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借你一把解讀詩詞的鑰匙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析詩詞的意境,品味詩詞凝練傳神的語言。
2.體會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的家園親情,掌握詩詞意象、表現手法、思想感情比較鑒賞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詩詞抒發情感的表現技巧,品味詩詞語言和意境。
2.同中求異,準確理解,找準比較點,規范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中國人歷來有讀詩詞的傳統,千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于將朝代和文學體裁聯系在一起稱呼詩詞為唐詩、宋詞,說明歷朝歷代對這些文學形式的認可,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詞三首》,一同領略詩詞的魅力。
二、聽配樂朗誦,明確基調
在聽的過程中,請大家注意朗誦者對情感的把握。
明確:第一首,舒緩,低沉、哀傷;第二首,傷感,明快;第三首,舒緩、深沉,富于變化。
三、合作品讀,沉浸文本
全體學生合作朗誦三首作品,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與節奏,最重要的是讀出情感,用自己的聲音詮釋你對文本的理解(配樂朗誦)。
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編者把這三首作品放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
1.相同點(題材、體裁、意象、寫作手法等)
(1)表達思念親人
(2)第一首和第三首意象上都有月亮
(3)這種思念都發生在秋天、夜晚
(4)都用了想象的手法、情景交融
2.不同點(體裁、寫作手法等)
(1)詩歌(五言律詩、七言絕句、豪放詞)
(2)同樣是寫思念之情,它們的寫法一樣嗎?你能具體說說么?
(3)跟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的閱讀感受。
采用從對方著筆——詩從對面來,怎么寫思念的?具體讀一讀文本,從妻子寫起。
你還知道有哪些詩句么?
A.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B.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
這種寫法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其實并不少見:
PPT投影:詩從對面來
高適《除夜作》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4)詩從對面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委婉含蓄地表達對家人的思念,表達對妻子的思念,體貼和關心,富有人情味。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這首詩僅僅是是反映一個家庭的不幸么?從哪里能看出來?
文學是時代的晴雨表,這首詩不僅是是寫個人的不幸,更是那個動蕩時代的縮影,它折射出人民的的疾苦,國運的衰敗。
(5)在大家的心目中,杜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我們后人稱杜甫為詩圣,詩圣是后人獻給杜甫的一頂桂冠,憂國憂民,心系家國天下,悲天憫物的情懷,是我們對他最深的印象。詩人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這句話也可以作為杜甫一生最好的詮釋。
再來看《夜雨寄北》:
同樣表達思念之情,這首詩又是通過怎樣的手法來寫的?
(1)虛實結合(板書),開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巴山夜雨兩次出現,寫的是同一個時間的事情么?一個是寫眼前之景,一個虛寫,是對未來的設想。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2)意象的重復,這兩處重復正好構成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美(形式上)。
近體詩一般避免字面重復,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使用恰當,往往能打破常規,化腐朽為神奇。
最后看《水調歌頭》:
同樣是寫思念之情,杜甫用詩從對面來,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讓人耳目一新,李商隱用虛實結合的手法,關注的也是自己的生活,委婉動人。蘇軾關注的則是——整個宇宙人生。
那么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打動你的到底是什么?
(1)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作者的想象大膽奇特。
(2)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借月表達思念,告慰弟弟、自己,以及普天下不能團圓之人,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惟其如此,這首詞才有了特殊的的魅力。
(3)語言如行云流水;風格很豪邁奔放,意境豪放闊大,情懷樂觀曠達。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的達觀讓我們感佩。不如意時常八九,蘇軾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對我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事情,已經想得很清楚,并將這種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哲學的層面。重讀蘇軾的作品,一定會給你精神上的力量。
(5)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這一句早已超越時空,成為一切熱愛幸福生活的人們的共同愿望。
難怪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品讀了《詩詞三首》,從這節課來看,我們讀詩詞一般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比如題材、體裁、意象、修辭手法、語言風格、寫作手法(如虛實結合、想象、襯托,對比、情景關系等角度)來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我們解讀詩詞的一把把鑰匙,我們希望這節課能為大家未來閱讀詩詞打開一扇小窗,詩詞的藝術百花園中還有很多精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尋找并發現。
六、作業設計
(1)背誦三首詩詞。
(2)推薦閱讀《蘇東坡傳》
一、設計思想 每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一部分,因此,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別人交付的任務,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丹柯》是選自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中的一篇小說,學習時要引導學生在文本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去感悟主題,理解主題的復雜性。
三、教學目標
1.領會精讀課文的內容和題旨。
2.理解小說的主題及表達方式。
3.考察小說主題與內容的關系,不同藝術手法對主題呈現的意義。
4.認識小說主題的選擇與開掘以及主題觀的演變。
四、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一波三折的情節設置對主題的作用。
2.從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題。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讓我們用一首詩來一起走進小說。我是一個驕傲的勇士/曾經的家園變成了誰的屬地?/那巨人似的大樹哼著憤怒的歌子,/血腥的殘忍卷裹著森林,/陰郁的歌聲又在響起。/我是一個驕傲的勇士/血液沸騰而成英雄。/讓我那高擎著的燃燒的心,指引你們前進!/不要害怕,讓我離去,保全你的軀體。/抬起你們的腳,別再遲疑,/讓思想化為行動,把恐懼凝成力量,/廣闊的草原就在前方。/那高擎著的燃燒的心,是至高無上的榮益!
(二)溫故知新:
師:請同學們思考:閱讀小說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生1: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所以要讀懂小說就要先抓住這三點。
師:說得在理。此外,我們首先要明白選編小說的教學目的,就是把小說文本放在本單元話題去解讀——(停下,看著學生)主題!(學生異口同聲),是的,在學習時,這方面我們更要注意體會。現在我們就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先來自讀這篇課文。閱讀時,同學們可以參看黑板上的自讀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討。要求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些記錄。(自讀提示:1.理清故事情節,丹柯遭遇到些什么?他是怎么面對的?2.那些族人做了那些事,可以找出描寫那些人心理行為的語句加以品味。3.英雄為了誰?又能怪誰?(學生自讀研討六分鐘,教師邊巡視,邊與學生交流)
(三)師生研討:
師:通過閱讀,同學們對課文有哪些發現和感受?
生2:故事講的是一群族人碰到了困境,丹柯為了帶領大家走出困境,抓開自己的胸膛,掏出一顆燃燒著的紅心給人們照亮前進的道路,他自己卻含笑而死。
師:你是一語中的,具有一雙慧眼!看來對整篇文章很熟悉了。
生3:丹柯不僅為大家剖心,付出了死的代價,而且丹柯的心被膽小的族人踏碎,他的心化為草原星火。
師:補充得好,你很仔細,對小說已了如指掌了!
生4:丹柯為了使族人擺脫異族的侵略和奴役,帶領大家沖破重重困難去尋找光明自由的幸福生活,族人在遇到密林時卻開始抱怨他年輕而沒有經驗,大雷雨來臨時,眾人更是對他爭相詆毀、責難,甚至圍攻、并企圖置他于死地,丹柯先是憤怒,繼而因憐憫和責任心而原諒了他們,為了盡快帶大家走出黑森林,他才剖心引路的。
師:你分析得很仔細,看來課前你是下了一番功夫。主題的形成途徑往往和一個故事的精彩程度相關,只有把故事講好了,小說的主題才能真正有效地傳達出來。可見這篇小說的情節設置上是一波三折,這情節設置上的一波三折凸顯出小說主題的悲劇意味。大家都把握了情節,那么,對丹柯這個人物形象,我們知道是個悲劇英雄。下面我們就要關注人物的言行,請大家從文中找出人物的言行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5:丹柯挺身而出,成為族人的領路人,他勇敢;面對族人的圍攻,他會原諒,他寬厚;他掏出了自己燃燒的心,照亮了前行的路,他更是一心為公。
師:概括得真好!
生6:你們不能夠用思想移開路上的石頭。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會得到什么結果的……這幾句話告訴我們:光靠空想是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的,為追求光明和自由,必須要付出行動,我們應該學習丹柯勇于實踐,敢于行動的精神。
師:對,深有同感,我們千萬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生7: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很好:我們要穿過林子,林子是有盡頭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盡頭的。
師:那好在哪里?
生8:從丹柯面對困境和委屈無怨無悔、不惜犧牲,我想到自己缺少目標,缺乏毅力,有時又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從這里我汲取了力量,我想到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不管如何困難,都不能喪失信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有盡頭的!
生9:丹柯挺起胸膛大聲地說,我有領導的勇氣,所以我來領導你們!可是你們呢?……像一群綿羊一樣,他是甘當領路人,對族人是——(停頓)
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生點頭狀)
師:這位同學理解得非常深刻。沒有困境就沒有英雄,英雄遭遇的是自然界與族人的雙重大雷雨。
生10:前面還有一處,丹柯領著大家向前走的時候,族人們開始抱怨丹柯,但他還在他們面前走著,他快樂而安詳,在族人們怯懦的對比下,更表現了丹柯的自信、堅毅。
生11:丹柯帶領大家最后抵達了草原,那充滿安寧、自由的空氣,不由得讓人心動,太陽發出了燦爛的光輝,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樣,草葉帶著一顆一顆鉆石一樣的雨珠在閃亮,河面上泛著金光……顯示了丹柯犧牲的價值。
師:真會思考!你找得與眾不同,因為這段是精彩的景物描寫,采用了什么手法?——浪漫主義(大家回答)對,除了此處,像森林的險惡環境描寫,丹柯剖心引路,心化火星等情節都是極盡想像、夸張之能事。小說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強化了主題的表達效果。(板書)
生12:我看到的丹柯是樂觀的,堅定的、自信的。在遇到密林時,他不急不躁,依舊樂觀。在大雷雨來臨時,因疲憊和軟弱而喪失了斗志的人們眾口一詞地詆毀他,圍攻他,引路的丹柯,卻沒有對走出森林的信念產生絲毫的動搖。尤其難得的是,族人的出爾反爾并沒有讓他放棄繼續為眾人引路的念頭,恰恰相反,他更加認定了如果沒有自己這些人也許就會滅亡,他太偉大了!
【借你一把解讀詩詞的鑰匙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木蘭詩》解讀與教學03-20
中考語文詩詞鑒賞教學設計(精選11篇)06-14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解讀09-30
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教學設計08-28
《岳陽樓記》教學解讀06-28
離騷的解讀10-30
解讀杜甫10-01
勸學經典解讀05-19
解讀易經05-31
《鄉愁》解讀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