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分類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詩歌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詩歌分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古代詩歌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以后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和閨怨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并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浪漫主義的杰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共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于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一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志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后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5.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杜甫有“詩圣”之稱,其詩沉郁頓挫,有“詩史”之稱,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白居易是唐朝 的又一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復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6.詞產生于晚唐,興盛于宋。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數則合一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一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十曲,沒有定數限制。每一套數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詩的定義、起源與發展、分類
一、詩的定義
什么是詩?這是一個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的問題。迄今為止,詩歌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關于詩的定義。
《辭海》說∶“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文學的重要類別之一。”“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尚書·舜曲》說:“詩言志,歌詠言。”
《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情性也。”
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袁枚《隨園詩話》說:“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好詩。”
高爾基《論文學》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
從《辭海》以及詩人、詩評家們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側面對詩作出的闡述來看,我們傾向認為:詩是一種能集中地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和抒發復雜的人類情感,分行排列、生動形象、有節奏韻律的文學樣式。它是詩人用浸透情感、有內在節律、形象生動而又富質感的語言文字,并通過一系列修辭手段,把某種獨特的感受抒發出來的表現方式。它是詩人閃光的思想,飽滿的情感,振動的心靈,在創造性思維想象的過程中,碰撞交融而顯現出來的一種精練而富于感染力的藝術。
千百年來,詩作為文學藝術的驕子,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說:詩應該是生活的蜜,情感的火,思想的光,心靈的歌。正因如此,《詩經·魏風》中的古代奴隸們,才把自己的哀怨和憤怒訴諸于詩,發出“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的正義抗爭。也正因如此,屈原、李白、陸游等詩人,才將他們的憤怒、憂傷寫進詩里。屈原有《離騷》、《九歌》;李白有《行路難》、《將進酒》;陸游有《書憤》、《示兒》。尤其是陸游,臨終時還念念不忘“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我們說:詩是生活的蜜,詩是情感的火,詩是思想的光,詩是心靈的歌。
二、詩的起源與發展
詩是怎么來的?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必要。然而,了解詩的起源與發展,從民歌民謠中吸取營養,對于我們寫詩,是頗有幫助的。
從文學史記載看,民歌民謠是最早出現的詩歌現象。眾所周知,最早的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是在原始人類集體勞動過程中產生的,詩歌也不例外。《淮南子》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爺虎〕, 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邪許’〔爺虎〕,是勞作中發出的呼聲。原始先人就是用這種簡短有力的呼聲,協調抬木者的步伐,表達其感情,鼓勵其精神。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詩歌。原始人類經過長期的辛勤勞作和在勞作過程中發出的勞動呼聲,才使他們的大腦和發音器官也隨之發達起來,久而久之,于是就產生了有節奏韻律的表現勞作內容的歌謠。從這個角度講,是民歌、民謠以其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和豐富的藝術營養,哺育了詩及其它文學藝術門類的成長。由此看來,詩的最原始形態應該是民間歌謠,即民歌民謠。它是原始先民在漁獵、耕作、祭祀、慶典等社會生產、生活活動中口頭創作的歌謠。你如果留心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歌謠體的民間口頭文學式樣,至今仍未消亡。請看我七十年代在農田水利建設工地上采集的《打夯歌》:
………
輕輕往上抬呀 ,嗨喲!
重重往下砸呀, 嗨喲!
一行挨一行呀, 嗨喲!
一夯接一夯呀, 嗨約!
………
從這首《打夯歌》里,我們或多或少能讀出點詩味來。也許這就是詩歌的最原始形態。不知過了多少年,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繼《詩經》不久,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登上詩壇,《楚辭》再領風騷。《楚辭》主要收集的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自此以后,又有更多的詩人出現和詩作產生。漢、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是我國詩歌園地中的奇葩。這一時期,除諸多無名氏外,還涌現出大量的名人名作。其代表作是《樂府詩選》、《樂府詩集》,《古詩源》也有收錄。樂府詩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很大。漢朝的詩歌繼承《楚辭》遺風,詩中多帶語氣助辭“兮”。漢朝中后期,詩才逐步擺脫《楚辭》的影響,不再用語氣助詞“兮”。魏詩的領軍人物是曹操、曹丕、曹植(時稱三曹)。晉詩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在詩壇的還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踽、應場、劉楨),“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此外,還有顏延之、謝靈運、肖衍、沈約、謝眺、王融、肖琛、范云、任肪、陸 垂、鮑照、庾信等等。
隋朝二世亡國,李唐王朝取而代之。從此詩歌創作進入鼎盛時期。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孟”(王維、孟浩然),“高岑”(高適、岑參),“李杜”(李白、杜甫),“韋劉”(韋應物、劉長卿),“韓孟”(韓愈、孟郊),“白元”(白居易、元稹),“小李杜”(李商隱、杜牧〕),此外,還有盧綸、李賀、賈島、陳子昂、劉禹錫、柳宗元等等。其代表作是《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而后,宋以詞見長,元以曲稱雄,明、清以戲劇、小說盛行。但也有不少人寫詩,并涌現出黃庭堅、陳師道、陸游、楊萬里、范成大、戴復古、劉克莊、劉過、李夢陽、何景明、哀宗道、陳子龍、王士偵、沈德潛、袁枚、元好問、龔自珍等詩人。其中,陸游是宋、元、明、清詩歌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偉大詩人。現存詩九千三百多首。此外,不少詞人,小說家也寫詩。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雖以填詞為主,但也寫了不少好詩。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使人過目難忘。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如《石上偈》、《好了歌》、《自題一絕》、《懷古絕句十首》等。
“五·四運動”后,推廣白話文,新體詩曾風靡全國,舊體詩似乎消聲匿跡了。然而,自《中華詩詞》創刊以來,由于毛澤東詩詞陸續發表和朱德、陳毅詩集相繼問世,舊體詩又開始復活起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增長,詩詞書畫會社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崛起,一些離退休老同志,休閑之余重又操刀弄筆寫起詩來。“夕陽詩”,如異軍突起,獨樹一幟;似繁星點點,布滿神洲。這似乎預示著詩的春天的萌動。可以斷言,它將是繼《詩經》、《樂府》、《唐詩》之后,詩的又一個春天。
三、詩的分類
詩,從不同角度分類,可以分成若干類。如從格律角度分,古典詩歌,則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叫古風,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開始于唐代。從唐初開始,一種新的詩體形式產生了。這種新詩體,在句數、字數、押韻、對仗、平仄聲等方面都有格律規定,是一種格律詩。唐人稱之為近體詩,也叫格律詩。而在唐以前的詩體,是一種不受格律制約的自由詩體,所以稱古體詩,也叫古風。唐及唐以后至今,絕大多數人都寫近體詩,但也有不少人仍寫古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若按言劃分,又可分為若干類。古體詩按言分,可分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古體詩。古體詩以四言為主,五、七言居多。《詩經》多為四言。《楚辭》突破四言戒律,間雜三、四、五、六、七言。《樂府》五言居多。《唐詩》逐使五言、七言詩定型。三言詩較少見,最典型的是《三字經》、《弟子規》。近體詩按言分,可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長(排)律。律句達十句及以上,且句數是偶數者,稱長律或稱排律,長律或排律,也有五言、七言之分。
格律詩是中華傳統詩詞中最具典型意義的詩體。它有多種具體形式,主要指五、七言律詩(五律、七律)和五、七言絕句(五絕、七絕)。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的共同特點是:在形式上有確定的語言格式和聲調韻律等。即每首詩在句數、字數、平仄聲、用韻、對仗及語法句式等都有一定規則。其本質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律有定對”、“語有定式”。上述六個基本要素,就像六根梁柱共同構成了五、七言格律詩質的穩定性。成為其區別于其它詩體的顯著特征。
一是“篇有定句”。即每首詩都有固定句數。凡絕句,無論五絕、七絕,每首四句。凡律詩(長律或排律除外),無論五律、七律,每首八句四聯。
二是“句有定字”。即篇中每一句都有固足字數。凡五言絕句(五絕)和五言律詩(五律),每句五字,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行。凡七言絕句(七絕)和七言律詩(七律),每句七字,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可。
三是“字有定聲”。即每一句中的每一個字位的聲調不僅有明確的“平仄聲”規定,而且每一句、每一聯及每一首詩上下聯之間的“平仄聲”的排列組合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句中相交”、“聯內相對”、“聯間相粘”、“奇句仄收”等,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平仄字聲在格律詩字句中的相互關系。
四是“韻有定位”。即每首詩逢偶句尾字必須押韻。凡絕句(五絕、七絕),韻腳字押在二、四兩句尾字上。凡律詩(五律、七律),韻腳字押在二、四、六、八四句尾字上。
五是“律有定對”。即五言律詩(五律)和七言律詩(七律),除首、尾兩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的頷、頸兩聯的對句與出句之間均要用對仗。
六是“語有定式”。即出句與對句之間,在使用字詞的語素及組成句子的節奏形式(主要指句式)必須一致。
凡符合或基本符合上述格律詩要求的詩,可標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長律或排律者。否則,就標古風,或只寫詩題,什么也不標。
此外,在閱讀古典詩書中,還會遇到與詩有關的名稱,順便作點介紹。如《詩經》中的風、雅、頌。風,也叫國風,即民俗歌謠之詩,主要指地方民歌。如《王風》,指王城的“京腔”。《衛風》,則指衛國的“土樂”。雅,即“正樂”之詩歌,有記事的作用。大雅、小雅多是敘事詩。頌,指廟堂樂章,是祭祀用的樂歌,有形容贊美的意思。如《周頌》,《商頌》。又如《楚辭》中的騷體,是楚辭的異名。這一詩體形式較自由,多用“兮”字助語氣。例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此詩體一直延續到漢。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也都用語氣助詞“兮”。例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如“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如《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建立掌管樂歌的官署名稱,因其負責從民間采集樂歌,后來《樂府》就成了詩體的名稱。此外,詩歌還有歌、行、曲、令等題名,如《子夜歌》、《從軍行》、《西涼曲》、《梁甫呤》等等。
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
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古詩應用題
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
1、在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你來年:(“更上一層樓。”)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學習上,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朝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的就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5、當我們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6、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
7、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
8、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我不禁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
9、昨晚有一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爸爸走過來,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爺爺七十大壽,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爺爺卻嘆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霜葉紅于二月花’)。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壯實呢。”爺爺高興地笑了。
【中國古代詩歌分類】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詳解07-17
小學語文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講解06-02
詩歌題材的分類10-13
簡述詩歌的分類10-14
古代詩歌的分類與發展09-15
詩歌按形式的分類07-30
詩歌有哪些分類08-28
詩歌的分類及寫作手法08-15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脈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