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字經相關故事
《三字經》的澗藻樸實無華,可讓小朋友們學習大量的漢字,并能由淺入深地了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禮儀等,被臀為我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第一書,知名度極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相關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注釋]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遠,差不多得意思。
遠:相去太遠,有很大的差別。茍:假如、茍若。遷:改變、變遷,這里是指不好的改變。專:有恒、專心的意思。
[語譯]
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個善良的本性,每一個人都相同,后來因為個人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便產生了很大的差別。
如果幼小的時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會受到不好的影響而有所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專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晉朝時,有個名叫周處的人。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沒了爹娘,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行為也十分野蠻。
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見了他,總是躲的遠遠的。
這幾天,村子里出現了一只兇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里也出現了一只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里的農作物,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覺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還說“三害”不除,村民將永無安寧之日。
周處聽說了村里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著又到湖里抓蛟龍,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
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于盡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
周處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在做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2、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注釋]
孟母:亞圣孟子的母親。 擇:選擇。處:居住的地方。機杼:機,織補用的木架子;杼,織補用的梭子。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幽洲人,因為當地名屬燕,所以又名燕山。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語譯]
從前,孟子的母親曾經一連搬過三次家,是為了替孟子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難過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來,把快要織完的布割斷,讓孟子知道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
五代后晉時,燕山地方有個名叫竇禹均的人,教導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們的贊譽,當時,沒有人不知到他們的。
[故事]
我們都知道,孟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亞圣”,他的學問很好,還收了許多學生,他能有這些成就,全都要歸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時候,住家附近剛好是個墳場,每天都會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的從這里經過,孟子見了覺得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游戲,孟母知道后,決定換個環境。
這一次,他們搬到鎮上,每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學著屠夫拿著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于是孟母又決定搬家了,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她決定帶孟子搬到學校附近。果然,從此孟子便跟其他學生一樣捧著書本,搖頭晃腦的背誦著。
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剪破了正片織好的布,然后對孟子說:“你讀書就想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隨意逃學,就象我剪斷這塊布一樣,前功盡棄了。”
從此,孟子便發奮讀書,果然成為中國的大學問家。
3、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注釋]
教:這里有兩個“教”字,第一個是父之較,第二個是師之教。惰:偷懶怠惰,沒有盡到責任。子:這里指為人子女。不學:不肯讀書學習。非所宜:是說不應該如此。為:作為、成就。
[語譯]
做父親的生了子女后,只顧著去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他們,是父母的過錯;做老師的教育學生不夠嚴格,不能使學生有所成就,這就是老師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學習,是非常不應該的,因為幼小時不肯及時學習,將來長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為呢?[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后,終于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于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么要求,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后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并且傷心地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后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難過,于是發奮苦讀,終于憑著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4、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注釋]
琢:雕飾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義:理義,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接近。
師友:老師與朋友。禮儀:泛指一切禮節儀式。
[語譯]
玉是一種可以用來當裝飾品的石頭,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器;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奮求學,是不會懂得禮節道義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紀還小的時候,便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及好的朋友,從而學習到做人處世的基本禮節儀式。
[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
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
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類也許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5、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
[注釋]
香:東漢時代的孝子,姓黃名香。溫席:溫暖枕席。執:實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年才四歲,便知道謙讓之禮。弟:動詞,尊敬兄長。
長:這里指兄長。知:曉得、了解。
[語譯]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溫暖床上的枕席,再請父親去睡覺。他這種孝親的行為,不但是他該做的,也是我們應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自己挑較小的吃。他這種尊敬兄長的德行,也是我們從小便該知道的。
[故事]
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
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后,才讓父親入睡。
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夸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和黃香同一個時代,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
“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6、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注釋]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順父母;弟,恭敬兄長。次:接下來、其次。
見聞:眼見與耳聞,指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數:數目或數字。文:文學。
[語譯]
一個人必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其次要學習各種常識,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術及認識文字,才能夠研讀古人的文章。
天的萬物得計算,都是從一開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數字,接著還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萬,一直變化下去,沒有止盡的時候。
[故事]
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代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
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里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
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么,沒有了,吳同心里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
7、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注釋]
三才:為天才、地才、人才的總稱。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總稱綱:綱領、要領。
義:凡事合宜的意思。親:親切和睦。順:和順無爭。
[語譯]
三才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電、雨、雪、風、霜、云、霧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鳥、蟲、魚、獸的大地以及萬物之靈的人們。此外,三光照射著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與人之間要維持良好的關系,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綱領,那就是君臣之間要講義理。父子之間要親睦夫妻之間則要和順,這樣國家才能充滿祥和安康的氣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使天下永遠和平,人類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婦間的相處關系,一旦建立了和諧的關系,許多紛爭就不會發生了。
有一次,楚莊王招待臣子們喝酒,喝到一半,燭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時,調戲楚莊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這個人的帽帶,準備等燭火從新點燃時清楚莊王將他治罪。
楚莊王知道這件事后,很自責地說:
“都是我請喝酒,才會發生這種事,現在大家都把帽帶解下來,再繼續喝酒吧!”
等到燭火從新亮起,在座的每個大臣,沒有一個人系著帽帶。如此一來,妃子要楚莊王抓的大臣,也無從查起了。
幾年后,楚國與敵人作戰戰爭中有位奮勇殺敵,立了不少功勞的將軍,正是當年被妃子扯下帽帶的人。他為了報答楚莊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報他的恩德。他們這種君臣之義,確實讓人由衷欽佩。
8、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注釋]
曰:說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運:循環、運轉。不窮:沒有終止的時候。
南北西東:指四方。應對照、相應。中:中央。
[語譯]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從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這四個季節的次序一直不斷地運轉循環著,沒有終止的時候。
在我們周圍有四個方向,一個是南方,一個是北方,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以中央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據。
[故事]
遠古時代的皇帝,是個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萬物的神。
當時,有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揮,皇帝決定率領軍隊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分別掌管八十一個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們便團結起來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來對付皇帝,所以當兩方交戰時,皇帝的軍隊顯得有些招架不住。
這次,碰巧起了大霧,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軍隊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決定暫時收兵,等霧散之后,再繼續戰斗。
皇帝使用新發明的指南車參與作戰,這種車子的正前方有個鐵娃娃,無論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著南方。于是,就靠著指南車,皇帝輕易的打敗了蚩尤的軍隊。
9、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釋]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據。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語譯]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說的五行,古人認為天下的種種東西實在太復雜、太深奧了,使用五行來函蓋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數字一樣,十分復雜,但似乎也十分有條理。
古時候計時標記有兩種,一是十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見天下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覺得太復雜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觀念來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認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關。
有個叫鄒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說。他認為作天子的一定要擁有五行中的一德,這樣地位才能穩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說皇帝的了土德,因此當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顏色就是黃色。后來,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興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點復雜,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夠了。
“天干和地支”相傳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10、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注釋]
躔:星球在宇宙中運行的路線。中權:位于中央的要地。
[語譯]
太陽在銀河的虧軌道叫黃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條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軸垂直的一個大圓圈,這是一個假想的線用來表明位置的標記。
赤道附近的氣候最炎熱,中國的位置在地球的東北邊,由于面積遼闊各類型氣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們,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有許多的疑問,有人說,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說地球是由一只大烏龜背著,只要走到世界的頭,就會掉進大海里。一直到哥倫布饒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來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圓的”說法。那時侯,有許多人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圍環繞著其他的星球。盡管也有人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可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后,這種說法才被接受。事實上,地球不僅會轉動,而且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轉,對整個大宇宙而言,銀河只不過是個點而已,所以,人類在宇宙中,其實是十分渺小的。
11、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衡橫 此五岳 山之名
[注釋]
江河:長江與黃河。淮濟:淮水與濟水。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紀: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東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語譯]
在中國的國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長江、黃河、淮水和濟水,堪稱中國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故事]
長江和黃河是中國兩條主要的河。
長江是我國第一條大河,恰好將中國分成兩半。
宋朝時,外患金人企圖橫越長江,結果被宋朝的戰鼓聲,嚇的不敢渡江。
至于黃河,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不過,長泛濫成災,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至于“五岳”,則各有動人的故事,這里只介紹西岳,山勢非常險惡。相傳,唐朝的韓愈有一次奮力登上山頂后,就雙腿發軟,沒有勇氣下山,最后只好麻煩地方官員派人把韓愈灌醉,將他抬回家。
傳說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煉。會吹笙的周靈王太子喬,曾在恒山修成白鶴仙人;張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12、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釋]
士:讀書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棟梁、基礎。義:事之宜
禮:天理的節文、人事的儀則。只智:對世間事理的認識與了解。信:誠實無欺。
常:恒常不變的法則。不容紊:不可以紊亂、疏忽。
[語譯]
談到讀書人、農民、工人和商人這四種人,都是國家所不可缺少的棟梁
仁、義、禮智、信五種恒常不變的法則,則是要做人做事的標準,絕對不可以紊亂、輕忽。
[故事]
古代的社會,把人民的職業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從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狀元。
在許多的行業中,以農業和中國的關系最密切。
據說,漢朝時有個叫孟嘗的太守初調到合浦時,發現那里的人們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貴的珠寶和鄰國交換米糧,一旦珠寶用完了,只好活活餓死了。孟嘗一到任,便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技術,于是合浦漸漸的富足繁榮起來。
人民的飲食問題解決后,“五常”的德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時代有個孫叔敖,為了不讓別人見到兩頭蛇而喪命,便將蛇打死,埋了起來。
東漢時有個荀巨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寧可讓強盜殺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們的故事,正是實踐五常的最好例子。
13、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魚蟲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注釋]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繁衍、生長。草木:花草和樹木。
植物:與動物相對,為百谷草木的總稱。遍:分布,到處都有。飛走:飛行或行走。
[語譯]
地面上除了人類以外之外,還生長著許許多多的花草和樹木,我們把他們總稱為植物,這些植物在水里和陸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還有很多昆蟲、魚類、鳥類和獸類,我們把他們總稱為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飛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約在兩千年前,中國已有了許多關于花草樹木、蟲魚鳥類的奇妙神話。
《山海經》是一本專門記載古代地理的書。書上說,有座招搖山,山上長了一種叫“祝余”的草,形狀有點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飯一樣,可以有很飽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種樹,在樹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紋理,這紋理有個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帶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個傳奇而又有趣的國家“黑齒國”,住在這里的人民都長著一口黑牙。在黑齒國的一個山谷里,有棵扶桑樹,傳說當時天上的十個太陽都會到這里來沐浴,十分有趣。
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雖然是編造出來的神話,但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濃厚情感呢!
14、稻糧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人 所飼
[注釋]
梁:比粟還要大一些的糧食,可以釀酒。菽:豆類的總稱。
麥:北方人主要的糧食,有大麥、小麥、燕麥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黃米。
六谷:即稻,梁、菽、麥、黍,稷等六種糧食。豕:豬。
六畜:即馬、牛、羊、雞、犬、豬六種動物。
[語譯]
六谷是人類用來維持生命、促進健康的主要糧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類、麥類、黃米和小米等六種農作物。
還有六畜是飼養來擠乳、生蛋和供人觀賞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馬、牛、羊、雞、狗和豬等六種牲畜。他們本來都生長野外,后來才被人飼養在家中。
[故事]
中國的老祖先們,先學會了畜牧后,才開始播種耕作。
在尚未動的畜牧前,只能拿著木棒、網子到深山里捕捉野獸;當他們發現一時宰殺不完的野獸,可以關在柵欄內飼養后,大家便把捕捉來的野生動物關了起來,等到需要時,再捉來宰殺,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著利爪的動物,像牛、馬、羊……等,由于被人飼養而不能再隨意亂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來供應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間,發現牛羊喜歡吃某種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柵欄四周,沒想到,第二年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長成了結滿谷子的植物,就這樣,人類學會了耕種。
不過,并非種植物結的果都適合人類食用,在眾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麥子、黃米、高粱等谷類,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這就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主糧“六谷”
15、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注釋]
喜:愉快、高興。怒:憤怒、不快。哀:悲傷、哀愁。懼:害怕,恐懼。
欲;思慕、貪求。具:具有、具備。赤:就是紅色。識:分辨、識別。
[語譯]
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相當奇妙的感覺,有內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氣的怒;有很悲傷的哀;有很還怕的懼有很喜歡的愛;有很討厭的惡;有內心貪婪的欲。這喜、怒、哀、懼、愛、惡和欲,我們稱之為七情,七情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情感。
我國古代還有所謂的五色,這五色是古人所說的正統的顏色,包括青色、紅色、黃色、黑色及白色。我們的眼睛能夠很容易的把這五種顏色分辨出來。
[故事]
七種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飾,反而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擾,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
在隋朝的長安城,有個叫杜子春的年輕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給他的積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來,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討。
有一天,當杜子春到街上乞討時,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見他頗有慧根,就把他帶回山上。道士對杜子春說:
“我決定將你改頭換面,從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過考驗,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樣做道士了。”說完,便讓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記住道士的話,他不開口說話也不笑,許多認識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話。
這時,杜子春不覺有點得意,就在這一瞬間道士出現了,他很生氣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氣,于是杜子春又恢復乞討的生活方式了。
16、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注釋]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銜在口中、包容。
膻:騷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東西煮或燒的過度所產生的氣味。臭:氣味。
嗅:鼻子對各種氣味的感覺。
[語譯]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們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種味道,都能夠用嘴分辨出來。
羊的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種基本的味道,也是我們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氣味。
[故事]
在中國民間,有個關于嗅覺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鄉下人,成天好吃懶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東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歡吃。
他有一個很靈敏的鼻子,專門用來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顆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見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問題了,便要他出去學些技能回來。
這個愛吃甜食的人,聽了妻子的話,之后乖乖出門去了。在路上,他看見一只白鵝掉進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來要找白鵝,他對那群人說:
“我用鼻子幫你們找找看。”
于是,他東嗅西嗅的,帶領他們來到泥巴坑,大家發現白鵝額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稱他為“好鼻師”。
據說,當好鼻師死后,他的身體變成了無數的螞蟻,這些螞蟻慢慢演變到現在,變成了東嗅西嗅的昆蟲,正和好鼻師生前的習性一模一樣。
17、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注釋]
匏:匏瓜,可吹出音樂的笙器。土:瓦制的樂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樂器
石:玉石做的樂器。金:鐵制的樂器。絲:制作琵琶琴瑟之類樂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簫之類樂器的材料。平:漢語的第一聲及第二聲。上:漢語的第三聲。
去:漢語的第四聲。入:短促的聲音。
[語譯]
古時候有八音之說是我國古代八種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塊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鐵制成的鐘——金;由韌線制成的弦——絲;由竹制成的簫管——株。說到語言的音調,也有四聲之說,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種聲音。這四聲必須得到調和,聽起來才會感覺到舒暢愉快。
[故事]好的音樂不但可以調劑身心,還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我國古書中,記載著許多中國傳統的樂器,并且也記載了關于以琴會友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名叫俞伯牙的人,他雖彈的一手好琴,卻苦于找不到能與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聲吸引了一位樵夫前來聆聽,這位樵夫名叫鐘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聲深深感動了。
余伯牙遇到了這位知音,心里好高興,便和鐘子期結為異性兄弟。
兩人約訂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鐘家村拜訪子期,順便讓子期欣賞他的琴藝,時間過的很快,他們約定的時間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訪鐘子期。
沒想到,鐘子期竟然已經過世了,余伯牙悲傷的來到子期墳前,對著子期的墳,將琴摔個粉碎,并發誓從此在也不彈琴了。
這對因琴而結緣的朋友,他們的友誼的卻很讓人感動。
18、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子自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注釋]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孫子 。曾:曾孫子。
九族:從高祖父到玄孫子,一共九代的總稱。人之倫:人們的尊卑長幼次序。
[語譯]
從高祖父生曾祖父,從曾祖父生祖父,再從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兒子,兒子生孫子,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從自己的兒子、孫子,一直傳到曾孫和玄孫,就是古人所說的九族。這是人們尊卑長幼的秩序,絕對不可混雜越禮。
[故事]
漢朝時,有個名叫偉伯余的讀書人,每當他犯了錯誤,母親總是拿著棍子教訓他。孝順的偉伯余,自知做錯了事,便虛心聽從母親的教誨,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興。
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竟然哭了起來,母親便很著急的問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偉伯余回答說:
“以前母親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親身體還很健康,今天,母親打輕了,可見母親的身體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難過呢?
這正是偉伯余發自內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時,有個治禮作樂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兒子伯禽有事要見他,竟連續三次被周公打了出來。伯禽覺得很疑惑,便找賢人商子求教。商子帶伯禽到南山上,說:
“這里有棵喬樹,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樹,低矮又卑下,你仔細想想這兩棵數,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著才明白自己當時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19、父子恩 夫婦順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注釋]
恩:恩愛,父慈自孝。從:順從,夫唱婦隨。友:友愛。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 臣:臣民。 忠:盡己心力以待人處世的美德。
[語譯]
父親與兒子間彼此要注重慈愛與孝順的恩情;夫妻之間必須和睦相處夫唱婦隨;身為兄姊的人必須友愛弟妹;而身為弟妹的人則要恭敬兄姊。
年長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處,必須注重長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禮;朋友之間必須以誠相待,相互照顧;一國之君必須尊重他的臣民,愛護他的百姓,如能做到這一點,臣民們自然會對他效忠。
[故事]
有個關于夫婦之間順從和睦的故事是這樣的:
漢朝時有個鮑宣,他娶了桓少君為妻,因為桓少君家里相當富有,所以他嫁過來時,帶了許多的嫁妝和奴仆。鮑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這些嫁妝退回娘家。
桓少君聽從了鮑選的話,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妝分給他們,自己換上樸素的衣服,和鮑宣過著艱苦的生活。
這一則是講兄弟友愛的故事。
我國漢朝時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
有一天,家里突然闖進來幾個強盜。這幾個強盜把他們家里值錢的東西都搶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東西,餓了很久的強盜一見長的白白胖胖的趙禮,便決定將他吃了。
趙孝連忙跪在強盜面前說:
“大爺,你們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較好吃。”
強盜們被這對友愛的兄弟所感動,于是就放了他們。
20、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絲麻 五服終
[注釋]
十義:即夫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順敘:照著去做、遵守。斬衰:父母去世時子女穿的孝服。齊衰:祖父母去世事時,孫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為親兄弟治喪時,所穿的喪服。小功:為堂伯叔治喪時,所穿的孝服。
絲麻: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喪時,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種喪服。
[語譯]
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十義,認為是每個人都要遵從,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義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種美德。另外,對喪禮也應該遵從五服的禮節,什么是五服:就是當父母去世時必須穿斬衰的喪服;祖父母去世時應該穿齊哀的喪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時,必須穿大功的喪服;伯、叔父去世時必須穿小功的喪服;表兄弟去世時,必須穿絲麻的喪服。
[故事]
古代的葬禮和現代的差不多。
按照習俗,要先替死去的親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凈的衣服,還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塊玉,玉可以防腐,這也就是希望親人的尸體不要腐爛。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們所穿的衣裳就愈華麗,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貴,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蓋住了。
死者的親人,依據和死者的親疏關系,穿的孝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絲麻五個等級,就叫做“五服”
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在傳統禮節里,喪服和喪禮的規定是很繁復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經這么說:
“與其在親人死去以后殺牛來祭墓,不如在親人還活著的時候,就多烹調些美味食品來孝敬他們。”
這段話告訴我們,當親人還健在時,該有的孝道或禮儀就應當遵守,不要等親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彌補的工作,這是沒有意義的。
21、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將說文
[注釋]
禮:人與人往來應注意的儀節。射:射箭的運動。御:駕駛馬車。 書:書法、寫字。
六藝:六種技藝。不具:已經不存在了。說文:書名,全書叫《說文解字》。
[語譯]孔子講究六藝,認為每個讀書人都應該精通六藝,所謂六藝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數學等六種技藝。本來古人精通六藝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經不再見到了。
只有書法這門學問,直到現在還是每個讀書人必須休學的課程。只有先識字,才能去研究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這本書,進而研究高深的學問。
[故事]
據史書的記載,孔子的門徒中有七十二個人精通六藝,雖然古人認為讀書就要學這六項技能,但是,到了我們這時代,凡是講求專精,只要成了專家,就能為社會國家貢獻。
造就一個專家,首先要歸功于文字的發明。
中國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種。關于他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據說,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
神話中曾提到:當倉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上掉下來許多米,而鬼也在夜晚號哭。不管這些神話是多么不可思議,有一點是我們應該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個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就能創造完成的,正確的說法,是由滄頡整理而成的。
中國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備的“字”書——《說文解字》,專門記錄文字的由來,由這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演變。
所以,要認識中國文字,就應該讀讀《說文解字》。
22、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注釋]
古文: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隸:隸書。草:草書。 廣學:多方面廣泛的學習。
懼:害怕、恐懼。 繁:多。 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
[語譯]
我古代的文字類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和草書,在學習時,一定要把這些文字認清楚,以免混淆補情。
在整個宇宙里,知識實在太豐富了,如果你想廣泛的去學習,那是很不容易也無從學起的事。不過,如果能夠大略的做個研究,還是能夠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國文字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不斷演變而成的。
在沒有文字之前,聰明的人類要記事或表達意思,多以結繩及繪圖的方式來代替。
據說,到了皇帝時,史官倉頡覺得沒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鳥獸的形狀所到來的靈感,照著樣子畫出來,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來要了解文字的演變過程,可以靠古代的書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龜殼上的文字,是現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轉折處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寫成:“四”(下面沒有橫)。
金文,是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文字的線條比甲骨文復雜寫。后來,有了較進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結構方正,左右對稱,小篆的字體已略具國字的雛型了,線條簡化勻稱,如“馬”字,在小篆中就寫“馬”。
到了隸書、草書時代,中國文字已經到了定型的階段了
23、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注釋]
訓:教育指導蒙:小孩剛開始讀書識字叫蒙。訓詁:研究字的意義。 句讀:一句為句,半句為讀。為學者:做學問的人。小學:指研究字形、字音、字義的學問。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語譯]
凡是教導剛讀書識字的學童,必須正確的講解義理,考究實事,不可以馬虎從事。首先必須讓他們了解每個字的意義,接著再教他們了解句讀,使他們懂得如何斷點及朗誦。
研究學問,一定有起頭的地方,把小學讀完了,便可以開始念《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四書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開始,求學問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礎,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識。.
研究字形及句讀可以說是研究學問的基礎。
就句讀來說,雖然稱不上什么高深的學問,但是如果不認真學習,把標點符號放錯了位置,可能會造成許多麻煩呢!
從前,在唐朝有個員外,有一天,他請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嗇,就和新管家約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員外立下這個條約時,條紋中并沒有標點符號。
一年之后,管家在辭職時,向員外要求補償他的伙食費。員外理直氣壯的把當年立的條約拿出來,而這個管家立即拿筆將他改為:
“無雞,鴨也可以;無魚,肉也可以;青菜萬萬不可,少酒也不可。”
這下子,員外無話可說,只好賠錢了,這故事充分說明了句讀的重要。
24、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注釋]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的書。 記:記載。 善言:善言善語。
孟子:孟軻所寫的書名。 止:與“只”相同 。
[語譯]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傳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說過的善言善語,記載編輯而成。
而《孟子》這本書,共有七篇,整本書的主旨,是在談道德仁義的道理。
[故事]
《論語》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書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學問家,關于他們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們在這里只舉一個來說。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們道理,弟子們照例圍坐在孔子的身邊,年僅二十四歲的增參也坐在其中,他是個自省能力很強的學生,所以孔子很欣賞他。
席間,有弟子問孔子:
“老師,為什么您講的道理都那么復雜呢?”
孔子聽完這個問題,看看這為弟子,又望望曾參,然后回答說:“我的道理是渾然一體,而能貫通任何事物的。”
說完,便離開了。
滿頭霧水的弟子們圍著增參,曾參微笑著回答他們:
“老師所說的道理,就是我們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誠心最重要。”
雖然是簡單的兩句話,但是,真要做好,還不太容易呢!
25、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注釋]
中庸:書名。 孔伋:孔子的孫子,也就是子思。大學:書名。曾子:也就是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修齊:修身、齊家。平治:治國、平定天下。
[語譯]
《中庸:這本書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變。
而《大學》這本書是曾參所作,內容則是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哲學的書。
晉朝的陶淵明是中庸哲學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視現實生活,也不會沉溺在夢想里。
有一次,家里窮的沒飯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薦去當縣令。雖然他并不相當縣令,但是迫于現時,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顧全大局。
后來,有個朝廷大官要到陶淵明這個縣來視察,他的屬下便提醒陶淵明,大官來時,要記得多說些好聽的話,對大官要必恭必敬的,這樣才能有升官的機會,陶淵明聽了很不以為然,感嘆地說:
“難道就為了區區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別人彎腰嗎?”
于是陶淵命將官職辭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新過著農耕的生活。
陶淵明在政治上雖然談不上什么功績,在文學著作上也沒有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潔的中庸哲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26、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注釋]
熟:熟悉。 孝經:名書,孔子所著,內容是闡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
六經:《詩經》、《書經》、《易經》、《周禮》、《禮記》、和《春秋》合稱六經。 號:稱為。 當:應當。
講學:講解而研究。
{語譯}
把《孝經》和《四書》研習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開始去研究六經了。
什么是六經呢?便是《詩》、《書》、《易》、《禮》、《樂》、和《春秋》等六部經典,記載著各種常識,我們應該仔細的研讀、理解。
[故事]
《孝經》是討論孝道的書,內容是記載孔子和弟子曾參的論孝情形。自古以來,孝經就被推為談道德理論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輕時,非常孝順,感動了頑劣的父親,和長設計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孝。
孝順的最高境界,不僅是要孝順父母,扶持父母而已,還要做到顯耀父母的名聲。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年輕的時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盡苦難,就在心中立下了一個拯救國家并且讓父母感到榮耀的志愿。
于是,劉邦帶領軍隊南征北討,終于當上了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
當他回鄉省親時,他的父親見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劉邦不僅連忙阻止,還封父親為太上皇。
這就是孝親最好的例子了。
27、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熏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注釋]
連山、歸藏:都是《易經》的一種。書:《書經》
[語譯]《連山》、《歸藏》、和《周易》,三部書合稱三《易》。這三《易》是用“卦”來詳細說明宇宙間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
典謨、訓誥和誓命是《書經》的篇名,也是《書經》一書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故事]
《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占卜書籍,也是古人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得來的學問。
自古人類對自然界各種不可測的現象,產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許多的占卜之學,希望能求得事事順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發明,來作為判斷是非吉兇的標準。
再談談《書經》這本書。它的內容,就象現在的政治檔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給君王的奏書,君王頒布的法令,還有作戰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發出的公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珍貴的寶典。如第一篇中的堯典,讓我們知道了堯帝是如何的愛護百姓、治理天下。在堯帝的仁政治理之下,當時的社會一片祥和,這也就是《書經》的價值所在。
28、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注釋]
周公:姓姬,名旦,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禮:周公所寫的書。治體:治理國家的大體。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為戴德,小戴為戴圣。備:完善無缺。
[語譯]
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著作《周禮》,將當時輔證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國家得體制都詳細記載、保留于《周禮》這書內。
漢朝的帶德和戴圣兩位學者,都曾為《禮記》寫過注釋,以闡述的先圣和先賢的言論主張,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禮樂規范有所遵循而完備。
[故事]
禮儀廉恥是國家很重要的四個綱紀,排在第一位的是禮。至圣先生曾說過: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在這個世界上。”
可見“禮”對我們個人人格的修養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負起了輔佐的責任。
他在輔佐成王時,廣招賢才,對有才能的賢士相當禮遇。有時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賢士來拜見,他會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后,跑出來接見他們。
就是因為周公如此禮賢下士,才會有這么多的賢才之士來幫助他,一起把國家治理的即富強又安樂。
之后,周公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官制分為六種,并且按著每一種官位,寫成一篇有關職務和有關條文來,這本書就是“周禮”。
后人讀這些經典,除了學習書中的精神外,也要身體力行才是。
29、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注釋]
國:由諸侯所自封的國。風:即民俗歌謠的文詞。 雅:正樂。 頌:宗廟祭祀的樂曲。
四詩:即國風、小雅、大雅、頌四者。 諷詠:吟我朗誦。寓:寄含。
[語譯]
國風是當時俚俗的歌謠詩章;雅有大小之分,多為朝廷禮儀的正樂;頌則為宗廟祭祀的樂曲,這幾種詩經的體裁合稱為“四經”,因為豐富的內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實在是值得世人廣為歌詠稱頌的!
單自周天子勢力衰弱后,《詩經》也就隨之被廢。孔子眼見,有感而發寫成《春秋》一書,書中隱含著對當時政治的稱頌和斥責,并分辨諸侯各國的善惡行為。
[故事]
我國最古老的詩集是《詩經》。他的題材很廣泛,包括了社會風氣、生活狀況,還有貧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
在《詩經》中,不僅內容生動有趣,就連所使用的語言也很活潑,這些詩作,是需要大家細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時代,詩的精神已經喪失了,在這個時代中周朝王室已漸漸失去了約束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這種混亂的情形,心里很擔憂,于是便作了《春秋》這部書。
《春秋》是本對現實的政治做客觀的褒貶,以及對各個諸侯國做善惡行為分辨的書籍。
這本書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這些諸侯國彼此爭名奪利,戰爭不斷,《春秋》這本書,就是針對他們來做評論的。
后人讀《春秋》,除了了解當時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積前人的經驗,豐富我們的智慧。
30、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糧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注釋]
三傳:既指《公羊傳》、《左傳》、《榖梁傳》,專為解釋《春秋》,經:泛指圣人所著的書。
明:明白、清楚。 方:才、開始。子:為諸子百家著作的書籍。 :放才開始。
撮:擇取。要:重要的地方。
[語譯]
所謂“三傳”就是解釋《春秋》的書,它們分別是公羊高寫的《公羊傳》左丘明寫的《左傳》,谷糧赤寫的《榖梁傳》三書。
把圣賢所作,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道理的經傳都熟讀之后,才開始去讀諸子百家書,并且要擇取重點來讀,牢記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榖梁》這三傳是用來解釋《春秋》的,而《春秋》記載著當時國際間的大事。可是,因為《春秋》所記錄的事非常簡潔,如“夏五月,鄭伯克斷于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夏天,鄭莊公于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這段文字,我們仍然不能了解這場戰事的始未,這時就需要借助上述三傳的說明了。
原來,鄭武公有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莊時難產,因此,武姜偏愛共叔段,對莊公則心生厭惡。
莊公繼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給公叔段,莊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給了公叔段。有人勸莊公不要把京城分給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貳心,就難應付了,但莊公并沒有因此改變他的決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領了京城一帶的土地,而且朝著莊公所在的國都進攻,莊公才率領軍隊將公叔段趕到鄢地去。
有了左傳對這見事的詳細記載,我們才能知道春秋時代許多精彩的故事呢。
31、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始終
[注釋]
五子:就是莊子、老子、荀子、揚子和文中子五人。經:圣人所著的書。子:諸自百家的書。
諸史:歷代流傳下來的史書。 烤:考證、考察。世系:一脈傳承的順序。
[語譯]
所謂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莊子和老子,所著的書稱為“子書”,在書中他們五人各自陳述對人、對事的看法和主張。
一旦經書和子書都熟讀后,便開始研究歷代流傳下來的史書,詳細考證各國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勝衰興亡之因,從中記取教訓免得重蹈覆轍。
[故事]五子中大家對老子及莊子可能比較熟悉,我們就以莊子為書中的兩篇故事,來探索莊子高深的學問。
有一次,莊子向朋友借米梁,沒想到那位朋友對莊子說:
“等我的谷子收成賣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莊子聽了很不高興,就告訴他:
“昨天在來這兒的途中,有一條鮒魚對我說:‘我快干死了請你幫我取點水來好嗎?’我便對他說:‘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來救你。’那條鮒魚隨即說:‘等你從南方回來,你也可以到干魚鋪來找我了。”
有一回,莊子在釣魚時,有兩個楚國大臣奉命請他到朝中共議國事,莊子便說:
“聽說貴國有只神龜,楚王將它放在盒子里供奉著,我請教你,這只神龜是寧可在泥土里爬行,還是喜歡被人高高的供奉著呢?”
大臣答:
“應該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
“對了!我就是喜歡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無言,只能佩服莊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32、自曦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注釋]
曦農:即指狀曦氏和神農氏。三皇:伏羲、神農和黃帝便是三皇。居:在。上世:遠古時代。
唐:是堯的國號。虞:是舜的國號。二帝:指的是堯和舜兩個皇帝。
揖遜:將王位讓給別人,自己辭去帝位。
[語譯]
在遠古時代,自伏羲氏、神農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間,皆能勤政愛民,體恤民意,所以被稱為“三皇”。
黃帝之后便是唐堯虞舜二位帝王。堯賢能開明自認自己的兒子無才無德,不堪為一國之君,所以將帝位禪讓給孝順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領導使得當時的社會安定富足,人人稱頌。
[故事]
關于上古時期的種種傳說,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及遺跡作為依據,所以我們多以神話來看待他們。就像夏禹,曾有人認為他是一只大蟲呢!
但是,無論這些神話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讓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變和進化的情形。
相傳上古時,有巢氏教人架木為巢;伏羲氏教大家馴養家畜;神農氏教人播種五谷,還有燧人氏教人轉木取火等,正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野蠻邁向文明的。
由于這些人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舉為部落的首領。而黃帝則是因為發明了新的東西,讓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國人喜歡以黃帝的子孫來自居。
之后,又有許多的皇帝產生,其中以堯和舜最受人推崇。
堯舜的“禪讓之治”,更是眾所周知。看來遠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祖先們便以懂得“以禮服人”的道理,難怪中國會被稱為“禮儀之幫了。
33、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注釋]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稱夏禹、商湯和周朝文武王。四百載:四百年。
夏傳子:夏禹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遷:更易、改換。社:國家。
[語譯]
大禹是夏朝的開國之君,湯則為商的開國賢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們才德兼備、親政愛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稱為“三王”
自從夏禹將帝位傳襲給自己的兒之后,就變成一個世代傳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經過四百年,終究被商朝湯王一舉攻滅,結束夏朝統治的時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充滿神話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沒有禹這個人,似乎仍找不到證據。
據史書說,禹的父親是鯀,由于治水失敗,被舜帝殺了。
但在傳說中,鯀是天上的神,他眼見百姓飽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難過,就把天上的泥土偷來平定人間的洪水,結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將鯀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鯀的下場說的太悲慘。
夏禹之前的堯與舜,都是傳賢不傳子。禹也想效法他們,于是決定把帝位讓給益。但是,深受人們愛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兒子啟也是一位賢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擁戴啟為新的皇帝。
謙虛的啟認為既然父親已經決定傳給益,自己就不該再和益爭奪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熱情擁戴之下,啟只得順應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傳下來,天下又屬于一個家族了。
34、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王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注釋]
伐:攻打、討伐。載:年。至:即“到”之意。紂:商紂,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開始。 誅:消滅的意思。
[語譯]由于夏桀暴虐無道,殘害百姓,以至湯舉事起義時,民眾紛紛響應殺死夏桀,建立一個國號是商的國家,歷經六百年,一直到殘暴不仁的紂被殺死,商朝才滅亡。
周武王起兵誅討紂王,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故事]
我們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無道,最后被周朝消滅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為寵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國的下場。
有個關于褒姒的神話故事,已經流傳很久了。
據說,遠在夏桀時 ,褒城有天飛來了由神人所化身的兩條龍,他們對夏桀說:
“我們是褒城的兩位先君。”
夏桀見了兩條龍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太史官經過一番占卜后,對他說:
“這是吉祥的,不妨將他們涎沫收藏起來,也許可以用來求福。”
夏桀于是照著太史官的話做,將他好好收藏著。
過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厲王時,有天裝著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從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個婢女看見。后來那婢女竟然身懷六甲,經過四十年才生下一個女嬰,這女嬰也就是褒姒。據說,這是上天特地派來懲罰周幽王的,這個傳說是不是很有趣呢?
35、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注釋]
轍東:都城東遷。王綱君王號令天下的法令政綱。墜:衰敗、墜落。逞:不顧后果的放縱。
干戈:戰爭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五人。
七雄:即是秦、齊、楚、燕、趙、魏、酣七國。
[語譯]
自周平王東遷之后,號令諸侯的威信以帥墜不興,列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于是到各國去獻計策,以游說為業的人,成為時代的主流。
從春秋時代開始,到戰國為止,相繼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人相爭為天下霸主,合稱“春秋五霸”;而秦、礎、齊、燕、趙、魏、韓則是出名的“戰國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是春秋戰國紛亂時期中,實力較強的諸侯,其中又以齊桓公最受人推崇。
齊桓公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齊桓公的戰績中,管仲的功勞是不容抹殺的。不過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經與齊桓公作對過,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在齊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誤殺了魯國的國君,當時,為了避免遭受連累,鮑叔便帶著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國去 。而在同時,桓公的兄弟公子糾則在召忽和管仲的隨從下,逃奔魯國。
等到事情結束,齊國群龍無首時,桓公和公子糾都想回國繼承王位。結果,公子糾得用機會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裝死躲過,就在公子糾的戒心松懈下來時,齊桓公趁機進入齊國登上了王位。
在鮑叔的勸告下,桓公把管仲請了來,輔佐自己治國,由于桓公心胸寬大,管仲更不負所托,把齊國治理成富強的國家。
36、贏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注釋]
鷹:指秦的姓氏傳:即傳位 。楚:西楚霸王項羽。 孝平:為漢平帝在位的時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見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謀奪王位,更改國號為新。篡:謀奪帝王之位。
[語譯]
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利用“連橫政策”,破壞六國的團結,不斷的擴展勢力,兼并其他小國,可是傳位到秦二世胡亥時,天下又開始紛擾不安定起來,最后演變成楚漢兩大強權爭奪霸權的局面。
漢高祖打敗項羽軍隊后,建立漢代霸業,天下臣服,一直傳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時,王莽見其年幼可欺,于是謀奪王位。
[故事]秦朝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另外開創了一統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時代,頒布新法,大興徭役,在政績上雖有些成就,但卻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說法。
雖然秦的統治時間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為漢代的富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漢代,是中國的第一個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當時不僅人民生活富庶,國力也很強盛,漢武帝命大將東征西討,除了宣揚國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擴展了中國的版圖。
這些應該歸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漢武帝。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皇帝,雖然他替中國開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喜歡用酷吏,這些殘忍無道的官吏固然能將工作做好,但卻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膽的恐懼之中,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37、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于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注釋]
光武:光武帝劉秀。東漢:劉秀以洛陽為國都所建立的朝代。 獻:獻帝,為漢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統有天下或國家。 三國:意指魏、蜀、吳。 兩晉:合稱東晉與西晉。
[語譯]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諸殺了荒淫無道的王莽,建立東漢基業,期間歷經四百年,終因外戚、臣官作亂,而在獻帝時滅亡。
繼之而起的是魏、蜀、吳三國互爭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如此紛擾不定,直到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篡奪王位,建立晉國,天下才再度統一,而晉國又分東晉西晉。
[故事]
三國時代名將如云,最為大家熟悉的莫過于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公和張飛,以及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了。
在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為了擴展自己的領土,常常你爭我奪,因此戰爭頻繁,當時軍力最弱的蜀國,雖然擁有許多猛將,但是獨缺一位謀臣替他策劃。
他從謀士徐庶和司馬徽那里,得知諸葛亮是一位精于謀略的人才,便決定親自去請他來共謀國事劉備第一次親臨諸葛亮的住處——臥龍崗時,不巧諸葛亮正出門在外,劉備只好無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諸葛亮回來了,劉備二人度駕臨臥龍崗,不巧這次劉備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過了幾天,他進行了第三次造訪。
這一天,當劉備到達時,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劉備便在崗外靜候,等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說明來意,并誠心地請他出山為蜀國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諸葛亮,對劉備的誠意十分感動,便同意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
38、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注釋]
南朝:即是宋、齊、;梁、陳四朝。都:建立國都。金陵:即現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覺的姓,他滅了四魏,建立周。高齊:高是高洋的姓,他消滅東魏,建立齊。
[語譯]
劉裕滅東晉建立宋,傳國六十年就被蕭道成的齊所滅,二十三年后又被蕭衍所滅,建國號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陳霸先消滅,改國號為陳,三十三年后陳也相繼滅亡。這四個朝代都建都金陵,號稱“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消奪,改過號建立北周,東魏被高洋所奪,改過號建立北齊。
[故事]
傳說,劉邦在當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碭山斬死了一條大蟒蛇,而后當上南朝宋帝的劉裕,也曾經射死過大蛇。
據說,劉裕有次在水邊割蘆葦時,突然發覺四周有點異樣,空氣中不時飄來腥味,令劉裕不得不提高警覺,并且找了一處安全的草堆躲起來。
這時,有條像樹干粗的蛇從草叢鉆了出來,吐著長長的蛇芯,樣子挺嚇人的,劉裕趕緊抽出箭,連射三箭,大蛇便負傷跑了。
第二天,劉裕來到作日割蘆葦的地方,他看見了幾個小孩在那兒搗藥,便很好奇地問他們原因,小孩告訴劉裕,他們的主人被劉裕打傷了,所以替他搗藥。
原來他們的主人是土神,因為射箭的人正是劉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貴,所以不敢傷害他。
看來,能當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際遇,當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39、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注釋]
迨:直到。 隋:楊堅所建立的朝代稱隋,自封為隋文帝。 一:合而為一。土宇:相當于“天下”。
統緒:純正的道統。 唐高祖:唐朝的開國之君,姓李名淵。義師:一仁義為號召的軍隊。除:平復。
[語譯]
隋文帝楊堅興兵結束南北朝混亂的局面,統一天下大勢,可惜他的兒子隋煬帝無視人民疾苦,荒淫無道,終于使得隋朝步向滅亡之途。
李淵興起仁義之師,要為天下百姓誅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戰亂,創立唐朝輝煌的基業,史稱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開國君主是李世民,他帶兵結束了紛擾的隋末,開創了輝煌的唐朝。據說,李世民還每當上皇帝之前,就已經顯露出天子的威儀了,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沒這段故事。
當年,李世民正帶兵攻打洛陽,準備竭盡全力,一舉推翻隋的暴政,恰巧這天打了勝仗,李世民利用這個機會設宴犒賞了所有的士兵。酒酣耳熱之際,李世民一時興起,決定上山打獵,紓解連日來的疲累。
出發前,有部署為他算命,認為近日不適合出游或打獵,否則會有災禍降臨。但是李世民并沒有采納這個建議,所以獨自騎著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現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來到一座城門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敵軍的城門,反身想跑時,不料城門內以沖出兩個人,李世民只好奮力抵抗,后來,他趕緊躲入一是古廟,祈求神靈庇佑。
說也奇怪,一陣狂風之后,追兵并沒有進入廟內,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兩個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廟外,看來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這么幸運啊!
40、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注釋]
二十傳:唐朝傳位二十位君王。梁:即為史稱的“后梁”,為朱全忠躥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由:理由、原因。
[語譯]
唐朝自高祖起,共傳位二十位帝王,享國三百年。到了袁帝時被朱全忠吞滅,改立國號為后梁。
繼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這些便是史稱的“五代”,它們的興衰勝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尋。
[故事]
唐朝是中國的另一個盛世,在幾個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時,國事達到了最高峰,因而有“開元之治”的美譽。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過他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由于玄宗過于寵愛楊貴妃以及胡人
安祿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過問,后人讀到這段歷史時,總把錯推到楊貴妃身上,其實,玄宗也應該負起一部分責任的。
楊貴妃本來是玄宗之子——壽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宮內招待公卿大臣,楊貴妃也參加了,由于他姿色過人,性情嫵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楊貴妃成了玄宗的妃子。
得到楊貴妃后,玄宗漸漸荒廢了國事,成天與楊貴妃飲酒作樂,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個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變,終于使朝廷走上由勝而衰的道路。
41、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注釋]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禪:即“讓位”的意思。傳:傳承帝位。
混:紛亂、不安定。絕:滅亡。
[語譯]
趙匡胤承受后周禪讓的位,建立宋朝,傳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亂的局勢。
外族的了與金都下中原稱立國號,而鐵木真滅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孫子忽必烈時,舉兵攻伐宋國,奠立霸業。
[故事]
宋朝有個杰出的人才——岳飛,關于他的事跡,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岳飛是宋徽宗宗寧二人年時出生的,由于出生時,正好遇上黃河泛濫成災,百姓紛紛往南方逃難。岳飛的父親就是在逃難的途中過世的。
帶著幼子的岳母,仍然堅強的隨著人群往南方避難,他辛苦的撫養岳飛長大,母子二人就這么相依為命。
岳飛在岳母的嚴厲教導下,不但用功,對于仁義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實踐,所以岳飛年記輕輕的,就以深知國家民族大義。
宋徽宗時,金人常南下侵擾宋,岳飛也毅然投入宋澤的軍隊,努力為國家效力。他屢破金兵,立了許多功勞,深受長官激賞。
精忠報國的岳飛,屢次擊退金人的侵略,功績彪炳,卻在壯年時遭到奸人秦檜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嘆“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
42、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費.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注釋]
輿圖:國土、領域。 國祚:即國家。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國:國家的稱謂。
號:即年號。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語譯]
元朝有廣大的領土,其范圍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單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壽命,就被漢人所滅。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討伐,終于擊敗元順帝,建國號明,年號為洪武,設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開國君主是有名的臭頭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時侯就處處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來。
由于小時侯家里窮,他必須幫人家放牛,一維持生活。在當時,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很聽朱元璋的話,他就像一個孩子王一樣,有什么吃的喝的,總是分給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幫人放的牛,宰了一頭分給大家吃,事后,他還設計了一個謊話,騙過了小氣的牛主人。由此可見,朱元璋從小便是個重義氣,有機靈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為自小窮怕了,所以當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別人會嘲笑他過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來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會出現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則”讀音和作賊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時無不戰戰兢兢的。
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獄”。
43、迨成祖 遷燕京 十七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至李闖 神器焚
[注釋]
迨:等到、直到。 燕京:就是現在的北京。權閹:有權勢的官臣。肆:胡作非為。
寇:即強盜。如林:是形容數量相當的多。李闖:即自稱闖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寶座。
[語譯]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遷都燕京,一直傳位十七代,到崇禎帝國時,國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為非作歹,再加上社會到處一片混亂,闖王李自成的勢力不斷擴大,終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毀了明朝的天下。
[故事]
中國歷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為嚴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軍所滅,忽必烈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運,在勢力強大的清軍的攻勢下,明朝滅亡,破關而入的滿族建立了大清帝國。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時候,許多忠臣義士奮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國家的勢力,雖然最后還是失敗了,但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鄭成功,這個和臺灣有著密切關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時,就非常痛恨那些賣主求榮的人。
有一次,他帶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懸賞總督的首級來改變僵局,結果有個人果真提了總督的首級來領賞。
鄭成功知道后,很氣憤地將這個人斬了,旁人問他原因,他答道:
“ 國家會如此衰敗都是因為賣主求榮的人太多了,如今這個人是 總督的心腹,卻也照樣將主子殺了來討賞,我能留這種人嗎?”
由此便可以看出鄭成功剛烈耿直的個性。
44、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夸
[注釋]
膺景命:領受天命的意思。靖:平定。克:達到。大定:完全平定。
[語譯]
清兵入關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亂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來。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體制也十分有規模。
[故事]
明末時,床王李自成將攻占北京,吳三桂奉派出守三海關,當時有人將名妓陳圓圓獻給吳三桂,吳三桂對她自是疼愛有加。
后來,李自成攻下了北京。這時,吳三桂的父親吳驤為了阻止李自成,便決定將陳圓圓獻給李自成,則要吳驤勸吳三桂投降。
吳三桂知道父親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動,后來聽到陳圓圓已經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決定親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場大戰后,李自成眼看形勢極為不利,便將吳驤殺了,接著又要殺陳圓圓。
陳圓圓向李自成獻計,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陳圓圓,而吳三桂雖然收復了北京,但清兵也在這時入了關。
45、道咸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同光后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
[注釋]
道咸:道光和咸豐兩位清朝皇帝。都鄙:京都同光:同治和光緒兩位清朝皇帝。歿:滅亡。
[語譯]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爆發了鴉片戰爭,使得英法聯軍進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統皇帝,國勢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終于被國民政府推翻了。
[故事]
鴉片戰爭之后,帶來了清朝末年一連串的內憂外患。
當時掌大權的人如磁禧、李鴻章等人,缺乏新觀念,一旦與西方的新文明接觸后,一時無法調整自己的舊思想,就在許多溝通不良的情況下,使得中國的國土就這么被外人蠶食鯨吞了。
光緒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統皇帝即位。這位年僅三歲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當他身穿龍袍,端坐在王位上舉行儀式時,竟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這時他的父親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這句話似乎已說出了清朝的命運,宣統皇帝才當了三年就被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軍隊推翻了,也使得中國正式步入民族時代。
46、革命興 廢帝制 立憲法 建民國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注釋]
帝制:皇帝的制度。憲法:國家根本大法。茲:這里、此處。治亂:太平與戰亂。興衰:興旺與衰敗。
[語譯]
個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國,制定了國家大法,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國,歷代帝王世系宗譜,都詳細記載在此處,太平與戰亂,興盛與衰敗,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尋。
[故事]
一項革命活動要從發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種天時地利,最重要的還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黨政者的昏庸無知,招致許多西方國家的侵略,不僅國家命運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這種情形下,才有了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軍起來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跡。
由于當時百姓早已唾棄清朝的虛弱無能,于是,革命的號角一響,有志之士便紛紛響應,經過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終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國。
1950年,由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首先提出“中華民國”的國號。
“中華民國”的稱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貢獻之一,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參議院后,才正式決定以它為國名。
47、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后漢三 國志四 兼證經 參通鑒
[注釋]
繁:多的意思。次:順序。證經:查證經書。參:參考。通鑒:就是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鑒》。
[語譯]
史書雖然很多,讀的時候要按順序:
先讀:《史記》,然后讀《漢書》,再來就讀《后漢書》,最后讀:《三國志》。
讀的時候要多查證其他的經書,以及《資治通鑒》,這樣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是讀史書者必讀的,這些書各有各的特色。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本史書,這本書是由皇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內容豐富,許多歷史故事都出自這本書。
《漢書》只記載西漢的歷史,不像《史記》貫通了好幾個朝代,所以《漢書》是本“斷代史”,由東漢班固所著。
《后漢書》雖然也是寫漢代的歷史,不過它所記錄的是后漢時代的事,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所著。
至于《三國志》的內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三國時代魏、蜀、吳的激戰、斗智故事,還有桃園三結義里的 英雄們,都是書中的主要人物。
后來,明代的羅貫中就是根據《三國志》,寫了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國志》是由晉朝的陳壽所著的。
這四本書合稱四史,是中國四本相當重要的史書。
(四十八)
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維朝于斯夕于斯
[注釋]
考實錄:進一步研究歷史資料。古今:歷史的來龍去脈。維:思考。斯:指的是“這些書 ”。
[故事]
我們都知道,不論做什么事,專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態度,尤其是求學,更是需要具備刻苦的毅力。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們都曾有過一段艱苦的求學經驗,我們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為例子。
范仲淹小時侯家庭環境并不好,母親改嫁后,便帶著范仲淹到長山居住,由于他對母親的改嫁一直不諒解,所以到他年紀稍長后,便獨自離家到應天府去求學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候精神不好,或體力不濟時,范仲淹就會拿早已放在桌邊的冷水,往自己的頭上澆,好讓自己清醒過來,再繼續讀書。
像他這種刻苦求學的態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來果然當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賞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 學且勤
[注釋]
昔:以前。師:求學。項橐:魯國神童名字。趙中令:指的是趙晉,中令是官名
魯論:即為論語。彼:指趙中令。既仕:做了官。
[語譯]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學的,連年紀比他輕的神童,他都向他請教。連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況是現代的我們。
周朝宋國的趙中令——趙晉,也是位好學的人,他天天手不釋卷地讀著論語,即使已當了大官,仍然是勤學不倦。
[故事]
春秋時代,有一次,孔子與學生坐著馬車出門,在途中看到許多孩童在路邊嬉戲。其中有個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獨自玩著筑城的游戲。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邊,告訴他車子要經過,請他道路旁玩,只見相橐理直氣壯地對他們說:
“我只聽過馬車饒著城走,沒聽過拆城讓馬車過的道理。”
孔子聽了小孩的話,便對他說:
“你小小年紀,卻懂得很多嗎!”
“小魚生下來幾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來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遠,我的年紀不他們都大,當然應該懂很多事了。”
孔子聽到項橐不服氣的回答,便決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沒有石頭?什么樹沒有樹枝?什么火沒有煙嗎?”
“土山沒石頭,枯樹沒樹枝,螢火蟲沒煙。”
項橐這個小朋友是不是很聰明呢?
(五十)
披蒲編 削竹筒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椎刺骨 彼不較 自勤苦
[注釋]
批:即“打開”。蒲編:蒲草編織的書。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懸梁:懸掛在屋梁上。
錐:指鉆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語譯]
漢朝的路溫舒則將尚書抄在蒲草編織的席上閱讀,另有公孫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們都沒錢買書,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學。
晉朝的孫晉將頭發以繩子懸在屋梁上,戰國時書秦則用尖利的錐子次自己的大腿,他們兩人都是不須別人督促,便知道自動自發求學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們成為大人物的基礎。
[故事]
生為現代的人凡是都有最進步的技術和工具來解決,連寫字都有品質優良的紙張可利用,所看的書,頁頁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讀書人求學是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以下就是幾則好學的故事。
(一)
西漢有位名叫路溫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窮,只好替別人放牛,有一次,他看著滿地的蒲草,靈機一動,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編成本子,把向別人借來的書抄在上面,這樣不就有書可讀了嗎?”
于是,路溫舒便利用這種方式,苦學成功了。
(二)
戰國時代的知名縱橫家——蘇秦,在還沒有成名之前,是個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說,并且毛遂自薦要求擔任官職,因為自己學問不夠,而被拒絕了。
于是,蘇秦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讀累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繼續苦讀。
后來蘇秦成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合縱政策”(聯合六國抵抗秦國)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新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注釋]
囊螢:袋子中的螢火蟲。映雪:映照著雪光。輟:中斷、終止。負薪:背著木材
掛角:掛在牛角上。苦卓:有艱苦中顯出毅力來。
[語譯]
晉朝的車胤用沙袋裝著螢火蟲,借其微弱的燈光來讀書,而孫康則打開窗戶,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閱讀,他們的家境雖然都相當貧窮,可是卻能堅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廢。
漢朝朱買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讀書,而隋朝李密為人放牛時,也隨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準備閱讀。雖然環境是如此艱苦,但他們求學的毅力仍不變
[故事]
古人的求學環境是很惡劣的,但是,許多有成就的人,借著刻苦自勵的方式,還是能成為大人物,實在令人欽佩。
漢朝時,有個懂得利用時間讀書的人,名叫朱買臣。
每天,朱買臣得上山砍柴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當他砍柴時,總不忘把書本放在樹下讀;背柴回家時,也是邊走邊捧著書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對他大吼:
“家里這么窮,你整天捧著書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買臣哀求崔氏不要離開,但是,崔氏仍然執意要走。
于是朱買臣只好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不過,好學的他仍然手不釋卷的讀書。
幾年下來,朱買臣當上了會稽的太守,回鄉時,坐著大轎,風光及了,這時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買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邊。不過,朱買臣卻拒絕了崔氏的請求,寧愿一個人逍遙自在的過日子。(五十二)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注釋]
蘇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學家蘇洵的外號。猶悔遲:還不會后悔太晚。小生:后輩。
[語譯]
宋朝的蘇洵,一直到二十七歲,才覺悟到發奮讀書,終于成了宋朝的大文學家。
像蘇洵年紀以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讀書,而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剛求學時,更應把握時間,用功讀書,才不至于到了老年時后悔莫及。
[故事]
據說,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二十七歲時仍認識不了幾個字,直到哥哥中了科舉考試,做了大官后,才開始覺悟到自己的不學無術。從此,蘇洵便專心地研讀,進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閑的習性,正日與書為伍,一心想參加考試,沒想到竟然名落孫山,他很喪氣地回到家里,把從前寫過的文章統統找出來燒了,從此必門苦讀。
蘇洵痛下決心,苦讀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可以寫文章了,便提筆寫了一篇,一時文思泉涌,許多道理很自然地從他的筆下寫出來,蘇洵覺得仿佛這幾年所讀的書,使他的腦子裝滿了學問。
于是,蘇洵的學識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學家歐陽修,從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爭讀的作品。
(五十三)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注釋]
梁灝:宋朝人,最喜歡念書。大廷:朝廷的意思。魁多士:在眾多讀書人之中,勇奪第一名
稱異:認為奇特。小生:年輕人。宜:應該。
[語譯]
宋朝的梁灝八十二歲才考上狀元,在朝廷上面對皇帝的問題,對答如流,其機智與學問超越眾多讀書人之上。
如梁灝這般老的人都還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稱嘆奇特,而我們這些年輕人更應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讀書才對。
[故事]
宋朝時,有個名叫梁灝的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參加考試,想一舉成名 ,可是年年考,卻年年落榜,雖然已經考了無數次,但他卻一點也不灰心。
梁灝的兒子也是好學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經高中狀元了,梁灝見兒子中了狀元,除了高興之外,自己的期許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狀元。
從此,他更用功,每一個朋友見到他如此用功,就勸他不要這么辛苦,兒子已是狀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還要自己去爭功名呢!
但是,梁灝并沒有受這些話的影響,仍然日夜苦讀。黃天不負苦心人,在他八十二歲那一年,他終于考中狀元了。
當皇帝召見他時,他的表現絲毫不遜于年輕的狀元,所以深得別人的贊賞。
梁灝對于自己以滿頭白發的高齡才中狀元,一點也不以為意,因為他終于達到了目標,完成了心愿。
(五十四)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注釋]
瑩:祖瑩,字元珍,北齊人。詠:吟誦。泌:李泌,唐朝人。賦棋:以下棋為題,寫了一篇詩賦。
穎悟:聰明而領悟力強。效:作為模范效法。
[語譯]
北齊的祖瑩在八歲的時候即能吟頌詩詞,唐朝的李泌其歲便能以下棋為題而作詩賦,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們兩人的才智高超,頗受當時人們贊賞與欽佩,而你們現在正值求學之初,更應該以祖瑩和李泌為榜樣,效法他們的行為。
[故事]
祖瑩是北齊時的人,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詩經》及《尚書》一類的書。
由于祖瑩整天手不釋卷的用功讀書,常常連覺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燈火給藏起來,不讓他讀的太晚。
好學又聰明的祖瑩,便在父母都睡著后,拿出自己預藏好的火種來照明,為了不讓父母看見,他還拿了衣服把門窗遮住,為的是要安心讀書。
祖瑩有一次讀的太晚了,竟睡過頭了,醒來事以誤了上學的時間,便匆忙的趕到學校去,正好論到他要上臺講《尚書》。這時,他才發現帶錯了書,可是祖瑩很鎮靜的把《尚書》的內容背了一遍,不僅快而且連一個錯字也沒有,令在場的同學都吃了一驚。
祖瑩長大后,果然在朝中擔任秘書及著作郎的工作,這個成就是他用功所換來的。
(五十五)
蔡文姬 能辯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注釋]
蔡文姬:東漢蔡邕的女兒。辯:分辨、判別。琴:琴聲。謝道韞晉朝謝安的侄女。
詠吟:詠詩作對。聰敏:天資聰明靈敏。 自警:自我警惕。
[語譯]
蔡文姬不但喜歡讀書,甚至可以從琴音中辨認出將有不尋常的事要發生;謝道韞因很會吟詩作對,所以非常受謝安的贊賞。
像這兩為女子,一個精通音樂,一個擅長詩賦,都是如此聰慧,身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積極充實,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東漢的學者蔡文邕,有個能分辨琴聲的女兒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彈琴自娛時,突然一根琴弦斷了,正在一旁看書的蔡文姬便對蔡邕說: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斷了?”
蔡邕見蔡文姬并沒有回頭,竟能聽出哪根琴弦斷了,大感驚訝,新想,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斷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對父親說:
“怎么第四根弦也斷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驚,這時才確信蔡文姬的確有音樂天分。
謝道韞是晉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晉朝知名的宰相謝安)看見窗外正在飄著雪花,一時興起,便想考考侄子們的作詩能力。
他問他們“大雪紛紛何所似”?
謝道韞的哥哥謝朗回答說:
“撒鹽空中差可擬”
謝道韞接著說:
“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安看看謝道韞,很高興小小年記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有為者 亦若是
[注釋]
方:恰好、才。舉:推選。作:作了。彼:他。正字:負責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當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樣。
[語譯]
唐玄宗時劉晏以小小的年紀,被認為是神童,而且被推舉為正字官,其名聲一直流傳至今。
劉晏當時雖然年紀幼小,但卻以擔當國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為名揚天下的人,自我期許、勉勵,且奮發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劉晏一樣有所作為的。
[故事]
劉晏是唐玄宗時的一個小神童,據說,他曾經寫了一篇《東封頌》的文章獻給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贊不決口,于是,便召見劉晏,當他見到劉晏還是個孩子,不僅對他的寫作能力感到懷疑,便命宰相親自考劉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說:
“劉晏真是個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確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劉晏擔任正字官,相當于現在的國立編譯館館長。劉晏小小年紀,卻能勝任這個官職,實在是不容易啊!
劉晏不僅受到玄宗的喜愛,就連玄宗的龐妃揚貴妃,也非常欣賞劉晏的聰明伶俐。
有一次,在貴妃的寢宮里,玄宗對陪在貴妃身邊的劉晏說:
“你這個正字官,還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劉晏說:
“朋友這字個我無法正。”
原來當時許多人朋比為奸,結黨做壞事,劉晏就是利用這個字來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釋]
壯:長大。行:做。致君:盡力輔佐君王。澤民:為百姓謀福利。揚:顯揚顯:顯耀。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孫生活富足。
[語譯]
小時侯要多學習,長大后要知道去做,對國家盡力,提人民謀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聲,可以使父母感到榮耀,光耀祖先,還可以造福后代子孫。
[故事]
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子,自幼就是一個懂事孝順的人,據說他的父親叫孔紇,是個大力士,有一天,孔紇和妻子來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個兒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孔紇便去世了,孔子隨著母親來到魯國曲阜縣。孔子每天都會把家事做好,夜晚臨睡前,還替母親捶背,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孔母則常常鼓勵孔子要好好讀書,長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揚眉吐氣。后來,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孔子難過之余,牢記母親的教誨,更加用功讀書。
沒多久,孔子博學的美名傳遍整個魯國,許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為師,孔子也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說是“幼而學”、“揚名聲,顯父親”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遺子 金滿籝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攻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注釋]
遺:留。籝:竹箱子。一經:一部經書。攻:成果。戒:警惕。
[語譯]
有些人為子孫留下了大比的錢財,我只教導子孫研讀經書,明白事理。
講了這么多道理,只是要讓大家知道,凡是勤勞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要時時勉勵自己勤學用功才是。
[故事]
我國的詩仙李白,小時侯也很貪玩,后來受到一見事的啟示,才立志讀書,成為大詩人。
這次,貪玩的李白又逃學了,他來到河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鐵杵在石頭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問她:
“老婆婆,你磨這根鐵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繡花針呢!”
李白聽了,很吃驚的說:
“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見李白的表情,便笑著對他說:
“只要我每天不斷的磨,總有一天,這根鐵杵就能磨成針了。”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中完全覺悟了,他心想,不能再這么貪玩了,應該好好把握時光,做些有意義的事才對。李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后,果然成為唐朝的大詩人。
【三字經相關故事】相關文章:
《三字經故事--中華經典故事》05-24
三字經的故事詳細解讀及故事05-20
分享三字經的故事11-03
三字經的故事分享09-29
三字經名人故事10-20
三字經小故事09-25
關于三字經的故事07-05
三字經的經典故事06-09
三字經故事解釋08-06
三字經講故事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