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鍋出經典散文
蒸饅頭的時候,將梨子切成薄片,放入小碗中,和饅頭一起蒸熟。蒸熟的梨子呈透明狀,被蒸出的梨汁浸泡著。搭配一小勺文友家人采的巖蜂蜜。甜度適中,香氣十足。家人甚是喜歡。
這樣“一鍋出”,可是在多年積累的經驗。經驗的源泉,自然是家人的言傳身教。
記憶很深的最先是奶奶做的一鍋出。
茄子切大塊洗凈,大鍋燒熱后,倒少許的油,在那個年代,大約只是挖上很小的一塊豬油吧,待油熱后,翻炒茄子,翻炒均勻后,倒入小半碗水,上面架上篦子,放上饅頭,餅子啥的,蓋上鍋蓋。這時小火慢燒,等鍋邊冒出白煙,火就不用添加了,炭火的余溫就足夠了。待聞到茄子香味時,掀開鍋蓋,將饅頭取出,用搌布蓋好。鍋內的茄子依然在發出滋滋的聲響,仿佛在小聲歡呼著。此時放入一些鹽調味,翻炒。下面的茄子焦香,上面的軟嫩,可是色香味俱全,香氣撲鼻呀。這一鍋出雖說制作簡單,卻是難得的美味呀!這樣,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柴火,主食,菜,皆成了。
還有熬粘粥,貼餅子。也是一鍋出。
冷鍋貼餅子,溜了。是俺們老家的一句俗語。母親用山東話說,更有趣。這句話是形容有人跑了。也是在說一個現象:冷鍋貼餅子,可不行,必須小火燒熱至一定熱度才可以。
鍋底可以熬粘粥,熬菜,熬小魚。母親說,那時誰家的不富裕,來了客(qie二聲),能熬菜貼餅子,就是講究飯啦!
將時令的菜蔬切好,倒入鍋中,倒上適量的水。鍋燒熱后,巧手的主婦將玉米面團好,利索地有節奏地啪啪貼到鍋邊上,保證紋絲不動。母親說她笨,于是姥爺幫她準備了一個鍋圈。鍋圈的樣子,母親跟我形容好久,我努力想象刻畫,似乎是竹片彎成大小不一的圓圈,選擇適合的放到鍋里面,正好是在菜或者粥的上面。這樣,就成了笨主婦的好幫手,即便貼餅子的技術不咋樣,也不至于讓餅子溜下去。
婆家在滄州西部的獻縣,婆婆也是一把做飯的好手。冀魯兩地本相鄰,但十里不同鄉。做飯的手法上還是會有很多不同。拿做粘粥。母親是用涼水將玉米面攪拌好,再倒入大鍋中。婆婆則是在燒開水之后,一手撒玉米面,一手拿長把勺子攪拌。這動作極有層次感。雙手分工合作,玉米面像黃金粉一樣撲簌簌地落入沸水中,勺子畫圈攪拌,使其快速融入。金黃黃的粥瞬即有了雛形。此刻,在上面架上一個類似橋梁的架子,兩端撇開,像局部的大篦子。這樣的優點是中間可以放上一個小篦子,來盛放饅頭呀,蒸菜呀,旁邊有空余的地方,可以看到粥的狀態。這時,需要小火慢燒,同時需要不時地掀開鍋蓋,放放氣,否則粥會沸掉呢!等粥熬好之后,上面的饅頭菜也都好了。先端上去吃,鍋里還可以有剩余,邊吃邊拿,什么時候都是熱的。下面不是有柴火的余熱嘛!
別看我胖,實則飯量不大。但每次喝粥,都會沒有出息地回好幾次碗。尤其那個下面的粥鍋巴。真是撐得肚子疼,也要全部吃下。
經過這些耳聞目染,一鍋出也是我經常做的。但,在城里,可以調整的就是灶火的大小,這個遠遠不如燒柴火那樣可以精細掌控。故而,那個粥和饅頭一鍋出,可是做不到的。最經常的,就是饅頭和大棗、山藥、紅薯一鍋出。偶爾也會做一些蒸菜。比如上面提到的蒸梨,也可以做成蒸蘋果,或者其它想吃的、可以蒸的水果。如果咳嗽,還可以在梨里面放一點川貝,或者直接蒸橙子撒鹽。
還有的時候是下面煮玉米呀,荸薺呀,上面蒸饅頭。如此,饅頭都被浸上煮食的清香呢!
寫到這里,我們會發現,每說到一個“一鍋出”,總是可以牽扯出相關的人和事,也就是說,那些填飽時光的美食,此刻仍然在我們的唇邊留香。
做一鍋出的奶奶、母親、婆婆,不管是哪一個,她們在做著這樣飯菜的時候,都只會想著:如何才能用家里僅有的食材,填飽家人的肚子;如何才能用時更少,多分一些時間給地里的莊稼;如何能節約哪怕幾根柴,就可以來日少為很多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搬遷到城市,已經無地可耕,灶火和食材都不用再考慮,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讓家人吃的更健康呢!這個一鍋出的優點,就更加凸顯了出來。燉菜蒸菜都少油,蒸食極大地保留了食材的原味。饅頭、餅子,粗細糧兼有,都是對身體極好的呢!
其實,細品一鍋出的流程,我們不難發現,看似隨意的搭配,實則蘊含了很多智慧。
比如奶奶所做的,燉茄子,熱饅頭。她喜歡獨居,故而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吃飯,菜不多,饅頭不多。但這樣呢,卻可以做到正和好。我算著,大約不到十分鐘,飯菜就都齊活了。
其它一鍋出也是一樣。若用理科生的數據分析,是一個很精細的頭籌安排過程。如何搭配到一起,如何將時間壓縮到最少,如何將損耗控制到最小。這些,或許我們都很難懂得原理,但卻下意識地在學,在做。
類比到我們孩子的學習上。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學習也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統籌安排過程。有的孩子學習,看起來很輕巧,仿佛玩著,就完成了所有的學習任務。有的則一直忙碌著,恨不得覺都不睡才好。
前者,我們都盼著孩子可以做到,后者,我們更多的家長看著也會很心疼和焦灼。
我聽到過很多這樣的聲音,孩子真的很努力了,再給壓力,就怕會崩潰了呢!
說實話,這樣的經歷,我也曾有過。
記得,大樹初三的時候,某一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平時樂觀的大樹,異常沉悶地坐在書桌前,久久不吭氣。
我過去問。大樹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每天都熬到對面樓上都沒有燈亮著了,我才睡。我還能怎么做呢!
將這個困惑跟大樹的老師溝通后,老師提醒我一個關鍵點:是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呢?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這樣的感覺,如果夜里熬了,白天會沒精神。對于學生來說,忙乎到三更半夜不睡覺,上課又能有多少精神呢!
如此,大樹等于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他沒有從效率入手,但是愚笨地熬時間。將自己弄得筋疲力盡,還不能得到預想的好成績。
那次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后,大樹從提高效率上入手,在很短的時間內調整了自己的作息,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最后可以進步很多,從而圓夢石二,也是跟當初跌倒的那一覺有很大的關系呢!
到了石二之后,大樹對于新學校的適應,又一次犯了老問題。拼命地抓時間,卻不善于利用這些時間。同時,抓住了一些瑣碎的時間,卻丟了上課的重要時間。
還好,在一次摔倒后,他自己分析許久,終于得到結論。這次,原本以為自己疲憊至極的大樹,很快恢復了最初的朝氣。
一節課,一天,一周,一次考試。都可以視作是一頓飯,如何做好“一鍋出”,確實需要動點心思呢。具體操作方法,需要讓大樹有經驗了總結給我聽,我才能寫出來分享。畢竟,這不是我擅長的呢!
我只能說的是,如何做的好,我寫不出,那么有一些,是跟寫作文選擇有雷區一樣,是不能觸碰的:
比如急躁。急躁就跟急火一樣,偶爾是需要的,但若一直是這樣,有多少水,都會熬干的。
比如亂搭配。不能一起熟的食材不能放到一起。比如肉包子和素包子放到一起,肉的熟了,素的肯定過火。運用到學習上,文理科的學習,卻是可以交叉的。如果做一天理科練習,估計多么好的腦子,也會轉不動的呢!這時,靜下來看看語文,可以舒緩很多呢!這里的亂,是如何做到不亂。搭配是必須的哈!
比如相互孤立。一鍋里的食材,都會有一個共有的味道。那么,學習亦是一樣。并非數學和英語不搭界,也并非語文和化學不相關。任何學科都是相通的。記得,大樹說過:一個英語的閱讀,講的就是一個科學現象。他很熟悉這個,雖然有很多不會的詞,但仍然可以做對。還有,理科的邏輯思維和語文英語的龐大積累也并不矛盾。讓積累有了自己獨有的邏輯,豈不是更加有趣呢!
呵呵,寫到這里我有點餓了,想想,要不去弄一個一鍋出,比如來一碗蒸菜,下面熬紅小豆薏米湯,蒸菜快好的時候,放上饅頭。再燒幾分鐘。蒸菜好,饅頭熱,紅小豆薏米湯,也熬得妥妥的啦!哦,對了,紅小豆薏米可以提前就泡上。這樣更加節約爐火呢!嘿嘿,是否就像我們所說的預習一樣呢!
書寫文字,細品生活,領悟人生。好棒的“一鍋出”。
【一鍋出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優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6-27
優秀散文:愛上散文06-28
經典散文精選06-28
出郊原文及賞析09-20
荷花的詩句出淤泥07-26
散文:品散文要成新常態06-27
優秀散文07-24
名家散文07-21
黑與白散文05-02
中國經典散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