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詩歌的常識盤點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詩歌的常識盤點,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詩歌的常識
1、詩歌:
是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一種文學體裁。
2、詩歌的特點:
詩歌具有形象性、抒情性、概括性和音樂性等特點。
3、詩歌的分類:
按表達方式分,詩歌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體裁分,詩歌分為舊體詩和新詩兩大類。舊體詩的分類,見下表:
《詩經》、《楚辭》
古體詩: 漢樂府:《木蘭詩》
新樂府:《賣炭翁》
舊體詩: 絕句:五言絕句:《秋蒲歌》
七言絕句:《江南逢李龜年》
近體詩: 律詩:五言律詩《春夜喜雨》
七言律詩:《錢塘湖春行》
詞曲:詞《西江月》
曲:《山坡羊·潼關懷古》
關于詩歌的基礎常識
1、詩歌的風格:
民謠、挽歌、古代史詩、寓言詩、古典詩、抒情詩、田園詩、現代詩、短歌。
2、詩歌的結構:
五行詩、四行嘲諷短詩、無韻詩、俳句、五行滑稽詩、四行隔韻詩、十四行詩、散文詩。
3、詩歌的修辭:
明喻、暗喻、諷刺。
4、詩歌的韻律類型:
抑揚抑格、抑抑揚格、揚抑抑揚格、揚抑格、抑抑格、楊揚格、揚抑格。
5、詩歌的詩行:
單音步詩行、雙音步詩行/對句、三音步詩行、四音步詩行、五音步詩行、六音步詩行(亞歷山大詩體)、七音步詩行、八音步詩行。
古代詩歌的文學常識
唐詩的體類
(1)大歷十才子 活躍在唐大歷年間(766—779)的十位詩人。分別是:錢起、盧綸、吉中孚、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其詩多為應景獻酬之作,少部分詩刻畫了動亂年代士人凄惶悲戚的情感,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情。詩風追摹謝朓,清空疏秀,語言洗練,藝術造詣較高。
(2)王楊盧駱體 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杰”,其創作扭轉了齊梁詩的綺靡之風。對唐詩的興盛作出了重要貢獻。古人對四人詩風有如此評介: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
(3)元白體 指元稹、白居易淺切平易的詩風。
(4)元白張王 指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主要指他們的樂府詩。四人均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重要成員。從詩風而言,元白較平易,張王則偏凝煉。
(5)韋柳體 韋柳是中唐詩人韋應物、柳宗元之合稱。二人長于山水田園詩,詩風淡遠。但風格有異,韋較為簡古,柳則更為淡泊。
(6)長慶體 元稹、白居易首創的以鋪敘為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體,如《連昌官詞》、《長恨歌》、《琵琶行》。
(7)西昆體 李商隱詩辭采華麗,又好用典故,意旨深微,被后人稱之為“西昆體”,對宋代詩人頗有影響。
(8)張王 中唐詩人張籍、王建之合稱。長于樂府詩,詩多反映民間疾苦,詩風淺近,也稱之為張籍王建體。
(9)宮詞 一般描寫宮中生活,對帝王的奢侈淫逸予以諷刺,寄托滄桑之感。宮詞中以抒發宮女孤寂哀怨的宮怨詩為主。形式以七絕為主。
(10)高岑 盛唐詩人高適、岑參之合稱。二人是邊塞詩派的杰出代表,詩風雄渾豪放。但風格同中有異,高適悲壯而厚重,岑參奇逸而峭拔。
(11)初唐體 唐高祖武德至睿宗太極年間(618—712)。其總體詩風尚未完全擺脫陳隋綺靡詩風的影響,但已趨向雄麗,氣格較為淳厚,遣調用語富麗典贍。這也是古體向近體過渡的一個時期。對這一時期影響很大的有陳子昂;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問等。
(12)盛唐體 唐開元至代宗永泰年間(713—765),唐詩的空前繁榮時期,不僅古近體兼備,音節優美,而且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統一。所謂風骨和興象兼具,氣象渾厚,神韻軒舉,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胸襟開闊,樂觀向上。詩的流派眾多,詩體豐繁。杰出詩人紛涌,風格各異,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維的精致,儲光羲的真率,王昌齡的聲俊,高適、岑參的悲壯,李頎、常建的超凡。
(13)中唐體 唐大歷至敬宗寶歷年間(766—826)。中唐前后詩風有明顯差異。中唐前期以大歷十才子為代表,其詩風格調舒宛,音節流暢,理致清新,遣詞省凈,風格閑雅,韻味悠長。比如韋應物之雅澹、劉長卿之閑曠、皇甫冉之沖秀等等。后期至元和年間詩風有所變化,詩人輩出,藝術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其代表人物有韓愈、孟郊、賈島、李賀、張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風格上既有韓孟的奇險豪縱,也有元白的淺切平易。同時出現“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傾向,缺少了蘊籍,這一傾向對宋代歐陽修、蘇軾等都有影響。
(14)晚唐體 唐文宗大和至唐亡(827—906);晚唐詩人雖多,但只李商隱、杜牧能稱為名家,詩風也頗為復雜。追求立意過深的則流于僻,過淺的則傷于浮;寫景狀物力求貼切,其不足在瑣碎;遣詞用語或輕靡,或又過于俚俗。與盛唐相比;少風骨、缺興象、乏蘊籍。
詞的主要技法
(1)勾勒 原是繪畫術語。指用筆有力,勾畫出所描繪人物或所抒發情感的創作手法。長篇慢詞用這種方法尤多。
(2)比興寄托 “比”“興”原是《詩經》的兩種表現手法,指作品形象另有寄托喻意,意旨醇正,比興手法在詞中更是廣泛運用。
(3)白描 原是繪畫術語。指不烘托渲染,有清新自然之風。像李清照《一剪梅》、蘇軾《江城子》是白描手法的典范。
(4)用事 寫詞時引用前人典故或成語,以此抒情寫意。辛棄疾之詞就很好用典。
(5)點染 原是繪畫術語。指根據詞的主題需要,突出重點,同時用側筆渲染烘托。如柳永《雨霖鈴》的前三句就很典型。
(6)鋪敘 指鋪陳敘述的寫作手法。這種手法以前都是用在散文創作中,后來柳永將其用在慢詞創作上,以達到層層鋪敘、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詩詞的風格(藝術特征)
(1)本色 原是指詞的可唱性是否合乎音律。后來則指清雅不俗的風格。
(2)平淡 用樸素淺近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歷來著各的評論家都非常推祟并倡導這種風格。
(3)尖新險麗 尖新,原是指寫文章尖巧新穎;險麗,意為奇險俏麗。這種風格往往追求擺脫平庸,用尖巧之筆,寫險麗之境,但處理不好則易出現險怪空虛之弊。
(4)本色當行 本色和當行同義,都指內行。以此評論詞時是指該詞具有鮮明的詞的風格體性。
(5)自然 指不造作。先是評詩的,后成為詞學批評中經常運用的一個標準。自然是針對雕琢而言,追求渾然天成、清新脫俗的天然之美。
(6)陽剛陰柔 這是詞審美風格的兩個基本類型。陽剛之詞,多氣象恢宏、境界闊大,筆力遒勁;陰柔之詞,多意境幽微,情思細密,運筆細膩曲折,風調諧婉。蘇軾、柳永是這兩種審美風格最著名的代表。但這二者并非是對立的,有時是相互影響的,甚至在一個詞人身上都有體現。
(7)曠達 這本來是魏晉文人所推崇的自由自適、任性所為的一種風度。常用來評詩,其后也用以評詞。詞中這類風格的杰出代表是蘇軾。蘇詞的曠達,影響著同時代和后來的許多詞人,形成了重要的風格和流派。
(8)含蓄 深藏不露之意。常用以評詩。其主要特征是意不淺露,語不窮盡,令人回味無窮,所謂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宋代詞人秦觀、周邦彥、吳文英等在這方面尤為出色。
(9)閑談 原指超凡脫俗的性格。評詞則是指一種閑適淡泊的藝術風格。
(10)沉郁 含蓄深沉。原以此評論文章和詩歌。杜甫的風格就是“沉郁”。以此論詞,則指意在筆先神余言外,造境含蓄深沉,有思想內涵。但過分強調比興寄托,不免穿鑿附會。
(11)質實 指凝澀晦昧,往往與“清空”相對,過多地使用麗字、代字、僻典,給人以雕琢和晦澀難讀之感。
(12)渾成 即渾然天成。指結構完整,形式內容完美統一。
(13)渾厚 指渾樸厚重的藝術境界。原是用于品評文章的。詞人通過細致綿密的敘事和寫景,自然而然營造出一種含蓄深沉的抒情境界,給人以渾厚深邃之感,宋代詞人周邦彥是其代表。
(14)艷麗 原形容南朝宮體詩的風格。用于詞則多指以華美的詞藻描寫女性的容貌和男女柔情。
(15)清雅 清新雅放,蘇軾的詞即以清雅獨標一格。
(16)清新 流暢而新穎,不落俗套。原用于評詩,后以此評詞,像李清照和辛棄疾的一些清婉之作具有明顯的這種藝術風格。
(17)雅正 和雅平正。但過于追求此類風格會導致過度重視寫作技巧和音律聲韻,忽視詞的社會意義。
(18)飄逸 先用于評詩。詩的飄逸公認是李白,就像杜甫之沉郁一樣。南宋隱逸題材的詞往往多有此種風格。
關于詩歌鑒賞的常識整理
一、關于古詩的題材
1、交游詩:包括送別詩、懷人詩、尋訪詩等,常常表現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或依依不舍、或切切思念、或安慰勉勵、或相逢之喜、或離別之愁。
2、懷古詩:此類詩或緬懷古人,或追思古事,多借古諷今,抒發壯志難酬的抑郁,不勝昔盛今衰的悲涼,總結歷史教訓,諷喻當朝天子。
3、邊塞詩和閨怨詩:二者在主題上多有一致,只是表現角度不一樣。前者多寫邊塞荒涼,總有千嶂狼煙、山月羌笛、或抒發愛國情感受,或傾吐思家盼夫情緒,或抨擊不義戰爭,后者多寫閨中少婦孤單寂寞、思夫心切,借此傳達厭惡戰爭、企盼和平的主題。
4、詠物詩:常常抓住某物寫其內在的精神,以物相象征人格,托物言志,寄寓詩人的情操人格追求。
5、哲理詩:此類詩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見理,傳達出啟人深思的哲理。
6、羈旅行役詩:常寫旅途所見所感,借此抒發漂泊無依的孤苦,思念故土家園的心情,懷才不遇、天涯淪落的哀傷。
7、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模山范水,見山水精神,歌贊祖國大好河山,抒發個人胸襟抱負;田園詩寫村居田園生活,透露出隱逸思想,抒發閑適心態。二才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講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
二、關于詩歌的語言:
(1)抒情性:詩歌語言往往景染情色,情由景出,好的詩歌更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2)形象性:詩歌傳情達意不是直接告白,而要借助意象、營造意境來意境傳達。
(3)凝煉性:往往是幾個字或幾十個字,在極短的篇幅內傳達出豐厚的意蘊,詩歌的語言必須以一當十,高度濃縮。由于詩歌語言的凝煉性,所以詩歌中往往有一些空白,要由讀者去想象、補充。
(4)含蓄性:詩歌的語言往往是意在言外,由讀者去思索。
(5)音樂性:詩歌講究對仗平仄押韻等,具有明顯的音樂美,古詩中常常采用倒裝句,既有合韻的考慮,又有強調的作用。
(6)多義性:詩歌語言由于人物的心境不同,閱歷不同,對詩歌的解讀大同小異。
鑒賞詩歌的總原則
① 把握整體,鑒賞局部。
② 遵循文道統一原則,鑒賞表達技巧。
③ 聯系背景進行鑒賞。
④ 在鑒賞詩文時,要抓住詩文的文體特點。
詩歌的主要特征:
① 語言的音、形、意的統一。
② 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
③ 運用語言來再現藝術形象,創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一的詩歌意境。
④ 詩歌可以表現瞬間,也可表現大跨度的時空。
⑤ 詩歌抒發的感情豐富多彩。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之古詩歌分類
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和閨怨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邊塞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詩歌的常識盤點】相關文章:
盤點顧城經典詩歌名句09-06
最早的春聯盤點01-31
盤點柳永的那些詞05-19
王安石名言名句盤點08-12
朱自清的文學常識10-15
對聯平仄常識05-13
離騷文學常識06-05
古代詩詞文學常識06-03
初中魯迅文學常識05-19
盤點《滕王閣序》考點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