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

時間:2024-10-22 09:01:22 三字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

  我放假這么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么意義,我直接說“封建糟粕吧”,媽媽說:“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這么好呀,我翻開了滋養心靈的篇幅。

  確實是語言非常簡練,內容非常豐富。原來我基本是把這本書背下來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為了孟子小時候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為了告訴孟子,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若逃學就像我剪斷布匹一樣,前功盡棄,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為一代大儒,后人稱為“亞圣”震撼吧,原來圣人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有那么的缺點,但孟母愛子教子的行動使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黃香九歲,便知道在冬天,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才讓父親去睡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當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為父母做個什么呢。“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著,七篇止,講道理,說仁義”,哦我算知道了《論語》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記載編輯而成,《孟子》是七篇,記錄了孟子的事跡和言論,整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談道德倫理的道理,我原來知道這兩個圣人和這兩本書卻不知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這下算弄個明白了。接著“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農、和皇帝從這開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清太祖,領兵入關,平定各地的亂事,使百姓安定下來,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鞏固多民族封建帝國,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統皇帝時,清朝滅亡。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軌跡大致輪廓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確定了在好好的讀幾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離我們雖然有些遠的偉人是如何尊師重道、嚴格自律、勤勞節儉、知錯能改、中國歷史發展也是我們的隗寶,讓我們吸取經驗并借鑒,不會重蹈覆轍,讓我在傳統文化熏陶中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喜歡讀《三字經》,不僅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更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的第一個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哲理。“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少年時代要懂得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要必須要敏而好學。

  古人常云:百善孝為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長兄,在外才能尊師重教,誠待友人。古往今來,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經》里就有這么一句:“首孝悌,次見聞”。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但我相信隨著年齡的一天天增長,它將影響我的一生。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因為這里面講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仉氏一人織布,挑起生活重擔,但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他們原來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有一塊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時常跟著別人埋墳頭、哭喪,跟著喪葬隊伍玩鬧。仉氏認為在這樣的環境,孟子很難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廟戶營。這里離鬧市近,年幼的孟子無心學習,整日受商賈影響。孟母認為這樣下去,依然無法讓孟子成才,于是再次攜帶孟子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學堂附近。每月初一,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孟子也依樣模仿,學習禮節。孟母見了,心下寬慰,把孟子送入學堂讀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氣,她當著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好一半的布匹剪斷,并對孟子說:“你荒廢學業,就如同我剪斷織布。布要一線一線地織才能連成一寸,繼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學習也要日積月累,只有堅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匹,成為無用的東西。”孟子聽后,猛然覺醒。他羞愧之余,發奮苦讀,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人尊為“亞圣”。

  這兩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是多么的至關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么令人尊崇。

  熟練《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三字經》將伴隨著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3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茍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里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于是父親一天到晚帶著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梁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4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通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

  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地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

  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就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為祖國爭光。

  又比如,我讀了書里講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后三次搬家,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地工作,我從心里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5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里的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最近,我再次細細品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再次感受到孝順的重要意義。

  在《三字經》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是一個關于黃香侍父的小故事,大意是: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很悲痛,從此就加倍孝敬父親。所有勞苦家務事他都搶著去做,只為讓父親有較多的時間休息。冬天里用自己的體溫給父親暖被窩,夏天里用扇子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的孝行被廣為傳頌,成了有名的'孝子。而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每個做兒女的都應具備的良好品德啊!

  看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萬千,內心十分愧疚。黃香小小年紀,才九歲就這么懂事,這樣去孝敬父親。而我現在都11歲了,很多時候都沒有主動去做家務,有時候連自己的衣服襪子還要父母幫洗,一點也不懂得體諒父母,孝順父母。這一點我必須向黃香學習,在家幫做力所能及的事,為父母分擔;更努力學習,加強自我管理,不讓父母操心。我要用行動來孝敬父母!因此,本學期初,我跟父母承諾:要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爭當表正之星“孝敬獎”。

  記得母親節那一天,很多同學都忙著給自己的媽媽準備禮物,我也想給母親送上一個小禮物。我想起爸爸對我說的話:“孝順,就是實實在在為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就算語言再動聽,也不如行動來的更實際。”我就想給母親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幫做家務,讓她在家里休息。說干就干,我親自下廚,做我的拿手好菜——番茄炒蛋。我先洗番茄,把它洗凈,之后用鍋炒。因為是母親節,我可要更認真一點。先打兩個雞蛋,倒點兒油,時不時翻一翻,要小心,別燒糊了,撒點兒鹽。好,完成!好香啊!我端出了番茄炒蛋,放到桌上,媽媽見了,驚喜得不得了:“暢,你真棒呀!這個母親節我過得好開心。”我聽了,甜甜地笑了。接著,我幫媽媽盛飯、夾菜、洗碗、掃地,話兒我全干了。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從行動開始,從小事做起,把孝順父母長輩這個中華傳統美德,一起傳承下去吧!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并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著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里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為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占了我的業余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抵觸。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小學時的奧數那種“撥云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后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后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著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了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7

  利用十天的時間,已經看完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的《三字經》,看完以后我真是受益非淺。原來對古代文學不是很感興趣,對于《三字經》的了解也就是只會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是在看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時候學會的,所以對于《三字經》的了解只能說是知之甚少,前段時間看中央二套的節目,是王小丫主持的,三、四歲的小朋友就能流利的背出一千多字的《三字經》,我當時看到那幾個小朋友真是太震驚了,這么小的`孩子就能倒背如流,我做為一個大人,也不能落后,也要為下一代打好基礎,做好準備,所以就看了錢文忠教授講解的《三字經》,看到第一集的時候我就被《三字經》內容的博大精深,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的語句所深深的吸引了。所以一氣呵成,整部四十三集全部看完了。

  《三字經》雖然只是一個兒童啟蒙讀物,但它文字精練,里面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包括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尊師愛友,禮貌待人、勤奮好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話使我的印象最深刻“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惟一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留給子孫的是滿箱的財寶,我卻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經,用來教導子孫好好讀書,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經不一定理解為三字經,也可理解為知識)。現在我們的父母省吃儉用,為我們掙錢,攢錢,希望能給我們留點什么,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子女生活要比他們過得更好,所以頭發花白還在為我們操心,受累。現在社會上有多少“啃老族”,一旦父母不能資助他們,他們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依靠父母,依賴父母,父母的錢總有一天是會花完的,所以我們還是得依靠自己才行,父母已經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勤奮,自己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變好,去孝順父母,讓他們頤養天年才對,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文章還通過二百多字的描述講解了中國的歷史,舉出大量的中國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來解讀文章中的深刻道理,每一字每一句都簡明扼要,含義深刻,使人一讀就懂。所以《三字經》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并繼承和發揚下去。

  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講解,我們可以把《三字經》為分三個部分,這樣理解背誦起來會更快一些。

  第一部分: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

  第二部分: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

  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8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茍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里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于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著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地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地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地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地,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地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梁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9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并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處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里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后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潛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0

  在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閑暇之時,隨手翻閱,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小學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閱起來,讀后竟愛不釋手,感嘆自己幼時沒能閱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盡管由于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書于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并不影響《三字經》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后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于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余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于各個朝代先后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并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梁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并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閱讀之后,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1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一本神秘的著作,值得人用一生去解讀;它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這些傳統文化所傳達出的思想精髓中,人們最推崇的當屬孝心,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的《三字經》,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不知向人們訴說了多少個孝順父母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黃香九歲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除了幫父親操持家務,冬天還為父親暖和被子,夏天為父親扇涼席子,對父親十分盡孝。這樣的故事許多小孩都能娓娓道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喜歡白云游弋空中的飄渺意象,喜歡約上柔柔東風,邀來綿綿細雨,喜歡與萬物一起,住進泛著鮮活的時節里。這深邃的瓦藍,那澄潔的棉白,被熱情的春神簇擁著,以自然而然之式,開啟了在幽徑里獨行的春人、心城里的那扇夢之門。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姓陶的老人將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分給了兩個兒子。自己到外地租房子,以撿垃圾為生。當他年邁體衰,再也撿不動垃圾時,想得到兩個兒子的贍養,兩個兒子卻互相推諉,老人十分傷心。請問兒子們的孝心何在?

  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豐衣足食,不需要像黃香那樣為父母付出。但我們在生活中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洗衣、做飯、洗腳等,少之又少吧?甚至一次也沒做過的都有。而我們的父母為我們堅持做了多少年,還將做多少年呢?

  同學們,還記得嗎?在我們遇到煩心事時,第一時間聽我們傾訴的是父母;在我們傷心痛哭時,第一時間安慰我們的是父母;在我們犯錯時,能二話不說原諒我們的是父母;在我們獲得成功時,能真心祝福我們的是父母。已經身為初中生的我們,仍然是父母心里的牽掛。父母為我們付出這么多,而我們呢?嫌棄自己的衣服不是名牌,不是新款,沒有誰的高檔;父母精心為我們做的飯菜太普通,沒有餐館里的鮮美……常常因不理解父母而斗嘴,又往往將自己的.揮霍建立在父母的血汗之上。

  同學們,孝順并不是要為父母買什么,也不是要為父母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份優秀的成績單,一回為父母捶背的經歷,一次在周末為父母做飯的過程——這就是孝!“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孝呢?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共同努力,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把孝心帶回家,讓父母沐浴在溫暖的愛心陽光下,把孝的種子撒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吧。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2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地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地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為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了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游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為。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

  為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著扇子在爸爸的床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后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

  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后自己先鉆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后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地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干嘛呢?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3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于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可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系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明白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齊,易學易記,并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構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并親身踐行,實際上這可是是富有的統治的人對被統治的人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于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后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向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必須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終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信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國學經典,成書大約在宋朝時期,可九百多年過去了,這本宋朝時的兒童教材如今依舊家喻戶曉。

  《三字經》雖然只有一千多字,可那些三個字三個字拼出的句子卻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書中含有大量的歷史典故和傳說,語言生動,言簡意賅,內容廣泛,極易成誦。并用前人的故事來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許多內容直到現在還適用。

  《三字經》中所引用的故事都膾炙人口,意義深刻。例如孟母三遷、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前,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原先為富不仁,結果惹怒了上天,三十歲還膝下無子,后來他已故的父親托夢給他,告訴他要趕快悔過從善后來改邪歸正,做了許多善事,,教導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后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這個故事說明了因果報應、勸世勵俗的`道理,鼓勵世人多做善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黃香溫席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黃香幼年喪母,因此對父親十分孝順。在寒冷的冬天,小小的農舍里沒有任何保暖措施,十分的冷。黃香不忍心父親晚上挨凍,便鉆進父親的被子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被窩后才叫父親睡覺;炎熱的夏天,酷熱難耐,黃香又怕父親熱著,拿著大蒲扇把蚊蟲扇跑,把父親的枕頭和床扇涼,好讓父親早些入睡,自己卻滿頭是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父母為我們不辭勞苦地奔波卻沒絲毫怨言,所以懂事后的我們更該為父母著想,孝敬父母,努力學習,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無可否認,《三字經》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更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它的篇幅很短,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小段都讓人受益匪淺。雖然書中不免有些言論現在已經不適用了,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這些不足,不就是要我們這些后來的讀者去更正嗎?

  《三字經》,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提高了自我修養。它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讓我們繼承這些中華民族的美德,將其發揚光大!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1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的三字經對每個人都不陌生,回憶自己的兒時,那時候,對三字經中的所表達的含義都不能完全弄懂,但是依舊會乖乖地一字一句地重復著長者的誦讀,時間久了就能倒背如流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魅力讓這本《三字經》在中國流傳上千年,它們又是怎樣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啟蒙之物呢?現在的我又一次翻開幼時的三字經,才發現自己又有新的感悟。

  兒時讀《三字經》更多的對里面延伸的故事感興趣,孔融讓梨,孟母三遷……但是如經發現《三字經》包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帝王君主的成功失敗,還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瑣事,都是對人性提出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是全書正文的開頭,一個人的一生之初應是善良的,這樣做出來的事情也會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那么反過來想,是否有性本“惡”的情況出現呢,中國上下五千年中,有昏君,也有賢明之主,從他們降生的那一刻,并非就注定他們是帶著惡或善的,歷史上也有賢明者最后被權力腐蝕,墮落成昏君的例子,甚至到最后禍國殃民者更是不在少數,他們曾經善過,但同樣也變惡了。這樣還算他們性本善嗎?

  人之初時期,嬰兒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而“性本善”更多的是對幼兒啟蒙時期的一種要求,即一個在幼兒啟蒙時期就要懂的道理,此刻起你要有一顆向善之心,做事要有善的念頭,這也是幼兒啟蒙最關鍵的一點,從小樹立他們的向善之心,善也是需要培養的`,而非直接告訴他們人性本就是善良的,這樣告知一樣的結論,在他們長大之后就很容易被推翻。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三字經》作為幼兒經典啟蒙讀物地位不可撼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結合如今的社會,家長們在孩子啟蒙時期就灌輸他們一些帶有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色彩的觀念,將培養向善之心完全的拋之腦后,只是淺顯的解釋字面上的意識,而不去深入了解《三字經》是無法發揮他們真正的作用的。現代家庭中,孩子們重新拾起國學,識《三字經》,習國禮,又有多少孩子們和家長們是真正將這些經典有意義的人生啟蒙哲理理解到了。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小小一本《三字經》卻能產生影響人生的重要使命,更需要越來越多的人真正的了解國學背后帶來的文化、觀念、意識。

【《三字經》讀后感怎么寫】相關文章:

三字經是孔子寫的嗎?10-12

三字經是孔子寫的嗎11-08

三字經孔子寫的嗎06-08

三字經誰寫的呀09-25

寫云的散文怎么寫07-28

散文怎么寫08-21

優秀散文怎么寫07-01

古代散文怎么寫06-16

回家散文怎么寫08-28

小學散文怎么寫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