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塞北山區的播綠人的經典散文

時間:2020-08-22 08:42:03 散文 我要投稿

塞北山區的播綠人的經典散文

  日子過得真快,來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有舊廟林場采風一晃一個星期了,入伏了,連續下了幾天雨,空氣感覺都濕漉漉的。在場部5樓寬敞的會議室里享受著空調的清涼,真愜意。望著窗外不遠處起伏的山巒,山巒上那些黑黝黝的樹林,我的思緒不由得紛飛起來。

塞北山區的播綠人的經典散文

  這是塞北山區一個播種綠色的單位。國有舊廟林場位于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界河當地人稱北大河的南岸,距科爾沁沙漠邊緣只有幾十公里,這個林場的干部職工真正擔負起了治理風沙的重任,為將沙漠擋于遼寧之外,保遼寧一個綠水青山環境,做了大量工作。林場轄區67740畝,有林面積54000畝,森林覆蓋率79.7%。幾十年來,沙漠一直試圖南移,卻總都是徒勞。

  常言說的好:打狼要用棒,打虎要用槍,要想固風沙,林草功效強。舊廟林場干部職工及能干的舊廟人民在遼蒙邊界線上筑起了一道道雄壯的綠色長城。放眼望去,視線中,那一片一片的松樹、楊樹,崇山峻嶺的油松、側柏,是林業工人和舊廟人民一棵一棵栽植的,一年一年保護的。幾代林業職工及舊廟人民的青春和理想永遠地印刻在舊廟的溝谷和山巒間。莽莽蒼蒼,郁郁蔥蔥的景象是最好的證明。舊廟林場林業工人及舊廟人民的勞動和創造力是實實在在的,產生著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風沙也只好“甘敗下風”了。

  凝望著那一片片聳立的油松,我不由得想起了陶鑄的《松樹的風格》,松樹給予人類的很多很多,而要求人類的卻很少很少。凝望著那一片片挺拔的楊樹,我又想起矛盾筆下的《白楊禮贊》,白楊樹雖然極普通常見,但卻挺拔、堅韌、偉岸,在支撐維護著北國壯闊廣袤的天地。無數事實早已證明,勞動人民創造和改造著世界,我們在愛大自然的同時,更應該愛改造自然和創造歷史的勞動人民。我們在贊美松樹,贊美白楊樹的同時,更應該贊美像松樹、白楊樹一樣堅韌頑強的林業工人及舊廟人民。

  國有舊廟林場的林業工人及舊廟人民在舊廟這塊土地上打造出了一片綠色天地,為保護生態,根治風沙,保持水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個山川秀美的舊廟在崛起,一個中華民族偉大的綠色夢在他們手中實現著!他們的功績將同他們親手栽下的青松翠柏一樣永遠長青。

  透過樓窗向遠山望去,那無邊的松林,起伏的山巒,微風刮過,掀起層層淡淡的綠浪。小河旁的白楊樹林,灰色和綠色的樹干樹冠,陣陣山風,搖曳著身體和手臂,仿佛在低吟淺唱。你們在舊廟這塊土上創造了人間奇跡,你們真光榮。

  常言道:“世間萬物,有矛就有盾。”“兵來將擋,水來土坉。”面對全球日益嚴重的土地沙漠化,許多人都在研究對策,總歸所有的研究成果,治理風沙最有效的方法是:植樹造林,封山育林。

  這是一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的事,特別是在風沙嚴重的干旱地區,真要想造出一片新綠,真是一件為難的事。

  現年76歲的林場老場長張志遠,是舊廟林場的開拓者,奠基人,30多年過去了,他這位東北壯漢已經兩鬢斑白,在我的啟發下,老人講起了昔日創業的艱難。

  在他30多歲的時候,他服從組織分配,率領20多人來舊廟這兒創業。

  他回憶說:那時候這兒還不叫舊廟林場,是國有周家店林場的一個工區。我們來這兒的原因很簡單:舊廟是科爾沁沙漠入侵遼寧的必由之路,是風口浪尖。要想從根本上防止風沙入侵遼寧,必須在舊廟這兒修起綠色長城,這兒的工作得有人干。就這樣,我們一伙人來了。那時候的人都如雷鋒那樣,都是革命事業的'螺絲釘,黨讓放在哪里就在哪里閃光。當場部決定讓我們來,我們都很高興,認為是對我們的信任。當時誰也不考慮工作生活條件,心里想只要有工作干就行。當我們背著行禮來到這個所謂的工區時,我們才知道這里除了有幾畝所謂的苗圃,里邊稀稀拉拉的長著幾株山羊胡子樣還沒有草高的樹苗,所謂的宿舍及辦公室,都是臨時搭建的土坯房,既不擋風,也不擋雨。我們的心也涼了。但我們誰也沒退縮,即來之,則安之。當天我們就將樹苗地清理干凈了。那時候我最喜歡唱的一首歌的一句歌詞是“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心,赤膽忠心為人民。”我們都是年輕人,年輕人走到哪兒都會將溫暖及陽光帶到哪兒。我們的到來為這兒帶來了生機。我們很快就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之中。先抽出幾個人對舊廟、福興地、哈達戶稍等周圍鄉鎮適合造林的地塊進行全面測繪,及時打報告,爭取上級在人力、物資、苗木等方面的支持。為大面積造林做前期準備。同時還組織人員脫坯打墻,加固、擴建辦公室及宿舍。那可是真正鐵人王進喜般的精神:先生產,后生活。我們現在家屬區的許多老房子還是那時候的產物。當年,我們蓋出了10戶家屬房。入冬前就有家屬帶著孩子搬來了。這兒也有了家的味道。

  第二年早春我們就開展起了大規模的荒山、河邊、沙地造林。我們不但在林場自己的地塊上造林,還為周圍鄉鎮造林做技術指導。全場干部職工造林時間都下鄉,場里只有一個看家的,那時候也沒有如今這樣便捷的交通、通訊條件,一下鄉就十天半月不回來,吃住在農民家里,那時候的條件真艱苦。造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機械化,從起苗開始,靠的都是雙手。

  那年代的人都舍得花力氣,勞動中相互間常常不經意間就開展起了勞動競賽。你今天刨了100個樹坑,我明天會刨110個,甚至更多。造林結束常常是以勞動成果評勞動模范,從沒有獎品,只是一張紙制的獎狀,那就會讓人羨慕的不得了。造林期間經常有人將尖鎬刨斷了,真不知道用了多大的力。最不好干的活是往山上挑水,雖然我們這兒的山不十分陡峭,一個人行走沒大問題,但要是挑一擔子水,還得走的快,不往外灑,真的不容易。工友們之間常常比誰挑的次數多,誰剩的多。那年頭肩膀磨出老繭是正常現象。手就更別說了,手沒老繭的人怎么配做林業人?

  很多人沒感覺過風沙的滋味。也許是老天爺有意考驗我們這些林業人。怎么形容呢?每年的造林季節,都是春風最大最多的日子。常常刮得睜不開眼睛,嘴不能咀嚼,一咀嚼會發出“嘎嘎”的響聲。每年每人都得吃幾斤土。從山上干一天活回來,誰的身上都會是厚厚的一層土!

  造林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在大地解凍化通前那幾天內完成,一旦過了谷雨,苗木體內營養開始轉化就晚了!為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造林計劃,我們常常是起早貪晚。什么叫起早貪晚,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簡單的說就是兩頭看不見光亮,干不了活為止。有的年份取水難,取水遠,為了澆足水,有的時候還要頂著月光夜戰挑水。一個造林季節下來,誰要是不掉幾斤肉那是不可能的。那個年代從來沒聽說誰減肥,可有吃秋膘的習俗。

  那個年代的人工作上拼命,生活上從沒有過高的要求。吃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現在人講的是:吃的好,吃出營養,吃出健康,那時候的人們只要是吃飽了就行。主食只有高粱米飯,玉米面大餅子;菜只是蘿卜、白菜、甚至有時候只是蘿卜咸菜疙瘩,沒有一個人說吃膩了的,都吃的那樣香,現在真看不到那樣吃飯的場景了,感覺那時候吃飯就是搶。真香。

  隨著我們這兒有林面積的擴大,這期間周圍鄉鎮在我們的技術指導下,都開展起了大面積的植樹造林,只幾年的功夫,舊廟及周圍鄉鎮的山頭陸續松樹戴帽,河邊楊柳鑲邊,溝溝叉叉等適合造林的地塊也都宜榆植榆,宜果植果,特別是農田林網縱橫密布,防風固沙能力逐年提高,風沙越來越少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過了......

  一場夏雨過后,遠山的樹林憑添了幾許的新綠,我的思緒隨著歲月的流逝在飛駛。我翻看著手中厚厚的場史,老場長的話語還在耳畔回響。幾代林業工人的功績讓人感動,而我更對老場的今天感興趣。

  2011年,林場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新班子上任,真正燒了幾把火。

  國有林場的工作核心是讓山青水碧,綠樹成蔭,提高森林覆蓋率。新班子一到任就冒嚴寒利用近20天的時間,走遍了林場所有還沒成林的地塊,查找原因;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造林計劃,承包到人,并將造林成活率與干部職工的獎金掛鉤,張榜公布,請全場職工監督。清明還沒到,地剛要化凍,全場干部、職工就分赴所包地塊,做造林前打點等準備工作。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不但要有大氣魄,還應該有大手筆。舊廟林場新一屆領導班子所做的工作都是大手筆。2011年造林4500畝,除極少地塊太小,不便開展機械作業,多數地塊都實行機械挖坑,即減輕了林場職工的勞動強度,搶到了第一時間,還保證了挖坑的質量。林業戰線有句順口溜:大大的坑,深深的埋,多年的棒棰能成材。機械挖坑,即大又深,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打下了基礎。

  苗木的質量是決定造林成活率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場長王國輝同主管技術的副場長一同到苗圃驗苗,用卡尺測量苗徑,動手測土壤含水量,對沒澆透解凍水的苗木,堅決不要;拉回苗木后,親自剪根浸苗,保證了苗木的高生命力。

  舊廟地區十年九旱,造林關鍵的一環是澆水。為保證澆足水,針對雇工澆水有糊弄的可能,干部職工一人跟一臺車,車干到幾點,人就跟到幾點,一點也不含糊。

  原副場長牛文,上級已經宣布其退居二線,可以不用再工作了,但這位老黨員,退崗不退思想,仍然奮戰在造林第一線。在他承包的海力板村連續吃住了16天,這期間牙痛,吃不下飯,將醫生請到老鄉家,利用休息時間打針,吃藥,有病也沒影響一點工作,由于天天風吹日曬的緣故,他皮膚黝黑,對造林的各個環節要求嚴格,背后造林的工人暗送他一雅號“黑臉包公”。如今,經市、縣林業專家的驗收,牛場長負責造的432畝林成活率在89%,超過85%的規定標準。

  林場職工白金龍,張宇森等人。為了造好林,都20多天堅持在造林第一線,耽誤了自己家種責任田,但都無怨無悔。還風趣地講:先有單位,后有家。舍小家,顧大家,值。

  由于全場142名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舊廟國有林場造林4502畝,經上級兩次驗收,成活率都在85%以上,在大旱之年取得如此好成績,實屬不易。

  如今,國家保護生態資源的政策已出臺,嚴格控制森林資源砍伐,林業部門的日子不好過。舊廟林場班子轉變腦筋,利用林場有苗圃及林業職工懂技術,會管理的有利條件,注冊成立了“阜蒙縣綠盛緣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帶領20多名剩余勞動力闖市場,由于公司技術精湛,作風扎實,成立僅8個月,就為單位掙回80多萬元的收入,2012年取得了綠化工程三級資質認證及招投標資格,重要的是成功地綠化了阜新市的6條主要街道,還簽訂綠化工程項目5項。為建設阜新森林城做出了林業工人應有的貢獻。舊廟林場年經濟收入實現600萬。

  由于體制等原因,建場近40年的林業人還居住在三十多年前建的低矮、狹窄、冬不暖,夏不涼每戶只有兩間,48平方米的土坯房內,困難是可想而知了。民生問題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要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著眼點放在改善職工住房條件上,他們采取“跑縣局、進省廳”,千方百計想辦法。愚公移山感動了上級,得到上級104萬元資金的支持,通過職工自籌一部分,單位補助一部分,在原林場場部院內投資1000萬元,為84戶職工蓋住宅樓7301平方米,干部職工從根本上改善了生活質量。2012年10月27日,對于國有舊廟林場職工來說:這是一個永遠難忘的日子,84戶職工喜遷新居,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居樓。

  老場長張志遠接過鑰匙的時候,嘴唇有些顫抖:真沒想到,我能住上這樣寬暢的樓房,感謝共產黨!

  生活在科爾沁沙漠邊緣,已經步入小康社會的阜蒙縣舊廟及周邊的人們,當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耕種著肥沃的土地,再也不用擔心沙漠南侵而沙壓土地,秧苗,再也不用擔心西伯利亞寒風卷起沙塵漫天,當人們盡情地享受著藍天白云,五谷豐登的時候,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一個幾十年的國有老場——舊廟林場的干部及職工。他們是真正塞北沙荒上播種綠色的人。

  塞北山區的播綠人,你們辛苦了!

【塞北山區的播綠人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老舍的經典散文07-22

老舍的經典散文10-27

前世的故鄉,雨巷中的把傘人經典散文10-16

林清玄散文集的經典散文10-25

雨巷的經典散文11-11

林清玄的經典散文精選10-27

有關林清玄的經典散文10-23

席慕容的經典散文12-06

品讀唐詩的經典散文11-16

梁實秋寫的經典散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