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謝靈運山水詩的文學精神
謝靈運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留下了許多體現山水之聲色狀貌的山水詩,也留下了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學精神。
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期優秀杰出的文學家、詩人,他善于作詩、精通史學,最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極其富有靈性的山水詩,世人稱其為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公元420年,江山易主,在東晉時期處于政權核心地位的門閥制度漸漸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對當時的文學造成了一定影響。其中,身為門閥氏族后代的謝靈運繼承了先輩的熱血與雄心,卻受動蕩局勢影響,終不受重用。復雜時代一方面給謝靈運帶來了苦難與折磨;另一方面,國家不幸詩家幸,坎坷的經歷也給謝靈運帶來了許多巧思靈感,使他創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詩。謝靈運因仕途失意而選擇將壓抑的心情釋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開創了山水詩派,譜寫了許多情趣高雅、志趣脫俗、富有深厚文學精神的山水詩,他還將他對人生的超脫感悟融入詩中,形成了獨特而厚重的文學精神。從他的詩中可觀其山水詩的文學精神包含樂景精神、歸隱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這既是他個人高雅情趣的體現,也是他留給世人的深刻啟迪。
一、以景為樂,超然塵世的樂景精神
謝靈運縱情于奇山異水間,享受山水之樂,超然于塵世煩惱之上,獨得賞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謝公早就與山水融為一體。他的山水詩風格清新、用詞生動、意境優美,鐘嶸《詩品》評其詩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鐘嶸在《詩品》中以“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詩的不足,而謝詩寫實地描繪山水的聲色狀貌,能夠逐漸擺脫玄言詩的“淡乎寡味”,追求辭藻絢麗、表現新奇,獨具一格。
謝氏山水詩以表現景物為主,《登池上樓》中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便是極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初春悄臨,原本枯敗的池塘里正醞釀著新生,過冬的禽鳥歸來,新生的春草抽芽兒,當時久病的謝靈運敏感地從這兩個細微之處嗅到了春的氣息。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樸實的煉字原汁原味地呈現了這一幅聲色交融的初春美景圖。壯麗山水詩是謝靈運山水詩的主旋律,不同的觀賞角度呈現出詩人眼中不同的自然之美。謝靈運山水詩中所表現的景物獨立于詩人的主觀情緒之上,詩人追求客觀呈現景物原狀,盡量還原最真實的大自然,不贅述煽情,卻仍能將景物寫得可愛動人,著實令人欽佩。謝靈運登高遠眺覽勝景,有《登上戍石鼓山》的“日沒澗增波,云生嶺逾疊”及《登池上樓》的“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隆�;身臨其境游山水,有《從斤竹澗越嶺溪行》的“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與《游南亭》的“澤蘭漸被徑,芙蓉始發池”。清麗的自然風光經詩人之手躍然紙上,詩句的字里行間滲透著詩人借景排憂后得到慰藉的心情。這種樂景精神表達了詩人尊敬自然、返璞歸真的真性情,謝靈運以自然為友,在縱情山水中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清泉峭巖中盡享山水的快慰,使得筆下的山水真實而細膩、清純而美好,將讀者共同帶入忘憂之境。以山水為樂是詩人所要傳遞的精神,他相信在游覽的過程中可暫時拋卻塵世的遺憾與煩惱,高山流水也能蕩滌那被紛擾所羈絆的心靈,他的樂景精神也將后人寫作的視野引向自然,引導人們將文學與自然結合,提醒了后人注重對自然的審美。
二、沉醉山水,淡泊名利的歸隱精神
歸隱精神在詩人遭遇人生碰壁時產生、在沉醉山水中得到鞏固。歸隱精神在謝靈運的山水詩中較為復雜。他的歸隱愿望伴隨著矛盾并經歷了一步步的變化:仕途的失意使得謝靈運欲抒發壯志而不得、欲有所作為而不能,他轉而投入山水之間排解內心苦悶,歸隱之心起初令他有感于愧負宿心,但一次次殘酷的現實不斷提醒著他與政壇的格格不入,當謝靈運將這份苦悶揮灑在山水之間時,他才得到了心靈的解脫。在《過始寧墅》中,謝靈運認為自己“捉疾相倚薄”,不善做官,不如還鄉“葺宇臨回江,筑觀基曾巔”,流露出了他欲幽居于大自然的愿望;《游南亭》的“逝將候秋水,息景偃舊涯”一句則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夕、四季都有山水為伴的美好愿望,隱居樂活的情態躍然紙上。雖然謝靈運的歸隱精神存在矛盾,但這一歸隱精神仍是謝公諸多創作情緒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的一方面。謝靈運的歸隱訴求在縱情山水的過程中越發強烈,一步步得到確認,《道路憶山中》寫于謝靈運赴任途中,失勢的現實使眼前的風光勾起了他“追尋棲息時”的念頭,令他萬分想念在始寧隱居時無拘無束的生活。最終謝靈運將其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交付予山水,流連山水的快慰沖淡了他的愁緒,實現了他人生態度的轉變,正如他在《七里瀨》中寫道:“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謝靈運向嚴光與任公看齊,向往兩人淡泊的隱居生活,終對遠離政治感到釋懷,認為自己即使身為隱士,也可如任公一般給人們帶來好處,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的領悟顯然已經得到升華。看淡名利,忘憂于山水,歸隱精神影響了謝靈運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山水詩。
三、壯志未酬,抒發抱負的明志精神
謝靈運雖最終被推向了政治的邊緣地帶,但他的詩中隱含的對政治的明志精神仍是不可忽視的。
晉宋易代之際,謝靈運面對紛擾復雜的局勢,對曾經的家族輝煌眷戀不忘,渴望東晉時期的鼎盛。他就像一個勇敢的戰士,以詩為劍,與命運抗爭,為光復而戰,因此詩中既包含了熱情的斗志,也包含了失勢失志的痛苦抑郁。他的心情是復雜的,他留戀京都,也對政治不滿,在內心深處,謝靈運渴望著建功立業的名譽,迷戀著門閥氏族的榮耀,而現實卻是殘酷的,他報國無門,內心悲憤,唯有以隱居之名聊以自慰。謝靈運在或仕或隱的矛盾心情中浮沉,這些矛盾情緒都被留在了詩歌的字句之間。謝靈運在朝廷中遭遇排擠、遭受猜忌時借《初發石首城》表白心跡,“故山日已遠,風波豈還時”中的“風浪”既指眼前險浪,也指官場險勢,從詩人發出“皎皎明發心,不為歲寒欺”的感嘆中仍可見其對官場的不甘心;《游嶺門山》中以“早蒞建德鄉,民懷虞芮意”兩句表現自己為官時的成就,難以忘懷建功立業的心愿;謝公在《石室山》中稱贊石室山的風光“虛泛徑千載,崢嶸非一朝”,同時嘆惋石室山的壯美無人欣賞,石室山風光之美好就好比詩人品行之優秀,石室山的落寞則好比詩人的懷才不遇,詩人為自己吶喊,也為自己感到惋惜。官場拋棄了謝靈運,他卻沒有狹隘地以同樣的放棄來回饋政治,他仍保持內心的渴望,抓住最后一絲希望在詩中書寫下抱負、表明志向,這是十分勇敢的。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明志精神實為詩人對政治理想的念念不忘,是詩人的內心深處對官場抱持著的一股熱情。 四、寄情于景,借詩喻理的悟道精神
觀謝公現存的山水詩,可見不僅有單純的景物描繪,還有詩尾的深刻說理,詩人賞景而作的詩,包含了悟道精神。
詩人在游覽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哲理,理入詩歌,警句疊出,豐富了詩歌的精神內涵,也提升了詩歌的精神層次。盡管或仕或隱的矛盾始終困擾著謝靈運,但他在山澗清波、草木泉石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重獲了心靈的寧靜。游覽富春江時,謝靈運于江中小洲寫下《富春渚》,在“溯流觸驚急,臨坼阻參錯”的奇險風光面前,他感慨“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勉勵自己保持心胸開闊,不去理會世間煩憂,看淡一切,人生便樂得輕松,這種大氣的豁達將謝靈運從痛苦的泥沼中解救出來,曠達的心境就此煉成;《過白岸亭》也是謝氏山水詩中的名作,詩尾以“未若長疏散,萬事恒抱樸”抒發其追求隱居、堅守淳樸本性的愿望,這與崇尚本真、抱樸避世的老莊思想是一致的,謝公深諳此道。除此之外,在游賞山水之余,將山水帶來的愉悅引向哲理思考,以玄理或佛理作為解脫內心苦悶的方劑。如《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這首詩寫詩人從南山出發前往北山的沿途所見所感。前四句寫明出游的地點、時間和行程,后十二句即描寫沿途所見之景,最后六句則從所見景物中引出詩人所感,表現出詩人超凡脫俗的情懷和孤高的個性,使他體會到了物我合一的崇高境界。又如《過白岸亭》通過對永嘉白岸的山川風物描寫,表達了詩人從中感悟的人生哲理,通過詩中“空翠難強名,漁釣易為曲”兩句,詩人巧妙地將《老子》中“吾不知其名,強為之曰大”與“曲則全,枉則直”的哲理,跟青翠的山色與漁釣的野趣融匯一起,不露痕跡地表露了詩人順應自然,追求自然之道的玄理。《登石門最高頂》詩認為,深沉無欲為緊要處,要遵守養生之道,甘處貧窮,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以期達到物我不分、無憂無樂的境界。《登池上樓》《游南亭》等詩,也都在景情交融之中,巧妙地匯入了哲理的感悟,從而體現出富有美感的“理趣”風格,使詩人紀游之情與所悟的人生處世哲理融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可見,謝靈運的山水詩是詩人在山水景物的細致描寫中熔鑄了自己的情感及對人生、宇宙和道的感悟與探索。謝靈運借山水悟道,由對自然山水的天然感受轉入對人生哲理的領悟,文筆自然流暢,詩歌意蘊十足。謝靈運的山水之旅富有內涵,山水詩中這份雋永的精神財富將永久地影響后人,鼓勵我們不斷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結語
樂景精神、歸隱精神、明志精神與悟道精神是謝靈運山水詩中蘊含的深刻的文學精神,它們與謝氏山水詩一同流芳百世,啟迪無數后人。樂景精神使謝靈運獲得心靈的平靜,歸隱精神使謝靈運找到人生的定位,明志精神使謝靈運抒發熱血的志向,悟道精神則使謝靈運的人生感悟得到升華。
謝靈運在綺麗的自然風光中肆意暢游,樂享風光,借景悟得深刻哲理。謝詩所蘊含的文學精神無比深厚,樂景精神、歸隱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不僅勉勵謝靈運自身,也給世人帶來無限啟迪。這四種精神構成了謝詩的靈魂,是值得后人珍視的文化寶藏。
【謝靈運山水詩的文學精神】相關文章:
謝靈運的山水詩詞10-18
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感09-14
謝靈運山水詩的審美10-14
謝靈運山水詩的創作動因07-05
謝靈運山水詩產生的原因10-09
謝靈運山水詩的寫作特點09-12
謝靈運山水詩的創作根源07-14
謝靈運創作山水詩的心境和詩境07-27
謝靈運山水詩與生態旅游的詩意10-19
山水詩歌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