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的山村散文
金秋十月,長空如洗,清輝普照,玉宇澄明。離開喧囂的鋼筯水泥叢林,踏著山間曲徑小道,我走進了荒蕪幽寂的山村。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鄙介g的秋天,層林盡染,蟲鳴鳥啼;谷禾醇香,清風徐來;一山一巒,一草一木,無不充盈著秋的風韻:安詳、平和、斑斕、成熟,令人神清氣爽。
恬淡的山野風情,悄悄抹去莫名的郁悶,開啟了我久閉的心扉,無盡遐思油然而生。也許是曾經有過山村生活經歷,對于厚實的大山、淳樸的村民,內心總是懷有一種別樣的親切和眷戀。
這次去山區慰問老黨員,在村支書的引領下,登上了縣城西部的潘山。山并不高,路也不陡,從山腳去村莊僅需半個多小時的行程。一路樹木蔥郁,鮮有行人;山風習習,清朗寧靜;花草芬香,彌漫山間;這沁人心脾的清幽環境,在車水馬龍的城內又安能求之?
村支書告訴我們:該村住民原有200多戶1000多人,絕大多數人姓陳,祖祖輩輩以貧瘠的山地維持貧寒的生活?可匠陨,這是山里人的傳統的生活模式,以往的時代,也只能這樣生存。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在此山區謀生,親眼目睹過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生活,這種感受依舊長留于心間。
改革的春風吹進山溝時,山里人顛覆了舊觀念,有了新夢想,他們再也不愿死守大山,紛紛背起行囊外出經商或打工,四海為家,去改變人生的命運;當地政府也堅持以民為本,制訂方便優惠的移民政策,為村民創業提供最大的幫助。如今留居山上的只有20來戶,留住的.幾乎都是眷戀先輩家園的老年人。
少了人氣的村莊自然是荒寂蒼涼的,好多簡陋的房屋原先是用片石壘成的,現在無人居住,柱歪梁斜,椽斷瓦落,門窗洞開,臨瀕坍塌;房前屋后,綠苔遍地,蒿草叢生,滿眼破爛不堪的頹敗景象。
漫步來到原來的山村小學,全部校舍也就是三間二層的磚瓦房,這個在村子里應該算是不錯的房子,已是斑駁陸離。當年書聲瑯瑯的地方,如今學生星散,校舍空空如也,顯得落寞凄涼,毫無生氣。只有墻體上已經褪色的“盤龍山小學”五個大字,銘記著曾經的歲月。
村支書介紹說,他的兒子也曾就讀于這所村小,今年考入了北京外交學院,大家都為之高興并祝賀。我想,若干年后,一位優秀的外交官躊躇滿志還鄉時,面對野草遮掩的啟蒙學校,是否會百感交集,勾起那童年的記憶;是否會深懷感恩之心,為家鄉為鄉親做點什么?
大山繁衍了人類,但有限的資源及環境,不可能使村民完全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而移民不失為脫貧的良策。雖然移民遠走他鄉謀生,難免有離鄉背井之痛,但無疑可以加快提高生活的質量。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在山下的鄉鎮,這些移民都住進了三層的磚混房,坦然地走向了新的生活。
“離鄉不忘祖”,這些樸實的山村人即便離開了生養將息的地方,也并沒有忘記他們的先輩。在山上,一座新建的祠堂,掛著“陳家宗祠”的匾額,正門及棟柱上掛著六幅黑底金字的楹聯,以抒敬仰先輩,振興宗族之情。如“祖先擇寶地枝繁葉茂,裔胄逢堯天族睦宗新。”“俎豆千秋行仁延世澤,潘山一脈至孝紹宗風。”宗祠的正立面、大門、棟柱全都刷上大紅的油漆,還描繪了“幽谷秋色”和“松石”等山水風光圖,在青草萋萋的山坡,顯得特別的耀眼。
徜徉積翠疊綠的山野間,還有兩個現象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一是山村開拓了創業新思路。有人利用山上的空閑地,大力開展養殖業,有養肉鴿的,也有養雞鴨的,規模還不小,聽說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F在,有不少人正在仿效跟進。
還有一個現象是別墅進了山間。在上山公路的途中,一幢五間二層的別墅枕山臨路而立,合金的大門,高挑的陽臺,頗顯豪華氣派,聽說造價達30多萬元。不知戶主是富裕后的村民,還是外地的富豪。以前在其他山村也看到過不少山中別墅,有的是從山中走出的農家子弟,在外發跡后在老家建造的,以待衣錦還鄉時,在此逍遙度日;也有的是家財萬貫的有錢人,過膩了城市燈紅酒綠的生活,便尋找清靜的地方,購地建房,用于平時偶爾的放松歇息。正在逐漸增多的山中別墅,無疑已成了山中一道靚麗風景線。
歲月在嬗變,山村在嬗變,人們的理念也在嬗變,一切都在為美好的生活而嬗變。
哲人泰戈爾說過:“站在秋天的風景線上,最好把我們的目光放遠,這樣,我們就有欣賞冰雪的情致!
是的!我想,五年、十年之后,我們如果再次走進這個山村,也許又是一個別樣的精彩世界。
【嬗變的山村散文】相關文章:
山村·溝壑·老井散文10-03
描寫山村夜晚的段落07-11
描寫山村的好段落12-17
描寫小山村的詩句11-04
描寫山村的詩句(精選50句)11-04
《暮過山村》賈島唐詩鑒賞11-01
《暮過山村》賈島唐詩鑒賞10-30
林清玄散文集的經典散文10-25
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散文01-05
張愛玲的散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