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又是一年麥飄香散文

時間:2020-07-14 11:37:28 散文 我要投稿

又是一年麥飄香散文

   一、割 麥

又是一年麥飄香散文

  過了芒種,又到割麥的時候了。

  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碾場,清倉是必不可少的,割回的麥子要在自家的院子里碼堆,碾壓,曬粒,過扇,最后入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集市上買鐮刀,掃把,麥繩,木锨,草帽等割麥必需的農具物什,再買上數量不等的各種蔬菜,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開鐮了。

  接下來就是跑到田間察看,麥子黃了,略干,就到了收割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正式割麥了。

  回憶兒時的趣事,割麥也有很多的樂趣,雖然這是大人們的工作,但也是小孩子日盼夜想的。一是學校能放假,二是能在田里場里玩耍打鬧,稍大的娃娃們能摟麥,小的能拾麥,每每憶起那時候,就想起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來。農民辛勞的真實寫照躍然紙上。

  割麥是農民極辛苦的農活,那時候沒有收割機,沒有脫粒機,一家十多畝的麥子要全靠拿鐮刀一刀刀地割下,又扎成麥捆,然后是裝車,運輸到院場碼起來。這些工作往往需要好幾天,等到全部割回家,再拾一遍,地里的活就算完了。

  接下來就該忙場上了,場上的活兒要比在地里輕快些,起碼不用頭頂烈日,趕早摸黑,腰酸腿痛,口干舌燥。

  麥場里的工序首先要抖麥,把成堆的麥子用手一把一把抖開,再用木杈樹起來。清早起來女勞力負責抖麥,男勞力負責杈麥,根據麥場的大小樹上一場,然后任憑太陽爆曬,曬得越干碾的`時候越省力,一般到下午就可以碾場了。

  碾場是我國北方農民的方言,其實就是碾麥,碾麥最講究一個“干”字,麥桿曬得越干碾的時候越省力。因此光把麥桿豎起還不夠,還須用鐵杈或木杈倒一遍,這道工序叫立場。有經驗的農民可以把麥桿立起近一人高,這樣能將麥穗麥桿曬透曬干。正當午時,開始碾麥,那時候碾麥要用兩頭牲畜并聯拉上石滾在場內轉圈。碾麥開始了,先拿木杈將豎起的麥桿拍平,然后趕著牲口,拉上石滾開始入場。一般一場麥需碾壓兩三個小時,中間還要翻一次,這稱為翻場。等到麥桿碎了,麥穗碎了,碾麥才算完結,接下的工作是起場。起場也有講究,不能隨便把麥草杈起了事,杈麥草的時候要先抖,將草和麥粒分開時,每杈一杈要抖上幾抖,以便麥粒落地,沒經驗的往往狠狠一杈,麥草里麥粒落不了多少,把多少汗水得到的成果夾在草里,太可惜了。

  幾天的辛勞和忙碌,這算是成果碩碩,每每到麥粒起成一堆的時候,所有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接下來還要將麥粒過一風。記得我們家族里有一臺木制的扇車,這臺扇車需要最少四個人才能啟動。最初,能夠操作扇車的人非常少,最主要的是能踩動車輪的人要請把式,古老的扇車用起來倒也順手,開始為麥過風,稱為扇場。經過這道程序,就算大功告成,工作做一大半了,最后再曬上三兩天,麥粒就可入倉了。

  兩三千斤小麥往往需要三四場的碾壓才能徹底碾完,碾場,立場,翻場,起場,扇場,周而復始,累得人腰酸背痛。晚上家里大人還要看場,麥場里按上電燈徹夜不息,生怕有人偷麥粒,夜已很深了,一家人忙碌了一天才能聚坐在一起吃頓安心飯。這時候成了娃們的天地,小伙伴里在麥場里嘻笑打鬧上一陣,才各自歸家進入夢鄉。

  八十年代初,剛包產到戶的幾年間,人們沿襲著最原始的勞作方式,一年又一年,就這樣勞作著。那時節,我們全家七口人,大約十五畝地的小麥,就靠父親一個壯老力。奶奶七十多歲負責看家,母親是個半勞力,又做飯又干活。我和弟妹們都還小,幾乎幫不上什么忙,從割麥到麥場連續半個多月馬不停蹄忙乎。連續幾年都是姑姑家的表哥們來幫忙,那時家里沒幾個青壯勞力真是不可想象,我們家還算幸運,分隊的時候分到了一匹馬,后來父親又換養了一頭騾,要不是有牲口,莊稼勞作真是不可想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富足,時代的進步,農村的勞作方式慢慢的被機械化所替代,由原來的騾馬車變成了手扶拖垃機,再后有了四輪車,三輪車,脫粒機,收割機,再割麥的時節就不大辛苦了,工期也短了許多。發展到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千年以后,大型收割機普及到農村,我們二千人口的村莊,近四千多畝麥田前后不過五天就收打曬全部完活。

  如今的農家,田家勞作的農具,麥場的物件少之又少了,二十一世紀的年青一代幾乎見都沒見過,更談不上會用會試了。

  夕陽西下,農家的院落里扎起一座座麥草垛的時候,宣告割麥結束了。

   二、種麥

  立秋過后,農家就要開始運糞,平田,整地準備種麥了。

  對農民來說,種麥是關乎生計的大事,絲毫馬虎不得。有經驗的老農都知道,節氣一到,按部就班,首先是往地里運糞,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過去人們種莊稼信奉自家的糞,土話說圈糞。也就是畜牲圈里的糞,如騾馬驢牛豬羊雞糞等,這是早已積攢好的。有牲畜的人家院子外都堆著或長或圓的一大堆,提前打疊得整整齊齊。立秋一到開始運糞,用馬車一車一車運到地里,撒勻了,然后就耕地。

  那時候種麥前的地要耕兩遍,頭遍叫收墑,耕完了不耙,而是留下一道道的犁溝,為的是秋天雨水大的時候被水灌溉田地。為種麥的時候打基礎,地糞足,地墑好,小麥生長有保障。

  頭遍地耕完大約兩個節氣,到白露前,種麥大忙時節就到了。二遍叫破犁溝,耕二遍地的作用主要是疏松土壤,追施化肥。前面犁地,后邊專門跟一個人往犁溝里撒化肥,一塊地犁完化肥也要施完。接著是耙地,地面平整不平整全靠耙地的技術。

  耙地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均勻,所有的地打墊平整了。一般要等天降大雨,下雨后下種能保證麥籽發芽好,生長快,若無雨下種往往出苗不全,又要手工補種,甚是麻煩。因此下種前都盼著老天爺能普降甘霖。

  農家種麥是極認真嚴肅的一件事。首先要把種籽收拾干凈,揀粒滿顆圓的好麥做為種籽。里邊不能摻雜,小石籽,麥芒之類的。用篩子篩過,用簸箕簸過,連小點的麥粒也統統去掉,這樣的種籽下到地里人們才放心。

  種麥開始,老百姓叫插耬。耬是木制的,三條腿,兩根長桿,一耬下去能種三行。長桿上把繩子一拴戴在牲口身上,耬斗里把麥籽一倒,就可以插耬搖種。搖耬下種的很重要,通常要請把式。農村里搖耬的把式是很多的,隨便請一個幫忙就行。一畝地不用多少時間就種完了,也不需什么報酬,麥一種完,在地頭抽上幾鍋旱煙就可以打發。

  下種的時候不但要掌握下種均勻,還要把好拔耬關,拔耬就是要牽著牲口的韁繩在前面把握路線。下耬的距離不能離得遠,也不能挨得太近,行距之間需均勻,這樣出來的麥苗整齊,割麥的時候也省力。若種的老是叉行或離得較遠,讓人見了小看不說,也為割麥的時候增添了麻煩。莊稼把式種下的麥子,一排排都要特別齊整。

  一塊地種完,還要種角頭,四角上是牲口站立的地方,犁卻犁不到,須用鐵鍬翻開,用耙子摟平了,把麥籽一行行撒上,再用耙子摟一遍,種麥的事才算完滿。

  種麥的工序是一道一道的,每個環節都不能含糊。這是每個農民必須擁有的最基本的技術。父親不止一次地給我講過,可惜我一點都沒掌握!正欲從頭學習的時候,莊稼行里的那一套已經為現代化的機械所替代,以前的許多農具連同牲口馬車都被棄掉了。

  沒有親身經歷過種莊稼的人是不了解其中的甘苦的。我雖然從小到大聽過見過不少,也曾經為父親打過下手,但一直沒有親歷親為。但作為時代的見證,以前那些農家常用的犁耙馬車耬等老式農具,恐怕都將成為稀有之物了。

【又是一年麥飄香散文】相關文章:

又是一年高考季散文12-02

又是一年畢業季網絡散文10-31

又是雨巷丁香時-散文欣賞02-20

又是一年冬至日的詩句11-25

又是一年歲末時作文01-07

《麥哨》課文原文06-24

白居易《觀刈麥》賞析05-28

白居易觀刈麥答案03-24

《沁園春·又是年時》鑒賞02-09

2022年又是努力的一年句子(精選110句)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