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山青水潑茶香散文
工作忙過,終于可以好好地坐下來,想想心心念念的這一山青水了。
一抹煙青雨
深秋里,我置身于青城山下,漫天的青翠,熏染了我,也熏染了整個青城的天空。早起的晨霧在一片蔥綠之間,時而一片一片地彌漫,時而又一縷一縷地升騰,緩緩的,把跌宕起伏的青城山浸潤得如一幅水墨長卷;仿佛這青城山的生靈都落進了霧的“埋伏”里,水的“沐浴”里,縹緲幽靜。“青城天下幽”,果然名不虛傳。這不,剛下動車,就聞到空氣里濃濃的雨氣。看來,這一場“山雨欲來”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時,有私家車司機上來搭訕,她說在山上開了個飯館,上山上班時順便拉點顧客,這樣也可以增加點收入。為了節約時間,看著司機也還坦誠,價格也覺得便宜,就坐上車直奔青城后山。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前山主要人文古跡多;后山多是自然山水景觀,有原始清新之感,山路也長,徒步走完全程約6個小時。之前,我和朋友早就商量好了,我們專程去青城后山觀天然之景。剛上車不到2分鐘,雨就迫不及待地下來了。我們有些擔心,司機安慰說:“青城山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最多下5分鐘就會停,不耽誤你們游覽。”我將信將疑。這雨還真有點大,雨點打在車窗上“嘭嘭”悶響,雨簾直瀉而下,彌漫了山路,彌漫了山巒。透過車窗,放眼望向雨里的青城山,如出浴的少女,輕幔半掩著,漫漫卷卷,雨霧繚繞著,起起落落,一枝清水芙蓉,一襲水墨天青。
一潭溪水青
果然不到5分鐘,雨就停了。大概20分鐘后,我們到了青城后山腳下。山腳下有一座小鎮叫“泰安鎮”,有一條江叫“味江”。這鎮子宋時叫“味江鎮”,清代易名“泰安鎮”。大凡有山的地方必定有水,也必是山青又水秀。鎮子青山環抱,江水繞山而行,晨霧徐徐裊裊,把青城的這片后山繚繞得處處“仙風道骨”。自然這地處深山包裹之中的“泰安古鎮”,也就成了游人的“桃花源”了。難怪青城山被譽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全真道的圣地那。我們想登山回來,再細細地在“桃花源”的小鎮里閑情一番吧。
跨過晃晃悠悠的味江索橋,就是上山的石級,狹窄險峻,千回百轉。拾級而上,溪水潺潺,林木蔥翠。眼里、腳下、鼻里、心中,滿滿的都是翠綠幽涼。就連山道、石縫、亭檐下,都是濕意襲人。那綠綠的松針上凝結著水珠,晶瑩剔透,仿佛隨時都會滴落下來,濺起青綠的一潭。本來可以坐纜車上行,為了親歷青城山水,我們還是選擇徒步攀登。幾個外國友人與我們同行,一個勁地對著山水伸出大拇指比劃個不停。我們拍照他們也擠進我們的鏡頭里,伸著脖子,瞪著眼睛,咧著大嘴,一副蠱惑的表情。我們買煮熟的玉米啃著吃,他們也買,也高興地啃著吃。這玉米有一股甜香,有一股糯軟。有些用木炭烤的玉米,更是別有風味,即便大家啃得滿嘴黑黢黢的,也是興高采烈的。
依山石而行,仰頭望向山頂,只覺得順山而下的水是極為細膩的“一條”,抑或說是”一股”。這水遇到懸崖陡峭處就形成了飛泉疊瀑;遇到山勢平緩處就成了碧綠的一潭;遇到蜿蜒曲折處就順山石迂回而行。這水流極有特色,飛泉瀑布不像別處的那樣大氣磅礴,氣勢洶洶。像五龍溝的三潭霧泉,飛泉溝的幽谷飛泉,雖然都是飛流,但都極為柔和,飄飄灑灑,若說像“絲路花雨”應不為過。從飛瀑邊走過,聽不到滔天的水響,只聽得“娑娑”聲音,走著走著,成了“濕人”也渾然不覺,真是“潤物細無聲”啊。
行至半山,有一處小小的湖泊,叫翠映湖,得要坐船而過。這湖在兩山的夾縫中向前伸展,狹長幽深,兩邊山崖陡壁,古樹藤枝,青綠倒影滿湖,幽靜迷人,坐船穿游,別具一番風情。
我們走到“雙泉飛簾”瀑布邊,這是一處神奇的自然水景,雙泉就是兩道飛泉在合流處形成的前后兩個瀑布。前面的飛瀑在洞頂飄灑,如一幅珍珠銀簾掛在洞前,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地散落下來。后面的飛瀑水勢要大些,就像一條銀龍,呼嘯著飛入幾十米深的巖洞里,綠浪立刻在巖洞內翻涌起來,濤聲在幽壑中回蕩,在青城山漫延。
白云深處有人家
“白云古寨”坐落于“望云崗”上,望云崗就在青城山頂的小坪上;站在這里可以盡攬青城山全貌,可以觀賞到夕陽拂曉。全村也就10來戶人家,聽村民說,這是他們自建的一處旅游食宿客店,有些房屋在“5.12”汶川地震中毀壞了,后重修。我們沿著100來米的宅街走進去,像在天街里,也像在白云里漫步,身邊云霧飄搖,時不時地有一片兩片云霧,在飛檐吊腳、青瓦紅柱間穿行而過。古寨若隱若現于云間;綠山藍天在它身邊悠然,仿佛騰云駕霧的天宮。我們坐在望云崗的小坪上,如同坐在云端,俯瞰滿山翻涌的綠浪,聽著脆亮的鳥鳴歡唱,吃著白云古寨的臘肉香腸,耳邊回蕩著白云寺的陣陣梵唱,真是愜意非常啊!
白云寺與白云古寨隔谷相望,看介紹說,白云寺內有個白云群洞,由大小上百個天然洞穴組成。巖洞很深,里面有暗河,還有橋,如神仙住的洞府,傳說是白云祖師修煉升仙的處所。由于登上山頂時,腳疼腿顫,去白云寺還要經過一段陡峭蜿蜒的石梯,實在危險,就沒有去,只是看了碑刻的介紹。那白云群洞里還有個老君洞,老君洞在海拔最高處,還可以觀賞到青城山最美的日出。清代徐星《灌縣鄉土志》說:白云諸洞,如屋能居。唐宋時,依巖架屋,有禪僧棲之。因此,這山,這寺,這洞,也就成了道教神仙的最佳處所了。
下山的路在另一邊,也別有另一番風景。下山的途中,我們經過“又一村”歇了下腳。這“又一村”是半山腰的一個小村,顧名思義得名于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坐落在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邊,依青山而居,臨幽谷而眠,風景秀麗。看上去村里約有三、四十戶人家,都以發展旅游業為主,別看小村在山中,吃喝住宿娛樂一應俱全。這里戶戶都是客棧,戶戶都是飯店,戶戶都有茶棚。若氣喘吁吁地登了幾個小時的山路,遇到這樣一處歇腳的地方,然后就著青山綠水吃吃飯,喝喝茶,聊聊天,那真稱得上“柳暗花明”,似神似仙了。
青水潑茶香
游完青城后山已是下午3點多鐘,我們回到了山腳下的“泰安古鎮”,又到了味江索橋邊。一陣茶葉的叫賣聲傳來,我轉頭看過去,有幾個賣茶的山民正坐在橋口,向過往的游客兜售著自家的茶葉。我想,青山綠水孕育的必定是好茶。我上前打聽,賣茶的山民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起青城山茶的歷史。原來,青城貢茶早在宋朝時已極有名氣,像“紫背龍芽”、“白背龍芽”都被列為朝廷貢品;特點是茶清而不淡、濃而不澀、香而不艷。她說她賣的都是自家制作的清明前新茶,珍貴的很,民間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她說制作工序極其講究又特別繁瑣,絕對的天然。我抓起一小撮細看細聞,茶葉嫩綠油潤,葉片均勻,色翠香幽。她怕我不相信,又找出隨身攜帶的玻璃杯,泡上一杯茶水,一會兒,只見杯中湯色呈現青綠,芽葉直立漂浮在最上面,層層疊疊的水青茶綠,因此,這茶取名“青山綠水”。我抿了一口,那縷鮮香立時溢滿了肺腑,那縷神清氣爽也隨之彌漫了味江,漂蕩在青城的天際,令無數游客紛至沓來,又將這幽香帶向四面八方。我也不例外,也忍不住給親朋好友買了一些。那位賣茶的看我買了她的茶葉,自是高興,也極熱情,最后稱完了又給我多抓了一把,說是自家產的,都會給買茶的客人贈送一點。
我買完了茶,她還在愜意地跟我講著,講著青城山茶的過往與今夕,講著他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娓娓道來的是屬于她們的“桃花源”記。
【一山青水潑茶香散文】相關文章:
青茶記憶(散文)10-12
茶煙裊細香散文07-14
茶香歸處是相逢散文08-05
街角的一抹茶香的情感散文07-23
幽幽一碗茶香短文散文10-29
散文詩之茶香隨風詩歌10-02
云水禪心一杯茶散文08-23
抒情散文《在一盞茶香里,等你》09-18
寫景散文《那一山煙草》10-30
竹韻茶香的詩歌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