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千載誰堪伯仲間散文
1
從南陽隆中的疏疏籬影淡淡草廬到天府成都的巍巍關城獵獵旌旗,這一路走去高歌大風豪氣干云;從煙波渺渺的荊州城外騰龍烽火到殺機隱隱的八陣圖內臥虎黃塵,這篇篇章節盡顯妙算通天神機驚世;從蠻荒之地七擒七縱的恢宏到秋風五丈原上的悲壯,這行行記載無不閃爍著道德的光輝;從草堂春夢醒時叩問蒼茫到寂寂長夜磨礪出前后《出師表》,這聲聲傾訴唯有一個主題匡濟天下,固守忠貞。
諸葛大名垂宇宙,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原本相隔一個朝代的詩卻未因時間而無法相容,相反,杜甫的蒼涼與陸游的豪放如此熨貼地溶鑄在一處。我經常想,時間不是我們與古人對話的障礙,而是古人與古人、古人與今人交流的憑籍。當我們回想三國舊事時,就仿佛置身于古老沙場,耳畔金鼓交鳴,滾滾征塵中有一面旌旗招展,旗下一駕四輪小車,車上是綸巾羽扇的孔明先生。
當一具軀體化為黃土后,他的故事還撥動著世人的心弦,他的身影還飄逸在民族文化的脈絡里,他的聲音還在歲月長河的濤聲里回蕩,他的名字還在歷史壯卷里飄香,那么,我們應該相信,殞落的只是脆弱的生命,永存的卻是勁健的靈魂。
既便是尋常巷陌鄉野人家,既便是白頭老翁黃毛稚子,只要說了這個名字,就會有人把這個簡單的符號補充得血肉豐滿;只要你提一兩個細節,就會有人把這單薄的記載琢磨得光彩照人風神飄逸。
2
煙水蔥蘢的隆中今日是否還有古樸的《梁父呤》回蕩于田畝之間?那片淡雅蕭然的草廬是否還有先生讀經誦史論劍談兵籌劃三分天下時灑落的淡淡燈光幽幽瘦影?往事已越千年了,南陽的山水風物早已不同于昔日,然而,先生高臥隆中亦耕亦讀的流金歲月使這片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土地在世人心中永遠那么神秘和神圣。南陽有幸,曾經棲息過一代功蓋三分名垂青史的偉人。如今,南陽的剪剪綠雨悠悠嫩風莫非是那已遠蹈云漢寄身玉宇的靈魂歸鄉時抖落的一掬清淚和切切詢問。
既便是故地風雨依舊,而先生的羽扇綸巾已隨一江碧水化為一束美麗燦爛的浪花,江上秋風起,疑是先生寂寞時重演兵法以慰千年壯志;隱隱青山白云飄散,疑是先生閑步云海聊寄田園之思;濤聲滾滾,疑是先生賦琴于江頭再續金戈鐵馬之聲。
長江,古往今來多少人物齊集的地方。無論是大浪淘天還是波瀾不驚,都是人們尋覓英雄遺蹤傾聽先輩長歌的地方。當我們馭輕舟于長江滾滾濤聲中時,看雪浪擊岸驚飛一天鷗鷺,聽濤語鏘鏗迎來半江勁風,就會想到當年諸葛先生架一葉扁舟隨長者魯肅赴吳說孫權抗曹往事,隨行唯有兩個童子。先生立于船頭,看著霧靄重重中的吳地,輕揮大扇,大袖飄飄,成竹之策已在胸中。
一部《三國演義》,只因為先生一人深入人心垂千古而不朽。初讀這部洋洋灑灑遍布遠古風云的書時,讀至先生五丈原大星殞落而有驟斷肝腸之痛。似我這樣自詡不識淚水滋味的人尚且初嘗濁淚苦澀,更遑論那些多情早生華發者了。于是后半段故事說什么也讀不下去了,一束耀麗靈魂悠然遠逝,這部書讀來還有何味?問及一些書朋筆友,都說與我有相似心境,于是相信世間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文字,總是需要用一縷高貴的靈魂浸潤過的。
當年,劉關張三顧茅廬,頻煩天下計,也為之擊掌鳴嘆,以為龍虎濟會君臣相洽,孔明可以一展平生所學以酬抱負了。然而耳畔還是響起水鏡先生沉郁的聲音: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時。時也,命也,莫非天數如此?青竹蕭蕭,山路纖纖,身后茅廬內那張先生曾經高臥的床榻,從此后就要在明月清風中等候千年。四騎駿馬踏塵而去,耕者忘扶梨,樵夫失鐵斧,目送先生隨劉皇叔縱橫四海問鼎中原去了。仿佛有先生大睡初覺時吟詠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在翠竹藍天之間回響,此一去鞠躬半世盡瘁終生,何日再尋半日清閑?
水鏡老人與先生相交甚厚,老人的一聲嘆息,不能不在隆中耕讀時的先生心弦上撥出一片圣雪般純凈的憂傷,孔明大智慧,怎能不識這無情歷史推演趨勢?然而,他明知此一去只會嘔盡心血卻難補青天,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可以安頓一生歲月的隆中。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先生一騎絕塵,歷史的點點墨跡中便平添了萬縷淚的清香,烽火荒原,鐵馬冰河,隱隱傳來先生四輪小車碾破蒼茫大地的聲音。整部炎黃歷史十之八九是淚水浸泡過的,三國舊事也因先生出山而淚香盈盈。
偶爾夜半有四輪車聲驚破殘夢,惶惶然醒來,不知淚水為誰已打透冷枕。
3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整部三國歷史是英雄群體悲劇的舞臺。而諸葛亮的悲劇尤為沉重。開濟兩朝的所有努力在秋風吹落五丈原上那盞象征先生生命的燈火后最終化為一縷煙塵。杜工部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政治理想的破滅,英雄信念的墜落,悲莫大于此。然而,一段忠貞情懷卻在歷史燃盡祭香之后冉冉升起,化作蜀山上一脈奇峰,蜀水中一波狂瀾。
當年,能夠打動先生,使他走出草廬的絕不是敵國之富和赫赫王侯的爵位,只是因為劉備濟天下之心與先生扶危世之意產生了震懾歷史的共鳴;只是因為三顧草廬的一片赤誠肝膽,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瑛瑤,回報劉使君這片赤誠肝膽的,也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白帝城,先主許國事家事于先生,此時君臣之誼已完全升華為知已之情。這一份知已之情卻累得先生既擔復興漢室之業,又懷輔弼幼主之情,殫精竭慮,雖九死而猶未悔。
白帝城枕江濤沉睡千年,江水東流不盡,這滔滔江水可是先生與先主肝膽相照的剎那間流淌出的熱淚?當日,江風慘淡,危城孤立,先主手撫先生之背,淚流滿面:先生之才十倍于曹丕,若幼子可輔,則輔之,若幼子不可輔,先生可自為西蜀之主。先生跪拜于床榻下,涕淚縱橫:臣敢不竭盡肝膽,以報主公知遇之恩。這段對白雖然沒有《隆中對》那樣石破天驚撥云見日之氣勢,卻激起了歷代仁人志士心底的無盡感慨。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只一知已就足以在歷史的卷帙上寫下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
白帝城托孤,在風云變幻的三國歷史上算不得什么重大事件,然而在先生人生歷程中卻無異于一個嶄新的起點。前一段君臣相洽魚水合暢,共謀鼎足大事,而白帝城之后,則只是先生獨力擎天孤帆濟海以完成先帝遺志。天已傾東南,縱女媧重生,亦無處煉五色石;滄海已橫流,縱英雄蓋世,也難以挽狂瀾于即倒。然而先生還是毅然擔起了補天濟海重任,雖舉步維艱,亦一往無前。濟世之志,托孤之情,成全了一個獨步萬代的諸葛孔明。歷史無情,以成敗論英雄,蒼生有心,唯忠奸定圣賢。
南陽之交,白帝之盟,知遇之恩,知已之情,為亂紛紛群雄爭霸、血淋淋各逞金戈的后漢三國樹立起一面極悲壯而且極絢爛的情感之幟、道義之旗。在個人野心似洪水猛獸吞咽著天下蒼生、吞咽著人間脈脈溫情的時代,儒家提倡的種種道德觀念已經完全為篡位奪權禍起鬩墻所擊潰,然而先生獨守著一份情感上的忠貞、心靈上的赤誠,手握蜀漢軍政大權,只需稍有異心,一拂袖,歷史就會呈現出另一番景象。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不是不能,而是不肯不愿。縱使后主劉禪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而他還是竭盡心血用自己的生命維系著蜀漢興衰。這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愚忠,他要忠于的是一份肝膽相照的知已之情,忠于的是自已步出隆中的信念和誓言。
三國是個盛產英雄、鍛造智者的時代,然而,眾多英雄豪杰,俱隨歲月流逝,只成為我們翻閱那段故事時突然蹦入眼簾的名字。“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然虛無了此,但是也能透出歷史的滄桑與無情。然而,生先歷千百年大浪淘沙依然神足氣完地活在我們民族的記憶中,只要是一個細節、一個片斷,我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想到他。羽扇綸巾,何其脆弱,然而,歷史長河可以淹沒巍巍宮城,卻獨洗不掉羽扇綸巾呈現出來的瀟灑與智慧。舌戰群儒、布排八陣圖,并非驚天動地的盛事,然而,歲月風塵可以覆蓋那么多煌煌豐功偉業,卻獨掩不住舌戰群儒的裊裊余音、八陣圖內的獵獵殺氣。
蜀中武候祠香火勝于先帝廟,陳毅元帥游此有感而發:“武侯祠勝于先帝廟,何哉”。
這一不需攪盡腦汁思考答案的問題令人扼腕嘆息。
4
五丈原收留了一個圣潔而傲岸的靈魂。五丈原的秋風漫起時,整個民族的心弦為之顫抖出一片千秋悲歌;五丈原的秋雨潑濺時,整部歷史的字里行間都氤氳著晶澈的淚光。唐人溫庭筠經過五丈原時,原上獵獵風煙打落了他一身的纖弱,原上耿耿草木喚回他迷失很久的男兒豪情,于是留下很蒼涼悲壯的一首七律,其詩曰:鐵馬云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下國臥龍空寐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幼時聽三國故事,曾經問講故事的老人:“五丈原在哪里?離我們遠不遠?”老人們說:“五丈原離我們并不遠,五丈原就在我們心里。”的確,五丈原就是我們民族心靈上一道瘡痕,一曲挽歌,一份向往。
在五丈原上的森森草樹間發一嘯就會有滿天英雄氣直貫云霄,就會有一原秋風送來濃烈的金戈之聲。五丈原葬送了劉漢帝國最后的希望,卻成全了先生的完美人生。葬送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帝國,并不值得我們過多的嘆息,而先生的人生卻讓我們經千年歲月風塵依然感受到對心靈的震撼。
既便是不茍言笑心如止水的史官在寂寂秋夜寫到巨星殞落五丈原這一章節,也會按住筆鋒,用袍袖拭去滿面老淚。
功高蓋世留下史冊上不朽英名,固然可以讓世人喝彩,然而真正能夠在世人心中形成恒久的震撼的只是牽系天下蒼生的丹心律動的節拍,忠貞堅韌的人格閃爍的豪光。
五丈原何幸如斯,先生生前運籌帷幄的身影、排兵布陣的號令積攢成它不醒的回憶,先生魂赴九天時大袖抖落的秋風秋雨使它成為世人心中一方圣地。斯人長逝,而此原永存。五丈原是有靈魂的,那精魂就是先生,先生是不死的,那沐風沐雨看慣夕陽的五丈原就是先生的一種永恒的存在。
現在,讓我們逆歷史之流,走上當年的五丈原。如虎連營雄踞原上,進退有序,變化無窮,蜀中兒郞持戈遠眺北方,沙場秋風大作,旌旗飄揚如鷹,營帳布排如云。先生手搖大扇,佇立原上,白須飄飄,昔日翩翩美少年已為倥傯生涯累得老態龍鐘,只是那雙眸光依舊鋒銳,執著地北望中原。
原上風云變幻,先生靜若岱岳。胸中自有十萬甲兵,袖內唯有浩浩乾坤。然而先生明顯察覺自己身心已至崩潰邊緣,雄心猶在,他怎么能以一已之身的存在而拋棄一統山河的宏圖?他回望蜀地,目光顯得那般柔和和慈祥,有一聲嘆息從他唇隙滑落。他可以聽得見蒼天為這一聲嘆息而悲傷,大地為這一聲嘆息而驚悸。秋風又一次撩起先生如霜長須。是夜,星辰黯淡,驀地一顆巨星自西北而降,五丈原上便升起一縷精魂。
不久,先生苦心經營的蜀漢在那最后一聲嘆息中被歷史的烽煙吞沒了。先生長眠蜀地,只能在地下無可奈何地把大扇搖起,目送后主君臣倉惶遠赴他鄉。
歷史就這么冷靜得近于冷酷地推演著,在歷史的眼里,只有勝負。歷史是無數個勝負銜接的鐵鏈,鎖著歲月徐徐馳進。
先生輸掉的是生命,是一手支撐起來的蜀漢江山,是一個不能為人所左右的歷史,而他贏得是精神的不朽、風范的永存,是一個民族最真摯的禮贊和悲傷,是難以計數的綿綿歲月。
偉人的概念永遠不是成功所能支撐起來的,偉人的真正內涵其實是一個民族久遠的回憶。贏得江山,贏得君臨天下,未必是偉人;贏得民心,贏得福澤久遠,才是偉人。
稱先生是英雄,顯然份量太輕,稱先生為偉人,才足以稱量出先生生命與精神的重量。
5
先生因其賢而名動古今,因其能而功蓋三分。
話本小說中的先生當然是善良的作者寄托理想的一個近于神化的標本,借東風,空城計,死后不還能嚇退老對手司馬懿,這些光怪陸離、精彩紛呈的情節為先生披上一件攝人魂魄的飄飄衣衫,使得老百姓寧肯相信話本,絕不信任史書,寧肯追隨在筆下生風、舌燦蓮花的羅貫中身后,也絕不買史筆如鐵、精心考究的陳壽的帳。當然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民族文化心態,人們極力維護和完善著自己民族的杰出人物,當然不能只簡單地名為無知和淺薄。一個沒有自己精神導向和道德標本的民族是很難在跋涉中保持頑強和堅定的腳步的,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歷幾千年風雨經數十個世紀的沉浮依然如此偉岸,其原因無外于此。
歷史應該秉筆直書,但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拘泥真實而放棄對民族精神的自我塑造與完善,我們應該有一個在煌煌正史上鞠躬盡瘁、嘔心國事的諸葛,也應該有一個在燦爛文化上神機妙算、指揮倜儻的孔明。
現在,每想起先生,就會在頭腦中出現一幅很久遠又很真切的畫卷。長天與濃云同歸蒼茫,一座雄關隱約著凌空殺氣,先生獨坐城頭,手撫古琴,神態平靜而又冷峻,身后兩個童子垂首侍立。城下是司馬懿的雄兵。先生手一動,琴聲悠悠飄散于天地間,仿佛剎那間百萬雄師齊集城下,金戈烈烈、駿馬長嘶。琴聲激越,便風雷滾滾天地震惶,琴聲衰微,便殺機四伏草木不驚。戛然琴止,先生手搖大扇,向城下道:司馬來何遲也?兵退如潮,空城上琴聲又悠揚而起。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神鬼莫測的八陣圖還在滄桑過后向人訴說著先生當年的輝煌。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流落江湖時到過這里吧?否則平實的詩人怎么會從筆底鋪展開那么蒼茫的意韻。杜甫洋洋大觀的詩作中,歌詠先生的名篇佳句很多,他以一個詩人的視角來觀察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胸懷,雖然逼仄了些,但是唯愿致君于堯舜、心憂黎元的少陵還是可以在先生留下的歷史遺跡中感受到心靈的澎湃。后來,少陵客居成都,得以瞻觀武侯祠,森森古柏,悠悠碧草,無不激活他因運途潦倒而冷落的心靈。我們可以想像到,在某一個黃昏,孤獨的少陵走進游人散盡墨客消隱的武侯祠,夕陽在先生的塑像上灑滿了斑斑點點的金光,先生的神情還是那么寧謐與安祥。少陵禮畢,一股悲情泛上心頭,耳畔仿佛響起了先生超越時空的聲音,細聽來正是那兩篇《出師表》。
“三顧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語便驚得整部文學史都汗流浹背。先生無語,蒼天無語,生前事已完成,又何須計較身后名。
【千載誰堪伯仲間散文】相關文章:
興伯散文10-20
女子如花堪開當時散文10-01
散文誰的眼眸誰的痛08-14
誰的辛苦誰體會散文08-30
愛誰,又傷了誰情感散文05-04
誰動了誰的弦散文賞析06-27
散文:這是誰的聲音10-11
誰與我共的散文08-25
我在等誰網絡散文08-14
誰的褲頭優秀散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