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舌尖抹不掉的滋味之磨豆漿散文

時間:2020-07-12 20:00:25 散文 我要投稿

舌尖抹不掉的滋味之磨豆漿散文

  去年在電視里看見一個“走遍中國”的節目,說是在一個邊遠的小鎮有一個豆腐鋪,方圓十余里的人都來這里買豆腐和提豆漿,記者看見鋪子非常簡陋不由驚訝:“這么好的豆漿就是在這里磨出來的呀!”——“磨”點出了中國式傳統豆漿的關鍵。

舌尖抹不掉的滋味之磨豆漿散文

  中國古老的豆漿都是磨出來的,不像現在,機械化的程度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僅做豆漿生意的,就是家戶人家都有了豆漿機。這豆漿機打起豆漿來真簡單,只要把泡好的黃豆放進一個桶子里,電源一插電鈕一按呼嚕嚕一轉,到時候電閘一跳,豆漿就打好了。可這畢竟是“打”,而不是“磨”,兩者相比的味道有天壤之別。

  豆漿是將大豆用水泡開磨碎、過濾、煮沸而成,現在咱們就講講這三個環節的故事,回顧一下那舌尖上的滋味。

  首先講講磨碎:走進豆腐鋪的作坊會看見一臺大石磨,上面的很厚,靠邊上開有一個圓孔,有個小斜坡導豆子,中間堆著一大堆泡好的黃豆,小山包似的。下面的很薄,底部有一個圓形石槽,開有一個導漿口,底下有一個接漿桶。在石磨的上方吊著一個請水桶,桶的中央開有一個小圓孔,細水長流,對著石磨上圓孔旋轉的軌跡靠內,那堆黃豆的“山腳下”被水沖刷,豆子就流進圓孔內,不時由小伙計用小炊帚扒一扒豆子,越少越細,直到把這個“小山包”消滅。

  拉磨的是一頭小毛驢,不要好的牙口,因為這活不重,只要不給它吃飽。這驢有個特性,吃飽了就不干活了,所以趕驢車的人很聰明,在上坡的時候驢想偷懶,就用一根竹竿挑出一個玉米棒子或是胡蘿卜讓驢去夠,比用鞭子抽它還管用。這拉磨的驢不用,因為沒有上坡,不給它吃飽看見豆子就要偷嘴吃,于是給它戴上遮眼,讓它只看得見前方看不見兩旁,這樣它就傻乎乎地朝前走,沒完沒了,殊不知是轉圈子,直到主人喊它“馭”,它才停住。這時小伙計就忙開了,首先把接好的豆漿倒進一口大缸里,接下來往石磨上堆黃豆,給吊桶重新裝滿水,用滑輪吊上去,再對那頭小毛驢喊聲“駕”,那石磨又開始轉起來。

  其次是過濾:豆腐鋪的.磨房都有好幾口缸,北方的缸都是高筒細腰,有大有小,分別裝粗豆漿、細豆漿、豆渣、嫩豆腐和老豆腐。現在豆漿過濾都是用篩子眼的容器,家用豆漿機是把小笊籬,再細的篩子眼都會漏渣,漿汁還沒流完就堵住了,所以又不能太細。那時候用白棉布,也叫白洋布,純棉原色不漂白,做工比較粗糙,透氣不透風,結實,常為家庭做被里子用,勁蹬。用這種布做一個布兜,四個角加固,裝上小環或小勾子。在屋梁上吊著兩根木棍,兩頭各裝上小勾或小環與布兜配套。濾漿時把粗漿舀進布兜里,下面用一個桶接著,由人用雙手捉著其中一根木棍的兩頭,一前一后地在空中劃圓圈,腰跟著扭,另一根木棍也跟著搖,那豆漿由嘩啦啦到滴滴答,最后連滴都不滴了,那布兜里就剩下了一包豆渣。然后取下來,放在一個臺子上,也有導漿口,下面用桶接著,包好布兜的四個角,上面放上一塊大石頭或小石磨壓,豆渣里殘存的豆漿都被壓出來了,而豆渣混不進豆漿里。

  最后說煮沸:煮豆漿似乎沒什么講究,其實不然,好戲還在這后頭。煮豆漿是一臺大灶,和房子連在一起,灶口在屋外,墻上開有窗戶,一旁有一個磚砌的方形煙囪。灶上裝著一口大鐵鍋,靠煙囪的一邊嵌著一個甕子,用來煮豆漿和在間歇的時候存放熟豆漿。

  煮豆漿要大火煮,滾滾地開,在鍋上冒著蒸蒸的熱氣,這時透過窗戶的玻璃看那熱氣,就像《水銀湖上的魔影(前蘇聯電影名)》,五顏六色,七彩斑斕在蒸汽上飄呀飄。飄著飄著不見了,蒸汽也不冒了,豆漿上結了一層厚厚的豆皮。這“豆皮”是豆漿的精華,比掛歷用的道林紙還要厚。為了不妨礙舀豆漿,豆皮缺了一條口,這時人工用一根細竹竿粘住豆皮稍卷兩轉提起來,掛在專用的架子上,稍一吹風就干了,卷油條吃,也是做豆筋(腐竹)的原材料。那滋味,吃一口一輩子也忘不掉;那豆漿,細細的泛著淡黃,濃濃的如乳似漿,甜甜的滿口生香,不一會兒又是一層薄薄的豆皮……它們不僅是黃豆的精華,也是五谷的精華,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精華。

【舌尖抹不掉的滋味之磨豆漿散文】相關文章:

鄉愁的滋味的散文詩03-22

季羨林散文欣賞之漫談散文01-30

冬夜之美散文10-06

梁實秋散文之孩子12-12

梁實秋散文之寂寞12-11

朱自清散文之背影04-23

舌尖上的汪曾祺04-24

三情之美散文10-06

精致女子之李清照散文08-16

散文之重陽憶李清照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