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村情結散文
兒時的故鄉已經成為一種遙遠的回憶,其實我一直所謂故鄉的地方也僅僅是那個小小的村莊而已,F在記憶中的它似乎比現實中的還要小,仿佛爸爸黃昏時候站在胡同口的一聲喊,就能使整個村莊都聽見。那段時光,那時圖景,總會在某個安靜的午后或寂靜的夜里在腦中浮起,就像平靜的水面上被魚兒吐出的泡泡打出的一圈圈漣漪。心里有面回音壁,你沖它喊了,它就會在把聲音反射給你,那遙遠的記憶就是那回響了,不是原聲,但仍然是屬于你的。離開家的三年,村子在自顧自得變著,記憶中的只是它在我兒時的樣子,記憶畢竟是有它自身的特點的,他不肯完整不肯清晰,就像夢一樣,有時候某一個場景令你似曾相識,你卻分不清是在夢中出現過還是在記憶里。模糊的是輪廓,它被細細的線條勾勒過,也就只能單薄的站著,說不定什么時候,那線條就被時間的橡皮擦一點點擦掉了,而那清晰著的部分,就像一個女孩子的眉眼或薄唇,因為它太動人,使你在記不清她的整體之后仍然記得那個局部。
已記不清小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化的,或許從它進入我記憶的第一刻起就開始變了,只是在最初的幾年里,它同我一樣,成長得過于緩慢,后來才進入發育期。也就是它在迅速發育的時候,我也加快了離開它的步伐,我的腳步是堅定的,那個村莊留不住我。
上高中的時候開始了住校生活,那個時候我們就仿佛成了異地的戀人,但每個月都盼望放假,盼著回家。每次回家的時候走在那或長或短的胡同里,仿佛就已經聞到了家的味道,連那些柴草垛、楊柳樹、豬圈坑都讓人覺得親切。在胡同口總會有幾個老人坐在石頭上,曬太陽、看孩子或純粹是聊天,見面時打個招呼,寒暄幾句,然后走過,背后是他們的稱贊聲。往家走著,知道爺爺早已備下好吃的,只等著我回去后讓奶奶做,奶奶的屋子里仍然是暗暗的,窗戶小、墻皮厚,桌子碗櫥大多還是奶奶的陪嫁品呢,在油煙的熏染下變了顏色。爐膛里的火苗旺旺的,爐腿處積著一堆燒過的煤渣,爐子旁的墻壁已經被熏成了黑色,在某個不經常碰的地方還會見到一層厚厚的灰。就是這樣一個如同洞穴般的小屋,我十七年來從沒有嫌棄過,就是奶奶這樣一個總被爺爺說做邋遢的老太婆,我十七年來從沒有抱怨過。而奶奶做了將近一輩子的飯,從來沒有講究過,沒有看過食譜,也沒有精心的選擇過調味劑,每次她幾乎都做同樣的“好吃的”,不同的只是醋放多了或少了,味道咸了或淡了,可不論怎樣,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喜歡那個味道。
十九歲那年離開家鄉便來到了省城石家莊,終于見識了城市的樣子。那車水馬龍的鬧市,那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大二那年的暑假,下了車往家走,依然有那或長或短的胡同,依然有那在胡同口曬太陽、看孩子或聊天的老人,同他們打過招呼,他們只是直勾勾地看著我,那眼神仿佛在問:你是哪家的閨女?或是哪家新娶得媳婦?最后終于有個奶奶忍不住問:“你是誰家的人兒?”我說:“我是**的大女兒!”這時他們才恍然想起似的收回了剛剛伸長的脖子和視線,只是感嘆了一句:“這么大了,都不敢認了!”
高二那年爺爺去世,上大學那年我們搬到了新屋,奶奶和我們一起住。自那以后,每次回家為我備下“好吃的”的人是爸爸,奶奶的角色也自然而然換到了媽媽身上。媽媽手藝比奶奶好,新屋比奶奶從前的老屋亮堂,廚房的鍋灶也干凈,但就是吃不出了從前的味道。
而村莊的變化,讓我覺得它從一個衣著樸素的莊家娃變成了一個西裝筆挺的城里人。村里多出了幾條縱橫的街道,街道旁安裝了路燈,晚上出門不用拿手電筒了,但出來乘涼的人卻少了,少了老人搖著的蒲扇,少了倒在老人懷里數星星的孩子。
村里近幾年賣了不少地,莊稼人沒有地種都去找別的出路了。村旁豎起了一棟棟的高樓,以前的田地成了工廠。村里富起來了,新蓋了大隊部,兩層樓,挺氣派的,大隊部后面還建了一個休閑廣場。從前的老屋也有三四年沒住過人了,院子里的老棗樹自顧自的老著,奶奶說它已經有六七十歲的年紀了,小時候我經常跑到屋頂上去摘棗子,而且還會趁鄰居不備把他們樹上又大又紅的棗子摘下來,F在那小南房已經拆了,我也上不了屋頂了。老屋在胡同的最里面,最初搬出來的那兩年每次回家總會去看看,但現在就懶得去了。對老屋的感情越來越淡了,對小村也是。
在學校的時候也會想家,但看到月圓時想起最多的已不是家,似乎腦子大了,思想多了,家所占的位置就縮小了。在家中月圓夜里,看到月光,心中難免涌動著異鄉的牽掛。每次回到小村,感覺自己像是回到故鄉的異鄉人。但那份情還是有的,就像是一對戀人,因為身處異地分手了,分手之后各自都在變化著,可仍然會時不時的想起那段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那是自己的初戀呢。
【小村情結散文】相關文章:
草根情結散文10-14
家鄉情結散文07-26
時光里咸菜情結散文09-03
關于愛情結婚的散文10-20
故鄉情結散文(通用7篇)10-16
飲酒情結的蘇軾10-03
梅堯臣古詩《小村》07-26
《鄉愁》的中國情結06-24
《華語情結》閱讀答案01-03
韋應物詩歌的黑夜情結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