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詩歌與人的關系散文
每個人對詩歌的認識不同,特別是現代詩歌,更是各異,沒了框架限制,但我個人認為;沒框架不等于沒形,詩歌形體還是存在的,詩歌應該保存無形的整體形態,在這個基礎上自由發揮、創新,這才有利益現代詩歌的發展。
一首好詩不僅有真實的情感,還應有優美的意境和思想深度和內涵,洛夫說過:“真正的詩人都是先從個人出發,再擴展到國家、社會,但如果僅從個人出發,抒發個人情感,他可能就只是一個普通詩人,一個寫出了好詩的優秀詩人。要成為大詩人,得關注身邊的人,從小我進入大我。真正的大家追求的不是當時,不會迎合當時的詩壇和讀者,他有個人的信念,對他來說,寫詩不僅僅是寫作,而且是一種創造,一種價值的創造。”
欣賞詩歌;本質上說是情感的體驗,要充分理解一首詩歌,全面地對詩歌進行品讀,這就跟讀者的鑒賞能力有著相當大的關系。語言本身存在于表意性和表象性,這些特性也被文學語言應用。但文學語言是語言藝術,詩歌語言更是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可以說詩歌是“小器皿,大容量。”
拋開文學理論,通俗易懂說;詩歌就像一棵大樹,有根、有樹枝和樹葉,一首成形的詩歌就是一棵完整的樹。如果,樹枝和樹葉不在樹上,而是撒在地上,那樹也就不像樹的形態了。除了形態,還有枝條的位置和美感,一個有審美觀的人,就會把多余的岔枝修剪掉,恰到好處的留下該留的枝條。同樣,樹葉過茂就顯得擁擠。寫詩歌實際上就是修正樹的過程。特別是初寫者,很多都是樹枝和樹葉撒滿地,而樹上恰恰沒有樹枝和樹葉,到最后連樹梢和樹根也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還有一部分,掌握了詩歌寫作技巧,拿文字游戲,從技巧上找不出什么毛病,但仔細一讀,蒼白一片,不單單是語言的蒼白,還有思想的空白,這樣的詩歌只有殼,沒有實質性的東西,不讀也罷。
優秀的詩歌作品,在淺顯的語言中,蘊藏著無限的、超自然的空間。很多幻象現實主義作品,可以說是作者與讀者達成的一種不可言傳的互通關系。按弗洛姆說法:“人的本質在于人在自然中的存在與同時又超越自然之間的矛盾。”
人在這個世間生存,往往充滿了矛盾,而這種矛盾的根來源于人生和人性在兩個軌道上跑步的緣故。人生存在人類這個群體,必須要按照人類給人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而人性本來就是一匹野馬,在奔跑中它會不停看著另一條道上的你,時不時給你下絆,你就會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跑自己的道。人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人類的存在豐富了世界,人類不斷地挖掘,在未知的領域里探索,在進化中有了精神文明與藝術,哲學、科學等,文學也由此誕生。慢慢人們發現,人生就是哲學,任何一樣藝術作品離不開生活的本身,離不開世界萬象,詩歌也一樣。亞里士多德認為:“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
詩歌帶給了人類精神食糧,詩歌好寫,也難寫。閱讀、積累、學習、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成長,“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淺談詩歌與人的關系散文】相關文章:
淺談旅游散文07-03
淺談散文的靈與魂07-06
淺談我眼中的詩歌06-29
精選散文詩歌04-18
淺談散文基礎知識06-28
淺談戲劇化的散文07-04
生活的高度與成功的關系散文07-04
摘選淺談詩歌文學的文章06-27
淺談網絡詩歌范文參考01-04
軌跡散文詩歌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