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三字經全集解釋

時間:2024-08-25 11:09:10 三字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三字經全集解釋

  新三字經更加適合兒童誦讀,極具知識性,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新三字經全文解釋

新三字經全集解釋

  1、春日暖,秋水長,

  2、和風吹,百花香。

  【注釋】

  1、春季是播種的季節。春天氣候溫暖,適宜于草木生長,比喻良好的生存環境。這是全文的起興。用“興”的藝術手法來寄托和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興藝術手法。

  和風:溫和的風,多指春風。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國的花蕾、花朵。

  時代社會的發展,像長江之水一樣,滾滾向前。青少年生氣蓬勃,像花朵一樣綻放在祖國的百花園中,沐浴著春天的陽光,茁壯成長。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棟梁。

  【注釋】

  3、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最重要、最寶貴的時期,是形成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最關鍵的時期。

  理想:對未來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

  4、志:志向。

  棟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時期樹立遠大理想,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義,有著深遠影響。立志是人生的首要問題。《尚書·周書·周官》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孔子重視人生立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孫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們應該牢記先賢們的教誨,在平凡的崗位上去干大事業,在振興中華的偉業中立志做棟梁之材。極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強,

  6、生我材,為興邦。

  【注釋】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自強:一種自我激勵、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詩篇《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邦:國家。天道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誰也不能阻擋,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永不松懈。

  每個青少年都應該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生命價值,不要虛度時光,把自己鍛煉成為祖國建設事業中的棟梁之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貢獻智慧和力量。

  7、倡和諧,民所望,

  8、興道德,國運昌。

  【注釋】

  7、倡:提倡;倡導。

  和諧:相處融洽友愛,不爭執,不互相仇視。

  望:盼望;希望。

  8、興:開始;發動;使之興盛、盛行。

  道德:指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

  國運:國家的命運。

  昌:興旺;興盛。

  構建和諧社會是廣大民眾的熱切希望。只要全社會大興道德之風,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齊明,魚游春水燕舞惠風。豐衣足食百姓安寧,風雨同舟樂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10、光陰迫,惜時間。

  【注釋】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時期,猶如一年四季中美麗的春天,孕育著無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緊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見青春》中說:”少年見青春,萬物皆嫵媚。“少年強,中國強,少年一代的素質決定著祖國未來的命運。

  《顏氏家訓·勉學》曰:”光陰可惜,譬諸逝水“。唐代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寫道:”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光陰易流逝,少年時當珍惜時間,奮發有為。

  11、生有涯,知無限,

  12、苦攻讀,莫偷安。

  【注釋】

  11、涯:水邊。泛指邊際,如天涯海角、一望無涯。

  12、苦攻讀:刻苦讀書。

  莫偷安:不要只圖眼前的安逸,而讓時光偷偷地溜走。

  《莊子·養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這就要求我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讀書、學習、工作,不能得過且過。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學習,努力奮進,不能貪圖安逸。一個人要有緊迫感、饑餓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頑強進取。艱難從懶惰生,苦處經偷安來。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壽序》中講過:”人生世上,寸陰可惜,豈可晷刻偷安耶?“我們應該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

  13、求學路,曲彎彎,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釋】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個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種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彈性的弓背和堅韌的弓弦組成。人利用張弓的瞬間爆發力,將箭射向目標。

  箭:古代兵器,長約二三尺的細桿上裝有尖頭,桿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發射。現代射箭用的箭頭一般用鋼、鋁合金等制成。

  學習、求知沒有一帆風順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滿著艱辛。”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應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15、頭不回,弦不斷,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釋】

  15、頭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說明”開弓沒有回頭箭“。

  弦:弓背兩端之間系著的繩類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彈性。

  16、渝:改變,多指態度或感情。

  勇:有膽量,不怕危險和困難。

  就像射箭,人一旦選準目標,就不能中途斷弦,要有堅韌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當我們踏上正確的求知道路,就應該像離弦的箭一樣,百折不回頭。

  17、大海闊,踏浪尖,

  18、高山險,勇登攀。

  【注釋】

  17、闊:面積寬廣。

  浪:水面上涌流時形成的波浪,起時為浪,伏時為波。

  浪尖:比喻困難最大、矛盾最為尖銳的地方。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處向高處邁進。

  攀:抓住東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閬《酒泉子·憶余杭》詞云:”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人要敢于面對挑戰,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敢于拼搏。

  《荀子·勸學》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劍膽,

  20、溫而厲,恭而安。

  【注釋】

  19、琴:琴類樂器的統稱。古代文人賢士常以”琴棋書畫“來修煉自己的情操。

  劍:古代兵器,長條形,一端尖,兩邊有刃,安有劍柄。戰國時期男子佩劍風靡一時,文人雅士常佩劍而行。

  20、溫:溫和。

  厲:嚴厲。

  恭:莊重而有禮貌。

  安:安詳。

  元代吳萊詩篇《寄董與幾》云:”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琴心劍膽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膽識,乃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完美體現。

  《論語·述而第七》曰:”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言談、面部表情甚至體態語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養。如能做到既溫柔又嚴肅、既謙恭又莊重,那就掌握了為人處世的要訣。

  21、鐵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勝必謙。

  【注釋】

  21、鐵可磨:傳說唐代詩人李白少時讀書,中途廢止。遇一老嫗,磨鐵杵(chǔ),欲作針。李白感悟,發憤讀書,終成詩仙。這一故事在民間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諺語。

  石可穿: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石可穿“來自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誥》中說:”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鉆,使穿一石盤,厚五尺許,云:‘穿此盤,便當得道。’其人乃晝夜穿之,積四十七年,鉆盡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堅石穿這一成語來說明:只要意志堅定,石頭也能穿透。

  22、攻:攻打,進攻。

  克:戰勝,克服。

  謙:虛心,不自滿,肯接受他人意見。

  只要意志堅定,鐵杵可以磨成針,石頭也能穿透。一個人對于學習或工作上的困難,不攻則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來。當取得成績或取得勝利之后,我們也不要驕傲,而要保持謙虛。

  23、我學子,重師禮,

  24、感師恩,為人梯。

  【注釋】

  23、我學子:指學生。

  重師禮:做學生的要尊重老師,對師長要有禮貌。

  24、恩:恩情。人梯:一個人讓他人踏著自己的肩膀向高處攀登。此處喻老師為培養學生成人作出的奉獻。

  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二程集》說:”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譚嗣同在《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中說:”為學莫重于尊師。“學生對老師應該感恩報恩。老師是自己攀登知識高峰的引路人和前進的階梯。古人云:”惟賢者,能為報恩“。知恩、感恩、報恩,應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條道德準則,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25、燃紅燭,化春泥,

  26、嘔心血,育桃李。

  【注釋】

  25、燃:燃燒。

  燭:用蠟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東西,多為圓柱形。

  燃紅燭:語出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篇《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化春泥:語出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6、嘔心血:形容老師為培養人才而費盡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樹,春天開白花或粉紅色的花,果實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樹,落葉小喬木,花白色,果實球形。”桃李“用來比喻老師所栽培的后輩或所教的學生,如”桃李滿天下“。

  教師為了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可貴品質,就像蠟燭默默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燭淚流干成灰。教師辛勤育人的奉獻精神又像落花,雖然飄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麗的春花。教師更像園丁,為了學生的成才嘔心瀝血,他們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一代棟梁木,滿園桃李花“。

  27、授知識,傳道義,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釋】

  27、知識: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經驗的總和。這里主要指科學文化知識。

  道義:道德和正義。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圖畫刻在石頭上做紀念,為碑。

  韓愈《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責任,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正義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教書育人“。教師在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華、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29、學與思,琢與磨,

  30、知與行,相交錯。

  【注釋】

  29、學與思:主要講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惘然無所得,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將不光之物,經過磨,使之光滑、鋒利、美觀。

  琢與磨:此語出自《詩經·衛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的進修、德行的砥礪、學問的研討或文章的修飾。

  30、”知“、”行“問題是中國倫理學說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庸·禮記》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里明確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這里提出”行“貴于”知“的觀點。在宋、元、明、清的哲學中,程朱學派以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明則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則提出”行“先于”知“的觀點,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學習實效。讀書忌死讀,否則變書奴。只有把學到的東西,經過思考,成為自己頭腦里”會發酵“的知識,才能做到”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葉圣陶語)。我們既要重視倫理道德的實踐行動,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認知和主觀修養,兩者相交運行,相與促進,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毀于惰,

  32、荒于嬉,敗于奢。

  【注釋】

  31、毀:破壞;糟蹋。

  惰:懶。

  32、荒:荒蕪;荒廢。

  嬉:游戲;玩耍。

  敗:敗,失敗。

  奢:奢侈;揮霍。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解》)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一勤敵萬難,苦練出英華。我國有句古訓:“大抵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許多失敗的人是被懶惰所“毀”掉的,一個人過于貪玩、貪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節儉敗由奢。”人不能過度地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過,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釋】

  33、省:反省,回顧和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吾:我。

  過:過失;錯誤。

  “省吾身,思己過”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溫習了呢

  34、言必行:說了話就要去做,行動一定要堅決。

  行必果:指行為堅決果斷。

  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善于進行自我批評。省吾身、思己過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種修養方法。這種自我修養方法在當代仍然有其現實意義。

  中國人歷來注重為人要講誠信,如“一”開頭的成語有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論語·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強調言出于衷,說話算數,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個方面是說了就要做,付諸實踐。孔子認為,君子以言過其實、說了不做為恥辱,為人應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35、敗與勝,非天命,

  36、得與失,乃互生。

  【注釋】

  35、敗與勝:指人事業上的成功和失敗。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決定的,還有人主觀努力的因素。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不要產生宿命論,不要產生自卑心理,不要產生聽天由命、消極頹廢的悲觀情緒。

  人生的所得與所失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相轉化的。懂得了這一道理,我們就可以在“得”與“失”之間做自我調節,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

  37、勤奮者,功必成,

  38、開創者,業必興。

  【注釋】

  37、奮:精神振作;情緒高漲。

  功:功勞;成效;本領。

  38、開創:開始建立,創建。

  興:興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奮學習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領,取得成功。

  君子敢為天下先。開創者免不了會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但也會欣賞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麗風景。克服困難、勇于開創事業的人,必能興旺發達起來。

  39、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難成龍。

  【注釋】

  39、貪:不知滿足,貪得無厭。

  逸:安樂;安閑。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動物。這里指那些沒有開拓精神、只會跟著別人腳印走的人,難以成為出眾的優秀人才。

  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

  貪圖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終會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不開拓進取、得過且過的人,終將只是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高潔青蓮若為官,光風霽月伴清廉。世人都學蓮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圖小利,毀名聲,

  42、貪大財,易喪命。

  【注釋】

  41、圖:謀劃;極力希望得到某種好處。

  圖小利:貪圖小便宜。

  毀名聲:毀掉自己的名譽。

  42、貪大財:貪腐、貪戀錢財的禍國殃民者。

  喪命:凡貪大財的不正義之人,均為違背道德、觸犯法令的罪人,這種人容易喪掉性命。

  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人應該像鳥兒愛護自己的翅膀一樣珍惜愛護自己的名譽。假如因為一時貪圖小便宜而使名譽受損,實在得不償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歷史上因貪財而喪命的還少見嗎?我們每個人都要引以為戒。

  43、私欲烈,弊叢生,

  44、心懷公,百路通。

  【注釋】

  43、烈:猛、威、強烈。

  私欲烈:這里講的私欲,指那種強烈的個人私欲,個人私欲一旦達到了“燃燒”的程度,就會變為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淵。

  弊:害處;毛病。

  叢生:聚集而生或接連不斷發生。

  44、心懷公:心懷公心。

  一個人強烈地追求個人私欲,各種各樣的毛病和危險便會接踵而來。相反,一個公平正直之人,一個為群眾利益著想、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眾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經,

  186、踐行者,事必功。

  【注釋】

  185、“正清和”三字經是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不信邪,曰為正;不混濁,曰為清;不暴戾,曰為和。

  186、踐行:實行;實踐。

  事:事業;工作。

  功:成功。

  文懷沙先生認為: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東方大道志在貫通斯三氣也。這是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時代感受的升華,是為人處世的經典要義。因為“正清和”三字很經典,所以說它“是三經”。以“正、清、和”三字經為座右銘,做人做事就一定會成功。

  187、不信邪,曰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釋】

  187、信:信奉。

  邪:不正當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倫理思想,意義與“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執其中。

  不信奉邪說,不動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別人論短長。

  儒家學說信奉中庸之道,我們的祖先不僅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為執政治國的方略。一個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準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莊正道上前進。

  189、腳不斜,心不驚,

  190、中正者,樂平生。

  【注釋】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門邪道的人,心里是不會一驚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騙、偷的人,總是心驚膽戰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樂安寧的。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渾濁,曰為清,

  192、陰陽分,涇渭明。

  【注釋】

  191、渾:混亂。

  濁:不干凈。

  清:指清潔、清廉、清風、清心。

  192、陰陽:我國古代哲學指宇宙中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這里指人品的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等對立的方面。

  涇:涇河,發源于寧夏,流入陜西。

  渭: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陜西流入黃河。

  涇渭明:是涇渭分明的簡縮。涇河水清,渭河水濁,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兩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們應該做一個心中純潔不渾濁、靈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塵的人,做一個”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人。一個人內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為有清與濁、靜與躁、正與邪之分,二者勢不兩立,界限分明。我們應該扶正祛邪,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

  193、欲不貪,情不縱,

  194、心清者,人必敬。

  【注釋】

  193、欲:內心的欲望。

  貪:貪得無厭;貪婪。情:情感;情緒。縱:放任;不約束。為人要本分、謹慎、正派。內心要保持清靜,不可有貪婪的欲望,不要放縱自己的情感,更不要做貪得無厭、欲壑難填的人。一個心清如鏡、淡泊名利的人,必定會贏得人們的尊敬。

  195、曰為和,不紛爭,

  196、和為貴,和則興。

  【注釋】

  195、和:和睦;和善;和諧;和平。

  紛爭:紛亂;爭執;抗爭。

  196、和為貴:語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指事事做得恰當,因而和諧,最為可貴。

  興:興旺。

  什么叫做和呢?就是彼此謙讓,不爭執,沒有紛亂。要人和,首先要心和,要戒爭、戒吵、戒斗。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要”和“不要”爭“。正如古人云:和則勝,爭則亂。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把”人和“擺在比”天時“、”地利“還高的位置。和諧了,一切就會興旺起來。”和“是各種道德規范的共同指向,人們用道德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就是要與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身和諧一致。

  197、一人力,難經風,

  198、百人力,能抗衡。

  【注釋】

  197、經:禁受;承受。

  198、衡:泛指稱重量的器具,亦指不傾斜。

  抗衡:對抗,不相上下。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難以經受大風、狂風的沖擊。換言之,一個孤立的人,是難以在社會上生存的。南北朝時北齊的劉晝在《劉子·薦賢》中說:”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構。“錢穆先生也說:”一木難以撐大廈,一葦何以障狂瀾?“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創大業的。

  若一百個人團結起來,其力量、智慧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其力量比一百個人各自單獨的力量相加,不知要大多少倍,就會成為對不公平的一種抗衡力量,能和任何外在力量相持抗衡。正如施耐庵所云:”須知豪杰同心處,利斷堅金不用疑。“(《水滸傳》第三十五回)

  199、千人力,大無窮,

  200、萬人力,四海寧。

  【注釋】

  199、千人力,大無窮:眾多人的力量、智慧凝聚在一起,就會成為”合金剛“這種”合力“,是巨大無窮的。

  200、萬人力:并非指一萬人之力,而指廣大民眾的力量。

  四海:指全國各處,也指全世界各處,這里指社會。

  寧:安寧。

  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主術訓》中說:”千人之群無絕梁,萬人之聚無廢功。“明朝的劉基也在《郁離子下》中說:”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千萬個民眾團結起來,祈禱和平,捍衛和平,社會就會穩定、安寧。

  201、國不和,刀兵起,

  202、家不和,骨肉離。

  【注釋】

  201、刀兵:泛指武器。轉指戰爭。

  202、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

  離:離心;不團結;不是一條心。

  唐朝史學家李百藥在《北齊書·孝昭紀》中說:”同胞共氣,家國所憑。“一個國家內部不和諧,就會發生戰爭和騷亂。國與國不和,就會挑起戰爭。一個家庭不和睦相處,成員就不會是一條心,乃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骨肉分離。”家不和,外不順“,這句民諺道出了家不和不僅會給個人生活帶來痛苦,還會影響到自己的事業。

  203、人不和,心不齊,

  204、志不和,道分歧。

  【注釋】

  204、志:人的志趣、志向;人的理想。

  歧:大路分出的小路;不相同;不一致。

  分歧:指思想、意見、方法、方向不一致。

  人不和必然導致心不齊,而心不齊又影響人的不和。要人和首先得心和,這樣才能同心同德。人與人之間如果志趣、志向不和諧,就會產生思想、方法上的不一致,甚至會影響到不同道路的選擇,所以志同才能道和。

  205、社會和,少暴戾,

  206、民族和,國之基。

  【注釋】

  205、戾:罪過;兇殘;乖張。

  暴戾:粗暴野蠻;殘酷兇惡。

  人與人之間和諧了,就能減少社會生活中的粗暴、殘酷野蠻現象和罪惡行為。

  民族與民族之間和諧相處,相互友好,是一個國家穩定安寧的根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團結是我們事業取得繁榮發展的基本保障。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尊重。

  207、將相和,力生威,

  208、家庭和,萬事吉。

  【注釋】

  207、將相和來自一個歷史故事。

  戰國時,趙國大將廉頗居功自傲,輕視欺辱丞相藺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可乘之機,始終忍讓。廉頗得知丞相的苦心后,深自愧悔,親到相府負荊請罪,將相和好,使國力生威,使強秦不敢侵凌。

  將相和的故事千百年來為世人傳誦,說明了領導者之間團結、和諧的極端重要性。”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領導者是帶領群眾前進的火車頭。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因。”國家“由”國“和”家“二字組成,沒國便沒家,沒家便沒國,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和諧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做到家庭和諧需要念好”三字經“---孝、愛、和。孝,是和諧家庭的陽光;愛,是和諧家庭的核心;和,是家順之珍。

  209、港澳臺,親兄弟,

  210、同根生,共呼吸。

  【注釋】

  209、港澳臺:指香港、澳門、臺灣。

  香港、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永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香港、澳門同胞與內地人民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情同手足,親如一家。香港、澳門、臺灣的同胞與大陸各族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從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孕育生長起來的,有著同呼吸、共命運、唇齒相依、不可分離割舍的骨肉親情。

  211、和合力,勝金玉,

  212、和生祥,彩云歸。

  【注釋】

  211、和合力:是高占祥《文化力》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文化概念。文化和合力,是一種把不同質的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更強大的文化力量。

  勝金玉:意思是和合力是戰勝困難、創造財富的巨大力量,它的價值遠遠勝過黃金和白玉。

  212、和生祥:和氣致祥。語出《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戾;祥多者其國安,戾眾者其國危。

  彩云歸:這里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著和氣致祥的結果,如彩云飄來,呈現一派其樂融融的彩云歸美好景象。

  文化合和力通過文明的方式,把一種力同另外幾種力整合在一起,形成“難以想象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加之遠勝金玉。

  和睦融洽可以帶來吉祥幸運。當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候,高占祥寫了一首《彩云歸來更美麗》的歌曲,歌中寫道:“彩云歸,彩云歸,彩云歸來更美麗。你飄回了祖國的藍天,親吻著神州的大地。你給濠江帶來了芳香,你給生活帶來了甜蜜。

  213、倡五講,揭新篇,

  214、尊四美,揚新帆。

  【注釋】

  213、”五講“:指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214、四美: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

  ”五講四美“是我國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關于精神文明的行為規范。高占祥在團中央工作時參與和倡導了這一活動。1981年12月25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央愛衛會、全國學聯、全國倫理學會、中國語言學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等九個單位,聯合向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發出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倡議。”五講四美“活動有益于培育有涵養、有教養、有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這項活動的開展,揭開了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的新篇章。

  215、講文明,忌野蠻,

  216、講禮貌,忌傲慢。

  【注釋】

  215、蠻:粗野;不通情理。

  文明是人類進步的標尺,是文化修養、思想素質的集中體現;野蠻,是失去理智、缺乏教養的集中表現。野蠻與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我們要講文明,忌野蠻,就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認清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丑惡,并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對照自己的言行,培植文明、杜絕野蠻,做一個講文明的人。

  禮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言而有禮,文雅謙和,舉止端莊,彬彬有禮。這樣與人交流不僅會帶來愉悅,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而傲慢則與禮貌相反。它的要害是自視甚高,其實甚低。老舍先生說:”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我們應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做一個有禮貌的人。

  217、講衛生,忌污染,

  218、講秩序,忌散漫。

  【注釋】

  218、秩序:有條理,不混亂。

  散漫:隨隨便便,不守紀律。

  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一個講衛生的人。講衛生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講個人的衛生,維護個人的形象和增進身體的健康;二是搞好環境衛生,不要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等,以保護環境的干凈、整潔。

  我們要遵紀守法,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守秩序的人。一切社會活動及集體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規章條理,提出約束,要求成員共同遵守,以保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作為個人,也應當按秩序辦事,不能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219、講道德,忌空談,

  220、日日新,不間斷。

  【注釋】

  220、日日新:即每天都有提高和進步,日新月異,從不間斷。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會與生俱來,也不是靠空談所能獲得,應當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古人云:”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要想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就應當自覺地在一時一事中修養,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日久天長,積微成著,于是自己的品德便會漸入佳境。古人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奇求新是一種對新思想、新觀點、新事物的熱烈追求,這是開辟新領域、創造未來的動力。應該持之以恒,不可中斷。

  221、心靈美,無邪念,

  222、語言美,無臟言。

  【注釋】

  221、心靈美:要求做到”愛國、正直、誠實“。

  222、語言美:要求做到”和氣、文雅、謙遜“。

  心靈美指人的內在美,是德育和美育的統一。要做到心靈美,必須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努力做到無邪念、無邪心、無邪行、無邪惡。語言美是心靈美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要做到語言美,就要加強語言修養及文化修養,說話不帶臟字,不吐惡言,不罵人,談吐文雅謙遜。

  223、行為美,做典范,

  224、環境美,建樂園。

  【注釋】

  223、行為美:要求做到”勤勞、友愛、守紀“。

  典范: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

  224、環境美:要求做到”衛生、整潔、綠化“。

  美的行為來源于美的心靈。我們要做到行為美,不僅要記住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而且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瑣事做起,讓美的行為處處閃光,爭做行為美的典范。

  美的環境要靠大家創造和維護。人人都要愛護環境,人人都要動手美化環境。從個人環境到家庭環境,從公共場所到祖國江山,靠我們的雙手可以做到綠化、凈化、美化。我們在舒適、美觀的環境中生活,那時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祖國處處是樂園。

  225、我中華,開新紀,

  226、倡文明,興正義。

  【注釋】

  225、紀:紀元。

  226、倡:提倡;倡導;發動。興:使興盛;流行。龍興華夏,燕舞陽春。

  二十世紀這一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偉大輝煌的成就,開辟了二十一世紀的新紀元。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著祖國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全國人民正在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在這個新世紀的開端,我們國家進一步倡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大興正義之風,大樹科學發展觀,大力構建和諧社會,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227、五千年,文化力,

  228、傳至今,了不起。

  【注釋】

  227、文化力:即文化的生產力、影響力、傳承力和牽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動力。這一思想在《文化力》一書中有較為深刻、具體的闡述。

  228、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他三國為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倫。那三個國家因為沒發明紙張,許多資料無法記載下來,致使當年的輝煌湮沒無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印刷術使得文明沒有中斷,流傳至今。

  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都是靠文化力的傳承。所以,每個人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高度重視文化修養,大力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外國文化精華,從而更好地發展文化力、升華文化力,用文化力推動個人進步,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我國在商代就有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文字(金文),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就有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這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造紙術有力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使當時我國的科學技術領先于世界。我國在五千年的歷史沿革中,文明不斷得到發展、豐富,傳承至今,為人類的文明做出極其巨大的貢獻,真是了不起。

  229、好傳統,莫荒棄,

  230、百福臨,千祥集。

  【注釋】

  229、好傳統:指前述的”仁、義、禮、智、信“等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

  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國古代先人留下的寶貴經驗,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踐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已成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是”傳家寶“,它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永爍光輝,我們要百倍、千倍地珍惜,決不能荒廢啊

  要把祖先的好傳統世世代代發揚光大、傳承下去。那樣就會百福臨門,千祥云集,更多的幸福、吉祥將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祥和、溫馨。

  231、和諧經,警世鐘,

  232、銘在心,貴在行。

  【注釋】

  232、銘: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比喻深刻記住。

  我國古代賢者多次提出天、地、人要和諧。現在倡導和諧社會實屬空前。和諧已成為經典之語,已成了后人要讀的有音無形的”和諧經“,它像警世鐘一樣在人們耳邊回響,永遠警示啟發著世人。

  我們要把”和諧經“銘刻在心上。有了堅定的志向和明確的目標,還要化作自己的實際行動。空喊代替不了實干。說得再好,喊得再響,不付諸行動,也是雞毛打鐘,無濟于事。埋頭苦干最可貴。行動是觀察一個人品質虛實的觀測儀,是驗證一個人品德高下的試金石,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的度量尺。

  233、和平頌,入太空,

  234、和諧曲,詠無終。

  【注釋】

  233、為了祈禱和平、捍衛和平,高占祥用書法寫了長詩《和平頌》。2005年10月12日9時,《和平頌》隨著神舟六號飛船遨游太空。10月17日4時33分安全返回地面。歷時110小時32分。繞地球飛行76圈,行程325萬公里。此詩榮獲世界詩人大會頒發的金獎,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作者為此榮獲”世界桂冠詩人“及聯合國”和平使者“稱號。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歷程中,我國人民譜寫出了很多動人的”和諧曲“。今人唱和諧曲,未來的新人還要唱和諧曲。世世代代的子孫,永遠在和諧的樂曲中,快樂健康地成長,溫馨幸福地生活……

  235、建小康,求繁榮,

  236、興中華,奔大同。

  【注釋】

  235、小康:”小康“一詞是儒家提出的比”大同“理想較低的一種社會理想。

  ”小康“語出《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是謂小康。

  236、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奔大同:奔向人類共同向往的大同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賦予“小康”全新的定義,率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奔小康的目的就是求繁榮,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在我國先哲的思想中,“大同”較之小康是更高境界,更高的社會理想。全民奔小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朝著“大同”的偉大理想又前進了一步。

【新三字經全集解釋】相關文章:

《新三字經》全文解釋01-12

新三字經 全文帶拼音解釋01-30

三字經全集01-26

三字經教案全集06-09

胎教三字經全集08-16

三字經的解釋01-31

《三字經》解釋01-25

三字經的全集帶拼音08-29

三字經全集帶拼音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