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了底色的那條老街優美散文
前幾日回了趟老家,是為參加一位近門的二老爺的喪事。隨著這位二老爺的離去,我家所在的那條老街巷上爺爺輩的老人就一位也沒有了。他們這代人就像一盞盞燃盡的青燈,漸漸失去了生命的光輝,成為愈來愈模糊的記憶。而他們富足起來的子孫,正極力地抹去自身帶有“土味”的鄉村氣息,刻意模仿起那“高雅”的都市風情,一如這條改造得日益光潔亮麗的街巷,徹底地褪去了那層厚重古樸的底色。這于我,多了幾分陌生,少了幾分親切。
記憶中的老街全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清晨霧靄里的雞叫聲總是喚醒貪睡的孩童,傍晚斜陽下飄蕩的炊煙是小巷中一道醉人的風景,石條旁反芻的老牛和屋門前趴臥的黃狗詮釋出小巷生活節奏的悠然自得,爺爺們的旱煙袋和奶奶們的針線筐又把小巷裝點得原汁原味、閑適悠然,街西口那盤石碾吱吱呀呀不知響了多少年,光滑的碾道里又留下多少輩人一日三餐的期盼……
春來的時候,伴隨著家家戶戶槐花餅子的清香和榆錢窩頭的甘甜,賣雞鴨鵝的那沙啞的吆喝聲總是將小巷傳遍,后園子里的大奶奶每每踮著三寸金蓮、端個柳條筐,顫悠悠地一路小跑賒上幾只小鵝。不出一個月,“嘎嘎嘎”的叫聲就為大奶奶判別是否有生人進門提個醒。
老家門前那棵兩人才能合抱過來的椿樹已經沒有了蹤影,取代它的是一盞閃爍著金屬光澤的街燈。那棵椿樹下,曾是小巷中的婦女和孩子們消夏的天然場所。悶熱的夜晚,婦人們半敞著懷,一手抱著正吃奶的孩子,一手拎一塊缺邊少沿的席片,隨便找個空地坐下來,便嘮起了家長里短。泥猴似的孩子們圍著大樹一圈圈地玩著老鷹叼小雞的游戲,或者拍打著樹身,口中念念有詞:“椿樹王,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zhang)長(chang),你長粗來解板板,我長長來做棟梁。”玩累了,便躺在娘跟前的席片上,眨眼的工夫就進入了香甜的夢鄉。
西南角一口人大奶奶家的院子曾是我和伙伴們的樂園,如今也堆砌了一座不倫不類的假山。一口人大奶奶雖然二十多歲就守寡,一輩子沒有解懷(生孩子),平日里就只有她一人在家,但她慈祥善良,誰家的`爹娘要下坡,孩子沒人看,總是放到她這里;孩子們放學后見不到爹娘,也喜歡到這里來扎堆。院子里有棵大棗樹,棗子只有花生米大時,我們就攀上爬下地摘著吃,等不到紅鼻的時候就吃光了。秋收過后,間或有幾位來村里說書唱戲的藝人,也選定在這個院子里安營扎寨,不僅場地開闊,而且大奶奶還無償提供桌凳和熱水。天剛擦黑,一盞小馬燈就高高地掛在院子中間的棗樹杈上,四射的光芒不僅招引的孩子們發瘋似的追逐打鬧,還招引來金龜子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飛蟲紛紛上演飛蛾撲火的活劇。來聽書看戲的大人們,都是非常自覺地端上一搪瓷缸子小麥或玉米倒進表演者那長長的口袋,作為犒勞。至于說唱的是三國、水滸還是聊齋,我們這幫孩子從來都不會放在心上,只覺得咿咿呀呀地拖著個長腔。
冬日初升的陽光把東鄰居二老爺家那高高的土門樓照射得暖洋洋的,早起拾了一圈糞的我和弟弟坐在門樓下的門枕石上,手里攥著母親剛剛煮出鍋的熱乎乎的地瓜曬太陽。不一會兒,就有幾位穿著露出棉花頭的棉襖棉褲、扎著外腰的老人陸續出門,倚靠在斑駁的北墻下,吸幾口旱煙,談天說地。
這樣的日子一年又一年,老街上的人們一輩又一輩,像一首無言的詩,如一杯醇厚的酒,定格為心中永恒的記憶。
如今,這條街巷里家家戶戶都蓋上了二層小樓,壘起了高高的水泥院墻,安裝了空調網線,天還沒黑,都蟄伏在家中上網看電視,享受這些現代文明。盡管外面的路燈亮得耀眼,筆直的路面也水平如鏡,卻見不到一個人影。我想,小巷里以后走出的人們,彼此之間還認識嗎?
【褪去了底色的那條老街優美散文】相關文章:
那條雨巷尋你散文詩10-10
林清玄的優美散文10-23
夜的優美散文02-20
汪曾祺優美散文01-10
荏苒優美散文02-12
關于林清玄的優美散文08-15
張愛玲優美散文結尾12-04
梁實秋優美散文:旅行07-12
林清玄優美散文推薦07-03
林清玄經典優美散文10-01