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中國詩歌的走向
論中國詩歌的走向
記得何其芳先生曾在《話說新詩》中說道:“(詩歌)形式的基礎是可以多元的,而作品的內容與目的卻只能是一元的。”這種“多元”顯然不排除傳統詩歌的寫作技法與精神,在三十年代這個問題做出了局限性的選擇,如沒有脫離格律詩的音律和比較頑固的形式。到了當代這種自由向傳統詩歌精神的指歸本來應該有另起爐灶的趨勢,有新的產物。恰恰相反,不光詩歌如此,整個文化界都有點畸形,傳統文化好像被一種莫名其妙的娛樂現象所遮蔽。陳舊的東西固然不能死守,但傳統文化經驗和精華我們真正吸收了多少。注意變革出新,是要有基礎的。
就現狀來說,當代詩歌的戰斗力幾乎喪失殆盡,這種競爭屬于文學本身的時代選擇。詩歌的經驗性寫作淡漠化,表現上缺乏藝術支撐。市場經濟下,人們的社會精神壓力增加,是人們對沉重的肉體和精神壓抑期望在虛空的故事情節中得到解放的欲望日漸強烈。換句話說,人們渴望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模板。這源于價值觀的“自我實現”程度超越了詩歌“自我實現”發揮的作用。顯然,詩歌相對隱晦的藝術性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學淺易化的要求。由于人們對自我的重視,致使“詩歌的自我”已經很難代表一致的“社會自我”,形成表達一致的思想共鳴。“我”的價值的'獨立,使詩逐漸失去了社會指向。可以肯定的是這已經不是朱自清先生所說的那個“‘我們’替代了‘我’,‘我們’的語言替代了‘我’的語言”的時代了。(朱自清《今天的詩--介紹何達的詩集》)。因此,詩歌的現實是如何處理詩歌藝術經驗性和理性化的寫作與現實文學淺易性要求之間的關系。其中,還必須重視娛樂圈對文化的“惡搞”,造成的深刻后果。
再談談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的發生,毫無疑問可以作為一個事件來分界,這可能成為當代文學代際分類的標志。實質上這是對詩歌寫作藝術性的一種背叛,所以在詩歌的探索方面裹足不前,或僅限于語言的矯揉似的的翻新,或僅限于一味的藝術研究,或者種種難以想象的其他。讓人不解的是這種軀殼式詩歌竟然成了詩歌界的主義一般“欣欣向榮”了。這種向單純而固執的語言矯揉者繳械投降的頑疾究竟意味什么?試問這種將無目的的指向植入詩歌與白話穿上花花馬褂有什么區別?
這一切反過來又必使我們產生了文學目的的再思考,必須明確的是文學的大眾化并不等同于要剝奪文學的藝術性的本質,詩歌更是如此。詩歌邊緣化地位也許在全世界都有或輕或重的表現。順便說說暢銷文學,暢銷文學可以肯定的是的確反應了時代心理的某些方面,但它是市場的產物而不能代表文學本身的選擇。換句話說,文學需要市場,但文學不全是為市場服務的。有些作家常常這樣說,“我又寫了一部小說,肯定能買”之類的話。可想而知,作家群體的文學品質也有所下降。“浮漚式文學”壓迫著“本真文學”的市場,并且遮蔽了本真文學的光芒,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好作家的作品滯銷,而毛皮小孩的文字卻爛漫開花。于是,有些本有文學品質的作家就坐不住了,解衣磅礴,手握如椽大筆作為道具,跟著起舞起來。為的僅僅是經濟利益,這誰能說是個錯誤呢?作家也要生活吧?可鑒這就是文壇的大洞創,全世界一個樣。實質上是文學本身與市場的磨合是否跟上了時代青年的群體思想的問題。簡言之就是文學發展之于時代心理相對滯后了,其中不乏有受到的政治桎梏方面的原因。
言歸正傳。泛讀當代詩歌寫作,不難發現其骨髓的頑疾就在于自我實現缺少細致的個性體驗和詩歌的藝術經驗,其綜合藝術過于單一。貧瘠的詩歌的內容;網絡寫作淺易化及對詩歌藝術性的背叛;詩歌理論嘗試群體的喪失;詩人主觀精神質量不高以及市場經濟下文學界和出版界見于經濟利益的顧慮對詩歌的拒絕,造成的“詩歌墜機”式的危機愈演愈烈。于此,不得不說我們的時代缺乏這種復興詩歌文化的倡議者和領袖人物,站出來為詩歌形勢之種種作作檢討,寫寫總結。這或許詩歌寫作群體的墮落吧?
當然,不排除新詩在展示空間和寫作標準上有些發展,但這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我個人談的僅是詩界的危機意識。詩人雖然只是一個時代的個體,但他象征的卻是一種理想,是脫離物質社會的高尚的自然原質。而詩就更應該是清凈時代的客觀的眼睛。每一個好的詩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孤立島”,那個世界就是理想。我們希望的僅是這種理想能帶領人類更好的自強和奮斗。
看到詩歌界之種種,不禁使人產生疑問,請允許我將這個心聲洪亮地喊給我們那些靠語言裝飾速度吃飯的詩人們吧,我們那些詩界的昏君們,
“請問,中國詩歌,他要走向哪里?而你們又指向了什么?”
【論中國詩歌的走向】相關文章:
《走向遠方》詩歌03-25
論蛇詩歌11-11
論考試詩歌09-04
中國詩歌10-19
論王維詩歌的特點09-07
論王維詩歌的特色10-16
論自我詩歌賞析11-12
論數學與詩歌的關系06-12
論變化精選英語詩歌06-16
論書法與詩歌的關系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