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詩詞的教學總結12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在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努力地工作,也有了一點收獲,請務必好好寫一份教學總結,記錄好這段經歷。那么如何把教學總結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詩詞的教學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詞的教學總結 1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的教學。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游其中,鑒賞品位,我們的古詩詞教學一定會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古詩詞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走出傳統古詩詞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的誤區出發,既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篇目,又能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激發聯想和想象,品味詩詞的豐富內涵。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后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們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于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要先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注重積累,反復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淀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范,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范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里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于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系,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此種開筆,最為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神似,不僅擴大了詞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萬轉后,驀地噴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當然,這不僅僅是一般的傷春,而是寓寄著詞人漂泊零落、紅顏遲暮的`身世之慟。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頭。”詞人面對花盡春去之景,心灰意懶,所以雖然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打扮,來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闌珊。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四、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者將鑒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后,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鑒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后,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采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托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發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關系呢?什么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云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這一過程正如黃老師所說:“第一個層面那是由詩到畫,然后是由內到外,最后是深入淺出。
總之,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在不斷的實驗和總結中尋找適當的方法,既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調動自身經驗感受,體會古詩詞的內蘊美,同時要能體現教師的獨特個性,那就一定能開創古詩詞教學的新天地。
詩詞的教學總結 2
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學生積極地背誦與積累更多的古詩?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嘗試用"激興趣──讀詩文──明詩意──賞意境"四步古詩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了古詩教學質量。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興趣
學習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的強大內部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感到學習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帶動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努力求知,樂而不倦地勤奮鉆研。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學古詩《暮江吟》在學生初步理解全詩意思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深秋的江邊,從日落時到夜晚的景色該是怎樣的?要求學生想象出詩中所描寫景物的色彩和形狀來:火紅的殘陽,一半碧綠一半鮮紅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彎弓似的月亮。這樣,在學生的腦際便出現了一幅夕陽斜照江水,月光映襯露珠,令人心曠神怡的秋色江景圖。然后讓同學中的畫畫愛好者根據字面意思畫出一幅圖,接著讓學生到臺前展示自己畫的畫,然后讓全班同學根據每句詩意認真揣摩,議一議誰畫得最準確,最能體現古詩的已經,課堂氣氛活躍。在同學的評議中,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體會到詩人對深秋上暮色的喜愛、贊美之情。
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
二、讀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大多節奏鮮明,韻律優美,朗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示范點撥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停頓、抑揚變化,可以配合著音樂、動作讓學生反復練習朗讀,讀出古詩的味道,感受古詩特有的美。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如何使學生"美讀得其法",教學可分三步進行:一是首先要確定基調。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奏。三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三、明詩意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
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孩子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四、賞意境
古人作詩,十分重視意境。所謂意境,就是心與物、情與景的統一,就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與自然景物的貫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無我之境,即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動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什么奇觀,惟有"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必須用一個"長"字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圓""直"二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詩人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于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至高的藝術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與"雪上空留馬行處"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詩詞的教學總結 3
進入高中,語文教材難度陡增,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對比初中古文篇目的內容不難發現,高中教材增添了很多邏輯性較強的論說文和典故集中、篇幅較大的長詩慢詞,而學生樂于接受的趣味性和感性體驗都有所削弱,加之古文篇目多、長、難,不少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甚至喪失了對古典詩詞的學習信心。在日常教學中,課堂的照單全收與課后的遺忘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復的摸索與嘗試都收效甚微,如何改變學生對古詩詞難于接受、理解、融入的現狀,也成為困擾我的難題之一。
在近期的詩詞教學中,《柳永詞兩首》和《蘇軾詞兩首》前后相連,在婉約凄切與磅礴豪放之間徘徊良久,我總在思量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詞人不同的情感世界。驀然憶起宋代俞文豹《吹劍續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北宋時蘇東坡問一位善歌的幕士:“我的詞和柳永的詞相比如何?”幕士說:“柳郎中的詞,適合十七八歲的女孩子手執紅牙拍板淺唱低吟楊柳岸曉風殘月,而你的詞得請關西大漢持銅琶、鐵板高唱大江東去。”這典故是個不錯的切入點,但前提必須是讓蘇軾與柳永的迥異風格給學生們留下持久的心靈震撼。而日常詩詞教學中繁復的講解、空洞的賞析、平淡的誦讀完全不能收到這樣的效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詮釋,不論是名家的朗誦還是學生的示范,都因各自情感處理的差異而很難在學生們心中引起共鳴,因此也更難觸動學生們情感的心弦。
課間學生們擁在鋼琴邊彈唱歌曲的身影,突然給了我靈感,詞在古代,不就是歌詞嗎?蘇軾的詞在當時就被廣為傳唱,而自嘲是“奉旨填詞”的柳永也是北宋時最知名的“流行歌曲”詞作者之一,“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便是最好的證明。褪去“北宋大詞家”的外衣,我不刻意在作者簡介時強調柳永、蘇軾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嘗試從“奉旨填詞”的失意文人談起,從“塵滿面、鬢如霜”卻功業未成的半百士子談起,當“偉大詞人”不再高高在上,學生們便消除了畏難的壓力,以善感的特質,充分感受沉溺于旖旎都市,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醉生夢死的失意靈魂,親身追隨執意明辨是非,“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孤獨身影在宦海中起落沉浮。在學生們的情緒醞釀到高潮時,他們便挑剔起錄音朗誦里不夠到位的表演,紛紛表示這種綿延不盡的感傷、壯志難酬的悲慟唯有借助音樂才能表達出來。借助這個時機,我提示“詞又叫曲子詞”,為什么不能利用我們的天賦和資源,給經典譜上自己最愛的旋律呢?學生的反應很熱烈,當堂就有學生即興創作并彈唱,旋律靈動惆悵,耳目一新,詩詞也當堂成誦。我隨即將這當做一項作業布置給所有作曲專業的學生,要求每人至少為本學期所學的一首詩詞作曲,另外歡迎其他各專業的.學生利用自己的樂器和專長參與其中,擬于半個月后收取曲譜、錄音小樣。基于這樣的動員,也給日后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題材,比如將學生們的創作進行評比、組織學生自由組合表演展示,在學生們當中推廣傳唱等等,這些不僅讓學生們重拾學習詩詞的信心,而且完全是自覺自愿的切身體會,能更深刻的回味這些難忘的經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典詩詞的新創,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表演熱情,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平臺,調動他們的參與性與協作性,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讓古典詩詞的學習過程成為他們珍藏一生的回憶。
當把專業和文化課的學習相連通時,學生們的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就被完全調動起來,讓學生們利用自己所長主動學習自己所短,從前的詩詞學習、背誦就不再是難題,含英咀華的境界也就不再遙遠。經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超越時空被反復的詮釋,每一次詮釋又會被賦予新的生命與活力。
詩詞的教學總結 4
“讓孩子們閱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這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拓寬語文學習天地、打下孩子終身發展基礎的最佳途徑,也成為新一輪課題改革的熱點。大力培養師生讀書之風,讓閱讀這條開滿鮮花的道路越走越寬。
活動開展以來來,師生全員參與,全情投入,以經典詩文深厚的內涵,活潑的形式,獨特的魅力,似春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師生都大有收獲,深入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財富。
一、傳承歷史特色活動,精彩紛呈
我校以讀書活動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古詩文誦讀研究與實施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書香校園,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一)讓學生在濃郁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
1、科學安排誦讀內容。在開展”讀、說、寫、畫、行”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隨機滲透詩文教學,讓年級組老師共同協商選定每周誦讀內容,制定誦讀計劃,借助文本讓學生積累詩文。比如:課文中學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老師就可以向學生推薦李白的詩,描寫祖國山河的詩等等。
2、精心編輯校本教材。為了便于老師系統地安排詩文誦讀內容,學校為每個學生訂閱了《經典詩文誦讀》。各年級課題組的成員對文本進行甄別,根據各年級段學生的生活積淀、審美情趣的差異,選擇那些適合不同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作品推薦給孩子們。
3、全力保證誦讀效果。對于要求孩子們必背的篇目,我們能做到嚴格把關,確保誦讀效果。
4、積極開展多項活動。把誦讀中華古詩文作為營造書香校園的重要內容。我們先后開展了古詩文“書香班級”“書香家庭”“書香寶貝”評比活動。詩歌朗誦會、講故事比賽、賽詩會、經典誦讀展示會、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等競賽活動和專題辯論賽、名詩欣賞、“走近李白”、“古詩考級”等主題活動,猶如一縷縷春風,滋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學生體味到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品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必將受用終身。在剛剛結束的讀書節活動中,全校老師都參與了“詩文朗誦”賽,從剛畢業的老師到五十多歲的老教師,從老師到校長,全員參與,共同成長。
(二)為了深化和鞏固中華經典詩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誦讀詩文新的熱潮,學校還制定了多項措施促進誦讀活動的開展。其一,成立古詩文誦讀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研討會或座談會,了解活動開展的情況,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總結誦讀活動好的做法,并在全校進行推廣。
其二,班級建立古詩文背誦個人檔案。每生一誦讀本,用于記錄學生已背過的古詩文題目內容、熟練程度等。
其三,學校定期進行專項檢查,對各班級的詩文誦讀活動情況予以督促、評估,并列入年終考核。
二、實踐研究目標明確,措施到位
在古詩文誦讀活動開展的進程中,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使活動實施者清醒認識到只有明確正確的活動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會使活動的開展流于形式。我們在詩文誦讀研究過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則:
(一)活動目標要明確
第一、輕形式重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在背誦古詩文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第二、不求數量只求質量。質量第一,數量第二。正確處理背誦與理解的關系,不能只單純追求背誦數量,更不能把背古詩文轉變成學生新的負擔。要讓學生輕松地背,愉快地記,提高學習古詩文的質量。第三、不講速度講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輔相成。搞古詩文誦讀,寧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組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目標明確,就能保證活動的過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來研究誦讀藝術,研究記憶方法,研究詩文鑒賞,以適于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的方法方式把詩文誦讀活動推向深入。
(二)活動措施要合理
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出評估細則,在期末對活動的組織,活動的效果進行驗收評估。形成學生自查,教師檢查,學校普查的多層次的`評估體系。
學校經常組織小型多樣的研討活動,交流經驗心得,探討成功得失,相互取長補短。在進行語文實踐考試中,還專門把誦讀的掌握情況列入考核范圍,以引起師生的重視。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促進學生的誦讀不斷向更深層次發展。
三、初見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培養了學生吟詠古詩,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學生在誦讀中自動識字,隨著誦讀活動開展,識字量逐漸增加,同時我們還發現古詩文誦讀對提高學生記憶力,專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動中,學生豐富了詞匯,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寫作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原來很多學生不愿意寫作文,通過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象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松,語言流暢,古詩文運用恰到好處,妙筆之處不勝枚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參與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優化了孩子們的心理素質。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而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活動則成了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大舞臺。
回顧這一年來的實踐與研究,我們的詩文誦讀實驗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可謂“大珠小珠落玉盤”,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詞的教學總結 5
40分鐘學習下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覺得對古詩教學有這樣設想: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的后兩句為重難點來突破。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像片中真實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詩詞的教學總結 6
看了古詩詞教學視頻講座及古詩詞教學的理論知識指導,使我受益匪淺。我對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感悟很深,下面,就談談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抓準各學段古詩詞教學的重點。
古詩詞是古代文人把看到的景象,經歷的事件,用高度濃縮的、精煉的語言,表達詩人情感的言語。它的每一個字詞,每一行詩句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古詩詞和現代人有一定的隔膜,學生很難突破這層隔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各學段教學重點,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低年級古詩詞的.教學,不要求學生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借助圖畫,了解古詩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重在要求學生讀背積累。到了中年級,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注釋來理解詩中的字詞意思,再借助圖畫,指導學生朗讀,以讀為主,從讀中理解,從讀中感悟,同時重視背誦積累。
二、教學方式上有新的認識。
古詩詞教學,注重以讀為主,從讀中感悟。這種教學模式容易被忽略。長期以來,許多的老師都會以講為主,以講代讀,通常是把古詩分成字、詞、句各個小部分,然后,一字一詞、一句的講解其中的意思。講完了詩意,就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并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體會,教學的效果并不好。新課標中指出了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注釋,自解詞義,結合畫圖,通過自讀、互讀、導讀、展示讀等多種閱讀方法,反復的帶著學生讀,使學生能從讀中理解,從讀中感悟。
在實踐教學中,我也常會多講解,占用學生的許多時間,很少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自解。今后,要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自解,注重引導學生多讀,以讀帶講,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詩詞的教學總結 7
翻開小學生的課外讀物,大量的古典詩詞映入眼簾。編寫者的意圖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來打造學生的精神底子,重鑄人格。然而我們的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感情體驗,對傳統文化知識僅僅是初步接觸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當貧瘠,要想讓他們喜歡古詩文、熱愛古詩文,需要老師花一番功夫。我們從托蘭斯所提倡的創新性閱讀中得到啟示,以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終極目標,讓古詩文誦讀教學插上創新的翅膀。以下六種古詩文教學的方式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嘗試:
1、詩中掘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不會有創造性思維產生。為了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對古典詩詞產生探究感,教師常常向學生激疑。如教《春曉》時,教師可問學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還是“不知”?在這看似無疑處設疑,能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有的學生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學生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學生說,“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各種理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詩的意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2、詩詞比讀。
比較是認識事物異同的方式,是啟迪思維、深化理解的途徑。閱讀古典詩詞時,教師應讓學生對詩詞進行思路比較、中心比較、語言比較、意境比較等,在比較中讀出異同,讀出優劣。我們把《渭城曲》、《別董大》、《贈汪倫》這三首詩同時教給學生,并讓他們比較三首都寫離別的詩在意境上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樂景寫悲情,“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凄涼讓人不忍;《別董大》卻以悲景寫豪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奮發精神盡顯其中;《贈汪倫》卻是敘事體情,“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依戀全在詩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教師補充暢當的同題詩作,讓學生比較其優劣高下。學生也能在討論中得出:王詩不僅寫登樓所見,更寫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寫景要更勝一籌。
如此比讀,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創造性的思維也得以發散。
3、詩留余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是好的音樂帶給人的感覺,好的詩詞也有這種味道。如果教師能根據這一特點順勢引導學生延伸情節或用對聯等概括內容、表達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賞析作品風格,凡此種種,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這時的課堂,學生往往踴躍參與,情緒高漲,妙語連珠,令聽者驚嘆。學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隱居者的戀歌來點評《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對聯“寫情寫景寫胸襟,問天問地問人生”來解說《水調歌頭》……這時,學生思接千載,浮想連翩,他們成了思想的主人,創造性地走進詩歌瑰麗的殿堂。
4、描摩詩境。古典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煉的文字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氣氛,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發揮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將這些詩詞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讀懂原詩,而且也使他們讀出畫面,讀透意境。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老師可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中的兒童,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聲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學習完這首古詩后,老師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把學過的《村居》,課外學一學、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詩句中,再次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詩。在學生背誦積累了相當量的古詩詞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把古詩詞名句與習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靈性與文采。平常學生的作文日記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游覽西湖觀賞荷花時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稱贊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雖然學生運用的詩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說明詩句進入他們的生活,激活他們的情趣,達到了積累與生命的體驗的相結合,提高寫作水平能力。
6、品味審美。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心理引導和情感陶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逐步培養其熱愛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不只是引導學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時還要逐步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不只是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和領悟詩歌的內涵,同時要注重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培養其鑒賞美的能力,通過對詩歌描寫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為何美?美在何處。對美形成一定的判斷和鑒別能力。如在教學《墨梅》這首詩的時候,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意境,體會感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這首詩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說,有了教師的創新教學,才有學生的創新學習。古典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古典詩詞教學插上創新的翅膀,讓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之一起高高飛翔,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是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研究課題。
詩詞的教學總結 8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傳承和發揚。古詩詞教學能夠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能夠體會到中華民族語言的藝術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當前,怎樣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存在偏差。當前,雖然新課程標準要求推進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的現象還十分嚴重。教師和學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績的怪圈中,語文教學也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這種教學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詩詞教學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背誦、默寫,忽視了古詩詞本身能夠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享受,導致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2)過分重視古詩詞的講解。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主要是教師將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學生進行背誦記憶,缺乏教師與學生共同對古詩詞中的內涵進行探討和交流的機會。長期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只會使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感悟能力越來越差,學生自己不能對古詩詞進行有效地體會與分析,不知道古詩詞中存在的美,會認為古詩詞是枯燥的、無趣的,學習就會更加被動,效果也會更加不理想。
(3)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學會古詩詞,首先是要對古詩詞感興趣,這樣才能積極投入到古詩詞學習中,學習效果也才會更好。但是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古詩詞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學生們面對升學的壓力,大多都被動地進行古詩詞的學習,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進行古詩詞學習是極為枯燥的事情,需要學生具有極大的忍耐力,但是這往往是初中階段學生無法達到的。因此,教師需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果的實現。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對策
(1)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興趣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源。為了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古詩詞教學的高效,應努力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一些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強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意識以及動力。例如,在學習《行路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明確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開元盛世,李白雖然滿腔抱負、滿腹才華,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權貴,被賜金還山。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自己設計出能夠符合人物當時心境的對話,同時想象作者當時的神態、舉止等。通過學生的表演,李白“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苦悶、“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以及“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邁都被學生形象地展示了出來。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地把握住李白當時的情感,在這種情境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有效地激發,古詩詞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2)多媒體輔助古詩詞教學。由于古詩詞教學比較枯燥、難懂,很多學生并不感興趣,學習的效果也并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枯燥的古詩詞內容通過圖片、視頻以及動畫等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高漲,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詩詞學習中來,實現良好的古詩詞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展示漆黑寂靜的夜里,一輪明月高高掛在空中。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夠給人以一定的藝術聯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傳遞和寄托自己的情懷。讓學生說一說有關明月的詩句,然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學生一定能夠凝神靜聽,將學生帶入學習的場景中,進而播放與古詩詞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明確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3)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古詩詞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進行情感的抒發,給人們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間。因此,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與聯想,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優美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古詩詞的美與藝術魅力。
詩詞的教學總結 9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古詩詞是古典文學中的精品,是文質兼美的文學瑰寶。它對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增加其文化底蘊,陶冶情操,培養美好品質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是新課標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教材選編的古詩詞更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強大的藝術魅力。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應當強調美育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為入選教材的古詩詞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和薈萃,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欣賞古詩詞的語言美、聲韻美去認識其中表達的意境美,進而體驗、感悟詩人的心靈美,這不僅對于陶冶性情、發展觀察力和想象力、豐富詞匯很有好處,同時,還能使學生覺得學語文是一種美的欣賞,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優化組合教學內容,系統指導鑒賞
初中古詩詞的教學要對古詩詞的內容有個系統規劃,教學目標要總體優化。教學上要繼承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進行整合。學生對詩歌閱讀與欣賞并不陌生,從小學以來,都背過詩句,進行過語言、情感、思維的積累。這些為我們初中古詩詞的教學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以繼承下來。另外,我們傳統語文學習中的許多閱讀方法,比如吟唱法、評點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價值的方法,應該特別珍惜,好好使用。其學習目標中的人文內涵都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滲透,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領悟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二、注意情景交融,體味意境之美
語文教學中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就要注意這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首先,抓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余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學生心中就會激蕩起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維方式。在古詩詞的形象世界里,語言環境是一個由形象體系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遠的普通詞句。正像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越發感到詩人的心境,更能從整體上肯定、強化詩的意境。
三、引導學生情景與感悟的結合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誦讀為主線,串聯感受、理解、領悟與擴展,始終把學生的吟誦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導,創設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開放發散,拓展創新,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和諧發展。通過學生自由的聯想與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情趣,創設情景是語文教學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盡快掌握課文內容。但它也有一個缺陷,往往會造成學生對課文情景認知的單一性。實際上很多人同讀一首詩,其腦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簡單來說《游子吟》這首詩,有的學生想象的意境是兒子睡在床上,母親在床邊燈光下給兒子縫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兒子在燈下看書,母親在燈光前縫衣服;還有的人想象的意境則是兒子到臨行時穿著衣服,母手拿針線在兒子身上縫補。因此,依照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兩個方面各取所長,以補其短,以此取得古詩詞教學的最佳效果。
四、注重激勵表揚,培養學生情感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本詩情景進行吟誦,要啟發學生用心領悟出詩文描繪出的月下的靜謐,用延長的拖音品味閑適、恬靜的氣氛。一開始可以有意識地讀得夸張一些,其中,可以教師范讀,可以自由練讀,可以互讀互評,可以配樂營造氣氛,可以配圖加強直觀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樣。這一環節,應讓學生大膽地、興味盎然地去吟讀。在多遍初讀之后,讓學生閉目冥想,并把所讀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然后演演詩人當時的神情舉止,說說詩中描繪的山川景物,談談腦中閃出的特寫鏡頭,教師要珍視學生在初讀中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走近詩人,走近詩境。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一部分語感好的同學,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同學,讀得就不會那么好。對待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并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過程中培養情感。
五、重點強化訓練,提高學生能力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多多引導學生去想象畫面,去創造性地補充擴展和再創造,還要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大膽質疑批判。古詩詞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都煥發出了生機活力。輔以適當的訓練,把學生主動學習同教師重點指導訓練結合起來,只有通過適當的訓練,學生所學的知識才能夠得到鞏固。教給學生賞析的步驟與方法,然后再輔以具體的訓練。要精心選擇訓練材料,并合理設計訓練計劃,要遵循先易后難、先主后次的訓練原則,有計劃、有步驟的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達到知識的遷移,從而提升古詩詞的閱讀能力、理解力及領悟力。
詩詞的教學總結 10
為了增強學生寫規范字、用規范字的意識,傳承傳統文化,讓廣大青少年兒童在誦讀中華經典文化中啟迪心志,陶冶情操,加強修養,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氛圍,成莊小學積極響應“國學經典誦讀”系列教育活動號召,在全校范圍內深入開展了古詩文書法比賽活動,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加強宣傳,營造氣氛。
學校充分利用黑板報、手抄報等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學生積極背誦古詩文并練習書寫,不僅擴大了影響力,而且強化活動效果。
二、積極組織,認真落實。
為了讓古詩文書法比賽在全校學生中逐步掀起高潮。學校全體師生全情投入,誦讀書寫熱情日益高漲。各班語文老師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的練字時間專門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書寫訓練,并且定期檢測。保證了古詩文書寫比賽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認真組織古詩文書寫比賽,力求活動有聲有色。
賽前,語文教研組長范龍環老師特制訂了比賽書寫內容,把學生分為兩個比賽等級:二年級學生賽鉛筆字,三、四、五、六年級賽鋼筆字。并對各年級提出了比賽規格和要求。比賽在各級段認真組織、精心輔導,層層選拔后順利進行,組織評委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打分,現場評獎。
四、不足
1、二、三年級部分學生執筆方法與寫字的'姿勢不正確,尤其是距離桌面太近,老師要及時提醒糾正。
2、部分年級學生書寫中筆畫的銜接不夠嚴謹,各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合理。
3、今后練字前,老師要先指導學生對該字的字形、間架結構進行仔細觀察、辨認,然后對難寫易錯的筆順作重點提示,最后學生才胸有成竹地書寫。
4、在書寫章法上,老師還要多指導。
通過本次比賽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書法興趣和愛好,同時也提高了大家的審美意識。增強了對古詩文的熱愛,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從經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詩詞的教學總結 11
本課《鋤禾》和《憫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我按順序先教學《鋤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再學《憫農》。正確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
從內容上看,《鋤禾》的前兩句描寫農民在烈日下揮汗鋤禾的勞動場面;后兩句通過反問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能夠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同情。
低年級孩子,對于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首先出示鋤禾的.畫面,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弄懂“鋤禾”的意思。在過程中適當提問點撥,同時進行生字“禾”的教學以及檢查學生借助拼音認讀詩文是否正確連貫。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學生對“當、皆、粒粒、鋤禾日當午”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難,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討論解決。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對于“當”的教學可以滲透在“鋤禾日當午”這一句的教學中:問“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么時候?(中午)從哪里看出是中午?出示“日當午”,講“當”,請學生用“當”找朋友(當時,正當)。再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剩下的詩句也以此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通過自學以及教師點撥解決字義,然后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我告訴學生串講詩句可以變換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詞,我對于串講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順連貫。在此過程中,學生先逐句串講,講后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后我再糾正。這樣通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之后,我向學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通過學習《鋤禾》,你懂得了什么?學生可能會給教師不同層次的答案。有的是對內容的掌握,有的是對中心思想的理解,還有的會是學習古詩的方法等。
最后,半扶半放地引導學生學《憫農》,質疑問難,對他們不懂的地方稍加點撥,要求學生能理解字義,理解詩句,熟讀成誦,并能體會詩人對于勞動者的同情。
詩詞的教學總結 12
本學期我們學校在新課改精神及上級部門精神的指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可以說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中國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豐富,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國學,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為了落實以上精神,發揮學校這一教育基地的強有力的作用,我們學校進行了“師生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誦讀熱情高漲,氣氛濃厚,比賽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的具體活動安排是這樣的:
一、擬訂比賽計劃,明確比賽形式
在開學初,學校的領導班子制定了本學期國學經典比賽活動的計劃,并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及比賽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賽前準備,采取多種方法學習、積累、誦讀國學經典。
1、首先積累背誦國學經典,各班同學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邊欣賞,邊朗讀,邊記憶,分類分批掌握了這些國學經典。
2、號召學生收集國學經典的卡片、圖畫,并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的古詩文欄目來學習理解、積累國學。
3、利用《唐詩》、《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來理解背誦國學經典,利用晨會和班隊會誦讀國學經典。
4、利用課前3分鐘背誦國學經典,一二年級學生要求課前背3首古詩,三六年級學生要求課前必背4頁內容。
5、家校結合,利用家長幫助學生積累國學經典。通過多種渠道做好家長工作,贏得了家長們的認同和支持,最后也證明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
三、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各班級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我們學校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參賽學生不但熟練背誦而且在記憶國學經典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標準,部分同學還把國學經典的音韻美,節奏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本學期通過國學經典比賽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弘揚了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蘊。以后我們還會多舉行這樣的國學經典比賽活動,讓國學經典這一文化瑰寶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詩詞的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10-24
古詩詞教學反思12-14
淺談古詩詞背誦教學06-27
小學古詩詞教學實錄10-17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10-26
詩詞中國,中國詩詞08-17
我眼中的古詩詞教學反思06-22
詩詞《錦瑟》教學設計(精選7篇)05-16
經典詩詞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