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的大手筆的經典散文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20多年前,一曲《黃土高坡》可謂是家喻戶曉,紅遍海內外,震撼著一代代人的心靈。它蕩氣回腸、悲壯奔放的生命之歌唱出了外界對黃土地人民挑戰大自然的敬仰,同時也唱出了外界對黃土地的思維定勢——多少年來,人們提到陜北的第一反應依然是封閉落后、貧窮艱苦、千溝萬壑、缺水干旱、黃沙滿天、山坡頹禿……
然而,當2008年我告別了山青水美的家鄉、告別了繁華富足的大城市,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扎根新農村建設時,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黃土高坡。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了解延安的農村,比了解延安的城市早。初到陜北農村我很吃驚,這黃土地,似乎沒有記憶中的凄涼,農民生活也沒有想象中的艱苦,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到處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水泥鋪成的村級廣場上有賣水果的、蔬菜的、面皮的、燒烤的、雜貨的……村民們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沖擊著腦海中的傳統印象,讓我疑惑不解!
在農村接觸到的第一件任務就是推山治地。推山治地就是在山上用推土機推出像丘陵一樣一層層、一圈圈的平地。6、7月大夏天,我跟著鄉鎮干部跑完這個山頭爬上那個山頭,當時的新鮮勁似乎戰勝了疲勞,我就像一臺發動機一樣,不知道累,也不知道曬,在黃土高坡上釋放著激情與好奇。聽老一輩說,陜北山多地少,祖祖輩輩主要在山上種地,而傾斜的山體,細膩的黃土,無法承受雨水的沖刷,水土流失相當嚴重,農民只能靠天吃飯,一年到頭常常是廣種薄收,生活十分艱辛。為了維持生計,祖輩們經常是半夜五、六點鐘就起床干活。家庭負擔重的,甚至三、四點就起來干活了。所以,50歲以上這一輩人由于苦重都普遍顯老。鄉鎮干部告訴我:延安逐年加大對農村惠農資金的發放力度,偏遠的土地用來退耕還林;附近的土地推平利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質量,增加糧食產量。最重要的是農民再也不需要半夜起來干活,也不用擔心失足墜落,收入還一年比一年高了?粗@些現代化的機器在斜坡上忙碌,一邊祈禱這些龐然大物不要掉下山,一邊暗暗替農民們高興。
望著近處一層層的平地和遠處綠蔥蔥的高坡,我想,這里已經不是記憶中的陜北了,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瞧,那滿山遍野蔥郁盎然的翠綠代替了千溝萬壑一望無際的灰黃。村民們告訴我,這是退耕還林的結果,他們要再造一個綠色的陜北,而且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這個天然的防護林使延安的沙塵暴幾乎消失。特別是滿山連片的蘋果園,不僅還他們一個綠色家園,還造就了一個個小康家園。勤勞智慧的延安人民克服坡地劣勢,利用氣候優勢,在各個山頭上廣栽蘋果,形成了現如今“山地蘋果別樣紅”的壯觀景象。先后有“洛川”、“寶塔”、“延長”等區縣的山地蘋果各顯神通,名揚海內外。據說,一位上級領導來延安檢查工作時,看見連綿起伏的山坡上整齊劃一的蘋果樹被紅彤彤的'蘋果壓彎枝頭時,激動地說:“延安農民太了不起了!”
“優勢在山坡,致富靠蘋果”、“要致富先栽樹”、“蘋果園是農民最好的就業崗位”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農民的共識。現在,凡是種蘋果的農民收入都比其他農民的高,蘋果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金蛋蛋、蘋果樹變成了人人羨慕的搖錢樹。凡是靠蘋果樹吃飯的農民都住上了寬廣明亮的石窯,有的蘋果專業村還建起來了整齊統一的雙層小洋房,窯里瓷磚一鑲、地板一鋪,現代化的家電應有盡有,高檔沙發那么一擺,總能讓人錯愕——這是農村還是城里。山地蘋果真正是綠了山頭,富了手頭!而更多的孩子,靠著蘋果,看到了希望,走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進入了城市……
是呀,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推山治地、退耕還林,不正是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大手筆嗎?于是我明白了在陜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為什么能走出了像劉志丹、謝子長等這樣的英雄豪杰;為什么能產生那么多像《蘭花花》《走西口》等久唱不衰的信天游;為什么能壯大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并最終取得勝利;為什么能出現那么多五花八門享譽中內外的民間藝術……因為這里的土地是貧瘠的,但是這里的思想是富有的;這里的人是粗獷,但這里的感情是細膩;這里的生活是平凡的,但這里的精神是偉大的!
【黃土地上的大手筆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老舍的經典散文07-22
老舍的經典散文10-27
林清玄散文集的經典散文10-25
品讀唐詩的經典散文11-16
林清玄的經典散文精選10-27
有關林清玄的經典散文10-23
席慕容的經典散文12-06
梁實秋寫的經典散文04-19
有關汪曾祺的經典散文10-29
徐志摩的經典散文精選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