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印象散記散文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春城便是我始終向往的地方。直到年過半百,我才朝著夢寐以求的境地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或許是我錯過了時機,當春城還是婀娜少女的時候我無緣一睹她的芳容,而當我到來時,春城已有了幾許龍鐘。城市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靚麗,也沒有我所向往的那么休閑與幽雅。市容早已經(jīng)失去了青春的光鮮,暗淡的讓人心疼,尤其是那坑洼不平的街道和斑剝褪色的市容,始終難以讓人把她與七彩云南最大都市聯(lián)系在一起……
內(nèi)心深處那情感的軟肋正遭遇著陣陣糾結(jié),始終無法接受這便是自己向往了半個世紀的春城。于是我挖空心思尋找若干的亮點盡力為我的春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補,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求某些能讓這座城市獨樹一幟的積淀,好讓她依然偉岸,依然玉樹臨風……
或許是我期望太高,用幾十年積攢的智慧與想象力塑造著心中的春城,而事實上的春城并未擺脫塵世凡俗和歷史、環(huán)境的羈絆,也無法遠離歲月的`喧囂與蹂躪,被動地歷經(jīng)時代的切割洗禮。有多少人力圖為春城融入一些最最現(xiàn)代的元素,使它更像一座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卻往往弄巧成拙。靈性中的春城頑強地捍衛(wèi)她數(shù)千年積淀的文化底蘊,堅守著那種古樸蒼勁的遠古文明。在人們眼里,無論是拔地而起的“昆明雙塔”,還是北市區(qū)林立的現(xiàn)代建筑群,始終取替不了“大觀樓”一百二十字長聯(lián)那厚重的歷史地位,改變不了“金殿”民族精神和“金馬”、“碧雞”美麗傳說所承載的地標文明,淡化不了滇池沿岸古滇圖騰的仿古建筑。我開始慢慢地讀懂春城,一任歷史的煙云在眼前翻翻滾滾。
昆明這座從遠古走來的城市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掙扎,頑強地抵御所謂的現(xiàn)代經(jīng)濟大潮對古老歷史文化的沖擊。而我的思想?yún)s遭遇世俗的浸染,總是用新奇的東西來定位事物,而忘了大自然之真正的美在于回歸而不在于改變。春城始終用她的誠懇與純樸應(yīng)對世間所發(fā)生的一切,穩(wěn)居于精神世界的制高點,俯視著人間百態(tài)的開啟與落幕,靜靜地保持著自己的那份淡定,而對于這個浮躁的世界,春城始終是三緘其口,不愿作任何的辯解。
春城之所以表現(xiàn)的這么坦然與淡定,是緣于他長期凝聚起來的一種內(nèi)斂,歷經(jīng)幾千年的風霜雨雪,早就習(xí)慣了冷靜旁觀的習(xí)性,甘愿自己守一份清貧,享一分清靜,把持著自己的底線,顯得有些任性。
事實上春城真是有她任性的資本的,地球上最早的元謀猿人記載著人類文明進化的起源,給這個古滇王國平添了不少神秘。彩云之南的各處景點,如扇狀散落在春城的東南西北。近處的西山和金馬碧雞山,承載著美麗的遠古傳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春城人向善而居、隨遇而安;而滇池、洱海這兩泓碧綠的潭水,象征著彩云之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之源;大理、麗江古城橫亙于橫斷山脈半山之腰,恰是鑲嵌在高原之上的明珠,格外的惹人、格外的耀眼;西雙版納、香格里拉呈現(xiàn)出的是從橫斷山脈之巔飛流直下的向南延續(xù)的印跡;加上從遠古走來的石林和新近加入的普者黑,云南可謂是一步一景,處處奇觀……
也許正是由于有著如此得天獨厚的資源,春城的個性才張揚到了極致,懶得管它省外各地風聲水起的快速發(fā)展,自己依然保持著那份清幽與閑雅。當外界的人們更替著春夏秋冬時裝的時候,春城人似乎只對溫暖與涼爽感興趣,衣著古樸簡捷,只關(guān)注愜意與否,一切的妝扮在這里似乎都失去了意義,時尚的女性們干脆用大大的口罩把那張姣好的面容徹底地遮檔起來抵御著強烈紫外線的照射,力圖保護的依然是那份原生態(tài)的面容。在這里,美是用來保護的,而不隨便的張揚……
春城處于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夏季,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里交匯,濕潤氣流沿著地勢爬坡而上,云貴高原東部海拔較低處,受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影響,西部海拔較高處,仍受西南暖濕氣流控制。冷暖氣流在貴陽與昆明之間的地帶相接觸,勢均力敵,移動緩慢,形成著名的“昆明準靜止鋒”。貴陽經(jīng)常在靜止鋒籠罩之下,多陰雨潮濕天氣,因此有“天無三日晴”之說;而昆明在另一暖氣團控制之下,碧空如洗,多晴朗溫暖天氣,冬季因緯度較低而不冷,夏季因海拔較高而不熱,故四季如春。即使偶爾下起雨來,也頗多詩情畫意,“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的諺語,讓你禁不住想伏案作詩文。
是這獨特的氣候浸入春城人文,鑄就了春城人平和安詳?shù)谋院团c世無爭、質(zhì)樸無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