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靈動的小學語文課堂散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中有一篇課文叫《林沖棒打洪教頭》,節選改編于《水滸傳》,內容就是寫林沖發配到滄州之后,遇到柴進,柴進禮遇有加,洪教頭不滿,提出與林沖比武,結果被林沖打敗,羞愧而走。
這段時間市里搞了一個教研活動,找出一批高水平的小學語文教師,大家都來上這節課,期望通過不同方式的課堂教學來激起大家教學的智慧、創新的火花,我參與了自家的活動,然后又聽了幾位外地老師的課,就有了想說一說的沖動,不妨記錄一下。
課自然都是好課,事先都打過招呼,都有充分的準備,再說怎么著也是一個縣區級的教研活動,站在講臺上的老師素質原本就不值得懷疑,甚至相應的學生事先可能都操練過,于是課堂上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讀、學生讀、讀過了還能演,課堂上很熱鬧,氛圍很好,聽著也覺得舒服,臨了自然只能以活動大功告成這樣的詞語來總結。
作為一名很草根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因為熟悉,所以還是有點感觸的。兩個方面,一是我們的語文課為什么還是老師的表演課?二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
幾乎所見的課堂都是一個模式,就是老師出幾個題目,然后學生圍繞題目讀課文,然后老師讓學生根據讀出的內容,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出重點的詞語對人物性格作為展示,最后總結。時間夠的話就再次閱讀一下課文,時間不夠的話,就布置個閱讀《水滸傳》的作業,小孩讀不讀就管不著了。
課堂上的“語”和“文”哪兒去了?
語文,不管你怎么定義,但是不可或缺的是說話和寫作,“語”主要是說話,“文”主要是寫作,一節課上聽不到“語”,看不到“文”,或者說聽到的很少、看到的很少,似乎就有點偏離語文的本質。什么事情老師都做了,學生只要跟著老師應承就行了,學生大多數的回答與老師的預設是吻合的,遇到不太吻合的情況就輕巧地避過了,直到找到“知音”為主,課堂變成了老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自己目標的舞臺,老師的技能就體現在好的老師能夠更為經濟地實現預設的目標,這樣的課堂實際上是老師的'表演課,教學水平與能力實際是老師的一種演技的體現,它更適合那些整齊劃一的善于領會老師意圖的孩子們,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個性特質明顯的孩子。
不過,比以前要好點,以前就是老師一個人說,上課的模式是“填”鴨子,現在,我們換成了在老師的矯正下,學生自己在“填”自己。我們太不放心孩子啦!我們踟躕著終于推開了半扇窗,但是我們絕不敢打開大門。這個大門就是孩子的自主意識。
回顧一下課堂的一些環節:
老師問:洪教頭是什么人?
孩子答:粗魯、蠻橫、貪念錢財、不堪一擊……
老師在問:林沖是什么人?
孩子答:聰明、忍讓、機智、武藝高強……
老師:好!我們就再次閱讀反映這些情況的內容。
姑且不說,洪教頭與林沖是不是那樣的人,就這個環節來說,其實作為聽者,我就很失落,一種不能言說的失落。為什么都這么說呢?那么多的孩子怎么就沒有一個雜音呢?我想可能就是我們平時太需要這種整齊劃一的回答而使得其他聲音逐漸地變低乃至歸于無言呢?實踐告訴我們有時候學生回答是瞟著別人的,不說吧!怕老師說自己上課不專心,說吧,又怕與老師的不搭調,怎么辦,別人怎說俺就怎么說!孩子們還是很精的。
我們整天喊著要創新、要有個性地成長,可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們偶爾流露出的一些靈光撲滅,他們怎么能怎么敢說出自己,展示自己呢?
有一篇文章叫做《兔子耳朵與三個孫中山》,說一個小孩寫了一篇作文,說參觀中山陵,看到了三個孫中山,后面的一個是站著的、里面一個是躺著的,三個孫中山的臉還都不一樣,不知道為什么?我玩了一會,覺得沒勁,然后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老師是這樣點評的“你看,多么有靈氣!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謂是天籟之音!將來一定是研究問題的高手(到這兒挺好,不好的是后面幾句)。可是老師說,要寫有意義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不能胡思亂想,對偉人不尊敬。因為科學主義告訴我們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寫健康的東西,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應該開頭寫什么,中間寫什么,最后寫什么。”我就不明白了,為什么要有思想性,怎么就不健康呢?小便不健康?那就把自己憋死!哪兒對偉人不尊敬?對偉人應該怎樣尊敬?
韓寒說自己的第一句謊話是從寫作文開始的,你是嗎?你們是嗎?原因何在?板子不能全部打在老師身上,但是我們老師作為教育的出發者,我們還是要從這些現象上去思考一下。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是誤讀嗎?
語文一貫的概念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體,就是小孩一方面通過學語文來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學過之后要能會說話,會寫文章等等;另外一方面通過學語文能夠讀懂文章,自己從文章中汲取養分,提高人文素養。但就這篇課文來說,他們要知道課文中的幾個人,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會出現那個情況。至于非要說林沖是個什么人,洪教頭是個什么人每個人的看法可以是不一樣的,如果老師在上面一刀切,那就是誤讀。
老師說,林沖聰明、機智、謙虛、知禮、忍讓、武藝高強,洪教頭粗魯、貪婪、狂妄、不堪一擊,學生認認真真地記在書上,表示對新知識的理解。
是這樣嗎?我們來分析分析:
林沖聰明在什么地方?我看不出來。你說,人家洪教頭一棒子打來他能讓開就叫聰明、機智,牽強了。換做誰只要有個好手好腳都得讓,讓是本能,讓開讓不開是能力問題,老師說聰明,大家都說聰明,就不太符合事實了。忍讓也不完全是它的性格,林沖是豹頭環眼式的人物,這個長相和張飛是雷同的,之所以忍是因為不想惹事,罪不至死,就想著早點回家;其次柴進不表態,不知道是能打還是不能打,柴進是什么人物?皇室后裔啊!這個江山原本都是姓柴的,雖說是瘦死的駱駝但還是比馬大啊!家中還供著鐵券丹書,你一個落難的林沖,人家好吃好喝招待你,你就能因為人家教頭一句話就毫無顧忌地打人家?說“不敢、不敢”是因為不敢把柴進打翻了柴進面子上過不去,直到柴進解釋了這個人到我家時間不長,四周沒有對手,我也想看看兩位的本事之后,然后林沖才應戰的。他根本不是怕他,也不是刻意想忍讓的。他面子上的謙虛實際上骨子里有一份傲骨,要不打了五六個回合之后才讓別人把枷鎖打開,沒準他就以為我帶著枷鎖就能把你搞定!當然,這只是一個推想而已,更大的可能是洪教頭上來就打他,他忙著應付沒有時間。但是如果孩子有類似的說法,我們能說他們就是錯誤嗎?不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才精彩,遺憾的是,大家都這樣認為,因為老師牽制了他們的思維。
再說說洪教頭。洪教頭也不是那么多形容詞堆積下的人物,他就是一個江湖莽漢。因為坐井觀天,十里八里沒有人是他的對手,自然驕橫起來,看到主子寵愛別人,風頭被搶,心里有氣,就想與這位是不是禁軍教頭的人比試一下,最后技不如人,羞慚而去。所以我們可以說他目中無人,可以說他不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但是,如果硬要說他不堪一擊的話,過了,因為他的對手太厲害了;說他因為用棒子打林沖的頭部就說明他兇殘,也太牽強,比如總不能專門找屁股打啊!那是演戲;說他看到銀子就貪財,也是硬往這上面在拽,至于說他是市井無賴、甚至十惡不赦的話,就太過離譜了。
對于這件事,施耐庵是這樣說的:“欺人意氣總難堪,冷眼旁觀也不甘,請看受傷又折利,方知驕傲是羞慚!”作者也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想把洪教頭打入十八層地獄的。所以,老師在上語文課的時候,應該看一下原著,至少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對我們解讀課文是有幫助的。
也許教學用書上有這樣的暗示,也許我們的考試卷上有著三四個空,他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讓學生填,老師要是不提煉幾個詞語的話,學生就考不出分數。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可是孩子以這樣的狀態去學語文、讀名著的話,他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嗎?他們能讀懂名著嗎?
我們的教育呼喚的是千姿百態的人,所以我們要呼喚靈動多樣的課堂,讓學生真正地釋放出來,感受語文的魅力。
【呼喚靈動的小學語文課堂散文】相關文章:
心,呼喚著心經典散文10-04
靈動的夏天手抄報10-29
《背影》語文課堂實錄12-19
小學美術教師散文隨筆09-29
【精華】小學散文作文3篇06-22
【精選】小學散文作文4篇06-11
我輕輕呼喚你的愛情詩歌10-02
《走近李清照》語文課堂實錄04-08
林清玄散文集的經典散文10-25
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散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