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河的傳說的散文
老家是有名的鍋底洼,河湖港蕩數不勝數。河流太多了,多數的河流是沒有名字的,有名字的都是一些大河名河,茅山河就是一條有名字的河。說它有名,不是它多么的波瀾壯闊,而是因為得名于里下河地區唯一的一座土山——茅山。
茅山河起源于泰州城里的稻河。泰州城很特別,特別之處就是這個城市地跨江淮流域,江淮分水嶺就在城里繁華的東進路上,路南面的城河及南官河比路北的稻河水位高了兩三米,只能靠水閘擋水。這稻河的水是向北流的。
開始叫做茅山河已經是離泰州城十幾里開外,在一個叫做的港口小鎮子附近。港口西北面有一處面積頗大的水泊,按理說應該喚做某某湖才是,還是這樣的水面這里太多的緣故,也是沒有名字,盡管水面很浩大。小時候跟老外公自己駕一小船來去泰州城,每到此處,看著遠處岸邊像小草一般的蘆葦在風中搖晃,一葉小舟被尺把高的浪頭顛得搖擺不定,我總會心驚肉跳一回。
過了這里,茅山河終于有了自己的名份,一路娓娓往東北流去,流過馬莊、葉甸等一個個村鎮,直到邊城,大概四十里,河面寬闊了。以前從邊城來往泰州的班輪就開行在這一段河面,也是那班輪十八九歲的我帶出了家鄉。
在這一段水路上,在邊城西南三四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做倉場的小村子,傳說是當年吳王張士誠起兵反元,這里是囤積軍糧的所在,村子也由此得名。盡管是傳說,這里曾經出土了大量還未腐爛的礱糠。礱糠就是稻谷被拉礱出米后的副產品,倒也證明了傳說的可信性。
邊城是茅山河邊可以大書一筆的地方,歷史很久遠,在當地一直是一座聞名的古鎮。根據民間傳說應該可以追溯到兩晉后期的十六國,曾經做過喬置郡所的所在地,也就是戰亂年代郡所的臨時安置地,就像抗戰期間重慶的作為臨時首都一樣的概念,一臨就是幾十年時間,不過這只是傳說。
邊城的得名跟張士誠有關,當年張士誠起兵后要攻打泰州,在此筑土為城,始稱邊城,這是邊城有史可據的開始。在邊城的周圍,隨手一拈都是有關于張士誠的傳說,鮮活得如同發生在昨天一般,比如張士誠與十三個官莊的傳說。十三個官莊都在茅山河的西面,或遠或近,近的就在茅山河邊上,遠的離開也就八九里地,流經那些莊子的河水,最終也是匯入入茅山河的。
茅山河過了邊城,水系變得有點凌亂,河道彎彎曲曲,變成了兩支,兩條水道間還有許多的河道相互連通,水面也變窄不少。不知道以前的茅山河在這里是不是就是這樣的凌亂。張士誠在邊城駐土為城時,引茅山河繞城以為護城,現在的茅山河從邊城東西兩側向北流去。
東面的一支流經夏家泊,從伍張莊東邊,匯入茅山南麓一處喚做鳳凰灣的水面;西面的一支向北從三周灣和北蔣莊兩個小村子東面流過,也是匯入鳳凰灣。由于這一段水道太過曲折,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傍著茅山河西面的一支開挖了一條筆直的新河,名曰朝陽河,名字都帶著時代的特征。開河挖出的泥土填沒了老河道,許多河道都已經淤塞成為荒灘,所以東面的一支就是現在的茅山河主脈。
東西兩支水道之間忽遠忽近地隔了四五百米的'距離,在伍張莊、北蔣莊、茅山鎮和白馬倫四個莊子之間,這兩支水道間沒有村莊和人煙,那里河網密布,卻多是斷頭河。這樣一頭不通的斷頭河,老家那里稱為“溝頭”,傳說這里大大小小溝中套溝,有七十二個溝頭。到底有沒有七十二個溝頭,也沒人仔細數過,也許不到,也許不止。七十二是個虛數,其實就是謂之多也。
溝溝相套,溝頭中又分有溝頭,岸邊蘆葦密生,外鄉人進入,完全不得方向,很有可能一下子出不來了。那時候我在那兒放養鴨子,每次趕著鴨群進入一溝總要在岸邊尋一參照物,否則真會迷路的。時至今日,就是本村人在夜間也不敢貿然行船進去。
有史料記載,當年張士誠起兵反元,在攻打泰州前曾經在這一帶駐留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傳說就是張士誠囤兵在此時利用湖蕩濕地開挖的水迷陣。
更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七十二溝頭東面的茅山河邊有三座高達數丈的土墳,在這一馬平川的地方,顯得突兀而又高大。當地人對此敬畏有加,但講不清所埋何人也。
茅山河匯入的鳳凰灣中有一面積畝把田大小的小島,在那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大搞水利時也沒有動過這里一鍬土,因為大家有所忌憚。相傳茅山是龍鳳寶地,發現茅山是龍鳳寶地的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洪武皇帝朱元璋盡管在江山的爭奪中嬴了張士誠,但還是對與張士誠的苦斗心有余悸,于是派他的第一謀臣,神機妙算的劉半仙劉伯溫到此地查勘時,見高出地面的茅山草木蔥榮,猶如一條青龍藏臥在大地。張士誠老家在茅山東北方向,原興化白駒場。
這里地靈人杰,難怪出了勁敵張士誠。絕不能讓江淮之間,再出一個像張士誠這樣與皇上朱洪武爭奪天下的驍雄,于是奉旨前來破風水的劉伯溫,遂在“青龍”心臟部位修建了青龍寺。現在寺廟已毀,寺廟遺址在現茅山鎮西邊牧場村。
劉伯溫發現除了藏臥著一條青龍之外,茅山還棲息著一只金鳳。鳳頭所在地在景德禪寺南邊。鳳凰灣中的圓形小島有人說是她的眼眸,有人說是她的咽喉。相傳小島原先有一羊腸小道,與西邊陸地相聯,為了破除茅山龍鳳寶地的風水,劉伯溫用一把貼有神符的鐵鍬將小路截斷,最后形成了孤島。景德禪寺是金鳳的腹部,明洪武二十三年下旨重修大雄寶殿,讓其位置正插于金鳳的心臟。鳳凰灣也是由此傳說得名。傳說歸傳說,洪武年間重修景德禪寺大雄寶殿在縣志中是有記載的。
鳳凰灣北岸的茅山,里下河地區唯一的一座自然天成的山丘。相傳漢景帝時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云游到此,那時候茅山尚在海邊,見一片澤國之中,一座山丘無自聳立,驚為異地,山上又遍長香茅,與其姓氏謀合,于是就選擇此處修道,故名“三茅山”,簡稱“茅山”。唐代末年,戰亂紛起,道教開始衰敗,至北宋真宗年間,在原道觀的基礎上建了佛教禪寺,取皇帝年號為寺名,取名景德禪寺,也是全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年號為名的寺院,現在寺院內還存有唐井一口。
盡管現在茅山已經被人為地挖平,不過這茅山確實是自然天成的,其山脈延自江南九華山,與滁州瑯琊山、揚州蜀崗共承一脈。挖山毀寺應該是茅山歷史上最大的遺憾了。不過,現在作為江淮名剎的景德禪寺已經被重建了。曾經的古鎮,由于其豐厚的歷史底蘊,一個小鎮竟然有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茅山號子”和“茅山會船”。就憑這一點,也無愧“龍鳳寶地”的傳說。
茅山河到了鳳凰灣,已經流了五六十里水路快到終點了,從茅山腳下匯入了人工雕鑿過的興姜河,它是國家六級航道。
后來,由于公路的興起,水運衰落,河道不斷地淤塞,現在老家的許多人都已經不知道有一條茅山河,好在省道231和省道352跨越茅山河的橋上都有茅山河橋的碑刻,可以時時地提醒著人們。
我筆下的許多人和事都是發生茅山河邊,也許以后可以編一本散文集,書名就叫《茅山河紀事》吧。
【茅山河的傳說的散文】相關文章:
祖國山河的詩句05-13
描寫祖國山河的詩歌10-26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8篇)08-21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8篇08-21
描寫有關祖國山河的詩歌01-08
描寫壯麗山河的優美段落12-14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匯編8篇08-27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集錦8篇)08-26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合集8篇08-26
描寫祖國山河的古詩(精選8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