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名著導讀三字經
人教版語文教材編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晏子使楚》《“鳳辣子”初見林黛玉》《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這些名段教學的關鍵是幫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領孩子走近名著,去體驗閱讀名著的快樂,進而激起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一、課前讀重在一個“趣”字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前讓學生找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或資料,使學生在預習中產生一定的興趣。同時要求學生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記號,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這樣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播放。如教學《赤壁之戰》時,就可以播放了課前準備的《三國演義》的影片,使學生懂得一些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背景,這樣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的興趣會大增。
二、課中讀重在一個“品”字
“品”是指賞析情節,揣摩人物,品味語言,領悟主題。所有這些關鍵都在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進入作品的境界。在教學《武松打虎》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打虎的動作過程進行品味,重點抓住了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三個連續的動作描寫,突出了猛虎的兇和武松的智和勇。從“一閃”、“一閃”、“又一閃”和“揪——按——踢——再按——打”等動作的描寫中,體會整個打虎過程描寫的驚心動魄。這武松也不愧是一百零八個好漢之一。通過這精彩的語言品味,學生仿佛置身于打虎現場,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質的飛躍。
教學中還可以和原著相結合,品味語言。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當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算到第三天一定有大霧時,我就出示了原著中的語言,讓學生品讀《三國演義》是怎樣來描寫這場大霧的。出示原文《三國演義》中《大霧垂江賦》: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魚鱉遁跡,鳥獸潛蹤;秀北简v,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云之欲同。把原文一引入,學生自然體味出原文的精妙,閱讀原文的興趣油然而生,這不正是名著閱讀教學的精髓所在么?
三、課后讀重在一個“真”字
課后的延伸是鞏固和掌握課文的主要手段,同樣也是學習名著的一個重要部分,F代社會,隨著影視業的發展,古典名著大部分都已經拍成了電視劇或電影,這些音視頻材料豐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開課伊始播放與課文對應的視頻片斷,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喚起學習的興趣;在精讀課文細節描寫之時,演示視頻片斷或圖片,可以提高閱讀理解速度;在研讀課文以后,播放與課文內容對應的全劇,可以豐富學生的想像,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增強閱讀名著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音像素材,可以有效提升“戲味”,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但是,所有這些影像的閱讀,都不能代替對原著本身的閱讀。閱讀名著本身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閱讀的習慣、閱讀語感以及與名著的親近感。影像只是名著閱讀教學的敲門磚,能遨游名著殿堂的只能是學生真正的閱讀本領。當孩子對名著一往情深時,書香人生將與孩子相伴。
拓展: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譯文
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注釋
若:假如。
繁:繁雜。
略說:大體掌握。
感悟
現在講究的是一專多能,對于研究學問也必須做到從大處著眼,要理清思路,提綱挈領,才能抓住問題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譯文
讀熟孝經,通曉四書,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注釋
通:貫通。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的合稱。
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
始:才。
感悟
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讀書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步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小學名著導讀三字經】相關文章:
名著導讀《駱駝祥子》教學設計06-03
《三字經》導讀活動設計10-01
2017《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教案09-05
高中語文名著導讀《紅樓夢》考點06-04
古詩導讀活動07-12
《沁園春·長沙》課文導讀10-02
小學《安徒生童話》導讀課(通用9篇)10-01
古詩《登高》的主編導讀09-06
林清玄《從容彼岸是生活》導讀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