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還是那首《靜夜思》散文
兒子學會的第一首詩是《靜夜思》。后來,不管誰對他說,來,背首詩聽聽。四歲的小孩子脫口而出的一定會是那首簡單卻憂思深長的《靜夜思》。每每聽他背誦這首詩,我都會偷偷樂會兒,心里有一股不可言說的竊喜。當時我可是故意將這首詩作為第一首詩教給他的,看來效果真是不錯。我相信這輩子他都會深刻地記著這是他學會的第一首中國詩歌。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會深沉地理解蘊藏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故鄉情結。年輕,意味逃離,意味遠游,甚至意味背棄。執念般地相信在自己看不見摸不到的遠方,有更多的精彩。那時,故鄉是束縛,是牽絆,甚而是樊籠。可等俗世繁華里走一遭,蘊藏在骨子里的故鄉情結就會不經意地被喚醒。“落葉歸根”,沒有另外的詞比它更能闡解這份綿遠而深厚的情感。
以前,對清明這樣的節日多少有點無所謂,誰知道這世間有沒有魂魄的存在。可如今,對這樣的節日卻心生敬畏。回鄉祭祖,不僅是對亡人的哀思,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用這一古老的方式慰籍自己日益失去故鄉滋養而疼痛的靈魂。故鄉的味道,故鄉的風景,故鄉的人物,是人生最初的美好,亦是人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千瘡百孔或日漸冷漠的心靈,需要兒時的風,兒時的雨,兒時的花,兒時的圓月,兒時的那一聲鳥啼……
回鄉的路是追憶的路,路的盡頭是一顆甜甜的水果糖。我們無法忘記甜的滋味。
爺爺初始在上海教書,后來成了右派,回鄉務農。及到平反摘去右派帽子后,他不愿返城。故鄉遠不及城里繁華,但卻在他最落魄的時候,給予他靈魂最堅強的依靠,它從不會舍棄他,他也不會舍它而去。二爺爺留在上海,在那里娶妻生子,許久都不曾回鄉。有時,我會問爺爺,二爺爺會回鄉來看看嗎?爺爺每次都會很肯定地點頭,會的,他會回來的。
爺爺說對了。那一次,二爺爺帶著他的妻兒回來了,回鄉來了。彼時,爺爺年近八十,二爺爺也七十多了。兩個多年未見的老人,彼此約定,他回鄉,陪他終老。他們一起釣魚,下棋,養雞,養鴨,澆花,種菜……可這個誓言終未實現。不多時,爺爺患病走了。沒過一年,二爺爺也撒手人寰。
兩位老人都走了。我不知道二爺爺的心里有沒有遺憾,他終究沒能再在他兒時生活過的土地上重復當年的記憶。幾十年前的月亮依舊皎潔地照著,可離愁卻日漸深厚,最終戛然而止。但我想他應該是幸福的,臨走前,得以回鄉,見到了自己許多年未曾見面的大哥。庭院里的桂花很香,天空中的月亮很圓,它不再照耀離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那么簡單,卻又那么令人動容。故鄉,是童年,是記憶,是牽掛,更是一份割不斷的親情。
無論世界多么大,我都想回鄉看看。那里是故鄉啊,故鄉……
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必將吟唱著那首《靜夜思》走在回鄉的歸途。
【還是那首《靜夜思》散文】相關文章:
靜夜思散文詩10-17
優秀散文:新靜夜思11-21
靜夜思優美散文范文(精選20篇)08-21
靜夜思10-09
李白靜夜思09-14
李白《靜夜思》09-28
靜夜沉思散文10-01
靜夜隨想散文07-20
靜夜功課散文11-17
靜夜絮語經典散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