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龍吟詩詞介紹及賞析
《水龍吟》
[南宋]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
揾英雄淚!
<注釋>
建康:今南京,為六朝故都。
遙岑:遠山。
遠目:極目遠眺。
玉簪螺髻:比喻山。
吳鉤:佩劍。
“休說”三句:晉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因思家鄉吳中美味的鱸魚,便棄官回鄉。
求田聯問舍:買地置屋。
劉郎:三國時劉備,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流年:歲月流逝。
風雨:喻國事的艱難。
樹猶如此:典出《世說新·言語》。桓溫北征,見昔日所種樹皆已十圍,嘆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倩:請。
紅巾翠袖:指美人。
揾:揩拭。
<韻譯>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評析>
辛棄疾一生都是一個戰士。但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卻使他投閑置散,不得一遂報國之愿。這首《水龍吟》是辛詞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幾年了。 明珠投暗,懷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況,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具有絕大天才和具有巨大愛國熱忱的辛棄疾身上呢。辛棄疾南歸前,馳騁抗金沙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而南歸后,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擠打擊,又何等的憤懣和無奈。這首詞,就是此種無奈心境的寄托與抒發。上片大段寫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盡頭。氣象闊大,筆力遒勁。“千里清秋”點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天高氣爽,正合極目遠眺,大江東去,流向天邊。而那些仿佛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旋形的發髻的青山,一層層、一疊疊,引起詞人的家國之愁和身世之恨。因之,綿綿青山亦會“獻愁供恨”。愁恨為何?下面“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破空而來,雖沒有正面交代,但我們從中已經體會到了,此即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意。這里的“斷鴻”(失群的孤雁)和“游子”,都是作者自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南歸,原是以南宋為自己的故國,滿懷報國恢復的熱情。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特別是“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悲憤之情。“吳鉤”,本是殺敵利器,如今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欄干拍遍”,道出作者胸中抑郁苦悶之氣,唯借拍打欄干發泄之,耐人尋味。更為可悲可嘆的是,此種“登臨意”竟“無人會”。舉世皆醉我獨醒,不僅苦悶,而且孤獨。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現在又是深秋了,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卻不能象張翰那樣飄然歸去。自己的家鄉還在金人手里,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郞才氣”,也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來許汜把這件事告訴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樓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郞,指劉備,這里指有遠大志向的人。這幾句是對南宋朝廷那些貪圖祿位、求田問舍的庸碌之輩的諷刺。“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沉痛之極。流年,即年華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是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意即自己正當年青有為之時,卻空有安邦定國之計,經天緯地之才,無處施展。時光流轉,年華浪擲,北伐無期,中原難復,怎不讓人痛心疾首。這三句,是全詞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點。詞最后三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寫作者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倩,請。“紅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裝束打扮束,這里指歌女。
總之,這首詞,境界闊大,氣魄雄渾,寄意遙遠,感慨深沉。通過所見所聞所感,層層展開主題。結構曲折而嚴謹。而且典故使用貼切精妙,天然渾成。不愧為傳世之作。
<文學常識>
體裁:詞
年代:南宋
作者:辛棄疾
作者小傳: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水龍吟詩詞介紹及賞析】相關文章:
秦觀《水龍吟》詩詞賞析09-14
蘇軾《水龍吟》詩詞譯文及賞析09-18
《水龍吟·倚欄看碧成朱》詩詞翻譯及賞析06-05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10-10
辛棄疾水龍吟賞析10-25
觀滄海詩詞介紹及賞析10-13
蘇軾《水龍吟》翻譯賞析11-05
辛棄疾《水龍吟》的翻譯賞析11-14
水龍吟秦觀賞析10-28
水龍吟蘇軾翻譯賞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