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情懷現代散文
(一)廈門掠影
走過中國的幾個海濱城市,印象最深的當屬廈門。這里不僅有輕柔的海風、整潔的環境、美麗的風光、迷人的大海、發達的經濟、盡顯的文明、還有熱情好客的廈門人民。
廈門的海風像鼓浪嶼的琴聲一樣,柔和甜美。我感受過三亞海灘的浪漫風情,桂林漓江的自在逍遙,青島海灘的時尚氣息,唯獨廈門給人的感覺最舒適、溫馨。
來到這里,你的靈魂里飄蕩著一股靈秀的仙氣,混合著海的韻味,難忘至極!
記得去廈門的飛機在云層之上穿梭,我們充分享受了陽光的厚愛。陽光照射下的云層如堆積的泡沫,起起浮浮,變換多姿,禁不住讓人浮想連篇。
來到廈門感受最直接的還是廈門人的熱情、真誠、直率。廈門人好客、義氣、豪爽,從他們的臉上就能看到溫暖,他們對待客人特別尊重。
我們參觀了廈門思明區的一個單位,印象深刻。單位有自己很專業的合唱團,在廈門的各項慶祝活動中多次演出。在這個單位,你能處處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讓我明白了文化育人的道理——那里有濃厚的文化,那里就會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
再看這個單位的辦公大樓,座落在海邊,面向大海,樓后又是山巒綠樹,環境極度優美。
他們的辦公大樓分前后主樓和配樓,前樓為接待大廳,后樓是辦公和多功能區。兩邊是側樓,側樓的設計是空心的圓形,里面是羽毛球場,環球場墻面上全是單位的攝影和繪畫作品展示。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們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和高尚的情趣!
這些很有特色的建筑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從一樓往上看,每層樓的走廊前都設計了放花的壇子,壇子里有各色花卉,辦公環境清靜優雅,彰顯出人文關懷和文明和諧的理念。
來到主樓的樓頂,是休閑屋,布局裝修全是酒吧風格。我們坐在小圓桌前,工作人員端來了咖啡、紅茶、臺灣的水果。工作之余就能坐在這里,就能看到海面上的金門諸島,遙望臺灣海峽、品味濃濃的思鄉之情,放松身心,享受心靈的恬靜!
晚上站在這里,可以看到海面上的漁火點點,不由得會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來,眼前的“鄉愁”就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廈門也是中國向海外傳輸文明的發祥地,中國的陶瓷經這里走向歐洲。
廈門的現代文明在傳統文化中傳成的很到位。如中國待人接物的禮儀文化在這里很彰顯,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和佐證。
酒量不好別到廈門來,熱情的敬酒會讓你醉。
我開玩笑問一廈門朋友:你好怎么說?他說:里好,里好。并開玩笑解釋說:里好就是心里面要好。我覺著說得太形象、太到位了。
廈門人就是這樣心太好,太實在!
廈門男人的幽默諷趣,就是一種生活態度。難怪廈門女人的幸福感都洋溢在臉上!飯后我們去了商業街轉,又享受了一次夜景大餐,領略了一次閩南風情的.夜市,感受了一次臺灣海峽夜風的陶醉。
陪我們一位四十多歲的廈門朋友,天生一付娃娃長相,一笑臉上露出倆個小酒窩,象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一樣美。他為人真誠,風趣幽默,開玩笑說: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別虧了自已,不要人活在天堂,錢還存在銀行。
廈門的男人就這樣兒,熱情奔放又有股女人柔情似水的味兒,總是笑咪咪的客氣,耐心、細心,溫文爾雅的待人,落落大方。
廈門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點讓人感到從頭到腳的舒服,不愧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
因此在廈門,你讀出的總是如海風的舒暢,榕樹般枝繁葉茂的牽心……廈門有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感動……
(二)土樓和云水瑤
土摟是客家人的發明,早期的河南人來到這里居住,為了防御外侵,安居樂業,便將房子蓋成了今天的土樓。土樓像碉堡,是一個用土層夯起來的高大堡壘。凡是走進“圍城”想過日子的人,都在這里繁延生息,沒想出來過。
看了寓意很深的“圍城”,不得不佩服河南客家人的精明。
土樓全建在深山老林中,他們找到了這么原始清靜的地方,沒想到后來成了一種文化產業的符號。
云水謠就在這里,這里有三顆大榕樹,一條清澈的溪水,一輛老水車,一座古石橋。
這里小橋流水,韻味十足。
來到這里,就如來到夢鄉,這是一個遙遠而又觸手可及的地方。
這里有溪水、有竹林、有高大的古榕樹、也有云水謠的故事……
云水謠的竹林茶園、柚林流水、還有那三顆大榕樹,都成了我們永遠的記憶,總會魂牽夢繞……
晚上喝廈門的高梁酒,很快入醉。
廈門的朋友開玩笑說:象他這種長的細皮嫩肉的人,男人不愛,女人不一定愛,反正有人愛。廈門人風趣、幽默、真誠,我們沒有理由不醉!
(三)俊美武夷山
去武夷山的路上,汽車在山間的高速公路上狂奔,公路兩旁山巒疊嶂,竹林、瀑布、茶園、碧山、綠水、美不勝收,不得不對福建的自然植被叫好!跑了近七個小時的路程,抬頭望見一條大江穿越峽谷迎面而來,這就是閩江。
武夷山的風景,也感覺像聽一個傳說故事一般,耐人尋味。從廈門到武夷山,全程六百公里的高速路程足足跑了七個小時。
武夷山是大紅袍的故鄉,這里的山全是獨石成山,一整塊石頭就是一個山頭。濕漉漉的山體往下滴水,山下就是小溪、茶園。小魚在清澈的小溪里游蕩,溪流邊長滿了蘭草,原來武夷山的市花就是——蘭花。
朋友一路向我們講解著大紅袍的歷史,摘采時間和制作工藝。我們來到了大紅袍的母樹前,只見懸崖峭壁上有六株不高的茶樹矗立在這里,這就是具有三百八十年歷史的大紅袍母樹了。
如今被當作文物保護起來,早已失去了茶樹的真正功效。憑它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傳說,招來了無數游客,為當地旅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來到天峰山,天峰山的最大看點就是從山頂流出的一股溪水,順著山勢自上而下一瀉千里,形成一股落差很大的玉帶瀑布,真有點從天而降的感覺。
“此景只應天上有,大小珍珠落玉盤。”
風景太好便不會去表達,只能去體會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和山的結合是最完美的自然之魂。
這就是武夷山天游峰的魅力所在。
來到武夷山必須要去漂流,下雨也要去。九溪漂流是從天峰山下經過的。爬上天峰山頂就能看到九曲溪水彎彎曲曲的全貌。坐上竹排大雨就頃刻而瀉,穿上雨衣又打著傘,別有一番情趣。劃竹排的一位老梢公,一路指點江山,卻沒有激揚文字,說的全是葷段子笑話。老梢公用他獨具的方式,讓我們把笑聲輕松地融入到了武夷的山水中,我們早已忘記了還在下雨。
我曾經在漓江上坐過竹筏漂流,感受過悠閑適逸的江南山水韻味;在湖南沅江上漂流聽著少數民族男梢公吼的放排歌,看著苗族婦女身背蔞筐在江邊浣洗,小狗在主人身后安靜的放哨,讓我充分感受了湘西風情的魅力;在湖北巴東神農溪感受過土家人神秘厚重的三峽文化。而武夷山的漂流,讓我感受到的是純自然的山水互動,看到的是云霧繚繞,奇石怪洞,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九曲的溪水太清,當我們問老梢公是否有魚時,他幽默的說:水至清則無魚啊,現在社會都喜歡渾水摸魚。
眼前的九曲竹溪,對面的山頭,剛才還云霧繚繞,瞬間又露出了她神秘的面紗。
抬頭望見玉女峰就在前面,還是抓緊照相吧。
(四)靈性的藝術
每到一個有靈性的地方,總會有靈性的藝術。
今天在天游峰看到有個畫家,只要你寫出自己的名字,他便會用你的名字作畫,你的名字便活靈活現的藏在武夷山水間,或成為山的主峰或成為水的清源……你一眼就能看出自己藏在山水中正開心的笑,而且融入的是那么的柔和、完美……
我忍不住趕緊為自己作幅畫,姓字的兩點成了天游峰的兩個山頭,畫家說我起了個好名字。
記得那年去桂林,也見到一個用你名字作藏頭詩的老者,還見過在宣紙上潑上墨,用嘴吹口氣就能吹出栩栩如生的千姿梅花。
我不得不佩服這民間絕活,這富有靈性的民間藝術!
水深藏蛟龍,山大有老虎。
好的藝術不一定在大雅之堂,民間的好東西卻往往會給人以驚喜。
感謝這一方有靈氣的山水,養育了一方有靈氣的文化,帶給我們許多的啟迪。不虛此行,受益非淺,忘不了的武夷之旅。
(五)金門島與鼓浪嶼
大嶝島與臺灣的金門隔海相望,相距六公里。當年炮轟金門就在這里進行,好稱英雄三島之一。島上遺留當年的大炮,對臺宣傳喊話用的大喇叭等,這些已成為旅游的看點。
從廈門島到大嶝島要穿越八公里的海底隧道,真想不通能在一百五十米深的海底打通隧道,不得不感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輪渡在海面上慢慢地靠近大擔島——金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大字映入眼簾,隱約看見島上的炮樓,飄拂著的旗幟。人們雖不能踏上金門島,但是那昔日那虎視眈眈的炮口,不再吐出傷人的炮彈,人們竟相拍照。
船在慢慢地轉航,船底翻起的水浪也趨于平靜,兩岸關系也趨于平靜。海面平靜,波光粼粼。岸邊的建筑錯落有致、櫛風沐雨,海上高架橋高大雄奇,海岸邊的廈門大學也正在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著我們,不知不覺地又回到了廈門。
今天運氣好,早上出門時下雨,到了鼓浪嶼雨停了,讓我們充分的享受了鼓浪嶼的風情。登上日光巖,欣賞了琴島的異國情調,心情也變得異樣。從鼓浪嶼返回時,我們坐快艇,在驚濤駭浪中體驗了一次驚險與刺激。
廈門的文明源自于開放的經濟,沿海生活的人們給我的感覺總是很包容。這也許就是海洋文化造就沿海人的個性——因為比海洋更寬廣的是胸懷。因此在廈門,人們總是那樣的溫和熱情,到處都是綠樹鮮花,馬路四通八達。有高架橋公交車專用車道、有在海上架起的繞城車道、有海底隧道。街頭巷尾很少見警察和鳴笛的警車,這個城市一切都在規章有序地進行著。
海風輕柔,空氣清新,也總是給人一種和諧完美的感覺。讓人感受到處處有禮節,處處有文明,這也正是我們的差距所在。我們容易去忽略細節和小事,抱一種無所為的態度,從而丟失了應有的品德,小事不著眼,大事干不成。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當我們進入機場安檢通道接受安檢時,廈門一直陪我們的朋友,才和我們握手告別。這位朋友直爽開朗,說話鏗鏘有力,節奏感很強。他自信爽朗、幽默諷趣的笑聲中,處處流露出廈門男人的優點。
廈門永遠是一個讓人感動的城市。
在回味廈門入畫的風景時,廈門人的笑容會不由自主地走進我的腦海里來……
【廈門情懷現代散文】相關文章:
榆錢情懷散文10-01
西大山情懷散文11-22
王維的山居情懷散文04-17
讀張愛玲情懷散文詩08-03
雨巷現代散文09-30
又見陶淵明現代散文08-15
何若莫言現代散文09-26
閑話魯迅婚姻現代散文10-02
歸園田居現代散文09-30
現代愛情優美散文隨筆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