰、聿,為發語之詞!墩f文》……引詩‘欥求厥寧’。從欠曰,會意,是發聲。當以欥為正字,曰、聿、遹三字皆假借字。”
、烝(zhēng):《爾雅》釋“烝”為“君”。又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韓詩云:“烝,美也。”可知此詩中八用“烝”字皆為嘆美君主之詞。
⑶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國,故地在今河南沁陽。崇為古崇國,故地在今陜西戶縣,周文王曾討伐崇侯虎。
⑷豐:故地在今陜西西安灃水西岸。
、始(jí):陸德明《經典釋文》作“亟”,《禮記》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諧聲表》,棘、亟、革同在第一部,是其音義通,此處皆為“急”義。
⑺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有人將其釋為“周武王”,誤。
、坦和“功”。濯:本義是洗滌,引申有“光大”義。
、秃玻楨干,主干。
⑽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辟(bì):陳奐《詩毛氏傳疏》認為當依《經典釋文》別義釋為“法”。
、湘(hào):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國都,故地在今陜西西安灃水以東的昆明池北岸。辟廱(bì yōnɡ):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禮奏樂的離宮。
、袩o思不服:王引之《經傳釋詞》云:“無思不服’,無不服也。思,語助耳。”
、颜簞⑽酢夺屆丰“宅”為“擇”,指擇吉祥之地營建宮室。“宅”是乇聲字,與“擇”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⒁芑(qǐ):同“杞”。芑、杞都是己聲字,古音同部,故杞為本字,芑是假借字,應釋為杞柳。
⒂仕:毛傳釋“仕”為“事”,古通用。
、“詒厥”二句:陳奐《詩毛氏傳疏》云:“詒,遺也。上言謀,下言燕翼,上言孫,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韻耳。言武王之謀遺子孫也。”
鑒賞:
這首詩的主旨,前人多有闡述,而清代學者方玉潤的《詩經原始》最能道出詩人的良苦用心。他說:“此詩專以遷都定鼎為言。文王之遷豐也,‘匪棘其欲’,蓋‘求厥寧’,以‘追來孝’耳;然已兆宅鎬之先聲。武王之遷鎬也,豈徒繼伐,蓋建辟廱以貽孫謀耳,又無非成作豐之素志。故文、武對舉,并言文之心即武之心,武之事實文之事。自有日進于大之勢,更有事不容已之機。文、武亦順乎天心之自然而已,夫豈有私意于其間哉?《序》云‘繼伐’,固非詩人意旨;即《集傳》所謂‘此詩言文王遷豐,武王遷鎬之事’,又何待言?蓋詩人命意必有所在!洞笱拧分佄摹⑽涠嘁,未有以豐、鎬并題者。茲特題之,則必以建置宏謀為纘承大計。說者當從此究心以求兩圣心心相印處,乃得此詩要旨。不然,泛言繼伐,與詩無涉;即呆說豐、鎬,于事又何益耶?”
從方玉潤的分析中,已經透露出西周開國君主文王、武王的業績所起的繼往開來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長艱苦歷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在今陜西武功),至十代孫公劉由有邰遷到豳(在今陜西邠縣),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從豳遷到岐山(在今陜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在文王、武王父子兩代,文王繼承前代的功業,當了“西伯”,殷紂王分庭抗禮的地步,為滅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武王秉承父志,又進一步擴展勢力,再建都于鎬京,終于完成了滅殷的統一大業。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孫面臨的是如何鞏固基業的問題!段耐跤新暋纺┱抡f:“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正點明了這個要害問題,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相關文章: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10-24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大明09-02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07-16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棫樸08-06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思齊06-16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原文賞析10-28
大雅·文王之什閱讀全文08-21
文王有聲 (先秦 ·詩經)10-12
詩經《大雅·文王》原文鑒賞07-29
詩經:大雅·蕩之什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