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可以讓生活更美好散文
一、呵護美好。
當我們面對時時觸摸的社會生活時,每個人都難免會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常常會因此心懷一腔憤懣。假如我們不能理性面對,任憑這些情緒流瀉,無疑會使眼光黯淡,世界失色,讓生活失去信心。置身當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非盡若人意,因此,更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愛與呵護。
星期天的蓮花山公園,仍是滿眼春色。當我快走近一簇簇三角梅時,一個花仙子般的小女孩攔住了我,她用手指壓住小嘴,輕輕地說:“阿姨,請你別走過去。”“為什么?”我問。“前邊有花蝶。”她輕輕地答道。“花蝶?”我不解。“不是花蝶,媽媽說是話蝶。”啊,她媽媽說的是“化蝶”,她認為是“話蝶”。在她眼里,兩只花蝶停在三角梅上是在說話——我終于明白了,“花仙子”呵護的不僅僅是兩只美麗的小生靈,而是自己眼前的瞬間風景。
這眼前的瞬間,讓我想到,在我們周圍,每天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群,我們是否能像小女孩那樣:善意地呵護,脈脈地關愛?我們是否會因為無意的一聲斥責,疏忽的一時沖撞,含糊的一句搪塞,或者失態的一片怒容,就這么不經意地傷害了一個無辜的心靈,或者不在意就大煞了風景,破壞了眼前的景致?
我忽然想起一個片段:曾經有一位紳士路過一家商鋪的櫥窗,叫服務生把里面的花拿出來一部分。服務生照做了,問他買哪一支?他卻說:“我不是要買花,是看見里面的花太擠了,想讓它們輕松一下。”我一時記不起是誰了,最近在網上一查,原來是英國十紀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大文學家王爾德。我想,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否都有著這樣善意的呵護與關愛,既為他人,也為自己由衷地保護一片美好的記憶?
在面對美好又脆弱,美麗又短暫,珍貴又易碎,精美而又不能擁有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以童貞的心靈,雅士的胸懷,博大的胸襟,付之于童心般的愛,那我們不妨也將這份善心帶到我們的每一個生活空間,小心呵護,真誠善待我們生存著的這個美好的世界吧!
二、交換美好。
有一種“心疾”叫憂郁,有一種“不藥而愈”的處方叫交流。
近年來,心理學家在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了大量的研究之后作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即一個人與外交流的`頻率越高,其身心健康狀況就越好;與外界的交流越深入,心胸就越開闊;與他人的交流越暢快,心地就越廣闊,性格就越開朗,心理的壓力釋放就越徹底,心情就越輕松,許多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憂郁、煩惱、苦悶、痛苦、自閉等“心病”都會因此而不藥而愈。
生物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郁悶、孤獨、寡歡等狀態不僅僅是人類的心理特征。某些動植物也有類似人類的某些精神問題。生活在深海的藍鯨,大家并不陌生,但它們為什么喜歡群居?它們的這種生活習性卻鮮為人知。曾有研究證明,如果將它們從群體中分離出,不出3個月之,它們便會患上5種以上的疾病,半年之內生命會嚴重衰弱,一年之內會郁郁寡歡而死。最新研究的結果證明,鯨群居是為了相互依存并通過聲音向同伴進行信息交流,通過互動交流證明自己的存在,進而感知生存的空間沒有威脅,從而心安理得,高枕而臥。
生物學家的研究還發現,除動物外,某些植物也有群居的習性。有一種植物叫黃金花,它們卻是從來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如果人為地將其中的一株移植到離群10米以外,它最多活不過10天!如果要想讓它成活,至少要10株以上一起移植。因為它們只有在相互依存的條件下才能生存繁衍。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黃金花是要借助風力和空氣的作用,相互傳遞氣味來實現交流,而這種交流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和營養的成分,只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交流與溝通。一旦這種交流減少或者終止,它們就會發生變異,或者疾病纏身,直至死亡。
美國心理學家西蒙博士說,人是萬物之靈長,人的情感需求和心靈交流,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同其他動植物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交融。反之,這種需求尚使被阻斷,人們就會因此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說世界上有什么可以醫治百病的靈丹的話,那就是人與人之間至真至誠,推心置腹的交流與融通。
因而,我們有理由說,人人都離不開交流,人人都有理解的需求和交流的渴望。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少有交流,不善交流,不愿交流,懶于交流,難于交流,被動交流,甚至于沒有交流的人比比皆是。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分歧與隔閡,產生意見與矛盾,引起誤會與紛爭,形成沖突與對立,釀成械斗與殺戮等人間悲劇——
因此,我們提倡互動交流,共創和諧,人人參與,全民行動。把交流培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讓交流成為人們生存的本能,使交流上升為一種社會責任。做到生命不息,交流不止。
【分享,可以讓生活更美好散文】相關文章:
梁實秋晚年散文之情更濃12-10
美好的散文08-23
梁實秋先生晚年散文情更濃09-04
梁實秋晚年散文的情更濃08-25
朱自清《背影》散文賞析分享07-10
可以作散文的優美隨筆10-13
分享工作勵志散文隨筆08-03
讓靈魂跟上了散文10-04
賈平凹的哲理散文分享07-29
林清玄寫生活散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