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最愛是故鄉散文
留在人記憶里的,往往是童年的那些趣事兒;而刻印在記憶深處的,則是生我養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名叫“西五里坡”,在我現居地沿河古城的南山上,兩者相距恰好五里地。小村只有六戶,共三十口人,分李、王、師三姓氏,李姓占多半,但三姓氏相處得卻很和睦。
小村人少,自然沒有學校。適齡孩子只有翻山越嶺,到又五里的東五里坡念書,那里設了一個小學校,只有一兩個老師教。用現在的話講,我的故鄉真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小學生升初中,要來我現在的住址——沿河城來念,并且能上高中。記憶中,兩下里上學路都不好走:不光羊腸小道,而且山勢陡峭,有一定的危險性?晌覀円恍┖⒆,每天都樂此不疲地跑,無意中,送去一個又一個酷暑寒冬。記得上初中后,沿河城夜晚愛放電影,而我們又最先得到消息。晚上放學回家后,跟村里人一說,有些人竟比我們還興奮呢,也不顧干罷一天活的勞累,匆匆吃過晚飯,就隨著我們急急地跑下山來,看完電影再爬山回去,可就是半夜里了,而我們無形中卻又多跑了十里路。
童年的日子,貧窮但也快樂,無論大人孩子,頭腦都沒有現在人想得這么復雜。我們孩子每天除了上學,回到家里出了幫大人做做晚飯,剩下的就是玩。玩的花樣不多,卻也吸引人。比如彈球、拍寶和捉迷藏等,都勾著我們的魂兒哩,而最有意思的,還是三爺家的'小兒子國叔對我們的組織。國叔穿了三爺的破羊毛大衣,搬把椅子一坐,自封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匪首座山雕,又給我、鬧子、小利和老根兒分配演欒平、胡彪等匪徒,對他這個“座山雕”屈膝磕頭;再不就是國叔演《紅燈記》里的李玉和,手里提著個破飯盒子,而我們有的人演叛徒王連舉、鳩山等……小村里最熱鬧的氣氛,都是我們給制造的。國叔還愛讓我們給他干活——比如推碾子。一簸箕玉米豆推碾完后,許諾給我們每人幾張書紙疊輪船或盒子槍用,就這,我們也是如獲至寶,而所有這些,沒有人感到自己的童年不快樂。
對父母的理解,還是在我漸漸長大之后,才知道日子并不像我們感覺得那么好。父母每天都去地里勞動,出力、流汗自不用提。可問題是:干罷一年活,到年終結算時,有時竟還超支!父母的臉上從來都不見笑容。我的心便不由地沉了下去,腦子里也不再只想自己,而是開始想家里日子的難處……我后來之所以考上高中后而沒有再念書,就是因為如此。我當時心態是那樣地果斷和堅決,以致于包括老師和任何人的勸說都聽不進去,就選擇了回家去幫父母——那時,我剛剛十七歲。雖然體質單薄,可照樣每天和大人們去地里勞動,無論干什么,我心里一點都不怵。記得我回家勞動的第一年,每天掙8分,跟婦女一般多;而第二年,我就掙上了10分,跟男勞力一樣了。我的手把活很快,且有耐力,獨獨喜歡在烈日下為禾苗除草。在艱苦生活地磨礪下,我沒有讓自己隨大流,而是在工余時間,對精神生活內心充滿了渴求。當時的小山村里,每天只有公社喇叭的早晚半小時的廣播,還有一份《北京日報》,幾本圖書,我自己把這些都當成寶一樣看待。除此以外,我自己還托國叔在去滄州他大姐那兒時,給我買過一個帶黑皮套的收音機,每天晚上,躺在熱炕上聽相聲和廣播劇等。再后來,我愛好上了文藝創作,每天夜深人靜時,是那樣忘我地投入著……在小村里,我在自己制作的木線軸“臺燈”下,經過屢次的失敗和考驗后,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日報郊區版》上終于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散文——《你好,郵遞員》。
以后,隨著得知鄰村有人也對文藝的愛好,但又苦于學不到文藝創作知識,我又突發奇想地手刻蠟紙,自己創辦了油印的《文藝小報》,并設有創作版面,供社內外文藝青年交流。忘不了當時區團委的韓生輝,還領著《北京日報郊區版》“青年之友”專欄的主編肖衍慶老師,專程來故鄉看望我,并給予了我莫大的鼓勵。
故鄉的艱苦,磨練了我堅強不屈的意志。我從小山村走出來,依然帶著小村人固有的待人熱情和真誠。轉眼間,我們在“小村并大村”的時局下,已搬離故鄉有27年啦!從最初的時常回去看看,到今日因忙生活而對她的漸漸疏遠,可我內心依然對故鄉的感情不變!她給了我生活的渴望,也給了我人生拼搏的信心,更賦予了我對生命的珍愛。盡管她因人走屋空,而呈現出一派荒涼景象,連崎嶇盤旋的小路,也被荊柯覆蓋了,可是,她在我的心中始終神圣著……此時此刻,當我內心情感驅使著兩腳,欲踏上回鄉的小路時,我忽然感到路邊的巖石、小草和荊柯,它們都在像久違了似地在歡迎著我,身后悄然響起它們驚喜般地竊竊私語……我知道它們在說什么。那便是——
“快回故鄉看看吧!那里的一切都快想死你們啦……”
【心中最愛是故鄉散文】相關文章: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散文10-19
月是故鄉明季羨林經典散文11-13
故鄉的河散文12-04
汪曾祺《故鄉的食物》散文12-07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元宵》12-17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食物》12-06
魯迅故鄉行的散文09-27
我心中的李清照散文10-23
心中的雨巷散文09-14
我心中的陶淵明散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