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曹操霸氣詩詞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篇一:《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分類標簽:戰爭詩 憂國憂民
作品賞析
[注釋]義士:指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將領。//興兵:起動,發動軍隊。//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婿牛輔,其部將李傕、郭汜等惡人。//會盟津:也稱孟津,在今河南省孟縣南。相傳周武王起兵伐紂時,中途曾和聯盟反紂的八百諸侯會合于此地。這里用“會盟津”代指各路討董卓軍隊的結成聯盟。//乃心在咸陽:指各種義軍心向漢王室。《尚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無不)在王室。”這里是化用其句。咸陽:秦代的國都,這里代指長安,當時漢獻帝已被董卓挾持由洛陽遷到了長安。以上二句是說,這些討董卓的各路人馬,開始時也都說是擁護長安的帝室。//雁行:鴻雁的行列,比喻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以上二句是說,各路會師后,在敵人面前卻表現了各懷鬼胎,一個個互相觀望,畏縮不前。//嗣還:隨即。還,同旋。//戕:殘害。東方各路軍閥退兵后,隨即互相殘殺起來。
[背景]中平六年(一八九),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初平元年(一九○),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
[解題]蒿同薨,枯也,人死則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處之地。“蒿里行”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名,是當時人們送葬時所唱的.挽歌。
[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兇作亂,義士討伐,形勢大好。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是說義士們起初希望結成聯盟,心向著漢室,即通過討伐這一舉動來平定叛亂,擁護漢室。(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
詩人對此事的態度怎樣呢?“義士”“討”“群兇”這些詞語表明詩人是憎惡董卓等人作亂,渴望國家統一。
中間六句是交代這有關討伐的情況: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導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袁術分裂,自立為帝;而袁紹也陰謀廢掉漢獻帝,立劉虞為帝;他們搞分裂、謀私利,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貌合神離、互相觀望,畏縮不前、按兵不動甚至是自相殘殺。
詩人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怎樣呢?悲憤、失望;把矛頭指向了“二袁”,顯示出作者的非凡謀略和遠見卓識。
最后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害:由于連年戰爭,將士的鎧甲不離身,長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內都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著這荒涼、凄慘、慘絕人寰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喊:“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體現了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這首詩描述了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可是,這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家給破壞了。當時各郡雖然大軍云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為幌子,行爭霸稱孤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井對以此造成的戰亂,予以嚴厲的抨擊。詩的結尾描繪出因戰爭而造成的凄涼悲慘的畫面,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百不余一,使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痍瘦,哀鴻遍野。到處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內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這一慘絕人寰的圖景,詩人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呼喊。
《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
全詩風格質樸,沉郁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篇二:《度關山》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操
天地間,人為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車轍馬跡,經緯四極。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鑠賢圣,總統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獄。
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皋陶甫侯,何有失職?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國,
不及唐堯,采椽不斫。
世嘆伯夷,欲以厲俗。
侈惡之大,儉為共德。
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詩人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據說父親曹嵩出身不明,《三國志·武帝紀》中說他是“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很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魏王曹操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此據《后漢書·許劭傳》,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漢末黃巾時顯露頭角,后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后,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后戰勝了呂布、袁術,并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
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與孫權軍作戰,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筑了整個魏國基礎。 公元212年攻占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于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于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確認。
【曹操霸氣詩詞】相關文章:
曹操經典詩詞06-30
曹操詩詞精選10-31
曹操詩詞的大全08-27
曹操的詩詞全集06-13
曹操詩詞集10-09
曹操詩詞全集07-17
曹操詩詞對酒當歌09-12
《曹操詩詞全集》05-30
曹操的詩詞對酒當歌07-02
曹操經典詩詞賞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