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蒸野菜散文

時間:2024-10-06 21:45:36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蒸野菜散文(精選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蒸野菜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蒸野菜散文(精選10篇)

  蒸野菜散文 篇1

  那天下午,侯哥在院子里轉悠幾圈實在沒事干就說:“妞,逮魚、挖野菜去吧。到那里瞅瞅,有啥弄啥。”驅車來到高邑河畔,侯哥穿上專用雨衣一下子跳到齊大腿根深的河水里,呼哧呼哧撒了幾網,一條魚也沒撈到,戲謔地說:“估計那些魚兒都回家過星期天去了。算了,還是挖野菜去吧。”

  轉身來到田埂上,看到撂荒地里面到處都是蒲公英,挖了一袋子。還有那些成片兒開花的薺菜,遺憾沒早點來挖些。在地的北頭有個女人在挖不知名的草。我問她:“你挖這是啥野菜?好吃嗎?”她說著蹩腳的普通話,大意是能吃,但不知道叫啥菜。和她一起的男人從地埂上噌地躥下來說:“不知道叫啥名字,但是,我們都愛吃,在我們那里只要長出來,就挖完了。”聽他們的話音兒不像是我們本地人。就問他是哪里人?男的說:“福建人,來收香菇的”。和侯哥商量一下,也挖一袋子回家吃,小聲嘟囔一句:“可別被毒死了”。那男人聽見不好意思地說:“這可不能開玩笑,能吃的。”回到家里,侯哥摘好洗凈蒸吃,我趕緊發到朋友圈里詢問能不能吃?并把我拍野菜的照片發出來辨認。

  “今天遇到一個福建人在田地里挖,他說能吃,沒見過咱這里有人吃,他說是營養神經的菜,南方不等長大都挖沒了。親們,有誰知道這是啥草不,能吃不?”嫣然回話說:“可以吃的,與艾草一樣,做艾餃。”問她:“是嗎?叫啥名字?拌面蒸熟好吃嗎?”她答:“我們叫‘黃花果’,紹興俗語:黃花果糕韌結結,關著大門自要吃,與艾草做法一樣的,我們南方人吃的。”問她:“有做法嗎?”她答:“我們浙江人就是這段時間用來做時令小吃——艾餃,開花已經老了,不能做了。采摘下來與艾一起做,口感最好了”我說:“今晚蒸熟吃,看看咋樣?”她說:“我們不是做菜吃的,就是做艾餃用的,我們這里找不著,因為大家都知道可以吃的,看見早割光了。要焯過水才能用。做成的小吃有的地方叫青團,我們紹興叫艾餃。”我說:“我們這里到處都是,不知道能吃,沒人吃,我摘回來也不敢吃,所以在群里問問。”相望說:“在咱們這里有毒,不同的地方毒性不一樣”。我回相望說:“我今晚蒸著吃,看看能不能毒死?”可是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不踏實。就回相望:“是真的有毒么?你可別嚇我,膽小”。嫣然說:“沒有毒的,我們歷來就吃。要綽過水的,你這樣蒸著吃,我沒吃過。”我說:“蒸熟了,好吃,口感有韌勁兒,有點點澀,不苦。”嫣然說:“肯定好吃的,我們浙江人民歷來就吃。”我說:“比任何菜蒸著都好吃。有毒了,先把我毒死再說吧,親們,明早上要是你們沒見我出來說話,請多叫我幾聲吧”。山青說:“我等著明天看結果”。相望說:“你最好先給自己寫下點什么。有的作家是……才成名的,你急著成名,也不能亂吃東西呀?聽說第一個吃螃蟹的都沒有留下名字,但愿你可以一吃成名。”

  看來都希望我留下點啥,是吧?我看不等我……就被你們成名了。嫣然看大家都不放心,說:“怕不適應,先少吃一點。”我說:“沒事啊,好吃,你說晚了,我吃了一大碗,不咋里,我以身試毒,你們明天等著看吧。我要是活著,先找你們喝酒去,慶祝還活著,不過,沒吃過的野菜,吃了一碗也沒敢吃別啥東西,靜等明天結果吧,親們,明天要是看不到我說話,就請麻煩多叫幾聲吧。反正是毒不死就得活著唄……”

  記得那年我突然病重,侯哥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寧。住院第四天就必須做手術,頭一天醫生交代當天晚上必須洗澡沐浴,不許進食任何東西,連口水也不讓喝。侯哥一聽這話,就在中午把我請到駐馬店高檔點的.飯店里說:“妞,今中午你想吃啥就點啥菜,別給我省。”并邀請幾個在駐馬店等候我做手術的朋友們陪著我吃,我強忍著在眼里打旋的淚水不讓掉下來,回他:“好吧,就是明天死在手術臺上,也要當個飽死鬼,吃就吃吧。”那一頓就有我最愛吃的蒸野菜,吃在嘴里的是野菜,品出來的是人生百味。那滋味,有美好、有幸福、有滄桑、有凄涼、有無奈。那由廚師變出一道又一道宛如魔幻般的美食,就是我最后的午餐,有家人有朋友陪著吃,盡管傷感,也溫暖。想想:到了人生的最后一餐,你想吃什么?喝什么?誰陪你吃?有誰會陪你吃?人一輩子吃那么多東西,早就消化掉,仍暖暖地留在胃里的,終歸不是什么珍饈美味,而是最長情的陪伴。我多想再多活幾年,多看你們幾眼……

  今晚,我兩搶著吃了一碗蒸菜,在忐忑不安中睡去,想著,不知道明天能否醒來?睡吧,先睡一覺再說明天的事,就是不吃那碗野菜,誰又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呢?夜半,侯哥醒來就把大手一下子烀在我的臉上說:“咦,還會出氣兒,沒被毒死,今早繼續吃。”哈哈,被他一詐唬醒來,噗嗤笑了,想想也是,昨晚吃了一肚子蒸野菜,吃時,他說:“我先多吃點,有毒了先毒死我吧,你少吃點留下個好人兒好搶救我。”人家悲壯地一把把菜碗搶走三下五除二下肚,噎得脖子伸老長。

  流年似水,每每回味那一頓最后的午餐里的蒸野菜,心里似翻江倒海的翻騰,我又活過了醫生說的界限,每活一天就是賺一天,何不快快樂樂樂過好每一天?那些財富名利都是過眼煙云,這世界上,啥都不是自己的,唯有身體是自己的,沒一個健康的身體,啥都是浮云。想想每天還能看到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還能和家人一起吃一頓晚餐,然后抱著暖洋洋的肚子走在明天的第一道晨光里,走在每個雪花紛飛的冬夜里,走在煙火燦爛的又一年里,和家人看盡人間春色,嘗過四時之味,直到味蕾都老了,漸漸領略人生的況味,才又更明白人生的聚散,肚子的溫暖,也是人世的溫暖。紅塵作伴,形影相依,在世間的無常聚散里始終有生活的甜酸苦辣麻咸香,才是最好也最熟悉的味道。

  過去的日子,有苦澀有甜蜜終抵不過那碗為愛人做出的最愛吃的蒸野菜。回味無窮的不是美味佳肴,而是生死關頭那種記得你愛吃啥的疼愛;是藏在煙火日子里的摯愛。

  蒸野菜散文 篇2

  有幾次炒菜時發覺蔥沒了,大概因上一次用得多了,比如烙餅啊,攤呱嗒餅啊,包包子啊,切得蔥姜的就要多些,等下次再做飯時,切蔥時,已沒了庫存。只好光切姜絲,等油熱了,把菜嘩啦倒鍋里,按程序加入調味的醬油、醋等,末了加點蒜片出鍋,可因沒有蔥段的點綴,和蔥花特有的香氣,總感覺燒的菜不完美,因此,為了避免缺蔥的煩惱,我決定自己種蔥。

  在一個較為大的花盆里,我把在種子商店買來的小蔥種,灑在土里,只等待著這種生性潑辣的蔥生長了,暗想著,等長得“綠樹成蔭子滿枝”時,做飯時,扎著圍裙,悠閑地掐上幾根碧綠的蔥葉,鮮嫩的滴水的蔥吃個方便新鮮,而盆里的蔥,則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地滿足我們日常所需。總之那陽臺上還在沉睡的光突突的花盆,承載了做飯的主婦諸多夢想。

  三五天過去,我幾乎每天都要觀察,看冒出芽了嗎,濕漉漉的菜地,激蕩著我濕漉漉的盼望。在我望穿秋水的等待中,終于我看到了細如發絲的小蔥苗兒。只是讓我愕然地是,居然長了很多綠生生的'馬生菜,肉乎乎的,水晶似的透亮。

  就再澆水,大概我澆水澆得不是和風細雨般的均勻,只是端著一個泡豆漿的大量杯,嘩啦地灌溉,因為陽臺上其他花草,我也是這么伺候的。可是,太幼小的蔥苗兒,蔥芽兒,怎么能如此野蠻地澆水呢?等我發現小蔥如此脆弱不禁風雨時,小蔥芽兒已集體臥倒,泡在水里,那個心疼啊,那個后悔啊,甚至我懷疑,賣蔥種的那個售貨員給我的種子不地道。

  已無回天之力,心里一片黯然。但是呢,卻發現了另一個有趣地現象,蔥幾乎全部臥倒在地,但是馬生菜卻旺盛地蓬勃地長起來了,一天一個樣兒,幾天功夫,長成了一扎多長,在風里招搖著,仿佛在說,蔥雖收獲不了,但我也可以入口的!

  于是第二天一早,響應了馬生菜默默的呼喚,掐了一把水晶似的馬生菜,因自己養的安全放心,無農藥,無化肥,只在水管上馬虎地沖洗下,就切成大大的段,和先洗好切好的長豆角放在一起,又切了幾片培根火腿,把蔥絲姜沫地往熱油里一擱,炒鍋內就哧哧啦啦地唱起了歌,加入醬油,將沸騰時,把菜品放進去,又倒了一點開水在瓷盤里,大致晃悠了下,把壁上附著的都沖到底上,然后倒入鍋內,蓋上蓋子,這個豆角一定要熟,開鍋冒熱氣后就直接就小火燉了五分鐘左右。等水收的差不多了,加鹽、蒜片,再扒拉下菜,就出鍋了,忍不住嘗了下馬生菜,沒異味,也好吃,很香呢。

  早上我問孩子菜咋樣?孩子一直怕我驕傲似的打擊我,恩,可以吃。知道加啥了吧?我不甘心地問,他說了兩樣擺在面上的東西,我說非也,我夾了根炒熟后很蒼老很佝僂的葉莖,說瞧,這是馬生菜,就是咱花盆里冒出的那個綠生生的多肉似的野菜。

  哦?媽媽啊,你整天有創新。昨天你讓我吃莧菜,今天又讓我吃馬生菜,把我當成了小白鼠。又夾起一根,單品了下,說,不錯不錯,小白鼠表示好吃,對你提出口頭表揚和由衷贊美哈。

  這真是“栽蔥不成蔥不生,無心種菜菜滿盆”。

  蒸野菜散文 篇3

  偌大縣城,唯有農貿街春意最濃,因為賣野菜的突然多了。水芹菜、面條菜、黃花苗、竹葉青、抽筋草、魚腥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仙品,洋溢著春天的滋潤與芬芳,從四面八方涌進了縣城農貿街。一直以賣家菜為主的世界,如今到處擺著野菜攤兒。

  我對野菜感情很深,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剛記事時,每到放學后或星期天,媽媽就領我到城外薅野菜,當時吃的緊張,媽媽便把野菜炒著吃、涼拌吃、拌麩子烙餅、拌米糠蒸蒸、過年了用野菜包餃子、時不時地涼拌一盆野菜就算一頓飯。后來媽媽曾這樣感嘆:“那會兒,野菜救活了多少人的命啊!”老人家的口氣里,充滿著對野菜的尊敬——準確點說,是感恩。

  媽媽去世了,后來生活漸漸好起來,有吃有喝的,但薅野菜的傳統未斷,一是可借此到郊外散散步,放松一下。二來無人舍得給它灑農藥化肥,它基本上屬綠色食品,常吃多吃為佳。然而這幾年不行了,城外四周,七八里內,全變為高樓群,野菜沒了棲身之地,你上哪兒找它?上哪兒薅它?

  還是回到農貿街吧。沒地方薅菜了照樣能吃到野菜,因為距城十里外仍然有山有水有農田,自然就有野菜的生存空間。

  幾十種甚至可以說上百種的野菜中,我對灰灰菜情有獨鐘。因我脾胃不好,一位老中醫建議:“得多吃灰灰菜,這東西健脾清熱,吃著比花錢買那真不真假不假的藥還管用!”后來才知道,野菜不僅可充饑,可做佳肴,還能治一些醫院也無可奈何的病。

  昨天清晨,又到農貿街,順路瀏覽,野菜奇草,何止百種,且大部分小攤上都有灰灰菜。我沒立刻買,照老習慣,先轉轉看看,暗自比較著質量及價錢。

  前面一地攤,擺著魚腥草、水芹菜、灰灰菜等,約十幾種。攤主是位個兒不高的老太太,穿一雙老式皮鞋,鞋面有些泥點兒,腳上沒穿襪子。她坐在一塊磚上,正眼巴巴地看過路行人。見我注意她攤,便忙站起,一臉笑意:“想要點啥?”

  我指著灰灰菜:“多少錢一斤?”

  “一塊——有的還賣一塊五哩。”

  我蹲那兒,拿起一把來回翻看,心想價倒可以,只是菜稍嫩,黃綠色,一泡水似的,怕一入鍋便不成形了……

  老太太似乎猜著了我的心事,忙說:“菜有點嫩,炒時火小一點就行了,吃著格外爽口——”

  “你們那兒沒有比這大一點的灰灰菜?”

  “可有!”她往北一指:“那邊有個賣菜的光頭叫二旦,我今兒就是坐他那三輪車來的。他家周圍都是灰灰菜,棵棵都有熟了的麥那么高——”

  這當口有人買菜,她忙轉身應酬。我想了想,起身走了。只聽她在背后焦急地喊:“哎哎兄弟,見二旦了可別亂說話啊!”我轉身,只見她遠遠地沖我搖搖手,又喊:“記住,別亂說話!”

  什么意思?我從不認識這人,今兒來只是想買點灰灰菜,能與他亂說什么?她怎么那個樣子?

  菜攤一個挨一個,我慢悠悠地向前晃動著。五分鐘后,終于看到一位瘦瘦的光頭老漢,頭頂光亮,看來屬謝頂,后腦勺則隱約可見白發茬兒。

  他坐在一輛七成新的機動三輪車上,表情嚴肅,默默審視著過路行人,目光既悠閑,又閃爍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味兒。

  車上有二十幾種野菜,比老太太攤中豐富,卻沒灰灰菜,令人意外。

  我和和氣氣地問:“兄弟,你是不是叫二旦?”

  “是啊,誰告訴你的?”

  “聽說你家周圍的灰灰菜旺極,你怎不采采拿來賣?”

  他瞪起眼道:“我不想采!咋,犯法了?”

  我怔住了,說:“你——怎么了?我只是建議建議——”

  “誰也不認得誰你找我建議這干啥?我就是不想賣灰灰菜!咋了?到底犯法了還是違規了?”

  周圍不少人往這兒扭頭。

  我強笑著道:“賣點野菜,談不上違法。我只是建議——”

  他紅著臉,嗓門也高了:“想建議了你上哪兒都行,別來這兒,我不想聽!”

  幾個正走的人停步,喜瞇瞇地圍觀。

  我很難堪,有點惱了,甚至也想發脾氣,但終于忍住,扭頭快速逃離。急急地走著,腦子里不由得閃現剛才離開老太太時,她忙里偷閑追著我背影的兩次囑咐:“記住,別亂說話!”

  是因為光頭的神經出了問題?還是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又拐到老太太地攤邊,她忙站起:“見著二旦了?”

  “嗯。”

  “你提灰灰菜了?”

  我嘆口氣:“他的脾氣怎那么怪?”

  “哼,你肯定碰著人家疼處啦。”老太太搖搖頭,講了一個我做夢都想不到的故事:你這歲數,該記得60年前后的`事吧?那時缺吃,人們只好拿野菜當糧食,連柳葉、榆樹皮這些帶著毒性的東西都吃。二旦兄妹四人,連父母共六張嘴,該吃啥呀?不過有個怪事,二旦家房子周圍,百草不長,只長灰灰菜,還旺!你猜旺到啥程度?野菜都是一年的命,春天發芽,秋后干枯。但二旦的灰灰菜中有一棵,第二年枯枝上竟然發了新芽,并連著活了三年。長得近一人高,村里人稱它“灰灰王”……

  大自然太奇妙了,居然還有這種事兒!我鄭重地問:“真的?”

  “都是鄰居,我親眼見的。”

  老太太接著講:“就靠這灰灰菜,二旦的父母使四個小家伙都活下來了。1990年時二旦父親病重,臨閉眼前特意給老大二旦交代:‘灰灰菜是咱家的救命恩人,從今往后,無論誰都不興到咱房子周圍動灰灰菜,咱家人更不興采不興吃!’”

  終于明白二旦沖我發火的原因了。

  媽媽的感嘆又在耳邊響起:“野菜活了多少人的命啊!”是的,在人類艱難時,豈止灰灰菜拯救過無數生靈,其他林林總總的野菜各自也不知救過多少人的命啊!引起強烈反響的電影《一九四二》,講述的就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加蝗災,一下子餓死三百萬人,災民洪水般地涌往陜西,包括與陜西接壤的河南豫西——我們這兒(我媽就是那時從老家許昌逃來的),為什么選中這兒?因為這里有山有水有綠色,換句話,有野菜,有能夠延續生命的野菜。

  老太太賣著野菜,斷斷續續地又告訴我:二旦的兒子考中了復旦大學,畢業后留在上海工作,并娶個上海媳婦,年初時小兩口帶著已滿月的女兒回來了。兒子求父親給孫女起名,二旦悶了一陣子說:“叫灰女吧。”媳婦當面沒反對,背后說:“這像個名嗎?土氣加難聽。”兒子說:“你猜‘女’在咱這里如何講?就是指姑娘,咱女兒與聞名全世界的‘灰姑娘’同名——你說,好不好?”,媳婦說:“哼!東拉西扯。”兒子沒法子,只好實話實說,痛訴饑餓家史,講述了當年灰灰菜如何把他們一家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往事。媳婦這才徹底明白了,連說該叫灰女,該……

  老太太問我:“我聽說外國真有個灰姑娘,是不是他們地里也長灰灰菜?”

  我沒顧上回答,只是呆呆地想:我們的父輩、父父輩,包括祖先,他們歷史上不知和野菜發生過多少蕩氣回腸的故事?70后、80后、90后及子孫后代,是不是照樣與野菜結下不解之緣呢?估計許多人會認為問得奇怪:已經到什么年代了!那種上頓不接下頓、缺吃缺喝、只有過年才知肉滋味的日子應該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除吃香的喝辣的覺得膩了,偶爾為換換口味才想起野菜外,平時還有什么必要搭理野菜呢?更談不上結緣啦。

  但野菜的認識似乎與人類截然相反,它們仍用老眼光看世界,認為由于天災人禍及種種原因造成的饑餓仍會出現,人類離不開野菜。所以盡管沒人給它們施肥澆水,沒人給它們撒藥除蟲,沒人理睬并不斷地侵占其生存之地,它們依然頑強地在山間田野一歲一枯榮地努力生長。

  蒸野菜散文 篇4

  每年春天,總趁雙休日回老家幾趟。早幾年,走在通往老家的壩頂,遠遠就看見老屋上冒著炊煙,那一定是母親在燒飯呢。現今,村莊房屋已經拆遷,在那上面,已然屹立一座現代化的“鹽化之都”。母親與大哥一家也被安置在像城里人住的樓房里,好在樓里的鄰居,都是原來村莊的。母親的精神依然矍鑠,看到我們回來說:“今天下午遲了,明天再去,晚上還要跳廣場舞呢。”母親知道我是饞于家鄉的野菜。我的家鄉位于江淮分水嶺,是古代吳楚相連之地,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突圍南進,《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乃陷大澤中。”滄海桑田,我的家鄉就在陰陵大澤之上,打小記憶中,土地相對貧瘠,又三干干兩旱旱,夏秋季,灘頭灣地常被洪水淹沒,以至于老人們說,“貓尿尿就把莊稼給淹了”,進出都是土路,晴天還好,逢雨天雪天,趕個集下個街,小孩上學,那叫一個艱難呀。我在那生活了近二十年,愣是溫飽也沒解決。二十幾年前去城里打工,別人問起我的家鄉在哪里,都羞于啟齒,其實不單單是家鄉窮,而是出去的鄉黨常跟外人打架,打工人家老板不愿要。

  提起野菜,首推家鄉的薺菜,雖然城里都能買到,但絕不是那個味兒。“荒園槁葉飄,薺菜已堪挑。”開春,如果雨雪不多,在正月十幾就能挖到薺菜,這季節早晚冰霜交加,寒意料峭,趁著午后的春風暖陽,母親和我們一起去挑薺菜,薺菜棵棵都匍匐地面,葉梢一圈與菜心顏色青綠,而中間為褐色,想是欲暖還寒的影響,本想甩開膀子往上長,寒氣一來又得穿上棉襖,看上去色褐磕磣,一下鍋,它的碧綠就悠悠地蕩漾開來,一開鍋,那濃郁的薺香,撩撥的你心癢癢的、嗓子也癢癢的,如果煮的是面條,就像每一根白玉上面鑲上星星點點的翡翠,讓你不忍下箸;如果煮的是餃子,面皮裹著菜餡,猶如早春的薄霧,彌漫于竹林間,朦朧誘人,蘇東坡說薺菜“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薺菜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板葉,一種是散葉。板葉薺菜,通體碧綠,葉面寬大肥厚,抽薹開花期早,養眼耐看,采食期短,正常年景,驚蟄前后尚可挖點;散葉薺菜,綠中帶褐色,葉面鋸齒凹陷、碎須有茸毛,較其他薺菜香濃味鮮,可采摘到春分前后。母親對薺菜的生長習性了如指掌,我們所經過的田頭路邊、園埂壩坎、小菜園地,一路挑來,成菜的篾藍已經快滿。時而,有幾孩童在“村村通”水泥道上玩耍,投來童真、好奇的目光,單純的笑臉,酷似過往的童年。太陽漸漸沉于壩頂的樹后,寒氣陣陣襲來,在回家的路上,我說怎么不挑些馬蘭頭,母親說:“太小,上不了手,下趟回來就有了。”

  “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采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陸游詩中的馬蘭,即是馬蘭頭。立春一過,蟄伏一冬的馬蘭頭,似乎被春的氣息喚醒,一片片簇擁著,瞬間鮮活起來,它們在明媚的春光里伸腰展臂,在和煦的春風里搖曳著稚嫩而蓬勃的身姿,在綿綿春雨中,滾珠流翠,帶著青春的朝氣,洋溢著春天的爛漫。馬蘭頭有青梗紅梗兩種,喜溫耐陰,抗寒耐熱,簇生于田邊、路旁、溝坎等低洼處,采摘期在三四月份,野生的株小,由于朝霜晚露,吸天地之精華,所以它綠瑩瑩、嫩閃閃、鮮靈靈。馬蘭頭可清炒、涼拌、作餡和拌面粉清蒸等多種吃法。涼拌,將馬蘭頭焯水、切碎,香干切丁,輔以鹽、糖、蒜末、醬麻油醋等佐料一拌,那凝聚了春綠的色澤,那濃縮了的曠野的清香,你會忍不住大快朵頤。小時候多是蒸吃,拌點面粉拌點鹽,十二張大鍋蒸上一鍋,從菜園地里拔顆蔥,揪幾根蒜葉,洗洗切碎,待出鍋時,撒上蔥蒜花,再挖一湯匙凝結的豬油拌勻,又當飯又當菜,吃過了喝點開水,那窘若囚拘的歲月,春天的野菜,幫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荒春,真是“寶階香砌何曾識,偏向寒門滿地生。”現在剁餡兌肉包餃子,可是那時的奢侈品了。

  從開春到春末,老家的野菜還有很多,像枸杞頭、馬齒莧、野掃帚頭、野小蒜、野莧菜······現在知道它們清熱解毒、明目益胃、消腫利濕,可降三高,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有不錯的保健功效。可那時在我的眼里,就是充饑的.食物。從人們擺脫吃早飯夕沒著落的生活,再用錢幣脂肪積累資源的能力,而今又追求膏梁厚味之后,吃點野菜也是不錯的選擇。人生有時就這么奇怪,在顛簸的旅途中,或許模糊了故鄉與異鄉,人人都是旅途中的過客,旅途精彩而無奈,旅程短暫又漫長。當膨脹迷茫時,踏著春光,回趟老家,去母親身邊,回到你人生啟航的地方,盤桓幾時或小住幾天,陪陪母親,挑點野菜,感受鄉情,聆聽鄉音,收攏耗散的生命,安頓飄浮的心靈,做幾餐野菜宴,品一品老家的味道,嚼一嚼過往的記憶,此時突然感知,貧困已成過往,野蠻已成歷史,隨之而來的是文明富裕的老家。

  蒸野菜散文 篇5

  夏日里,好朋友送來兩包山野菜,讓我嘗嘗鮮。老伴一高興全煮上了,說是吃不了曬干了冬天還可以吃。而吃著好朋友送來的山野菜,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竟然想起了媽媽,想起了故鄉的山野菜,時隔半個世紀還多,可那一幕幕往事鮮活得就像發生在昨天。

  清早,天剛一放亮,鳥兒們便嘰嘰喳喳開始組團歌唱。聽吧,黃鸝的歌聲清脆嘹亮,烏鴉的嗓音粗俗沙啞,山鷹們曲調高昂,杜鵑的叫聲凄美低蜿,還有,還有……

  管你什么鳥兒,管你什么歌,管你還有沒有,在老隊長這兒都是可以忽略不記的。就見老隊長一路小跑,呼哧帶喘,累得滿頭是汗,正在挨家挨戶找人干活兒。

  是啊,過了小滿,樹葉就關門了,旮旮旯旯零星地塊還沒有種完,最先種上的耲茬谷子和高粱小苗就已經照壟了,如果不及時開鏟,再過個三五天,來上一場雨,草苗連成排,再想鏟可就費事了。

  “費事就費事,有什么法子呢,人總不能餓著肚子去干活吧?”社員們如是說。

  “餓肚子也不光你一家,大伙兒不都在挨餓嗎?山野菜這就下來了……”

  “山野菜下來咋啦,一粒糧食沒有也不行啊?”

  再看看屋里,孩子哭老婆叫,一個個餓得眼睛瓦藍,前腔貼著后腔,直愁得老隊長腦袋連個縫兒都沒有。

  老隊長跑到公社,書記、社長,挨著個地磨嘰,哭著喊著總算弄到點兒糧食和甜菜渣子。

  “大伙兒都給我聽好了,糧食,一定要節省著吃,有了這一回,下一回還不知啥時候給呢。山菜不是下來了嗎,多摻和點兒山菜。再就是吃飽了都必須干活兒!明天早上,南大排鏟谷子。”老隊長站在院子里大聲豪氣地喊著。

  說的是,生產隊里每年一到這工勁兒家家戶戶都缺糧。地剛剛種完,還沒等下鋤開鏟,好多人家就沒米下鍋了。隊長們就整天泡在公社大院里,求爺爺告奶奶似地要求救濟,可救濟終歸是救濟,是有一定限度的,看著山野菜下來了,于是,人們就把眼睛死死地盯住了大山,盯住了山野菜。

  也許是人類的饑餓,得到了大自然的憐憫吧,無論大地里的莊稼旱澇豐歉,大山里的野菜總是豐盈的,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大山便敞開她的偉大胸懷,傾其所有,把一季的嫩綠野菜奉獻給人們。

  最先拱出土的是小根蒜、婆婆丁、薺薺菜等,接下來,柳蒿芽、榆樹錢、椴樹葉兒,再接下來,山蕨菜、貓爪菜、四葉菜長滿山坡,還有那溝溝坎坎上長的刺老芽、刺五加菜等等垂手可得。

  人們把采來的野菜摻和少許的糧食或干脆就什么也不摻和就可以當飯吃。從春天種完地到立秋新苞米剛剛睜開眼睛,近三個月漫長的日子里,靠著政府的救濟摻和著山野菜,莊戶人家總算度過了這段最艱難的日子。

  曾記得,媽媽每天出工總要挎個筐子,每到歇氣或下工的時候就忙著采野菜。上午一筐下午一筐,每天的兩筐野菜是雷打不動的。偶爾趕上個下雨陰天,不能出工,媽媽也從來都不閑著,還要頂著雨出去采野菜,因為,一家人下頓吃的還沒有著落。

  媽媽非常能干,采野菜的時候,別人的筐里還沒蓋上個底兒,媽媽早已采了大半筐,等別人的筐滿了,媽媽又撿回一捆干柴來。別人采不到野菜的時候,媽媽照樣能采到,別人上不去的山媽媽能上去,別人不敢去的溝谷媽媽照樣能去,記得,那年夏天大旱,山上的.野菜被人們基本采光,可媽媽每天照樣兩大筐野菜,從來就不打折扣。

  媽媽把采來的柳蒿芽用水焯一下摻和點兒高粱面或苞米面揉成團兒蒸著吃,把采來的榆樹錢摻和著苞米面烙成餅吃,還把采來的椴樹葉蘸水后再蘸上少許的苞米面蒸著吃。

  很佩服媽媽的巧手。她把采來的山蕨菜、四葉菜焯好攥成圓圓的團兒在裝著苞米面的簸箕里骨碌幾個來回放到鍋里蒸,而蒸出來的菜團兒那皮兒竟然比餃子皮兒還薄,從外面就能看見里面的餡兒而不破皮兒,一碗苞米面骨碌出來的菜團兒能讓一家七口人飽餐一頓,這是干飯。

  直到現在我還在納悶兒,菜團兒骨碌完了,剩下的粗面,抓上一小把,添上少半鍋的水,熬出來的面粥一個粒兒跟著一個粒兒跑竟然看不出清湯寡水,這是稀飯。

  炒蕨菜、炒四葉菜,淹蕨菜,蕨菜、貓爪菜、四葉菜蘸醬,這是菜。

  總之,一家人除了那一碗多苞米面,竟然跟山野菜鬧得不可開交。

  我和貧窮饑餓一塊兒呱呱墜地,算是孿生兄弟。從我記事起,就和山野菜結下不解之緣,當然,也包括我的兄弟姐妹乃至同時代故鄉的父老兄弟,每年的五荒六月都是吃著山野菜過來的,直到我十八歲那年離開故鄉。

  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年,若不是媽媽吃盡了苦難用勤勞的雙手把我們一個個喂養長大,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也可以說,是故鄉的山野菜把喂養了我,喂養了我的一家,喂養了祖祖輩輩的故鄉人。

  人,不怕遠離故土,而最害怕的是失去記憶,故鄉故事無論離我們多么久遠,只要我們愿意回憶,總會撿拾起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拼湊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依然可以慰藉我們的心靈。

  時光老去,故鄉老去,媽媽老去,可故鄉人不畏艱難困苦一如既往的生活態度,勇于同命運抗爭而生生不息的頑強奮斗精神還一直鮮活在我的記憶里。今天,我把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拼湊在一起,除了慰藉我們的心靈,也把它留給后人,讓他們記住我們這一代,記住那久遠的苦難的故鄉。

  蒸野菜散文 篇6

  喜歡江南的春天,沐浴在春日和煦的陽光下,心是悸動的,如春風里飄揚的柳絮,一點點地張開,一點點蔓延在春日的陽光里。

  攜著女兒一同去挖野菜。手拎竹籃,踏著輕快的腳步走向記憶中熟識的田埂。

  依稀記得這條田埂上的馬蘭最多,彎腰仔細地尋找,在蜿蜒曲折的田埂上只看到幾撮矮小的馬蘭貼土竄出,葉子干巴巴毫無光澤。一圈轉過來也沒幾棵。心里很是納悶,難道是我記錯了?原本興高彩烈的女兒也聳拉著腦袋,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回家問媽媽,媽媽說:“現在的農藥打的太多,加上很多田埂已經變更過,野菜早已消失殆凈了,現在想吃到真正的野菜也是很難的事了。”媽媽說完,帶著我來到屋后的一塊開墾的小菜地邊。“呀!好多馬蘭!”我驚喜之極。媽媽得意地說:“這些馬蘭都是我從老田埂上挖來移栽的。”帶著無奈,蹲下身子割馬蘭。味道雖跟自已小時候挖來的馬蘭沒什么差別,但小時候那種尋找馬蘭的快樂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兒時的春日,總會約上五、六位小姐妹,每人挎一只小竹籃,結伴去挖野菜。大家一路嘻嘻哈哈地笑著,晃動著的竹籃如同晃動著春日的暖流,一撥撥地激蕩著每個人的心田。大家開心地笑著,笑聲順著春風飄蕩在田野里。這時的田野是我們的,那里的寶貝也是我們的。我們走過的路上決不會留下半點野菜給后來之人。

  “瞧!前面有小蒜,大家快搶。”大家爭先恐后地跑過去,顧不得籃子有沒有滾到小溝邊,籃子有沒有放平,都一股腦地搶奪那撮小蒜領地。得到的人高高揚起手中的小蒜,瞇著眼睛趾高氣揚地說:“看我,我挖到的最多,你們誰都沒有我快!快跟我學著點!”邊說邊跳著找到自己的竹籃,小心翼翼地去掉小蒜枯黃的葉子,理順平躺著擺放在籃子底部。沒有得到的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不服氣的會大聲叫道:“有什么了不起的,一會我先找著,準比你現在挖的還多。”大家不由自主地拎起籃子,一起分散著邊走邊找。四周頓時安靜了下來,只聽得春風拂過麥田發出“沙沙”的聲響。不過一小會,安靜便會再次打破,不知是誰又會找到馬蘭或小蒜之類的野菜,大家又紛涌而去,又開始了一場爭奪。春風一次次鼓足了勁朝著我們這群瘋丫頭吹來,太陽熱烈地照射在我們的身上。臉蛋兒慢慢地紅了起來,汗從額頭滲出來。脫下衣服,攏一攏吹亂的頭發,“嘿嘿……”傻笑著看著各自的怪樣。“出發拉!”不知是誰大喊一聲沖向前去。大家一個個迅速地拎起籃子,甩著衣服跟了過去。風一陣大一陣地吹過來,陽光更強烈了。又累又渴的我們便會挑一個長勢很好的,兩邊開滿油菜花的田埂上休息。躺在長滿青草的田埂上,頭枕著脫下來的衣服,聞著濃濃的油菜花香,看著一線湛藍色天空。嘴里吃著剛拔下來的茅草芯,翹著二郎腿悠然地躺在花海底下,感覺自已變成了一只無名的小蟲,這樣矮小不易察覺。

  太陽快下山時,不知是誰叫道:“呀!我只有一小把野菜,這么點媽媽會罵的。”此話一說,大家便不由分說地從各自的.籃子里拿出一小把放在最少的人的籃子里,然后把自已的藍子里的野菜弄松動些,好讓籃子里的野菜顯得多一些。站起身拎一拎,似乎這樣還不夠份量,大家一起商量著,在路邊揪一大把青草墊在籃子下面,再把野菜放在青草的上面。拎一拎,大家會心地笑了。起身穿好衣服,裝著很重的樣子,側身拎著籃子朝家走去。

  回家,放下“滿滿”的籃子,坐著敲打著小腿。媽媽拿起籃子,疑惑地說:“挖了一下午,挖了這么多野菜?”我總會裝著很誠實地說:“是呀!跑得累死了,媽媽,我挖的多吧?”媽媽隨意地拍著我的頭,笑著沒答話……

  吃著剛從屋后挖來的馬蘭,總覺得沒有小時候的香。“咋沒我小時候挖得野菜好吃?”心里想著,話不自覺地從嘴邊溜出了口。媽媽嗔怪道:“還說呢?小時候每次出去挖野菜,回來看著有一籃子,其實只有一小把。瘋玩了一下午,那么點野菜咋吃?還不得我再去找些野菜來湊合一下才夠吃一頓。現在還說你挖的野菜好吃?”

  呵呵……看來媽媽早就發現了我們的秘密。

  低頭,夾一口馬蘭放入口中。馬蘭苦澀的味道在麻油、香干、白糖、鹽的攪拌下,淡淡的苦澀中竟夾著絲絲的甜味。

  蒸野菜散文 篇7

  陽光明媚,微風習習,萬物復蘇,春意盎然。

  又到了出門踏青的大好時節。遙想自己的童年,雖然不知道何為“踏青”,但是那一望無際的原野,那萬紫千紅的野花是多么的令人陶醉,游走在這母親的土地上是那么的歡樂愉悅。最難忘的還是和姐姐她們一起提著竹籃、拿著剪刀去田頭挑野菜,此情此景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我們這兒地處江南水鄉,野菜品種繁多,主要有:薺菜、草子和馬蘭頭,另外還有烏蔥、馬齒莧以及能做青錦團的青等等。

  草子,嚴格地說不能算是野菜,它是一種越冬生長的農作物,農民在頭年的秋末冬初播下種子,讓它在風霜雨雪中發芽、生長,過年時給它壅一點草木灰,等到來年清明,它就會給大地鋪上綠色的地毯,地毯上還鑲嵌著滿天星星一般的紫色的、粉紅色的小花,春耕起畈,老牛拉著鏵犁翻起黑幽幽的泥土,將它埋入地底化作了綠肥,它同時也可作為耕牛和豬的好飼料。然而,當時的普通人家不但將它當做一道美味的家常菜,而且還是糧食不足時充饑的最佳選擇。

  草子播撒在各家各戶自己的土地上,不經主人同意私自采摘其實就是偷。不過因為草子種在收獲之前要在露天堆放很長時間,而且幾經搬動,總會有好多種子掉落在外面,而它的生命力又極強,很容易發芽成活,因而在田埂上、河塘邊以及廣闊田野的角角落落常常有野生的草籽在疏疏落落地生長著。于是它也就成了野菜的一種。

  畢竟野生的草子因為沒有培育管理,生長的土地又相對貧瘠,因而不但數量不多而且莖稈的顏色有點發紅,吃起來也比較老。小孩子為了盡快挑滿一籃可口的草子就會在田埂邊裝模作樣地摘野草子的同時,迅速地偷摘大地里的草子,膽子大一點的甚至跑到田中央“大”草子(就是用雙手大把大把地拉斷菜籽放進籃里),然后飛快地跑掉。因為草子的繁殖能力特強,只要一陣春雨,被摘除的地方很快就會長出新的枝葉,因而對于這些偷草子的人,主人一般是眼開眼閉,如果剛巧碰到,也就是大聲呵斥幾句而已。當然也有比較嚴厲的,會奪下你的竹籃拿回家去,甚至當著你的面將竹籃恨恨地踩踏,這時的孩子只有無助地嚎啕大哭......

  挑草子最怕的就是那一聲大喊:“奪籃啰!!”就像當今的小販聽到“城管來啦!”一樣,孩子沒只有沒命地逃跑。

  馬蘭和薺菜當時根本不知道可以種植,放在餐桌上的可全是真正的野菜。

  那時的男孩子都喜歡去捉泥鰍,釣黃鱔,十一二歲的小姑娘說是去挑野菜,其實也只是為了玩,一只小籃,一把剪刀,幾個小伙伴嘻嘻哈哈地在一起唱唱跳跳,摘小花、捉蝴蝶,看到馬蘭頭了,一窩蜂地上去搶著挑,哪一個人說走吧,大家就爭先恐后地跑起來,自由自在地摸打滾爬,漫無目的地東逛西游,直到日頭要落山啦,看看自己的籃子,野菜連藍底都沒有蓋住,這才硬著頭皮回家去,沒有將剪刀遺失已經是上上大吉的啦。

  真正能挑回野菜來當下飯的`是姐姐、嫂嫂和嬸嬸她們。她們知道野菜的生長習性,比如馬蘭因為開花以后種子常常散落在附近,因而如果一旦找到了它們,就可以見到成片成片的馬蘭,只要耐下心來,一個地方就足夠你挑到滿滿的一籃;而薺菜因為它的花會隨風飄揚,所以它的分布就會比較分散,而且它與荷花郎長得很像,一不小心就會將兩者混淆起來。她們出門挑野菜是為了給家人準備下飯,所以專心致志,當然收獲也大。

  薺菜在野菜中是比較珍貴的,我童年時沒見過餃子、云吞,(記憶中鄉下除了饅頭、淡包,很少吃到其它面食)當然沒吃過以薺菜為餡子的餃子和云吞,偶爾吃到的就是薺菜炒年糕,那個香啊,至今想起來還垂涎欲滴;而馬蘭頭,就只有一種吃法:將洗干凈的馬蘭頭在開水中焯一下,瀝干水分后用雙手反復揉捏,擠盡它的異味,然后切碎,放點食鹽、麻油和筍絲、香干絲一起拌和就可以上桌啦。

  吃法最多而且吃得最多的要算草子啦。最通常的吃法就是咸菜鹵瀾一下,(媽媽常說:草子瀾瀾)清香可口,操作簡單;要不就是炒鹽落鑊,只是少了咸菜的香味。如能吃到菜油燒的草子那可是美味佳肴啦!草子切碎用山粉勾芡那是草子漿,草子和米粉揉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個薄餅放在鍋里貼,這就是草子餅......在那些最困難的日子里,有多少人冒險去偷隊里的草子為的就是充饑、活命。

  那時我正好在鄞州中學高中部就讀,很多走讀生就是因為口糧不足,吃不飽而中途輟學。我們去動員“流生”,他們的家長說:“我們也想讓他讀書,可是在家里可以吃草子充饑,他去讀書能挑兩擔草子到食堂里煮著吃嗎?”聽后令人心酸。于是班級團支部就組織住宿生捐獻糧票(那是高二、高三學生的定量是每月33斤,比農村的同齡人高出一倍),幫同學度過難關。這些都是題外話。

  俱往矣!如今的野菜已經是大飯店的上等佳肴,可惜,真正野生的不多了,餐桌上的恐怕都是人工培育的啦!

  蒸野菜散文 篇8

  南方的野菜分為山菜和地菜。山菜一般有蕨菜、竹筍等。蕨菜有兩種,一種山蕨,一種水蕨。山蕨食根,水蕨食莖。早年間,每到饑荒年月,人們就攜鋤帶刀,紛紛上山下河采挖山蕨和水蕨。蕨根有淀粉,可以用淀粉作很多食物,如糕、餅等,水蕨則把來用開水燙去絨毛就有可以煮食,如果吃不完還可以晾干放置。有一種黃角花,也是山菜。黃角花的樹叫黃角樹,果叫黃角果。黃角果現狀像作香料的八角,果熟時金黃誘人,山里人采來用做漆木器的顏料,仍而她的花卻潔白如玉,人口細膩香軟,是一道很可口的菜。

  且說地菜。地菜的種類很多,有苦丁菜、蕎蒜、薺菜等。薺菜是長在荒地里的,味道和大蒜一樣,但是卻沒有大蒜的辣和臭,山里的孩子經常提著籃、筐到荒地里去挖回來捆成一扎一扎,像老女人的發鬏,嗮干后便腌起來慢慢食用。遇到困難年月,連香椿、榆錢和柳芽都采來食,甚至還有人吃過樺樹皮和觀音土。民間有很多關于野菜的歌謠,記得其中有只要一首:

  苦丁菜,菜苦丁。

  想起從前淚淋淋。

  妹似落花雖有意,

  哥如流水卻無情。

  這是一首苦情歌,聽了叫人心里凄涼,免不了要對世道人情感嘆一回。

  我年輕時在一個鄉村教書,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這鄉村只有一所小學,十來個學生,教師也只有我一個人。鄉村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所以這里的群眾對我很好,平時總有人給我擔水劈柴,送一些紅薯麥餅之類的東西來關心我。逢年過節,還有人送魚肉。盡管如此,我還是耐不住清貧。為了充實日子,我除了白天上課以外,晚上還教夜校。夜校的學生都是與我年齡相似的年輕人,我教他們識字、唱歌,寫信、記賬,有時也講一點文學。漸漸地,有人受了感染,開始讀書、練字。有一個叫娟子的女孩,就出來向我借書。來往熟了,娟子就送一些筍干、麥餅或者黃角花、薺菜之類的野菜給我。她喜歡詩歌,有時自己也學習寫幾句,卻總是不肯拿給我看,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她到底在偷偷地寫些什么呢?

  這時候,我家里來了消息,父親已經平反恢復工作,并且領到了一大筆補償費,家境漸漸地好起來,就開始給我寄一些營養品來,并且開始為我辦理調動工作。家音就像一根線,將我的心扯回父母身邊。夜校我已經不再教了,就連白天給孩子們上課也是無精打采的。村里人開始用奇怪的眼光看我,漸漸地有人與我疏遠了,只有娟子仍然還來借書,我也仍然不知道她到底在寫些什么。我忽然明白了,人都是很勢利的,比如城里人,你落難時他瞧不起你,你時來運轉時他又巴結你,而鄉下人卻恰恰相反,你落難時他可憐你、同情你,你走運時他們卻冷落你,這真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總之,不管城里人還是鄉下人,都是一些勢利眼,我開始討厭鄉村和鄉村人,包括娟子在內,我再也不想知道她到底在寫些什么,再也不想她給我送野菜了,我已經討厭野菜,因為我在這里吃夠了苦,受夠了罪,我惟一的.愿望就是趕快離開這里,忘掉這里的一切。

  我終于接到了調令,準備離開這里了。這時候,學校幾乎停課,我也幾乎與村里人斷絕了來往。有一天晚上,娟子又來了。娟子站在門口,很可憐的樣子。我忽然覺得很對不起娟子,畢竟,她是唯一能堅持對我好的人。

  “娟子!你找有什么事嗎?”

  娟子說:“我……我把我寫的詩歌拿給你看。”她把一個紙包塞給我,轉身消失在夜色里。

  我好奇地地打開紙包,呵,一大疊詩稿,第一篇就是《野菜》,但是只有歪歪扭扭的兩行,又涂掉了。我又看第二頁,還是《野菜》,也只是亂七八糟地寫了三四行,便無下文。我困惑了,忙看第三和第四頁,所有的詩歌全是《野菜》,其中的一頁寫道:

  在植物中,

  水稻與小麥一樣重要,

  當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文物,

  卻找不到一只裝野菜的籃子

  我仿佛捧著一塊薄冰,渾身發冷;又仿佛從什么地方射來一枝冷箭,正中我心窩;更仿佛遭人當頭棒喝,措手不及。野菜,野菜,野菜,我滿腦子都是這個詞兒,再也塞不進任何東西。野菜呵,為什么我逃來逃去總是逃不開你?

  蒸野菜散文 篇9

  春天是孩子們手里的知了,眼里的小人書,嘴里的琉璃喇叭。

  立春過后,風由刮骨鋼刀變成女人的美玉般的手。太陽的臉,漸漸退去病白,泛出暖紅。天像一面藍寶石磨成的梳妝鏡。河里的水,冒著熱氣,仿佛剛從龍王的茶壺里倒出來似的。不經意中眺望田野,呀!滿眼的綠色啊,能把人的魂魄熏醉。

  翠鳥是仙女的歌喉,柳笛是孩子的美夢。陽剛男人,陰柔女人,似乎是黃土地是本色的照片。

  放了學,孩子們提著柳條籃,兔子一樣飛向麥田。

  站著、坐著、躺著,背靠背閉目放飛心靈,拳對拳比拚力量和意志。或者,一幫孩子一邊高喊一邊追趕一個孩子——美其名曰:公安抓小偷。

  瘋夠了,玩累了,提著柳條籃,剜水蘿卜棵,水蘿卜棵的葉子又肥又綠。陽光下,綠精靈一樣閃人的眼睛。

  水蘿卜棵能炒著吃,調著吃,蒸著吃,又能下到面條鍋里,還能包包子、包水餃。

  也許水蘿卜棵是油仙的肉身?看著香,聞著香,吃著更香。

  大約我的朋友——一幫蝦男蟹女——我認為,是神童仙女?人家天生有福,得嘗水蘿卜棵的美味。

  而我,三生命賤,不配有口福之欲。

  我天天剜水蘿卜棵,天天把水蘿卜棵洗得干干凈凈。媽媽天天把我的水蘿卜棵扔給我家的大黑豬。

  我——媽媽的親骨肉,竟然不如一頭豬。

  媽媽恨我——我知道。大概是我把教我的女教師氣哭的緣故吧,大概是我偷家里的雞蛋換麥黃杏的緣故吧,大概是我該給要飯的半個鍋餅而給一個的緣故吧。從我不知道的某一天起,媽媽恨起我來了。

  媽媽還把“我的不能”推而廣之:其它野菜——像灰灰菜、銀苓菜、野菠菜、野蕪荽等,照樣進不了我的飯碗;諸如榆錢、槐花、柳芽等,只能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飯碗里噴香。

  我的希望總是海市蜃樓,我的努力總歸功敗垂成。

  我沒有吃過上、中、下八珍,總覺得水蘿卜棵就是他們。

  麥田里,水蘿卜棵撩撥我的最大的奢望。

  睡夢中,媽媽把我的將要到口的享受搶走倒掉。

  我恐怕是走火入魔了吧。某一日傍晚,悄然離家而去。

  夜是鬼的世界。身后樹葉的響聲是鬼的.腳步,耳中貓頭鷹的叫聲是鬼手里的束魂索。寒星眨著妖怪的眼睛,大地披一件閻羅的黑衣。先前悅耳動聽的蟲子的歡歌,也仿佛是送死人的響器。

  我能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媽媽喊我的沙啞的喉嚨在麥田里歡快地飛。我是風箏,媽媽是系風箏的繩。

  媽媽迷信,大白天不敢一個人從墳地過。夜里鬼多,怕媽媽不遇見一個?

  我的朝思暮想的水蘿卜棵啊!媽媽,恕不奉陪。

  我溜回家,鉆進玉米桿里面聽熱鬧。媽媽的喊聲:高則如敲鑼,低則似哼曲,急而賽激流,緩而比抽絲。那韻味,就是老殘先生筆下的白妮的書啊。間或,聽不見聲音,這種效果,恐怕是書法家說的飛白吧?

  當然,此皆我成人后的感受。那時,只覺得好玩而已。

  我聽著聽著睡著了。夢中,我吃了一碗水蘿卜棵面條——到現在,想起那碗面條,嘴里還噴香流油呢!

  媽媽一夜未歸。天亮進家,渾身透水并且看什么什么搖晃。

  我嚇得像一只被踩扁的蠐螬。媽媽沒有責罵我。淚眼中,她拿出鎖在心底的日歷。

  民以食為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然而,幾千年來,自然災害和兵荒馬亂不斷上演“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劇。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九年,一場浩劫又落到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頭上。那條繁衍偉大民族的巨龍,再一次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家中沒有一粒糧食,地里沒有一粒草籽。食堂里的粥能當鏡子照影。打蔫的孩子縮在墻角發呆。急瘋了的漢子,偷偷去黃河大堤上挖老鼠洞、抓刺猬。無奈的婦女,恨不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來,塞進孩子的嘴里。

  天地間是一張大張著的饑餓的嘴巴。

  我的剛會說話的哥哥天天抱著爸爸媽媽的腿哭叫:“我七(吃)麥(饃)。”看著瘦得皮包骨頭的兒子,爸爸媽媽只能相慰以淚。

  那一回,爸爸去縣城開會,分得兩個菜窩頭。舍不得吃,步行五十里捎回家來。哥哥見到菜窩頭,眼里噴火,狼一樣撲過去。

  吃完菜窩頭,哥哥問:“明天還開會不?”

  立即,媽媽由一個矮子變成一位巨人。她必須讓兒子再吃一個菜窩頭。

  麥田里的野菜是大海中的幾根鋼針,尋找半天僅有半把之獲。柳樹梢頭的幾點新芽變成最大的希望。柳芽啊柳芽,你該不是菩薩的楊柳枝的幻影吧?

  媽媽拖著懷孕的身子上到柳樹上。柳芽站得太高,媽媽手中的木鉤奈何她不得。

  恍惚中,柳芽是仙女,是上天的拱橋,是香噴噴的大米飯,是兒子的甜美的笑靨。

  上啊!再上一點就到天國了。柳芽上閃動的金燦燦的陽光不就是佛光么?

  上啊!“咔嚓”一聲,媽媽化蝶而飛。

  我的大姐還沒有來得及看一眼這個世界,便幸福長眠了。

  野菜給媽媽帶來的是噩夢。媽媽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再也承受不住野菜的煎熬了。

  水蘿卜棵,去你的吧!

  在以后的歲月里,我一直讓“媽媽的故事”冬眠。

  但愿“媽媽的故事”永遠匿跡于世,我在心里祈禱。

  我成家以后,把媽媽從農村接到縣城。媽媽后福不淺,吃啥有啥,想散步就散步,要學打拳便打拳。老人家整天樂得合不攏嘴,走路一陣風,活像吃了返老還童丹。

  一日,媽媽說:“回老家剜水蘿卜棵吃吧。”

  “什么?媽。”

  “見天雞呀,魚呀,肉呀,媽吃了不消化,得換換胃口。”

  眼下吃野菜是一種時尚,無論城市和農村。妻兒多次吵著要嚼野餐,我都沒有答應——怕喚醒媽媽肝腸寸斷的記憶。

  我們一家去老家剜了一柳條籃水蘿卜棵。媽媽償還了欠兒子的債,兒子唯一能做的事是聽媽媽的話。

  我兒子的童年生活是健力寶、動畫片和四驅車。兒子讀不懂爸爸更讀不懂奶奶。

  水蘿卜棵是教課書。我讓兒子吃野菜,又給他講了“奶奶的故事”。我要在兒子的大腦中,澆鑄一組奶奶下地找“糧食”,上樹找“糧食”的鏡頭。

  今天,野菜、樹葉已經不是糧食了。它們只是拍攝過去的攝影師。

  但愿它們永遠是味精。

  但愿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永遠,不再依靠野菜繁衍。

  蒸野菜散文 篇10

  當下,生活好了,大魚大肉吃的多了,人們又想起了野菜。想吃野菜的人,大多對野菜都很熟悉,苣苣(音ju)菜(苦菜的一種)、馬齒筧、蒲公英、苦菜,這些東西雖然過去都是給豬、牛、雞、羊吃的,這個“賤”東西,人們這時才知道可以降血壓、降血脂、還能解決膽固醇、上下通暢,增加人體免疫力,這么好的東西,過去怎就沒發現,可比吃藥強多了。

  既然好處這么多,大家一起吃吧,近處的農家地里吃完了,再跑遠一些,遠處的挖完了,不能走遠路的,也就死心了。家里有車的,開上車,到山里,哪里偏僻,就到那里。挖上一大口袋,歡天喜地回來,按親朋好友關系親疏,列個名單,開始送野菜。這東西,多實惠,不用花錢,不過費點汽油,可增加了感情,物有所值啊。

  可是,農家知道了,不干了,好啊,跑到我地里,采摘野菜,踏壞我的.禾苗,造成我的收成減產,您負責嗎?氣憤之下,打算噴些滅草劑,先掛牌警示:此地已打藥,請您不要采挖野菜,否側后果自負。農家這時也好像有些不好意思,這給豬牛羊吃的東西,人家挖一點,當稀罕東西,不讓人家挖,是不有些小家子氣,因此,警示牌上的話也溫柔了許多。挖野菜的到地頭一看,不敢挖了,大家畢竟還沒有到拼死吃野菜的地步,算了,換個地方吧,于是,跑了百十里,終于挖上了,可回家一算,油錢加工夫,賠了。從此,大家都不挖了。物以稀為貴,野菜沒了,大家又想吃,無奈它能治病啊。種菜的發現了商機,種野菜,野菜上市,城里人買回去,不對味,不買了。種菜的賺不了錢,也就不種了,您看,這“好東西”多怪,一旦粘了銅臭氣,也失了本味。

  現在訊息多發達,不久農家就知道了這個好消息,好,既然咱才是純天然的東西,城里人又愛吃,何不發它一筆小財,于是,拔掉警示牌,開始采摘,擇好,山泉水洗凈,跑到城里,一塊錢一大堆。城里人一看,便宜啊,不用自己采摘,還這么肥嫩、本色,又帶省水的,農家人實在,貨真加價實,買吧。買回家一吃,還真是那個味,到此,農家買賣興隆。愛吃的人,也趁機囤積,買上一堆,冰箱凍上,一年四季,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農家終于發現有些不對,偵查,探聽,情況終于清楚,漲錢,過去一塊錢買到的,現在變成了兩塊,愛吃“成癮”的大媽、大叔還是抵不住誘惑,不過,農家搭上了更長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啊,農家哪有時間考慮它呀,也就一個月,野菜老的不能吃啦,再想買,沒啦,農家去“照顧”他的大西瓜去啦。

  可總有一些人,摳門,大田不能挖了,騎上車子,溝溝壑壑,嶺下溝上,也能挖上一些,回去一吃,還是自己挖得香,吃上一個月,查一下血壓、血脂、血糖都低了,管事,豈不知,每天三二十里的騎車,走路,小腿的腱子肉都出來了,還不知道呢,再挖,繼續吃,老菜就當中藥吃,能想到的地方都去了,沒了,反正病也治的差不多了,不吃也罷。

【蒸野菜散文】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8-13

散文07-19

經典散文(精選)07-26

經典散文07-01

經典的哲理散文09-01

廬山散文05-12

精美散文09-07

精選冬至的散文09-14

兒童散文精選09-10

劉墉經典散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