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舊文的散文
*假日整理書柜,翻出了14年前在糧食局當秘書時寫的2篇舊文。雖然文字有點泛黃,但再次讀來,依然心臨其境,感觸良多。最重要的就是“感恩”二字。感恩工作,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愛人。。。
那段下崗的日子,是我工作中的一段真實經歷。可以說,4個月的下崗生活,對我的人生有著太多太深刻的影響。包括我后來的工作理念、為人風格、管理方式,包括對年青人的厚愛與栽培,都與我曾經的“下崗”深深相關!《給孩子的一封信》,是急就章。當時縣里搞了一次征文活動,機關婦聯要我寫篇文章送評。當時并沒重視,所以也就沒有放在心上。后來要截稿的那天早上記起來了,怕駁了領導的面子,上班前在家里匆忙弄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以應付交差了事。但不知怎么獲得了個二等獎。女兒今年已經12歲了。現在讀讀當初的文字,襁褓中的女兒模樣和成長中的一幕幕場景便浮現了出來。
那段下崗的日子
(一)
兩年前的深秋(注:此文寫于1999年9月),本該是碩果盈枝的季節,我卻伴隨著糧食企業改革的大潮,下崗了。
我對此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此時,距我走出校門到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時間。可以說,當我以及為我求學耗盡了畢生心血的家人還沒有足夠體會到“鐵飯碗”帶來的種種實惠和榮耀時,又將面臨一次痛苦的抉擇。
我跌跌撞撞地從站里回到所效力的那個邊遠山區糧庫。深秋的風撩撥著我的心扉,有一種很冷的感覺。望著墻壁四周自己精心的布局,望著掛在墻上的那一串串憑證,我無語凝咽。半年前,我是帶著何等雀躍的心情來到這里,半年后,我又將帶著最最沮喪的心情離開?盡管這半年時間里,我在這里度過了多少個無所事事的日子,我每月的報酬只有那么微薄的80元,連維持生活都不夠,還有種種的不如意。但我的家人依然癡心,這畢竟是工作。只要有份工作,比什麼都好。以后還有的是機會往上“爬”。現在連這最低的要求也被“剝奪”了。真不敢想象他們引以為豪的兒子會給他們怎樣的打擊!我該如何去面對父母家人?面對他們那雙雙被寄予了無限希望與期待的眼睛?還有,我該如何設計以后的人生?
我無法理清思緒。怨恨、惱怒、后悔、哀嘆,像一張巨大的網將我裹了個嚴實。以后的路怎么走?打工,家庭肯定堅決反對;做生意,有沒有頭本,這個時候才知道走途無路是怎樣的滋味!才知道這份工作還是個依靠,失去了依靠,差不多失去了全部。萬般無奈,我走到了鄉政府。因為鄉政府多次想借用我當秘書,當時上崗的'時候因站里不肯放人而一直懸而未決。這次下崗了,應該沒問題吧。我立馬跑到書記那里,講明了我的遭遇。書記說,很為難,現在政府也要實施下崗分流了。我說我不要多少工資,發一點生活費就行。希望有一個工作的機會。領導還是婉拒了。真是船漏偏逢當頭雨,最后一點的希望也被顯示炸得粉碎。
我痛苦地選擇了回家。
(二)
父母看到我回來了,顯得很高興。我違心舒展的笑臉和變造的謊言,讓他們深感作為“吃皇糧”兒子的父母有一種難得的驕傲。可他們全然察覺不出自己的兒子此時此刻正沉浸在巨大的痛苦與愧疚之中。為自己失去工作痛苦,為有愧于家人痛苦,為欺騙他們深感愧疚。父母好不容易把我送出“山門”,跳出“農門”,自己卻在山外轉了一圈之后,還是回到了起點。那種感覺實在狼狽。
過了四五天,父母看到我還沒有動身去“上班”的意向,便開始“提醒”起來了。我知道,現在要瞞也瞞不住了,這樣一直欺騙下去終究不是個辦法。我哽咽地告訴父母:因為企業人多,要減人,我最年輕,所以。。。。。。話沒講完,父母迫不及待地問:單位把你開除了?為避免他們更大的痛苦,我連忙解釋:不是開除,只是暫時在家休息,人還是單位的。父母說:我們還是搞不懂,只是不要被開除就行了。
在家里,總要找一些事做。我便加入了甩膀子干農活的行列。雖然長時間沒有勞動了,我還是竭盡全力去做。我想把自己失業的痛苦稀釋在高強度的勞動之中,也為了對的起那一日三餐。
時間長了,外人似乎看出了我回家有點不正常。“我被單位開除了”,“大學畢業生在單位混不下去了”,“父母當牛做馬為兒送書還不是換來“修地球”的結果”,等等之類的傳言很快在全村中彌漫。嘲笑、冷眼像把把利劍刺向我和我的家人本已出血的胸口。但父母絲毫不為風言風語所擊倒,他們用略帶阿Q式的語言回擊:即使我兒被開除,但知識不會在肚里霉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父母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和廣播的胸懷撫慰著他們的兒子。
人承受壓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時間一長,父母的臉上不由得緊縮起來,相處的氛圍漸漸緊張。埋怨也就自然而然了。“唉,高中學習努力點,也不會只考起個糧校”;“怎么分的,分到了糧庫”;“父母千辛萬苦,而你這么不爭氣”。。。。。。面對他們的埋怨,我的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兒子心中的委屈你們難道不知?高考時我無緣無故地長牙齒,三天吃不下飯;糧校老師多次要我留校,你們要我回鄉;我想出去打工,不是你們阻攔了。。。。。。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堅強,我多少個黑夜里任由淚水流淌。
(三)
天氣漸漸地變冷。我蟄伏在寒冬的家中,度日如年。白天忍受著流言和冷眼,夜晚與淚水相伴,同時老是做著一些棺材之類的夢。夢中驚醒過來,往往是一身冷汗,然后就是漫漫長夜盯著天花板和黑色的窗外。那段下崗的日子里,我也想學一學那些下崗明星們,做到下崗不失志,重走就業路。然而輪到自己頭上,卻沒有那么簡單。在本地找工作沒希望,做生意又缺乏資金。我一介書生,除了有點文化,其余什么也沒有。最后決計等過完春節背起行囊外出打工。在國家單位下崗之后,終要找一個上崗的地方,不管是國家的還是私有的,不管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這已經顧不上了。
春節剛過,命運發生逆轉。先是站里把我調到一山之隔的另外一個糧庫。報完到之后依然是回家。十五過完,局領導班子調整,要選拔一個秘書充實辦公室。原想借用我的那個鄉黨委書記與新任局長是老同事,他便鼎力推薦。后來局里下來考察,看了我為政府寫的材料與履歷后,對我進行了試用,接著是正式調動。長達四個月的下崗生活,在1998年的春天,在對遠方的期盼中結束了。
下崗真苦!
寫給女兒的一封信
小映瑋:
看你睡熟于襁褓中的模樣,你的爸爸不禁想起了作家畢淑敏寫過的一組有關生命*孩子的文章。畢女士把孩子與生命這兩個互不相關的命題,用一支靈巧的筆闡述的真真切切,熨帖著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靈。那份震撼,那份感知,那份美麗,在父親讀你的時候,——此時此刻尤有體會。
你實在太小,真的還只是個孩子。瞧你,三個月的年齡,差不多還沒有完全消除你額上的皺紋,頭也不能完全自如地搖晃,這個世界對你來說還是極度的陌生。你是誰?來到了哪里?——這些問題要你回答,簡直就是父母親的殘酷,但我們從你的哭聲中、笑聲中、一舉一顰中看著你在慢慢長大。
曾經看過一些名人父母寫給孩子的文字,作為語言大師的他們一般都對年幼的孩子、孩子的年幼進行過講述。而你的父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盡管干的也是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但慵懶限制了父親的發展,注定了父親的平庸。就現在,想對你的來歷進行一番探討,都心有余悸。唯恐你長大后將父親拙劣的文筆置于大師們有關作品前進行對照,從而產生一種“生不逢家”的感慨。不是怕貶低了父親,——我們有緣走到一起,將在這個星球上相依相伴,從青年直到我們的老年,自有長達幾十年的時光慢慢體會、領悟,現在沒有必要遮遮掩掩。只是怕對你的心靈造成傷害。盡管如此,我還是想說一點與你密切相關的事情。對于三個月你的現在,對于你的漫漫一生,都是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紀念意義的。
你在母親的肚里差不多呆了十個月的時間,可難為了媽媽!在別的早產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如何表達喜怒哀樂的時候,你還是血漿一團,在母親的肚里吸吮著營養。媽媽被你折磨的面黃肌瘦。你可曾知否?媽媽每天要吃很多的東西,但似乎都填不飽你的胃口。你的媽媽天天說自己吃得多,我則手舞足蹈經常說:孩子正好可以治治你的食欲,看來未來的寶寶還是天生的“醫生”呢!這時候,媽媽的臉上滿是幸福。隨著你一天天長大,媽媽就更辛苦了。由于媽媽的工作單位不在這邊,她每天要背負著你在一所學校里教書,在講臺上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有時上課下來都弄得昏頭轉向。那時我的工作也很忙,加上在做家務事方面一直幫不上很多忙,媽媽的辛苦自不待言。
臨產期已到了。但你卻無動于衷,絲毫沒有來到這個世界的跡象。這可急壞了爸爸媽媽以及所有想一睹你“芳容”的叔叔阿姨們。他們不時打聽你為什么還不出生。我則大度地表示:你如果覺得在媽媽的肚里生活舒服,愿呆多久就呆多久。私下里也責怪你太不懂事太自私了。雖然老爸未曾體會到懷孕的痛苦,但從鄉間民俗流傳的《十月懷胎》歌中對痛苦有一些感性上的認識。因而我認為你的舒服快活完全是建立在媽媽痛苦之上的,同時也是建立在我的焦慮之上的,憑這一點,我覺得你是一個自私的家伙。真的!
以上是有關出生前的故事。爸爸不過實話實說而已。不要認為這是對你的“討伐”,不要對父親的文字不滿。你是一個女孩,以后自有機會品嘗當母親的酸甜苦辣。而我們所做的,也不要求你有什么負疚感,或者有所感激。現在我們都已是這個星球上的一份子,彼此平等地享受生命的權利。只不過,在我們之間,因為有著血緣的牽連而與別的有所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有教育你成長的責任。知道了自己出生前的一切,你難道不感謝這個世界?不珍愛這個世界?父母對你最大的希望是你的心里永遠愛意融融!不僅要學會愛自己,愛父母,還要愛他人,愛這個世界。至于成不成才,有沒有有所作為,我們自己是無法要求的。而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做到。
好了。就談到這里。出生以后的故事,你成長中的痕跡,我和你的媽媽都在做著記錄,并且每時每刻都在用心諦聽你長大的足音!
祝快快長大!
【一組舊文的散文】相關文章:
創文朗誦散文12-04
高三散文《舊信重讀》試題及答案08-29
走近汪曾祺的小品文散文09-30
新婚與舊鬼徐志摩的詩歌08-20
用誠實寫一組排比句12-15
與文有染,許心靈一份安暖散文10-04
《人物描寫一組》課文理解素材06-14
舊念愛情詩歌09-15
蘇軾《定風波·感舊》賞析11-01
《一剪梅.雪~梅》一組詩詞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