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卿希泰:道教詩詞的演變

時間:2024-10-14 18:04:47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卿希泰:道教詩詞的演變

  道教詩詞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象來抒寫超凡脫俗情感的詩詞。經過長期的發展,在道教的大量經籍中,有不少是采用詩詞形式撰寫的。有些經籍雖然并非全書或全文均采用詩詞體裁,但往往也摻合某些詩詞篇章或片斷。另外,隨著道教的傳播,許多文人也關注道教活動、神仙故事,并采用詩詞形式進行此類題材的創作,從而使道教詩詞逐步豐富,成為道教文學的一大門類。具體可分為詩、詞、玄歌變文、仙歌道曲四種。

卿希泰:道教詩詞的演變

  道教詩的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該書卷三十八載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師策文》,除了開頭“師曰”二字外,全用七字一句,其中有云:“治百萬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紿。樂莫樂乎長安市,使人壽若西王母,比若四時周反始,九十字策傳方士。”①雖然這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口訣,但作者已注意用韻,似為七言詩的雛形。與《太平經》同時代的《周易參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騷體賦。四言者如:“真人至妙,若有若無。仿佛大淵,乍沉乍浮。”②五言者如:“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③其為騷體賦者如:“白虎倡導前兮,蒼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④《參同契》的文體雖然不純,但運用詩歌形式以論煉丹的特點卻也是顯而易見的。

  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游仙詩。

  煉丹詩是以煉丹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從形式上看,煉丹有外丹、內丹之分,故而煉丹詩的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正統道藏》中有《太清金液神丹經》一部,該書卷上載有一篇五百零四字的歌謠,其中有云:“六一合和相須成,黃金鮮光入華池。名曰金液生羽衣,千變萬化無不宜。”⑤該書在抄錄了這首歌謠之后稱此為《太清金液神丹經文》,本上古書,不可解,陰長生“作漢字,顯出之”。由此推測,魏晉以前或許已有初始形態的煉丹歌謠。魏晉以來,出于煉丹實踐的需要,道人們又加以整飭,遂有七言煉丹詩的秘行。從內容上看,這首七言煉丹詩主要在于暗示外丹煉法,描述外丹形象和煉丹人所處的境界。同時,魏晉間還流傳著兩部以描述修煉內丹的作品,這就是《黃庭內景經》與《黃庭外景經》。二經均以七言詩的形式寫成,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征手法則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在煉丹詩秘傳之際,道門中還注意創作咒語詩。咒語本是一種祝告之辭。相傳黃帝時已有咒語傳世。道教產生之際,咒語成為道士們召神驅鬼、治病求道的一種形式。到了魏晉時期,咒語更加發展起來。咒語有散文體和詩體兩種,但以詩體居多。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淵神咒》等咒語詩不僅注意模擬自然聲響與節奏,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愛憎情緒;同時咒語詩也注意典故的應用與氣氛的渲染。如《真人咒》中便應用了碧霞元君傳說的典故。再如《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許多咒語詩也廣涉道教典故并有一定的場面描繪。

  除了煉丹詩、咒語詩外,魏晉南北朝的游仙詩在社會上也有較大的影響。游仙詩是一種歌詠神仙漫游之情的詩篇,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楚辭》,如屈原的《遠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繪,頗多浪漫色彩。還有秦始皇時期博士所作《仙真人詩》,也是游仙詩的源頭之一。在道風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詩遂應運而生。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不等。梁蕭統《文選》首列游仙詩為文學體裁之一。從作者身份來看,游仙詩可分為道人游仙詩和文人游仙詩。前者的主要作者有葛玄、吳猛、楊羲、許謐、許歲羽;后者的主要作者有:曹操、曹丕、曹植、嵇康、阮籍、何劭、張華、張協、郭璞、陸機、梁武帝、沈約、江淹、張正見、顏之推等。道人游仙詩與文人游仙詩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其共同點是:不論是道人的游仙詩或文人的游仙詩都表現出“沖舉飛升,遨游八極”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點是:道人的游仙詩往往是崇道思想與神游境界的結合;而文人的游仙詩則多借神仙意象和神游廣闊恢宏空間,寄托自我理想的追求。如曹操《秋胡行》第一首想象自己居于昆侖山之上:“名山歷觀,遨游八極,枕石漱流飲泉。沉吟不決,遂上升天。”⑥全詩“歌以言志”,表達自己求賢的愿望和對成就霸業的宏愿。再如郭璞的《游仙詩》中云:“吞舟涌海底,高浪駕蓬萊。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女亙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升降隨長煙,飄颻戲九垓。……”⑦他以大膽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渲染了自己所向往的神仙世界,抒發“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⑧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唐宋時期,道教昌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也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于詩歌創作,如著名道教學者、道士葉法善、吳筠、呂洞賓、施肩吾、陳摶,張伯端、張繼先等積極投身于詩歌創作,他們或者以“洗心”、“醉吟”為題,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或者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和介紹修道的感受,以昭示玄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到盛唐詩人沈亻全期、宋之問、孟浩然、張九齡、李白,從中唐詩人白居易、李賀到晚唐詩人李商隱;從北宋西昆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劉克莊、朱熹,都有吟詠道事、游仙暢玄的詩作行世。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與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雖然并不那么虔誠相信道教,甚至有時還批評道教,但在他們的創作中又往往表現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此外,青詞在道教文學中也是重要的一支。它是道士在齋醮儀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因用朱筆書于青藤紙上,故又名綠章。但多為駢文,間或也有詩體。

  詞起于唐五代而盛于兩宋。其創作與道教活動也有不解的因緣。不少詞牌都源于神仙故事而得名,就此可見一斑。據《欽定詞譜》稱,《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牌本于《列仙傳拾遺》所載故事。據載:蕭史擅長吹簫,能吹出鸞鳳之音。秦穆公女弄玉也善于吹簫。秦穆公將女嫁給他,他就教弄玉學鳳鳴。經過十多年,鳳凰飛來止宿。秦穆公為此修建鳳臺,供蕭史夫婦居住。以后弄玉乘鳳,蕭史乘龍飛升。又如始于溫庭筠的《女冠子》,因詠女冠(道姑)情態而得名。詞曰:“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雪肌鸞鏡里,琪樹鳳樓前。寄語青娥伴,早求仙。”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門》《獻仙音》《金人捧露盤》《迷仙引》《瀟湘神》《月宮春》等等,莫不與道教神仙故事有牽連。從內容上看,宋代許多詞作具有鮮明的道教蘊含。不少大作家也創作了一定數量的神仙詞。諸如柳永、韋驤、晏幾道、蘇軾、李之儀、范祖禹、了元、丁仙現、黃裳、黃庭堅、晁端禮、秦觀、仲殊、晁補之、周邦彥等都有此類題材的詞作。這類作品常常把仙話典故同神游的心緒相糅合。例如柳永一闋《巫山一段云》:“清旦朝金母,斜陽醉玉龜。天風搖曳六銖衣,鶴背覺孤危。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相將何處寄良霄。還去訪三茅。”⑨該詞先寫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接著筆鋒一轉,引入了求仙人穿著又輕又薄的六銖衣,隨著天風搖曳,騎在鶴背上升太空的情景。作者著意刻劃了求仙人在鶴背上的心理狀態,寫出了居高俯視下界的孤危之感;又以貪看仙人劉海蟾“狂戲”而耽誤了行程,結果因天門齊閉,不得不從太空中返回,到曲句山訪問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變文別具一格。所謂“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其源蓋出于《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過,它不是專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韻文,而是通過對道教神仙奇異故事的講述來宣傳道教信仰。從形式上看,玄歌屬于道教說唱曲藝作品中的唱詞之類。為了吸引聽眾,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稱手法敘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經》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我昔化胡時,西登太白山。修身巖石里,四向集諸仙。樂女擔漿酪,仙人歌玉文。天龍翼從后,白虎口馳劖。玄武負鐘鼓,朱雀持幢幡。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剛身。時與決口教,后當存經文。吾升九天后,克木作吾身。”這里的“我”代表老子,作者以敘事的口吻,描繪了老君修道場所的仙家景色,講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經》中還收有《老君十六變詞》十八首,此即屬于道教變文之類。所謂“變文”是演述神變故事的一種體式。“道教變文”即演述道教神變故事的一種體式。適應說唱的需要,變文往往是韻散結合。當然,就具體篇目而論,有的以散文為主,有的以韻文為主;有的則純粹是韻文,如《老君十六變詞》便是純韻文。從描述老君神變的特點看,《老君十六變詞》也和“玄歌”一樣,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品格。作者按照方位的變更來組織情節,其場所轉換亦依據《易》的九宮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輪轉兩周,便有十六變詞。最終兩首,套用晉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為一世)終了,二世還歸之意。

  除了上述種種,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種配樂演唱的道教詩詞。它的產生與道教齋醮儀式的建立與流行有密切的關系。為使儀式的進行更加隆重,道人們便將贊頌與歌詠結合起來,于是有了各種唱詞的出現。《無上秘要》卷二十引《道跡經》稱:西王母為茅盈作樂,……命侍女于善賓、李龍孫歌《玄云之曲》。其辭曰:“大象雖云寥,我把九天戶。披云泛八景,倏忽適下土。大帝唱扶宮,何悟風塵苦。”盡管西王母為茅盈作樂事乃出于道教傳說,但從《道跡經》的描述不難看出魏晉間“仙歌”已在道門中流行。《無上秘要》卷二十尚錄有仙歌若干首。其中有“上元無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門變真內章之曲》;“中元黃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內真章曲》;“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虛化真章句》以及《陽歌九章》《陰歌六章》等等。從體例來看,《無上秘要》在摘錄這些“仙歌”時都略加說明,指出其來歷及何位仙人所唱。其體裁皆為五言,句數不一。表現了早期道教“以詩為詞”的創作特點。

  與仙歌相媲美的是道曲。其主要體式有步虛詞、贊詠詞、道情。

  步虛詞是樂府文學形式之一。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謂:“步虛詞,右道觀所唱,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由此可知,步虛詞在內容上亦離不開神仙之事;在形式上,它屬于曲調一類。步虛詞之緣起,歷來傳說不一。晁公武《讀書志》嘗云:“《步虛經》一卷。右太極真人傳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之所諷詠,故曰步虛。”ae所謂“太極真人”系指徐來勒;“左仙公“

  系指葛洪從祖葛玄,為漢末三國人。據此,則三國時期當有步虛詞行世。此后,歷代皆有人為之。考之典籍,影響較大的步虛詞有晉代《太上洞淵神咒經》卷十五所列之《步虛》以及《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中的《空洞步虛章》,他如北周庾信所作步虛詞,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作為一種與音樂、舞蹈緊密結合的文學樣式,步虛詞的歌唱節奏是以《易》的八卦九宮方位的陰陽回復韻律為本的。步虛誦詠過程有一定路線,要求精神專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諧統一。

  與步虛詞一脈相承,唐宋以來的贊詠詞也是一種配樂的歌詞。在道教齋醮儀式盛行之際,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廣制道曲,遂有各種贊詠詞之誕生。今所見《金箓齋三洞贊詠儀》與《玉音法事》中便收錄了不少贊詠詞。如宋真宗的《白鶴贊》《散花詞》,宋徽宗的《玉清樂》等。從形式上看,贊詠詞雖然尚保存了步虛詞的入樂法式,但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長短句的出現。例如《金箓齋三洞贊詠儀》卷上所錄《太清樂》:“太清樂,太清樂,太清樂處以逍遙。太清樂,紫微瑞色駕青龍。……”af作者在七言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襯句,這就形成了長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獨特的風格。

  與步虛詞有關的道曲還有“道情”。《太和正音譜》把道情與步虛并列,作為唱曲的門類之一。道情多為游方道士所演唱,主要流行于民間。故其言辭較通俗易懂。例如張三豐《無根樹道情二十四首》,其一曰:“無根樹,花正幽,貪戀紅塵誰肯修?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無邊無岸難泊系,長在魚龍險處游。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作者通過一系列比喻,以淺顯的語言啟人悟道,形象生動,富有情趣。

  注:①《太平經合校》62頁,中華書局,1960年

  ②③④⑤acaf《道藏》第20冊74頁,78頁,92頁,第18冊750~751頁,第25冊52頁,第5冊765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⑥《曹操集》7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⑦⑧《古詩源》181頁,180頁,中華書局,1963年

  ⑨ae《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7冊55頁,第674冊408頁,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ab《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下冊2249頁,中華書局,1983年

  ad《樂府古題要解》卷下,《學津討原》本,上海博古齋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ag《張三豐全集》66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卿希泰:道教詩詞的演變】相關文章:

《泰娘歌》劉禹錫的詩詞10-12

杜甫《贈花卿》詩詞鑒賞11-12

寄王介卿曾鞏故事詩詞10-26

演變閱讀答案03-04

王維的思想演變09-11

詩經的歷史演變08-04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古詩詞鑒賞09-23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古詩詞鑒賞05-20

道教醮壇對聯10-16

念卿詩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