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母親的炊煙,我的念現代散文
家鄉地處江南,貫以四季分明,富饒美麗據稱。村莊就依偎在山水相依的懷抱。我們子孫,就靠那片黑土地生生不息。
清晨,東方發出魚肚白,村莊睜開惺忪的睡眼,雞鳴、犬吠,人牛穿行,一片繁忙的景象,拉響了一天的快節奏。這時,家家戶戶陸陸續續地燃起早餐的炊煙。立馬將村莊的上空,勾畫出一道誘人的景致。
一
那里也有母親燃起的炊煙。
每天,天剛蒙蒙亮,母親就悄悄地起床,生怕吵醒一家人,躡手躡腳地進入廚房,來到灶膛前,燃起一天第一縷炊煙,為家人準備舒適的早餐。做好早餐的母親,就親切地叫醒她心愛的兒女,沉睡中的我們:“起床了,起床了,吃了飯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吃完早餐的我們,各自紛飛。看著我們奔走的身影,母親忘卻了一早的勞累,反而欣慰地笑了。
母親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不知犧牲自己多少睡眠,把那份希望融進溫馨的早餐里,融進裊裊的炊煙里。把一天的開端,打造得喜氣洋洋。讓家人高高興興出門。如母親所說:“清晨一笑,一天佛到。”其實,那是母親心中的佛,心中的祝愿。長此以往,炊煙成了家人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歲月崢嶸,歲月持恒。母親一生熱愛生活,無論是貧窮,還是后來好轉,母親總把日子過得津津有味,井井有條。
記憶中,父親喜歡在田溝,湖岸、堰口捕魚撈蝦,捕回的細魚細蝦,巧手的母親把它洗得干干凈凈,加上少量鹽和面粉攪合,用文火在鍋里烤,烤成二面焦黃后,就把它搗碎,最后反復在鍋里翻炒,炒成小坨坨,盛在大碗里,端上餐桌,一家人嘗到:既有魚味又有蝦味。焦嫩香酥,個個都吃得滿意,贊不絕口。這是母親有名的拿手好菜,有時,母親還多炒些,送給灣里鄉親們共同分享。
每當收割了小麥的時候,母親就趕快叫父親軋回面粉,做貼鍋粑粑給我們吃。記憶中,在那時,母親每天晚上,發好面,第二天早餐時,就在鍋里炒一大碗菜,然后就在菜的周圍貼著鍋做一圈粑粑。母親很會掌握火口,既要粑粑熟透,又不讓鍋巴燒糊,總讓鍋巴焦黃焦黃的。當母親揭開鍋蓋時,那滿鍋的粑粑白白泡泡的,圍在旁邊看稀奇的我們饞得直流口水。
母親一起添在竹筲箕里,叫家人都來吃。村里人都夸母親的貼鍋粑粑做得好,有時大家都來分享。因為南方地區以大米為主,吃到這樣的粑粑,好像是一種新鮮味。母親毫不吝嗇。一生總對人總那么熱情、豪爽,這是村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如今市場上也有仿做貼鍋粑粑的,可總感覺沒有母親做的好吃。
二
在平凡的生活里,我們托母親的福,總感覺日子過得恬淡、溫馨,安然。
母親不斷有能干的雙手,而且還有大度的胸懷。
過去年代,物質匱乏,缺衣少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老百姓的命根子,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了把灶膛的那團火燒起來,操碎了母親的心,累彎了母親的筋骨。
堅強的母親總以自己柔弱的身體為我們遮風擋雨。雖然母親的身材并不高大,可她有著男人般的意志,從不在困難面前低頭。憑著那股頑強,任憑山路有虎,卻偏向虎山行。
大躍進年代,父親常常在大生產工地,很難面面俱到照顧家庭。母親從不拖父親的后腿,困難面前毫不示弱。那時的我大約4、5歲,不能幫母親一把。一天家里快要斷炊,無奈的母親只好在生產隊請一天假,到山上去砍柴。那山離家大約一里路左右,來回走得快,也得幾十分鐘,而且還要爬山。記憶猶新的是:那天,母親砍回一擔又一擔柴,中午,只是草草地吃一碗綠豆煮的冷飯,舍不得休息一會,接著上山。一直砍到夜幕降臨,月光已照在了屋檐下,我和大妹坐在門口看著母親挑著一擔沉沉的茅柴回來,又趕緊進屋,點燃昏暗的油燈,為我們做晚餐。
夜幕下的炊煙,卷起母親一天的勞累與辛酸,走進茫茫的天際,把一家人對母親的依靠,化作明天的期盼,迎來一個個黎明。
三
更讓母親為難的是,返潮期不好燒的那些柴草靶子。
過去農村大多數都是從田埂上砍回的軟綿綿的極不起火的野草之類的東西。如果遇到稍微硬朗一點的柴之類的,那是一種幸運。往往那些東西,被勤快人或者有時間的人砍得精光,有時,連地上刨起來的草皮曬干了,也當作做飯的柴來燒。
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主婦的母親就吃大虧了。那時節往往是春天,或者是梅雨季節。春雨連綿或梅雨返潮時,那些草也返潮,放在灶膛里,很難點燃。這時,我常常看到做飯的母親,被灶膛的煙子熏得鼻涕眼淚直流,看上去就像傷心地哭泣。有時,灶膛的火老悶煙,不出火,再等母親鉆進灶膛用口吹火時,那火噴的一下,又燃著了,結果那火苗把母親的頭發都燒得一股子焦臭味。母親年輕時一頭烏黑又厚的頭發常常毀在灶膛前的火苗上。可那時,我們都不知道心疼母親。當我們長大了,也在灶膛前燒火時,細心的母親反復囑咐,千萬小心,不要被火燃著了頭發。母親的心疼成為我們幸福的搖籃。
四
炊煙有時又是溫馨的印記。遇到天氣好柴草好燒的時候,灶膛前的母親,被紅紅的火焰映襯得紅光滿面,無論是青春時,還是中年時的母親,都顯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母親的漂亮,也讓我們子女看得羨慕,總說母親那么辛苦,面朝黃土面朝天,還有一臉的好皮膚。村里人也都夸母親天生麗質,是前生修來的福。
母親的熱心快腸更令人折服。尤其是家里來客人,母親燃起炊煙,千方百計為客人做好吃的飯菜。母親是個會做家的女人。父親平常捕回的細魚細蝦,母親就積攢一起。母親總說:“只有愁菜的,哪有愁客的。”所以,家里隨時來客人,母親就把那些魚蝦上桌子,加上幾道菜園青菜,母親做的也好吃,讓那些客人每次都吃得流連忘返,留戀不舍。
農村的廚房寬敞又大,乘著客人的興致,一家人圍著母親,家長里短,熱火朝天地談笑風生。家里總感覺紅紅火火,喜樂年華。
這也標志著農村人待人熱情大方的豪爽性格。母親常跟我們說:“來人都是客,要學會做人相,別弄得冷火糗煙。讓人難堪,人頭狗臉要顧著,別那么小氣。”從小,母親還囑咐我們:“待人要熱情大方,吃飯都算不了什么,那是別人瞧得起,才進咱家的門。”
過年過節,家里更熱鬧。當一家人閑手閑腳地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時,忙碌的母親卻在為家人做各種各樣好吃的,等一家人吃完后,就準備在灶膛煨一吊子湯。看著母親把鍋端下來,在灶膛里扒個大窩窩,然后在周圍撒滿谷殼做影子,那只能燜火,燃不起大火。那道濃濃的炊煙就會順著高高的煙囪緩緩上升,起到文火不滅的作用。這樣煨的湯就香醇可口。煨什么湯,就是什么味道,不需要添加什么佐料。那種原汁原味的湯,恐怕在往后的日子里,會隨著高科技的煨湯法取而代之,但它卻難以達到那種煨湯的質量。可以說:那種土方土法是煨湯的不二選擇,更難聞到那種誘人的純正香味。過去我們農村人常常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煨湯的質量:“喝湯趕不上聞香。”可謂那煨湯的香味是多濃郁,更有沒損壞的營養成分。家鄉人就稱大鍋土灶煮的飯好吃,煨的湯好喝。
那湯品也是母親的人品。從小到大,我們看到的:每次煨好湯,第一碗是盛給祖父的,最后一碗是母親自己的,往往最后也就沒了。母親孝老愛幼的良家女人品質,被大隊、公社作為先進事跡傳頌。她的言傳身教也對我們往后做人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后來長大的我們,也像大人那樣,把家里的柴砍足,為母親分憂。但是每天的煙火,照樣還是母親點燃,無論是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總是不辭勞苦地,任勞任怨地把那縷炊煙燃燒得連綿不斷。從沒讓家人感覺到冷火無情。
五
那縷炊煙是母親扛起的生活大旗,引領著家人生活的航向。那縷炊煙是母親四季如春的情懷。每當我放學走在村口的路上,看到房頂上的縷縷炊煙,心情格外踏實。一進門就喊一聲姆媽,隨即聽到親切的回答:“你回了。”那一瞬的感覺溫暖如春啊。
那山,那水,那黑土地,在母親的炊煙里,表現得如此鮮活,更為靈動。更有富饒的魅力。
每當我回憶那些往事,它好像一簾幽夢,身臨其境徜徉在繚繞的煙火里。透過炊煙看到了母親說不完的苦澀。
母親的早逝,讓那連綿不斷的炊煙變得斷斷續續,往日的濃情變得物稀人少,那炊煙無不也是人生的煙火。人在,人情在,人走兩丟開。炊煙是母親的人氣,也是家人的緣分啊!
那炊煙滲透著母親滴滴汗水,凝聚著家人濃濃的親情,只有母親燃起的炊煙最具凝聚力。她把畢生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家人與事業而不計回報,您的恩德何止是這縷縷炊煙。您的恩德如大海無邊,如江水流長。是千車裝不盡,萬語訴不完啊!我親昵地問候一聲:母親您辛苦了!
炊煙是母親在灶臺邊不停忙活的身影,是盼望家人回家團聚,共進餐食的標志。哪怕母親做的飯里,還有濃濃的煙火味,可大家誰也沒有埋怨,只要有口吃的,就很滿足。那是家人在一起最溫馨的時刻。那飯里傾盡了母親滿腔的熱淚與汗水,回想一路走來,有誰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去為你堅守灶膛前的那份火苗,把熱騰騰的飯菜端在桌前,等你一起吃。然后,還要收拾狼藉的碗筷。
每當想到這些,我們虧欠母親的太多太多,沒等我們回報,您就早早離開人世,心中的那份歉意,讓我們遺恨終身。母親啊,有您在的日子該多好。您做的飯菜,我們還沒吃夠。如有來生,我還做您的女兒,學會您做菜的手藝,讓我來做給您吃。
六
如今,那道炊煙,被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取而代之。
原始的炊煙隨著時光前行,漸行漸遠。它由物產豐富的煤,燃氣,電逐步走向鍋臺,灶臺,這無明之煙,大大減輕了勞力,節省了時間,更提高了生活質量。更有那些琳瑯滿目的炊具,一代更新一代,一代又迅猛的淘汰一代,讓人目不暇接。
生活方式與往年相比極具差異。家人不想做飯,隨意就近上館子,吃西餐。吃膩了高檔,吃土菜。一切以營養為前提,再不是填飽肚子的時代了。
我總想,如果母親趕上現在的好時代,該多好。
雖然那道炊煙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它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眷念。
【母親的炊煙,我的念現代散文】相關文章:
遙遠的炊煙散文07-14
母親的目光現代散文08-24
我對執念甘之如飴傷感散文09-05
我想你了,深深的念你散文06-29
我的初戀現代散文10-24
念傷感散文10-05
《我的母親》散文09-02
月下念伊人散文10-04
念凈心的短文散文09-13
關于炊煙現代文閱讀及答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