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廢墟不廢散文

時間:2024-07-10 13:37:22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廢墟不廢散文

  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一路上,我路過了無數的建筑工地,有些已經能夠看到矗立起來的新樓房,但更多的,卻是瓦礫遍地的廢墟。在那些即將被整飭一新的廢墟之上,偶爾還能夠看到一面面容顏憔悴、灰頭土臉的老墻壁,像一個“滿面塵灰煙火色”的老翁一樣。它們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它們身上那千篇一律的“拆”字,卻證明了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這些頹敗了的建筑物,終將被拆毀,變成一片廢墟是它們的必然命運,一棟棟嶄新的建筑物,在不久之后,將昂然挺立在它們曾經站立過的地方。

廢墟不廢散文

  每當看到這些場景,我都覺得似乎有些心痛,雖然我一直在自己安慰自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大自然永恒的規律,就好像垂垂老矣之人,最終要歸于塵土,又會有很多新生兒呱呱墜地一樣。然而,這真的是不可逆轉的嗎?面對那堂而皇之的所謂的理由,我不禁沉思。

  打開電視機之后,我又看見了這樣的一則似曾相識的新聞,說是上海某石庫門的居民,聯名為即將被拆除的石庫門老房子請愿,請求將那棟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作為歷史的遺跡,永久地保存下來。這是一個我多么熟悉的新聞啊,在幾年前,當我奶奶家所在的武定路面臨拆遷的時候,在那里附近的一些居民,也曾經為保留一棟比較完好的當鋪型建筑而努力。當時,在《新民晚報》上還曾經刊登過整版的文章,來介紹這棟房子呢,不過,遺憾的是,這樣的一幢建筑物,最終還是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居民們再多的努力,還是無法將它從化為廢墟的命運中挽救出來。

  再后來,武定路被改造一新,那些如“嬰兒”般的新墻壁,取代了那些布滿苔蘚,經受著歲月剝蝕的老墻壁。我知道,到了很多年之后,這些所謂的新墻壁,也會逐漸變老,韶華不再,到那個時候,它們也會被推倒,重建,重復著它們的祖輩們曾經的命運。

  于是,我開始轉而思考,廢墟的意義,廢墟,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索呢?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廢墟做一個定義,究竟什么才是廢墟呢?在我看來,所謂的廢墟有兩種,其一是真正的廢墟,是那些由于種種原因而殘損、破舊,必須要拆除的已經“老”了的建筑物,而另一種,嚴格意義上說,它們并不是真正的廢墟,它們的“老”是“古老”的意思,那是一些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古老建筑物。對于這兩種不同的“廢墟”,人們的態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說實話,新挺立起來的大廈,就好像是一個強壯的人,但是,它無論如何高大,卻依然無法擺脫它們那不可避免的宿命,那就是,變為廢墟。其實,當我們面對廢墟的時候,大可不必太過于傷感,因為,廢墟往往產生在文明高度發達的地方,由于各種可測或不可測的原因,一個曾經輝煌燦爛過的地方,變成了一片廢墟。所以說,廢墟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明的程度。

  產生一個廢墟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種,首先我們能夠想到的,便是自然災害的破壞,比如說風、雨、雷、電、地震、海嘯、泥石流等,都會造成廢墟。傳說中東方的樓蘭古城和西方的龐貝城,就都是因為環境遭到破壞,而遭致滅頂之災的。拋開古代不說,說說現代吧,就拿地震來說,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在唐山和汶川曾經發生過的特大地震吧,成千上萬的房屋倒塌,淪為了廢墟。

  不過,有一種災禍,恐怕比天災更要厲害,那就是人禍,比如戰爭,比如恐怖襲擊,比如暴力犯罪等,都有可能造成廢墟。“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唐伯虎的這句詩,一語就道破了天機,在歷史上,有多少曾經輝煌的王朝,最后都由于戰爭而亡啊。驪山四顧,阿房一炬,傳說中項羽的一把火,把個酌金饌玉、擊碎珊瑚的奢侈秦宮,燒作了一片焦土,而今,龍樓鳳池不再有,只剩下了衰草蕭疏。不管是酒池肉林,瓊樓畫舸,還是漢家陵闕,咸陽古道,頃刻間兵動干戈,消失得無影無蹤,唯剩下殘陽如血,簫聲如咽。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城市改建,必須要以新換舊,拆除舊的建筑物,在原址上蓋上新的樓房,因此,也有可能會產生暫時性的廢墟。

  廢墟會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而產生,其中有的是無可奈何,但是也有人們主動為之的,所以,對于不同的廢墟,人們恐怕也應該有不同的態度。

  對于那些因為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廢墟而言,把那些廢墟處理掉,一切重新開始,在廢墟上站立起來,恐怕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吧。不管是唐山大地震之后,還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國都進行了積極而有效的災后重建工作,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齊心協力,將一個原本布滿殘垣斷壁的荒蕪廢墟,清理干凈。新的樓房被蓋起來了,新的橋梁被架起來了,新的道路四通八達,在災難中勇敢地佇立在生死邊緣不曾退縮的人們,當然也不會被那些廢墟嚇怕,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將廢墟再次變成了美好的家園。

  或許,對于廢墟來說,這應該是最好的歸宿吧。

  我曾經聽人說,我們不應該把廢墟簡單地處理掉,因為,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這句話也是有道理的,有些廢墟,絕不能夠簡簡單單地就全部處理掉,適當地保留一些下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比如,在那些經歷過大規模的自然災難的城市,比如說汶川吧,開辟出一個場所來,保留部分被震毀的建筑物,建成一個主題公園,或許,這也未嘗不可。當人們面對那些廢墟的時候,再回首看看鳥語花香,整飭一新的的城市,兩下一對比,自然會聯想到生命的美好,必然會更加珍視眼前的生活,相比將所有的廢墟全都處理掉而言,這樣做,恐怕會更有助于他們從曾經的傷痛中走出來,勇敢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對于那些戰爭的遺址,在我看來,或許將它們保留下來,會更好一些吧。在經歷了風雨和戰爭洗禮的北京城,包括紫禁城在內的絕大多數古建筑都被保留了下來,這自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是,卻有一處地方,永遠地變成了廢墟,這片廢墟,在了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筆。

  那就是圓明園,這座由清朝皇帝在150余年間悉心創建的大型皇家園林,素有“萬園之園”的美稱,但是1860年10月的時候,它卻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從此,化為了一片瓦礫。

  “圓明園”這個名字,據說是當年康熙皇帝親自命名的,對于“圓明園”這個名字的由來,雍正是這樣解釋的,“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只可惜,這個象征“君子”和“睿智”的園林,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阻擋住侵略者的鐵蹄。當侵略者們在圓明園中搶劫一空后,又放了一場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雨果曾經在作品中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他所說的這兩個必將受到歷史制裁的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如今,這個圓明園,已經被改造成了遺址公園,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群眾休憩的好去處。

  或許有人會說,將廢墟整舊如新,讓它恢復當年“萬園之園”的勝景,重新變得“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豈不是更好嗎,這樣更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啊。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樣做無疑是多此一舉,得不償失的。因為,或許,我們能夠讓湖光山色的美景恢復如初,能夠讓雕梁畫棟的建筑物恢復如初,能夠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器和瓷器重新營造一個圓明園之夢,但是,我們又能將中華民族胸口的那個傷口也撫平,恢復如初嗎?在圓明園的廢墟中思索,能夠讓人對歷史有著更為客觀,更為深刻的理解。

  想當年,曾經有一位叫做聞一多的詩人,他工作的地方,距離圓明園的遺址很近,于是,他每天中午,都會去圓明園里轉轉,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傾聽那廢墟的呼喚、哀號,于是,他的愛國之情便噴薄而出,化為了一首首的詩歌,《洗衣歌》、《死水》、《一句話》……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就是在他面對廢墟的思索中,才應運而生的。

  其實,又何止是詩人呢,對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啊。圓明園的殘跡尚存,在廢墟中哀思,可以時刻警醒自己,警鐘長鳴,勿忘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廢墟,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有些國家,對于古舊建筑物的保存,是非常花心思的,比如,我曾聽不止一個人說過,在意大利的羅馬,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古羅馬廣場,在那里,有一個古羅馬露天競技場的廢墟,這個廢墟,就坐落在城市的中央地區。而且,除了這座古羅馬競技場以外,到處都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遺跡,有時候是幾根立柱,有時候是幾塊殘石,有時候是一尊雕塑,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了,成了名符其實的廢墟,可是,它們又全部被妥善地保護了起來。

  意大利人將這些廢墟作為珍寶保存了下來,所以,羅馬的一切都是舊的,舊的街道,舊的房屋,甚至,當你在街上走路的時候,都會疑心從遠處走過來的那個人,是不是一個來自古羅馬的哲學家。哲學家們是懂得廢墟、理解廢墟的,有人曾說,在地球上行走,沒有一處不是廢墟。不錯,現在的廢墟,在過去也曾是輝煌的建筑;而現在光怪陸離的城市呢,未來或許也有可能變成廢墟。所以,讓我們尊重每一片廢墟吧,因為,尊重廢墟,就等于尊重我們自己。

  只可惜,上海的那些石庫門建筑,就沒有羅馬的那些廢墟幸運了,其實,很多古老的石庫門建筑,直到它們被拆除的時候,還是比較完好的,還遠遠夠不上廢墟的資格,很多石庫門在被拆除前,還是住著居民的。老房子,古建筑,抵擋不住推土機推進的速度,于是,在一片轟隆聲中,那些老房子,真的就變成了一堆廢墟了,城市改建的速度越快,它們蛻變成廢墟的速度也越快。

  對于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那些不得不拆除的老式建筑物而言,如果它們的確已經是危房了,不得不拆除它們,蓋上新的建筑物,那么,也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對于那些承載著幾代人美好回憶,凝聚著歷史滄桑的建筑物而言,恐怕就不能一概而論,將它們全部拆除了吧。

  就拿上海而言吧,上海的古建筑,雖然比不上西安、洛陽等文化古城,秦磚漢瓦之類的歷史遺跡比較少,但是,卻依然還是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筑物的。上海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在外灘,能夠看到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各種形態各異的建筑物,恐怕很少能夠有一個城市,可以讓這么多類型的建筑物,都出現在同一條大街上,但是,上海做到了。

  上海的建筑物之所以會呈現出如此中西合璧的風采,自然和上海的歷史是分不開的,當年,西方列強在進入上海后,紛紛租借上海的土地,并在租借地上蓋了有本國特色的建筑物,這就是為什么,上海的建筑物類型會如此紛繁復雜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這些老房子,已經不只是老房子了,它們是上海百年滄桑史的見證人。

  在上海的諸多建筑物中,最具有上海特色的,當屬石庫門了,上海的舊弄堂,一般都是石庫門建筑,這種類型的建筑物,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它吸收了大量江南民居的式樣,用石頭做門框,因此,才會得名為“石庫門”。

  作為上海近代的一種重要的建筑物,石庫門曾經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說一大會址,比如說漁陽里團中央舊址,這些遺址毫無例外,都是石庫門建筑。在石庫門中,隱藏著無數的秘密,它不僅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見證人,也是上海歷史的見證人。

  對于這樣的建筑物,當然不能簡簡單單地就用一個“拆”字來代替,所謂的“舊城改造”,也不能簡簡單單地就把老的街道、老的城區全部推翻重建,這樣做的話,無形之中會漸漸毀壞上海的傳統文化。

  好在,在上海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對于石庫門建筑的重要性,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據說,“石庫門里弄建筑營造技藝”也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中了。相信,絕大多數曾經見證了歷史的老房子們,會被保留下來的,因為,當我們的后輩問我們,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東西的時候,我們不想指著那些千篇一律的摩天大廈說,那里曾經有一片漂亮的石庫門房子,但是,現在它們只存在于泛黃的老照片中。

  廢墟,這就是廢墟,這就是我對于廢墟的思索。

  有的時候,人類的腦子會變得很簡單,簡單得想不通一些很顯而易見的道理。當人類看見老房子的時候,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應該被拆除,那里應該先變成一座廢墟,然后,將有一座新房子矗立起來。所以,在這種時候,似乎任何人都無法阻攔廢墟的誕生,人們的腦子里只剩下了“新”和“舊”這兩個概念。

  但是,要搞清楚的是,“舊”和“沒用”并不是一對完完全全的同義詞啊。就拿那些老房子而言吧,甚至,還可以拿那些已經變成了廢墟的建筑物來做例子,誠然,它們看上去的確是很破、很舊,和這個漂亮的城市相比,是那樣格格不入,但是,它們就真的是沒用的嗎?廢墟可以供人憑吊,可以留作紀念,可以使人警醒,站在一片廢墟中思索,任何人的腦子都會變得格外靈敏的,在那種沉郁、深厚的歷史的浸染下,人人都能成為哲學家的。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還要如此討厭廢墟,想要將它們盡快清理掉呢?

  聽說,美國著名的詩人艾略特曾經在他的詩歌《荒原》中這樣表示:世界越是現代化,越是進入無序的荒原狀態。或許,他所說的“荒原”,其實也就是“廢墟”吧,當精神頹靡、記憶消逝的時候,心靈的廢墟就誕生了。不過,我卻覺得,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悲觀。或許,在灰塵飛揚,吊車轟鳴的廢墟里,有老房子那氤氳不散的靈魂存在。是的,我相信,每一片廢墟,都是有靈魂的,都是有記憶的,當那些老房子被拆除后,那些美好的記憶,卻并沒有同時被拆除啊,正相反,它可能更加深地刻進了人們的記憶深處呢。

  就好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當公園拆去,別拆去記憶”,我相信,只要記憶還在的話,廢墟就永遠不會變成真正的心靈荒原,正相反,不管是歷史的廢墟,還是文化的遺跡,它們都能夠激起人的思索。

  廢墟不在別的地方,它就在人的心里,但是,只要記憶還在,廢墟,不廢。

【廢墟不廢散文】相關文章:

經典散文《站在廢墟上的微笑》09-12

廢墟上的吟唱散文隨筆09-06

散文:不悲不喜10-08

散文:不,完美10-13

《無悔不人生》散文07-14

不言不語,不辨不析散文08-31

不忙不亂不焦不燥散文10-29

不嘆流年,不悲過往傷感散文08-07

不嘆流年,不悲過往的情感散文06-22

心不喚物則物不至經典散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