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風箱散文
風箱,已經從生活中消失了,但它留給我的記憶非常深刻。
從我記事起,我家就有了風箱。它長約80公分左右,寬約30公分左右,高約60公分左右。它的主要部件是毛頭,比風箱內徑略小,呈長方形,上下左右打有一個個小孔。人們把雞毛一撮一撮扎緊捆在毛頭上,毛頭上下有兩個孔是固定臂桿的,臂桿伸出風箱外,成為動力的源泉。風箱前后留有兩個進風口,進風口用小木板擋住,中間有兩個出風口。隨著臂桿的運動,雞毛緊緊地貼在風箱的四壁,空氣壓縮,臂桿向前面的木板擠壓,后面的木板打開,空氣進入風箱;臂桿向后運動,后面的木板封閉,前面的木板打開,空氣進入。毛頭的運動使一面的空氣被壓縮,從出風口出來形成氣流,灶里的柴火(或煤炭)受氣流沖擊,火就著得更旺些。
我們家拉風箱的活兒大多時候是由父親干。風箱的運動速度全掌握在父親的手里,如果需要火旺些,父親會快速拉動臂桿,“片兒塌、片兒塌”的響聲從進風口的小木板上傳出,好像在彈奏美妙的音符。
風箱用得時間長了,毛頭上的雞毛磨禿了,風箱的風便小了。于是,父親把風箱上面的插板打開,卸下毛頭,在它四周捆上新的雞毛,風箱的風便又大了。家里逢年過節殺了雞,雞毛一根也不扔,留下來給風箱用。
風箱一年四季天天用,而用得最頻繁的當屬攢豬的時節。每天下午,家里都要煮一大鍋蔓菁。要煮蔓菁當然得拉風箱,這個體力活兒由我便承擔。姐姐把蔓菁剁成塊,壘在大鍋里,添上幾瓢水,然后用一大塊塑料布把鍋蓋好。我右手拉風箱,左手往灶里填煤,那熊熊燃燒的火焰直撲鍋底,不大一會兒,鍋里的蒸汽便把塑料布撐成了圓球狀。一個多小時后,蔓菁熟了。那時生活貧困,人們肚里油水少,吃過飯不長時間肚子便咕咕叫了,而煮熟的蔓菁正好充饑。我們姊妹幾個站在灶臺前,挑自己心儀的蔓菁,剝掉皮狼吞虎咽吃起來。等我們吃完,姐姐拿起帶根的向日葵稈,把蔓菁搗碎,取出部分和上玉米面倒進豬食槽里。豬帶著感激的眼神,邊哼哼邊吃起來。
一次,我一邊拉風箱,一邊看小人書,看到高興處早忘了填煤,灶里的火不知道多會兒被風吹滅了,我還“片兒塌、片兒塌”拉著風箱,直到母親發現,我才從小人書中走出來。這天,由于我的失誤,豬晚上九點多才吃上食。
拉風箱也講究技術,掌握火候是關鍵,火的大小由拉風箱的快慢來決定。煮蔓菁、燒開水由我拉風箱,烙月餅時,就換父親上陣,因為烙月餅要用小火,灶里填的是麥“芝子”,拉幾下風箱,得停一會兒,然后再拉,父親拉風箱烙出來的月餅總是金黃金黃的。
春節快到了,家家戶戶要蒸饅頭、炸油糕、炸油餅。這時候,我拉風箱拉得最賣勁兒,因為勞動后立即有回報——香甜的饅頭,帶著油滴的油糕、油餅。我左手拿著饅頭或油餅吃,右手拉風箱,絲毫不覺得累。
這年,大哥要結婚了,院里盤起了三個大灶,煎、炸、蒸、煮都要在這三個灶上完成。結婚這天,三個風箱一起拉,“片兒塌、片兒塌”的響聲與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仿佛是一曲交響樂。
拉風箱陪伴我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這一年,父親不知從哪買回一個圓圓的鐵皮鼓風機,搖起來特別省勁兒,風還很大,我們姊妹幾個搶著搖鼓風機,好像搖鼓風機不是營生,而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從那以后,風箱便被父親扔到涼房的角落里,再沒有人去看它一眼。
1957年,隊里通了電,家里有了電燈。不知哪一年,家里的手搖鼓風機變成了電動鼓風機,一按開關,呼呼的風便吹向灶里,再不用拉風箱或搖鼓風機了。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再拉風箱是在前段時間。我去參觀博物館,看到風箱,就像見到了分別幾十年的親人,甚是欣喜,急忙過去,手握著臂桿,輕輕地拉起來,感覺把自己拉回了童年的歲月,溫馨而甜蜜。
【風箱散文】相關文章:
優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6-27
優秀散文:愛上散文06-28
經典散文精選06-28
散文:品散文要成新常態06-27
浩瀚散文07-05
冬雨散文07-05
漂泊散文07-05
茅屋散文07-05
朝圣散文07-05
等你-散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