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靜靜的河的散文
東風兄數月前交給我一項任務,讓我為他第二本散文集《一條路》寫序。向來怕命題作文的我,那一刻竟然就爽快地答應了。后來想,之所以要寫,蓋因為自己對東風兄從年少的成長,到工作之后的隱退,多有共鳴和唏噓的緣故。可是,真到寫時,反而又有些糊涂,就如喬葉先生對東風審視地自問:對于他,我到底是了解多少呢?
算起來,我與東風兄的認識已經差不多有20年了。那時我們都在鄉間,他在縣東的一個窮鄉干“宣傳”,我在縣西的僻壤做“干事”。此前,都經歷了時間不算太短的打工生活。我們之間所有的印象,就是《焦作日報》刊載反映兩個鄉“革命工作”的文章,以及后面留下的他和我的名字。那時知道,在另一個鄉里,和自己一樣,還有一個靠寫作消息,來解決自己艱難生活的弟兄。此后,他進城去了電業局,仍然是臨時工;而我進城去了農業銀行,也仍然是臨時工。中間也吃飯,也喝酒,也探討豆腐塊式的新聞寫作,或者就吹吹牛,哪一篇消息被報社領導看好產生了什么什么影響等等。但也僅此而已。
后來我們幾乎同時轉正,幾乎同時在生活上,開始有了轉機,而幾乎他的大多數的朋友都同時也是我的朋友。但我卻一直不知道,他還在從事文學的寫作。只到三年前他把那本散文集《人生貴賤皆無悔》送到我的面前。
那時,才清楚,真正認識一個人,遠不是時間加表象所能穿透。我于是在心里對他有了莫可名狀的尊重。所以當東風兄把這本書的草稿拿來的時候,我小心翼翼地將他置于案頭,時不時要看一番。而且常常在心靜的時候,要把某些篇章,安安靜靜設身處地投入的看。我知道,我在試圖適應他的視角,感知我平常見過了千千萬萬的生活元素。
我的愛人曾經對我說,看東風的作品沒有負重的感覺,通俗的說就是不累。自己久翻,不禁感嘆,誠如是也。無論是寫《因酒而散亂的生活》;還是寫《勸父親退休》。甚至萬言大觀的《筑巢記》。里面多無華麗的描寫,更無鴻篇巨制的架構,閱讀的過程,更像是慈眉善目的兄長,促膝談心般地說著些家庭瑣事。因為平實,反而比那些翻江倒海的描寫更容易貼近生活的本來面目。這對于我們這些時時為社會功利所煩躁的人們,無異是喝到了消渴驅火的楊梅湯。其次,我很樂意于他那帶有原來職業痕跡的平民視角。他像一個喜歡文學大海的游泳者,不作高高在上的仰泳,而是一個猛子扎入生活素材的海洋,甚至于忘記了自己評判者的角色,和寫作中的人物水乳交融。如寫得《倆老姑夫村》等人物系列。風土俚語,平常情懷,雖無大理,卻一點也不少情感和思想,如果能夠如趙樹理先生,在平常描寫中,再多幾分對地方風俗的理解,豈不更好。
但若要我真從一個個性讀者的角度閱讀,我似乎更喜歡東風兄寫的那些飽蘸情感的文章。那篇《四叔走了》,看的我掉淚,而且在那一段時間里,帶給了我許多人生無常的感嘆。尤其是當我看到他寫的:四叔走了,撇下的四嬸,一個十五、一個九歲的兩個弟弟,將來該怎樣生活?在火化場,進入焚爐的那一刻,家里人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痛而無聲。青發離去,本就傷悲,樹上叫著的烏鴉,越發令人氣憤。轟鳴的焚爐,煉燒著不只是四叔的尸骨,還有我們的心靈,灼燒般疼痛……
我清楚,一個人,若非親睹親人的意外,若非親情深厚的積淀,這些撕心裂肺的語言,是不會在他那從不走極端的心中流淌。
一年多前,我和東風兄,澤人弟成立紅香椿文學研究會的時候,我曾經在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扉頁上寫過幾句話。現在抄下來再贈兄:兄著文章,如歷史學家切蔥,如地質學家看松花蛋的剖面。皆原汁原味的白描,沒有勉強于文學的高度,若干年,多是當下社會鄉土俚語的標本,所長于的全景描寫,恰像這幾十年生活的清明上河圖。時間愈久,愈顯珍稀。
對于東風,我更愿意相信:他總是用平常而善良的愿望,在生活和作品中,認真而實在地對待每一個人或者事。雖然不免會淡些,但于人世,這才是更持久的幸福。而還有什么比幸福更重要的事情呢?
如果把每一個人都比做是一條河,那么東風兄肯定是游蕩在大草原上的,最最舒緩安靜的那條河。
因為綿善,所以從不走極端。
【靜靜的河的散文】相關文章:
靜靜的流年散文10-16
靜靜的瀘沽湖的散文06-11
靜靜的初冬散文10-06
靜靜的心經典散文05-15
散文:靜靜的喜歡06-15
靜靜的雪散文09-26
靜靜的夜晚靜靜的想你情感散文06-20
靜靜的想心情散文11-02
靜靜的紫丁香散文06-30
我在靜靜的期待的散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